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三月蝗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曹文轩 本章:第七章 三月蝗

    葵花读三年级下学期,春夏之交,大麦地以及周围广大的地区,发生了蝗灾。

    在蝗虫还没有飞到大麦地的上空时,大麦地人与往常一样,在一种既繁忙又闲散的状态中生活着。大麦地的牛、羊、猪、狗,大麦地的鸡、鸭、鹅与鸽子,都与往常一样,该叫的叫,该闹的闹,该游的游,该飞的飞。大麦地的天空似乎还比往常的蓝,一天到晚,天空干净如洗,白云棉絮一般轻悠悠地飘动。

    今年的庄稼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好,长势喜人。油菜花田与大片大片的麦田互为相隔,天底下,黄一片,绿一片,将一个彩色世界闹得人心里暖洋洋的。油菜花一嘟噜一嘟噜地盛开,到处是蜜蜂,到处是蝴蝶。麦子长得茂密,秆儿粗壮,麦穗儿,像松鼠的尾巴一般,粗粗的,毛刺刺的。

    大麦地的庄稼人,在暖和的气流中,等待着一个金色的收获季节。

    大麦地的庄稼人,都是懒洋洋地走在村巷里、田埂上,像没有完全睡醒,或是像在酒醉里。

    而二百里外,蝗虫正在铺天盖地飞翔着,咬啮着,吞噬着。飞过之处,寸草不留,天光地净。

    这地方为芦荡地区,天气忽湿忽旱,极利于蝗虫繁殖。历史上,蝗灾频繁。说起蝗灾,大麦地的老人们,都有许多让人毛骨悚然的描绘:“蝗虫飞过哪儿,哪儿就像剃了头一样光秃秃的,一根草毛都不给你剩下。”“蝗虫飞过时,将人家屋里头的书和衣服都吃得干干净净。幸亏没长牙,若长了牙,连人都要吃掉的。”……

    县志上有无数条关于蝗灾的记载:宋朝淳熙三年(1176),蝗灾。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飞蝗蔽日,所过之处,禾稼俱尽。元朝大德六年(1302),蝗虫遍野,食尽禾。明朝成化十五年(1479),旱,蝗食尽禾,民多外逃。明朝成化十六年(1480),又大旱,蝗虫为害,庄稼颗粒无收,斗粟易男女一人……若开出一个清单,需要好几张纸。

    这一次蝗灾,距离上一次蝗灾已许多年了。人们以为,蝗灾已不会再有了。蝗灾的记忆,只存在于老年人的记忆里。

    青铜他们这些孩子,倒都是见过蝗虫的,但奶奶与他们说起蝗灾时,他们根本不能相信,并尽说一些傻话:“鸡呀鸭呀,可有得吃了。吃了蝗虫,好下蛋。”“怕什么,我将它们一只只扑死,要不,点一把火,把它们烧死算了。”

    奶奶跟这些小孩子说不明白,只能叹息一声,摇摇头。

    大麦地的人,神色越来越紧张。河那边的干校与大麦地的高音喇叭,总在不停地广播,向众人报告蝗群的阵势有多大,已经飞到了什么地方,距离大麦地还有多少公里。仿佛是在报告战火已燃烧到何处了。紧张归紧张,却无可奈何。因为,正是青黄不接之际,那庄稼正长着,还未成熟,又不能在蝗群到达之前抢收回家。望着那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大麦地的人,在心里千遍万遍地祈祷着:让蝗虫飞向别处去吧!让蝗虫飞向别处去吧!……

    大麦地的孩子们,却是在一片战战兢兢的兴奋之中。

    青铜骑在牛背上,不时地抬头仰望天空:蝗群怎么还没有飞来呢?他总觉得大麦地的大人们有点儿可笑,老大不小的,还怕小小的蝗虫!他青铜在草丛里,在芦苇丛里,也不知道为家里的鸡鸭扑杀过多少只蝗虫了!这天,他终于看到了西方天空飞来了什么,黑压压的一片。但,过不一会儿,他看清了:那是一大群麻雀。

    葵花和她的同学们,一下课,没有别的话题,只谈蝗虫。他们似乎也有点儿害怕,但又似乎很喜欢这种害怕。他们中的一个还会在大家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突然地大喊道:“蝗虫飞来啦!”大家一惊,都抬头望天空。那喊叫的孩子,就会前仰后合地大笑起来。

    他们简直是在盼望蝗虫飞临大麦地的上空。

    大人们骂道:“这些小畜生!”

    葵花总是缠着奶奶问:“奶奶,蝗虫什么时候到?”

    奶奶说:“你想让蝗虫把你吃掉呀?”

    “蝗虫不吃人。”

    “蝗虫吃庄稼。庄稼吃掉了,你吃什么?”

    葵花觉得问题确实很严重,但她还是惦记着蝗虫。

    有消息说:蝗群离大麦地还有一百里地。

    大麦地人越来越紧张了。河那边的干校与河这边的大麦地,都已准备好几十台农药喷雾器,一派决战的样子。还有消息传来,上面可能要派飞机来喷洒农药。这个消息,使大人们都有点儿兴奋了:他们谁也没有看见过飞机喷洒农药与蝗虫决一死战的情景呢!

