第六章 奴才才是真正的才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董尧 本章:第六章 奴才才是真正的才

    北京的秋天,总在刮风;北京之风,总旋转起弥漫的尘沙,像是从地面到天空张起的一幅黄澄澄、灰蒙蒙的网,连太阳也像是一个圆圆的球,缓缓有序地从东向西滑去,坠人西山后,就结束了一天。因为皇帝和慈禧的谢世而引出的朝中大员更迭,一直还在延续着。惶惶不安的大臣们,依旧惶惶不安;自命高贵的旗人--尤其是那些亲王们,争权争利之风依旧昏天暗地。这些人的目光,渐渐投向邮传部,而舆论也杀向邮传部:

    quot;邮传部是朝廷经济命脉,怎么能让一个汉人去执掌呢?quot;quot;原尚书陈璧是怎样被罢的,钱权太大了,忘乎所以!quot;quot;徐世昌两年督东三省就穷了东三省,再让他掌管邮传部,岂不很快就穷了朝廷!quot;

    邮传部,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增设的一个部,以尚书和左右侍郎为主官,监督执行有关路、航、邮、电的政令,把往日向无专门机构管理的交通行政、船政招商、税务总司、铁路电报等等统一管理起来,是个实实惠惠的金银单位。朝廷上下,文武百官,无不把目光投向那里。东北归来的徐世昌,屁股尚未坐稳椅子,传言却早已盈耳,他暗暗地吃了一惊:quot;我将要成为众矢之的了?quot;徐世昌是个喜欢过太平日子的人,是非躲得远远的,寻求八方有笑脸,他怎么愿意往漩涡里钻呢?于是,他同心腹商量之后,决定递一张辞呈给载沣,不当这个邮传部尚书。不想他的所有心腹,无一人赞成他这样做。主管路局的梁士诒有些激怒地说:quot;菊帅,你怎么能这样想呢?汉人大员都在江河日下之际,你能有邮传大任,得算汉人不幸中之大幸,争也得争到手,怎么能辞呢?quot;

    将要作为梁士诒副手的叶恭绰也说:quot;菊帅,邮传部尚书辞不得。众目所向,正表明邮传重要,让他们都向你高攀有什么不好?quot;梁士诒又说:quot;众矢之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人撑腰。要我看,现在就......quot;他把嘴巴附在徐世昌耳朵上,语声窃窃地说明了自己的quot;锦囊妙计quot;,然后说:quot;别无他途,只有如此破釜沉舟了。quot;徐世昌皱着眉头沉思片刻,一边点头一边说:quot;却也是一步棋,或可走活全盘。quot;

    深夜,徐世昌微服简从来到海军大臣、郡王载洵的家中,立即受到载洵的热情款待--载洵虽然只是端敏郡王的儿子,一个贝勒,但却袭了王位,且又是摄政王载沣的亲弟弟,眼看着就有大权到手。可是,此人人缘却不好,门庭早已冷落。徐世昌一个封疆大吏,邮传部尚书来访,令他十人惊喜。

    徐世昌先开口:quot;王爷,世昌要去邮传部了,如何开展工作?还请王爷赐教。quot;

    载洵见徐世昌深夜微服来访,就明白他并非来公干的,quot;聆听赐教quot;显然是托词。所以,便微笑着说:quot;徐大人也是在翰林院走动多年的人了,朝中事情,自然明察秋毫。既然来访,想是有什么事,你就直说吧,只要我能办的,一定尽心尽力。quot;

    见此情形,徐世昌也不转弯抹角了,便说:quot;王爷的为人,世昌素来敬仰之极;王爷的生活,世昌早也心中明白,早想孝敬,只是心有余而已。而今,承蒙朝廷厚爱,主事邮传,世昌最先想到的,便是千答傣曲而特茸讲府相告.今后惜昌将棺时着人为千爷拱桌小助,还请王爷笑纳。quot;

    载洵听说徐世昌是来为他献媚的,心中自然高兴。但表面上还是装作惊讶,并且马上拒绝。quot;徐大人厚意我领了。你能如此,我深表感谢。所说馈赠,万不敢当!quot;

    quot;请王爷切莫误会,quot;徐世昌说:quot;世昌所做,完全来自薪奉,绝不敢取之库中。务请王爷释疑!quot;

    quot;我还可以过得去,就不必了吧。quot;quot;聊表心意,万望莫辞!quot;

