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死亡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王晋康 本章:第一章 死亡

    在我们周围十光年的宇宙空间里,人类天文学家发现了十一个太阳,它们是:比邻星,半人马座A,半人马座B,以上三颗恒星在彼此的引力下维系在一起运行,构成了一个三星系统;天狼星A,天狼星B、卢伊顿726-8A,卢伊顿726-8B,以上四颗恒星分别构成了两个双星系统;巴纳德星,佛耳夫359,莱兰21185,罗斯154,以上四颗是单星。一个悲剧性的事实是,人类天文学家已经把目光延伸到了150亿光年之外,但他们始终没发现,在这片邻近太阳系的空间里还有一个被星际尘埃挡住的恒星。

    恰恰是这颗不可见的恒星结束了人类的文明史。

    那时天文学家们已注意到,这片空间中有大团的宇宙尘埃存在,像是漂浮在宇宙夜海中的乌云。安装在人造卫星上的紫外探测器对准这团遥远的星际尘埃时,在吸收光谱中发现了一个216毫米的吸收峰,由此认为这些星际尘埃可能是由碳微粒组成的。通过这些星云的反射性质推测,组成星云的碳微粒的外部还覆盖着一层薄冰。尘埃粒子的大小范围从2毫微米到200毫微米,与可见光的波长属同一数量级,对可见光是不透明的。正是这片星际尘埃,挡住了距地球八光年的那颗恒星。它的直径是太阳的二十三倍,质量是太阳的六十七倍。现在它已进入了漫长演化的最后阶段,离开主星序,步人自己的晚年期。当它把死亡播撒到地球上之后,地球人类把它命名为死星,死亡之星。

    如果它有记忆的话,也许能记住自己的童年。它诞生于五亿年前,母亲是一片普通的星云。原子的运动和来自银河系中心的辐射扰乱了那片星云的平静,所有的云体粒子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向一个中心凝结。这庄严的尘埃大雨下了二百万年,在凝成的气团中心,重力形成的高压点燃了核反应,氢原子开始聚变成氦,童年的死星便在核火焰中诞生了。

    经过剧变的童年时代和骚动的青年时代,核聚变的能量一直抵抗着恒星外壳的坍缩,死星进人了漫长的中年期。童年时代以小时、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的演化,现在以亿年来计算了,银河系广漠的星海又多了一个平静的光点。但如果飞近死星的表面,就会发现这种平静是虚假的。这颗巨星的表面是核火焰的大洋,炽热的火的巨浪发着红光咆啸撞击,把高能粒子暴雨般地撒向太空;无法想象的巨大能量从死星深深的中心涌上来,在广阔的火海上翻起一团团刺目的涌浪;火海之上,核能的台风在一刻不停地刮着,暗红色的等离子体在强磁场的扭曲下,形成一根根上千万公里高的龙卷柱,像伸向宇宙的红色海藻群……死星的巨大是人类头脑很难把握的,按照比例,如果把地球放到它的火海上,就像把一个篮球扔到太平洋上一样。

    本来,死星在地球的星空中应该是很亮的,它的视星等是一7.5,如果不是它前方三光年处那星际尘埃一直挡住它射向地球的光线,将有一颗比最亮的恒星——天狼星还亮五倍的星星照耀着人类历史。在没有月光的夜晚,那颗星星能在地上映出淡淡的人影。那梦幻般的蓝色星光,一定会使多愁善感的诗人多一些创作的灵感。

    死星平静地燃烧了四亿八千万年,它的生命历程壮丽而辉煌,但冷酷的能量守恒定律使它的内部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化:核火焰消耗着氢,而聚变产物氦原子在星体的中心一点点地累积起来。这变化对于拥有巨量物质的死星来说是极其缓慢的,人类的整个历史对它来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四亿八千万年的消耗终于产生了它能感觉到的结果——惰性较大的氦已累积到相当的数量,它那曾是能量源泉的心脏渐渐变暗。死星老了。

    但另一些更为复杂的物理法则,决定了死星必须以一种壮烈的方式走完自己的晚年。它中心的氦越挤越紧,周围的氢仍在聚变,产生的高温点燃了中心的氦,使其也发生了核聚变。恒星中所有的氦在一瞬间燃起核大火,使死星发出一道强光。但氦聚变产生的核能仅为氢的十分之一,所以死星在这次挣扎之后更虚弱了。这被天文学家称为“氦闪”。“氦闪”的强光在太空中穿行三年后到达了那片星际尘埃,其中波长较长的红光成功地穿过这道宇宙屏障。这束红光又在宇宙中旅行了五年,到达一个比死星小得多的普普通通的恒星——太阳,也照到被这颗恒星的引力抓住的几粒宇宙灰尘上。人们把这几粒灰尘分别叫做: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土星、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当然还有地球。