    听到这一消息的孩子们,更是奔走相告。

    有老人说:“先别紧张。虽说离这儿还有一百里,飞得快一点儿,一天一夜就到了。但也不一定就到我们大麦地,还得看看这几天的风向。”

    老人们说,蝗虫喜欢逆风飞翔,风越大,越喜欢飞,顶着大风飞。

    而现在刮的是顺风。所以,蝗虫来不来大麦地,还说不定呢。一些孩子就不时地跑到水边或树下,看芦苇在风中往哪边倒,看树叶儿往哪边翻卷。从早到晚,都是顺风,这使大麦地的孩子们感到有点儿失望。

    这天夜里,风向突然转了,并且风渐渐大了起来。

    第二天早晨,青铜和葵花还在睡梦中,就听见有人在惊慌地大叫:“蝗虫来了!蝗虫来了!”

    不一会儿,就有许多人喊叫起来。全村人都醒来了,纷纷跑出门外,仰头望着天空。哪里还看得见天空,那蝗群就是天空,一个流动的、发出嗞嗞啦啦声响的天空。

    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阳光被蝗虫遮蔽了。

    太阳像一只黏满黑芝麻的大饼。

    蝗群在天空盘旋着,一忽儿下降,一忽儿上升,像黑色的旋风。

    一些老人,手中燃着香,双腿跪在田埂上,向着东方,在嘴中念念有词。他们祈求蝗虫快快离去。他们说,他们为了长出这些庄稼,实在不容易。他们说,这些粮食是他们的命根子,大麦地的老老少少,就都指望着这片庄稼呢!他们说,大麦地是个穷地方,大麦地经不起蝗虫一吃。他们的眼睛里是哀求,是一片虔诚,他们似乎很相信他们的祈求能够感动上苍,能够感动这些小小的生灵。

    一些中年人看着正在慢慢下降的飞蝗,对那些祈求的人说:“拉倒吧,有什么用!”

    大麦地的孩子们,何时看到过这么壮观的景象?一个个全都站在那里仰望着天空,一个个目瞪口呆。

    葵花牵着奶奶的衣角,显得有点恐惧。昨天晚上,她还在问奶奶蝗虫什么时候才能飞到大麦地呢。这会儿,她似乎有点儿明白了:这蝗虫落下来,可不得了!

    振翅声越来越响,到了离地面还有几丈远的高度时,竟嗡嗡嗡地响得让人耳朵受不了了。那声音,似乎还有点儿金属的味儿,像弹拨着簧片。

    一会儿,它们就像稠密的雨点儿一般,落在了芦苇上,落在了树上,落在了庄稼上。而这时,空中还在源源不断地出现飞蝗。

    孩子们在蝗雨中奔跑着,蝗虫不住地撞击着他们的面孔,使他们觉得面孔有点儿发麻。

    这些土黄色的虫子,落在泥土上,几乎与泥土一模一样。但在飞翔时,都露出一种猩红的内翅,就像空中飘满了血点儿,又像是一朵朵细小的花。它们不喊不叫,落下来之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开始咬啮,见什么咬什么,不加任何选择。

    四下里,是雨落在干草上的声音。

    青铜拿了一把大扫帚,在空中胡乱地扑打着。但,蝗虫就像河水一般,打落下一片,迅捷地又有其他蝗虫补上了。青铜扑打了一阵,终于觉得自己的行为纯属徒劳,便扔掉了扫帚,瘫坐在地上。

    各家人都回到了各家地边,共同拥有的那些地,再也没有人管了。人们企图保住自家的庄稼。全家人,不分男女老少,或挥动着扫帚,或挥动着衣服,加上大喊大叫,竭尽全力地轰赶着那些蝗虫。但,不久,他们就放弃了。那些蝗虫纷纷坠落,根本不在乎扫帚与衣服。成百上千只的蝗虫死了,但潮水一般的蝗虫又来了。

    有人开始在蝗雨中哭泣。

    大麦地的孩子们再也没有半点儿兴奋,有的,只是恐慌。他们现在甚至比大人们还要恐慌。他们怀疑这些一个劲地咬啮植物的家伙,一旦咬完了植物,就会来咬人。尽管大人们一再地告诉他们,蝗虫是不吃人的,但他们还是在暗暗地担忧着。这种担忧,来自于蝗虫的疯狂。

    青铜家的人坐在地头,一个个默默不作声地看着。

    蝗虫在大口大口咬啮着他们家的油菜与麦子。它们将麦叶先咬成锯齿形,然后还是咬成锯齿形。它们似乎有明确的分工,谁咬这一侧,谁咬那一侧,然后逐渐向中间汇拢,转眼间,好端端的一根叶子就消失了。它们的锯齿形的嘴边,泛着新鲜的绿汁,屁股不时地撅起,黑绿的屎,便像药丸子一般,一粒一粒地屙了出来。