    载洵虽然缓缓摇首,却不再言语。

    徐世昌心绪踏实了,便匆匆告别--之后,从上任邮传之日起,便每月给载洵秘密送去大洋一万五千元quot;以备零用quot;。不仅载洵,其实,载沣、奕勖等皇室要员,差不多都有同样一份馈赠;就连那桐也隔三差五的有一份。有此一举,徐世昌在邮传部倒是诸事顺畅,所想安排之人,一荐即准,亲信叶恭绰、龙建章、梁士诒、朱启钤等很快都做了邮传部重要部门的主宰。

    徐世昌到邮传部任职了,他很自信能担任好这个角色,主政的亲王他几乎都周旋过了,部属各要司都换成了自己人,上上下下,得心应手,有什么事办不成呢?唯一放不下心的,是quot;回籍养疴quot;的他的少年朋友袁世凯。quot;他不该离开北京,不该离开中枢!quot;袁世凯毕竟下野了,他所编练的军队虽然原样不动,但不属他管了。徐世昌为之不平。此刻,他匆然想起了段祺瑞,quot;对,应该同合肥(段祺瑞合肥人)商量。quot;他急忙写了封密信,让人送到正担着北洋军第三镇统制的段祺瑞那里,希望他quot;速来京面议要事quot;。

    段祺瑞尚未到京,庆亲王奕勖却匆匆来到邮传部,秘密地给徐世昌送了个人情,告诉他内阁拟委他弟弟世光为上海道,不日即将赴任。

    上海道,却是天下肥缺,许多人谋还谋还到,送上门来,可见不一般。徐世昌明白,这是quot;烧香quot;获得的quot;报应quot;。然而,他却犯了嘀咕--

    由督东北改任邮传,朝野已经议论纷纷,至今,他徐世昌尚未摸清摄政王对他是抱什么态度,最终自己会是什么样的归宿?庆亲王是不会怀恶意的,但自己毕竟处在众矢之的处境,会不会有人借机大做文章,自己因quot;上海道quot;而身败!徐世昌始终不敢高枕而眠,他深知官场险恶,时刻盘算用什么办法保身;况且,留在中枢的大臣,大家都无不小心翼翼地待人处事。几天前,内阁拟让新任军机大臣张之洞的儿子张权为钦差大臣出使美国,张之洞硬是以quot;儿子资望太浅quot;而婉谢,最终,只委以参赞出国。事后徐世昌曾当面问张之洞,quot;为什么不让儿子钦差出使?quot;张之洞语重心长地说:quot;我已经够众人注目的了,我不想让我的儿子因我获罪,我也不想让我的儿子因罪及我!要记住,高处不胜寒呀!quot;徐世昌大受震动,他也不想让其弟因他获罪,更不想让其弟因罪及他,何况,吕祖早已告知他,quot;光前裕后,昌大其门庭quot;。quot;有我这个封疆大吏,朝中重臣,徐氏门庭够光彩的了,不必再拖出一个弟弟卷进漩涡了。quot;于是,他备了一份厚礼,专到庆亲王府上,诚心诚意地替弟弟世光辞了上海道一职。奕勖深明徐世昌之意,也顺水推舟地说:quot;既然你们兄弟如此谦让,我也不好勉为其难了。quot;

    段祺瑞秘密来京,没有去邮传部,只到徐世昌的私邸。徐世昌没有张张扬扬地款待,只在私宅里同他短谈--

    段、徐都是袁世凯的心腹,唯袁命是从。袁世凯下野了,袁世凯的quot;阴魂quot;却不散;袁世凯培养起来的队伍却还是他的。徐世昌问了问队伍的情况,对段祺瑞说:quot;芝泉(段祺瑞号芝泉),现在是特殊时期,慰庭被黜,并非永无昭平。我想,军中事情,朝中事情,仍应及时告知于他。京中耳目众多,恐有不测,与慰庭之联系,今后当以你为主了。自然,京中情况我会及时告知。慰庭有何见示,亦可及时告我。quot;

    段祺瑞与袁氏关系更不一般,朝廷黜袁,他早已愤愤不平,只是权衡利害,不便轻举妄动。徐氏所嘱,他自然心领神会。quot;菊帅所说,芝泉早有同感。至于与慰庭联系事,我早已安排妥当。quot;又说:quot;军队之事,除慰庭之外,尚无谁可统调得了,各将领仍以慰庭是从。只是,如此景况,何日才会好转?芝泉心中十分焦急呀!quot;quot;国家大事,切不可意气。quot;徐世昌说:quot;该吞声时,必吞声,以静待变。我觉得,事必有变,只是来早来迟之说。一旦事变,慰庭必会复出。到那时,一切都会随心而应了。quot;