    在那与地球近在咫尺又远得无法想象的外太空,死星继续走向自己的末日。又发生了几次氦闪,但规模比第一次小,氦聚变生成的碳和氧又组成一个新的核心。紧接着,碳氧核心又被点燃,产生出更重的氖、硫和硅元素。这时,恒星内产生大量的中微子,向宇宙空间散发。这种不和任何物质发生作用的幽灵般的粒子,不断地带走核心的能量。渐渐地,死星中心的核聚变已无法支撑沉重的外壳,曾使死星诞生的万有引力现在干起了相反的事,死星在引力之下坍缩,成了一个致密的小球。组成它的原子在不可思议的压强下被压碎,中子和中子挤在一起。这时,死星上一茶匙的物质就有十亿吨重。首先坍塌的是核心,随后失去支撑的外壳也塌了下来,猛烈地撞击致密的核心,在一瞬间最后一次点燃了核反应。

    五亿年引力和火焰的史诗结束了,一道雪亮的闪电撕裂了宇宙,死星化做亿万块碎片和巨量的尘埃。强大的能量化为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的洪流,以光速涌向宇宙的各个方向。在死星爆发三年后,能量的巨浪轻而易举地推开了那片星际尘埃,向太阳扑来。

    在死星爆发时,八光年外的人类正处于鼎盛时期。虽然,他们早已得知自己生活在宇宙间一粒小小的尘埃上,但他们并未从心理上接受这一事实。在刚刚过去的那个世纪中,他们掌握了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巨大能量,用禁锢在硅片中的电脉冲造出了复杂的智能机器,自以为已掌握了征服宇宙的力量。他们还破译了DNA的秘密,自以为可以代替上帝来管理万物的生死。没有人知道,死星的能量正以光速日夜兼程地扑向这个小小的蓝色行星。

    死星的强光越过了人马座三星后,又在冷寂而广漠的外太空走了四年,终于到达太阳系的外围。在那儿,太阳的光压已经很弱,慧星失去了慧尾,在死寂的空间游荡。死星的能量在这儿同人类进行了第一次间接的接触:距地球十多亿公里的远方,有一个人造的物体在银河系的星海里孤独地跋涉着,这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从地球启程的“旅行者”号星际探测器。它像一把形状奇怪的伞,伞面是对准地球的抛物面天线。探测器上带着一块人类的名片,那是一块画有两个裸体人的铅合金板,还有一张唱片,上面录有联合国秘书长对外星文明的问候,还录有地球大海的涛声、小鸟的鸣叫和中国古曲“流水”等。这个人类向银河系派出的使者首先领略了宇宙的严酷,在它被死星之光淹没后,立刻变成一堆炽热的金属。伞状天线从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突然升温而变形扭曲。检测高能射线的盖革计数仪因射线强度过大面呈饱和状态,读数反而为零;只有紫外线探测器和磁场仪正常地工作了两秒钟,在集成电路被高能射线摧毁之前,“旅行者”号上的计算机向地球发回了一串令它的制造者难以置信的观测数据。由于发射天线已经损坏,设在内华达和澳大利亚的高灵敏度天线阵列永远也不会收到这串数据。但这已无关紧要,因为死光的洪流已经与这串信号同步到达了。

    死星的强光越过了太阳系的边界——冥王星,在它那固态氮的蓝色晶体大地上激起一片蒸气;很快,强光又越过了天王星和海王星,使它们的星环变得晶莹透明;越过了土星和木星,高能粒子的狂风在它们的液体表面掀起一阵磷光;死星的能量又以光速飞行了一个半小时,到达月球,哥白尼环形山和雨海平原发出一片刺目的白光。死星的光芒也照亮了雨海平原上的一排人类脚印,那是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留下的,当时不远处的蓝色行星上有上亿人在电视中看着他们,在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很多人都认为宇宙是为他们而存在的。

    又过了一秒钟,在太空中行走了八年的死星光芒到达地球。

    (以上摘自刘慈欣著,有删改)


如果您喜欢,请把《海豚人》,方便以后阅读海豚人第一章 死亡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海豚人第一章 死亡并对海豚人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