    徐世昌所说的quot;事必有变quot;,并非空穴来风,革命党人李石曾在沈阳已把quot;事变quot;情况向他作了通报,尽管他对于革命党人将有quot;大举quot;并不完全相信,可心里也总惊心慌慌,认为孙先生之主张还是十分盅惑人心的。所以,他曾向李石曾明白表示,不与党人为敌。现在,他倒据此断定国中quot;事必有变quot;了。

    二人密谈有时,终于商定与袁相通办法,段祺瑞再三表示由他往返周旋。临别,段祺瑞把一台最先进的军用电台留给徐世昌。从此之后,朝中情况、军中情况,虽朝夕有异,还在河南的袁世凯却随时了如指掌,依旧随时发号施令。

    徐世昌的邮传部,渐渐为亲贵们所青睐,他们都觉得徐世昌是个能办事的人--政局动荡,财政拮据,徐世昌不仅能够为朝廷提供相当的财资,而且还能向他们真诚可观地表达quot;忠心quot;,令他们一个一个乐滋滋的,这该是十分难得的局面了。因而,徐世昌的quot;能人quot;形像也便在朝廷中树立起来。

    徐世昌被委邮传部尚书时,还曾有过委以体仁阁大学士兼任内阁协理大臣之议。议是议了,决也大体决了,只是尚未行文实施。原因就是摄政王尚未最后quot;画圈quot;。

    醇亲王载沣,本来是朝中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他的父亲奕谩是清朝六代皇帝道光(曼宁)的第七子,生母是一位叫乌雅氏的贵人。最初,奕识的日子还好过,几经咸丰、同治,到了光绪年间,慈禧垂帘听政,醇亲王便渐渐失宠了。本来,慈禧是利用他和恭亲王奕勖杀了肃顺的,然后还把亲妹妹叶赫那位氏嫁给了奕谡。叶赫那位氏死后关系坏了。据说是因为慈禧怀疑其妹死得不正常,并且强作主张把王府中所有最好的珠宝籍环都装进她妹妹的棺材中,不给他们留下一点好东西。

    载沣是第二代醇亲王,生于光绪九年,8岁承袭醇亲王爵位。这是一个缺乏深谋远虑的人,从小疏懒自乐,书房里自写了quot;有书有富贵,无事小神仙quot;对联,并在自己的团扇上录自居易诗quot;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灰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quot;作为自勉。虽然以后朝廷也给了他不少显赫的官位,比如阅兵大臣,正蓝旗总族长,正白旗汉军都统以及军机大臣。可他,总还是贪恋quot;无事小神仙quot;的生活。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死了,他的长子溥仪作了皇帝(宣统),他被命为监国摄政王入朝理事。这个年仅27岁,平生quot;无事小神仙quot;的亲王一下子监国摄政了,还真有点儿quot;权不知怎么使quot;的味道。所以,事事小心,不迈大步。因而,徐世昌的大学士,内阁协理大臣便冷冷地放了下来。现在,邮传部quot;政绩quot;卓著了,受了厚赠的亲王们,渐渐想对徐世昌有所报答。先是作为内阁总理大臣的庆亲王奕勖,他以长辈的语气对载沣说:quot;徐世昌是个很贤能的人,又是一位能缩能伸的人。坐冷板凳许多年不气馁,付与重任尽心尽力,是个堪大任的人。quot;

    载沣监国,也想有点作为,只要不明白反他,或不是诚心同他为敌的人,他还是想拉到手下为他所用的。而对袁世凯,他是出于无奈,因为他的权力(尤其是军权)实在太大了。载沣怕他权大了可以欺主,才把他赶得远远的。徐世昌不同,他是没有军权韵人,又是个还算忠于朝廷的人,他想用他。再说,近日他的胞弟载洵及载涛、那同等,都在他面前说了徐世昌许多好话,载沣头脑中,早有一个quot;良好quot;的印象。奕勖这么一说,他便顺水推舟地问:quot;徐世昌的事,好像已经议论过了,不是有个意见了么。quot;

    quot;是有的。quot;奕勖说。quot;怎么定的呢?quot;quot;体仁阁大学士,兼内阁协理大臣。quot;

    quot;徐世昌的......quot;

    quot;他是光绪十二年丙戊科的进士。quot;奕勖说:quot;入翰林院三年考满,授职编修。quot;

    quot;嗯!quot;载沣掰着手指算了算,说:quot;这么说,徐世昌在内廷也是走动二十多年的人了。quot;

    quot;是的。quot;奕勖说:quot;二十多年勤勤恳恳,尤其总督东北三省,时间虽短,颇有建树;掌邮传部以来,更是大刀阔斧,才华不凡。quot;quot;好好,你们就抓紧授(大学士,协理大臣)职吧。quot;

    于是,徐世昌到邮传部不到半年,又连连高升。

    由东北回到北京的徐世昌,不仅没有感到有危险,且连连高升,青云直上,他明白,这是自己会周旋的结果,quot;钱能通神,钱能买来平安!quot;既然钱能quot;通神quot;,自己手中又有钱,徐世昌便有些有恃无恐了。因而,为他打先锋的吴笈荪与革命党人的接触情况,他就不再放在心上;不仅不放在心上,还想从此不再谈及此事,免得受到牵连。

    那一天,吴笈荪来到徐世昌的小客厅,想把他同李石曾的接触情况向他详细的回报一下--他找到了那个同盟会员,他把徐世昌的意思告诉了他。李石曾很坦率地对吴笈荪说:quot;我知道菊人兄是个有远见的,他能有目光看到革命党的影响和未来,愿意为自己留一条后路,我们十分欢迎。我们很希望菊人兄能做些对革命党力所能及的事,并且愿听到他对革命党的坦率意见。或有要求,我们一定办到。quot;最后,李石曾告诉他quot;想在北京再与他叙谈--希望事情能够向前发展。quot;quot;既然李先生那里已经坦诚相告,菊帅还是应该表明态度的。quot;

    quot;怎么表明呀?quot;徐世昌有点犹豫。quot;现在,京中情况有变,比预想的要好得多,咱们就得......quot;

    徐世昌说的quot;京中情况有变quot;,明白地是指朝廷对他的连连升迁。因此,他就不想再冒着危险去找寻另一条路。吴笈荪对于他此时的这种想法是了解和掌握住了,于是,他试探地说:quot;这样看来,李石曾那里咱们就可以丢开了。这样,也免得心挂两肠。quot;吴笈荪要丢开李石曾的态度,徐世昌却一时沉默不语了--徐世昌心里又发生了矛盾:朝廷对他的器重,使他觉得有了靠山,有了安全感,他不想自找危险;可是,李石曾的言语又重重在压在他心上;世界潮流,中国形势以及清王朝的quot;五脏六腑quot;,都令徐世昌不敢完全放心,万一形势突变了,革命党得天意,顺民心真的发 、

    展了,自己没有退步怎么行呢?如此想来,他又下不了决心与李石曾一刀两断。沉默有时,他又说:quot;这些日子你避避吧,暂不与李石曾接触。quot;

    quot;你不见他了?quot;--吴笈荪跟李石曾说过了,他说quot;徐世昌想见他。quot;李石曾也答应了,只是等徐世昌定时间呢。

    徐世昌摇摇头,说:quot;我不见他。你也别见他。京城不是东北,朝廷耳目众多,传出话去,落了个串通叛党,咱们吃罪不起。quot;

    quot;我跟李先生谈好了,quot;吴笈荪说:quot;他本说近日便回南方去见孙中山先生,为了等你,才南行缓期。不见......能好吗?quot;

    徐世昌锁眉了--

    十九世纪末的世界,是民主进步的时代,根深蒂国的中国封建社会,同样受到极大地冲击。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早在1894年就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主张。他的主张被清王朝统治者拒绝了,他便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又在香港设立机关,准备起义。广州起义未成,孙先生于1900年派人至惠州三洲田发动起义;起义又失败了,孙先生只好远走海外。1905年他在日本领导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同盟会的革命虽然只是星星之火,可是,在古老落后的中国,却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中国的有识之士,渐渐倾心革命,走人革命。于是,中国从南方到北方,燃起了熊熊的革命烈火!大清王朝面对这场凶猛的烈火,朝野上下,一片震惊,而且革命的烈火和朝野的震惊正在日益扩大。就在这个时刻,徐世昌进退维谷,决定脚踏两只船。现在,朝廷虽然器重他了,革命之大潮依然震撼着他,他在效忠于王朝的同时,不得不为自己留一个退步。因而,他下不了与李石曾断绝关系的决心,可又怕朝廷怪罪于他。思索许久,才说:quot;这样吧,万不得已时,你单独同李石曾谈吧。一切事宜,只说是你个人意见。他问及我,你告诉他我公务太忙,一时无法脱身,待日后有机会,我一定拜望他。quot;

    吴笈荪明白了,这是徐世昌贯用的quot;八面光quot;手法,果然有一天事败了,他吴笈荪是替罪羊;成功了,他徐世昌自有宽阔后路。不过,既作为他人助手,吴笈荪也只好冒险行为了。

    quot;请菊帅放心,我尽力把这个关系处理好就是了。quot;

    徐世昌自东北回京,虽然青云直上,却心事重重,尤其是邮传部事,他自己心中十分清楚,油水可观,风险极大。因而,他把部务多委托梁士诒、叶恭绰、龙建章等人去做;尤其是十分信赖叶、龙二人,事事所依,即便向诸亲王献殷勤,也是由二位代劳。所以,时人便有戏谑之言谓quot;邮传部为龙虎部quot;(龙,即龙建章之姓;虎,即叶恭绰之号玉虎)。徐世昌则把精力放在为自己树碑立传上去了--他要把自己在东北总督任上的业绩用文字留下来,写一部像模像样的大书《东三省政略》。为了完成这部巨著,他把他散闲的文友王树槽、傅增湘、王式通、闵尔昌、柯劭志、吴廷燮等人都拉到身边,日夜兼程。之外,他和这些文友议商,待《东三省政略》完成之后,他还要主持撰写一部《清儒学案》和一部《大清畿辅先哲传》,还打算再编印《四存编》、《颜李师承记》和《恕谷语录》。俨然他想以儒家占领晚清风骚。按说,编写出这些书籍,徐世昌还是有资格的,中过进士,做过翰林院编修,还兼做过国史馆协修,武英殿协修,都是层次颇高的文职。编写几本书还有什么难?然而,徐世昌又实实在在是个胸中缺乏实学的人,他不得不拉扯一批刀笔手。一天晚上,徐世昌把主笔编篡《东三省政略》的王树楼、王式通请到自己的小书房,特备了洞庭东山的碧螺春茶款待。徐世昌便装小帽,满面春风,一边亲自倒茶,一边乐哈哈地说:quot;一位朋友从苏州来,带来一听地地道道的洞庭东山碧螺春。我知道两位对中国茶道颇有研究,忽然动意,想借茶谈道,也增增见识。希望两位多多见教。quot;

    二王一听要quot;品茶论道quot;,猛然有些慌张--原来他们都是疏于此道的,并且不爱茶,连茶类也分不明白。门外论道,不是儒家之风。因而,王树椭先开了腔:quot;不瞒菊帅说,论起茶来,我们二人都是门外汉,充其量能分得出清茶、香茶。到是真想在菊帅面前增增见识。quot;

    徐世昌笑着摇头。quot;这么说,我是强二位所难了。可是,两位也不必强我所难,我也是跟茶还没有交上朋友的人。只是这位送茶的朋友颇通茶经,我从他那里听来一二罢了。quot;

    quot;听也是知识源泉之一。quot;王树槽有点奉承的口气说:quot;古人探知消息的办法,多半是听,《苟子·议兵》有云:千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鼓声入耳则全凭听,李商隐诗有句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朝咸丰爷年间,有人把八旗风俗制度及官制、科举等事汇编成集,共十二卷,命名就叫《听雨丛谈》。可见听之绝非一般。quot;

    王树椭书呆子气十足,腹中藏了不少《四书》、《五经》或诗文词赋。然而,自己读书,却大多是鸭子食蜗牛一般,食而不知其味。这片奉承话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说的得体不得体。

    说来又巧,徐世昌虽然科举有成,又在翰林院走动多年,偏偏这方面的来去疏之太远,听了王树枘说了一串与quot;听quot;有关的事,都当成了对他的奉承。于是,微笑着说:quot;我可不敢与古圣贤相比,椭公之誉,实在过当。quot;又说:quot;梢公之学富,实在令我敬佩之极!quot;王树耩点头又摇头,持鬏又闪眉。quot;罢哩,罢哩,在下腹中有多少墨水,还瞒得了菊帅么,菊帅是何等的大家!不责我辈班门弄斧也算宽容了。我等倒是真的想听听有关名茶碧螺春的趣事。quot;

    徐世昌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请二位品茶的目的并非专为碧螺春扬名,而是想要交待一下把《东三省政略》写得更好一点,别亏待了自己。不过,既是因碧螺春引出的话题,徐世昌自然免不了要把quot;听来quot;的有关碧螺春诸事叙说一二,诸如产地、采制方法,因何取名以及有关趣闻。说到高兴处,也会人正题:quot;此茶采制,技艺特别高超,一是摘得早,一是采得嫩,一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清)明茶品质最名贵。通常是一芽一叶初展,芽长4厘米到6厘米,叶形卷如焦舌,称之为焦舌,制一斤约需6.8至7.4万颗叶芽。可见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quot;徐世昌还想再说说关于碧螺春的传说,可忽然想到时间,想到正在撰写的《东三省政略》,忙改口说:quot;不能再信日乱说了,论茶,我毕竟是外行,说实话,恐怕还得向二位请教呢!咱们还是谈点别的吧。quot;

    徐世昌请茶,二位王先生已窥知其意,谈茶,自然是属于环顾左右的事。一直沉默着的王式通,觉得自己该说话了,于是,放下茶杯,淡淡地笑着,说:quot;菊帅,这两日你一直太忙,我们有些事也想向你说说,怕影响你部里的事。今日闲聊,难得你有一点清闲,索性说说吧。quot;

    quot;琐事冗冗,对两位招待多有不周,还请原谅。quot;徐世昌总是表现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态度。quot;两位有话请讲quot;。

    王式通说:quot;当然还是政略方面的事了。有两件史实,还是请菊帅明示。quot;

    quot;请讲。quot;

    quot;其一,关于在东北铸造银元、发行币钞之事,还望菊帅告知其背景和用意;quot;王式通说:quot;其二,关于南满铁路和安奉铁路的路权和路管问题,也想理明因此与日、俄的关系,或说菊帅到任后如何与这两个侵略者抗衡的?quot;

    王式通摆出问题,徐世昌皱起眉头--

    徐世昌用心编篡《东三省政略》,其用意有二:一是表明自己文才,不失老翰林身份;二是要表明自己在东北的政绩。然而,这部宗旨是在记录其在东三省总督任上公牍式的辑存汇编,以事实为据,要秉笔直书的,而徐世昌在东北总督任上,虽然各方面呈现出一些繁兴之外,但是东北已经国库告罄,民不聊生;他想联美抵制日俄,也徒有空想;铁路权的争夺,也毫无效果。quot;政略quot;涉及铁路的问题,执笔者就难了。

    徐世昌皱了阵子眉头,才说:quot;两位当该明白,历来史都是胜利者所写,无论秦汉隋唐,皆然。我看,关键是执笔人。当然啦,时代在进步,本朝极圣明,不为亲者谥美,自是今天撰史者应遵之则。

    若论及东三省制币之事,我只可说,那是朝廷决策,我只是唯命是从,尽一份职务之责,或说执行圣命认真有余罢了。铁路之事我是独自作了主。强权侵占之久,迄今虽未收回国有,但利用大权却夺回许多,日、俄军警之力在铁路两侧,也渐渐龟缩。如此,仍该算为国家争了光彩!quot;

    二王一听,心中大白。忙说:quot;菊帅所言极是,极是!此可谓编篡之大纲矣!我们会身体力行的。quot;

    徐世昌仰面大笑,然后捧起杯,一边让茶,一边有韵有律的朗出了两句诗: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王式通一愣神,望望王树枘。王树梢点头会意,略一皱眉,知道徐世昌是用的本朝书画怪人郑燮(板桥)《诗词十五首墨迹》中有关茶的quot;竹枝词quot;一首七绝的前两句。于是,捧起杯来,笑笑说:quot;菊帅起步,我等紧跟了。只是补上板桥公全句而已。quot;说着,也有韵有律的朗出两句: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三人相对而笑,然后仰面饮茶。


如果您喜欢,请把《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方便以后阅读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第六章 奴才才是真正的才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第六章 奴才才是真正的才并对北洋渔翁徐世昌:北洋兵戈之四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