    葵花将下巴放在奶奶的胳膊上,很安静地看着。

    庄稼在一点儿一点儿地矮下去,芦苇在一点儿一点儿地矮下去,青草在一点儿一点儿地矮下去。树上的叶子一片一片地不见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大麦地就像在萧索的冬季里。

    干校与大麦地的几十架农药喷雾器,显得毫无用处。

    人们仰头去看望天空,希望能有喷洒农药的飞机出现。然而,飞机终于没有出现,也许,一开始就是一个谣传。

    蝗虫离去时,就像听到了一个统一的口令,几乎在同一时间里,展翅飞上天空。一时间,大麦地暗无天日,所有一切都笼罩在黑影里。个把钟头之后,慢慢在蝗群的边缘露出亮光。随着蝗群的西移,光亮的面积越来越大,直至整个大麦地都显现在阳光下。

    阳光下的大麦地,只有一番令人悲伤的干净。

    大麦地的大多数人家,都没有留下足够的余粮。他们算好了,米缸里的粮食正好可以吃到麦子成熟。然而现在,麦子却一粒也没有了。随着米缸里的粮食在一点儿一点儿地减少,这些人家的心情也在一天一天地沉重起来。

    心在发紧,发虚。

    已有几户人家投靠远方的亲戚去了。也有几户人家,将老人与小孩留在家中,身体强壮一些的,到二百里外的一座水库做工去了。还有一两个人,瞒了大麦地的父老乡亲,进城捡垃圾去了。大麦地的人们在寻找各种各样的出路。

    青铜一家人,想来想去,没有别的出路,他们只能像大麦地的大多数人一样,守着几乎空空荡荡的大麦地。

    自从蝗虫吃尽庄稼之后,青铜家的人,总是不时地揭起米缸的盖子,看一看米缸里的米。在这些日子里,米几乎是一粒一粒地数着下锅的。青铜一边放牛,一边挖着野菜。奶奶也经常出现在田埂与河边,将可吃的野菜挖起来,放进一只柳篮里。一天到晚,纠缠着爸爸妈妈心思的,就是粮食。他们去水田里去采未被采尽的茨菰与荸荠,他们把头年的糠反复放在风中吹扬,从中再找得一些米粒。

    天气越来越热,白天越来越长。太阳将人们的根根汗毛孔烘开,不住地耗散着热量,而从早到晚的这段时间,长得似乎永远走不完似的。一家子人都希望天能早点黑下来,黑下来可以上床睡觉,就能断了想吃东西的念头。

    大河那边的干校,人在不断地换班,一些人走了,一些人又来了。当年与爸爸一起来干校的叔叔、阿姨,只有很少几个还在这里。他们没有忘记葵花,在自己的粮食也很紧张的情况下,还是给青铜家送来了一袋米。

    这一袋米,太宝贵了。妈妈望着这一袋米,眼泪都下来了。她将葵花叫过来:“快谢谢叔叔阿姨。”

    “谢谢叔叔阿姨。”葵花牵着妈妈的衣角说。

    送米来的叔叔阿姨对妈妈说:“是我们要谢谢你,谢谢你们一家子。”

    不久,这几个叔叔阿姨也回城了。有消息说,整个干校的人,都可能要离开这里。

    有时,葵花会站到大河边上,朝干校那边眺望一阵。她觉得,干校那边的红瓦已经不像早先那么鲜亮了,也不像以前那么热闹了,显得有点儿冷清。野草正在干校的四周蔓延着。她觉得它离她越来越远了。

    在青铜家几乎就要断炊时,干校的人全部撤了。从此,一大片房子,就都寂寞地遗落在苍苍茫茫的芦苇丛里。

    青铜家的米缸里,最后一粒米也吃完了。

    大麦地,还有几户人家,也已山穷水尽。

    都说,送救济粮的粮船就要到了。可是,总不见粮船的影子。受灾面积大概太大了,一时调拨不来粮食。大麦地可能还得煎熬一阵子。但大麦地的人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看到粮船。他们会不时地跑到河边上来张望。那是一条希望的大河,清澈的流水一如从前,在阳光下欢乐地流淌。

    这一天,青铜肩上扛着铁锹,手中牵着牛,葵花挎着篮子骑在牛背上,向芦荡出发了。

    他们要进入芦荡深处,挖一篮又嫩又甜的芦根。

    青铜知道,越是往芦荡深处走,挖出的芦根就越嫩越甜。

    被蝗虫咬去叶子的芦苇,早在雨水与阳光下,又长出了新叶。看着眼前茂密的芦苇,谁也不会想到这里曾遭过蝗灾。

    葵花骑在牛背上,看到芦苇在风中起伏不平地涌动着,看到芦苇中间,这儿一处,那儿一处的水泊。水泊或大或小,在阳光下,反射着水银一般的亮光。看到了在水泊上空飞行的鸟,有野鸭,有鹤,有叫不出名字来的鸟。

    葵花饿了,问:“哥,还要往前走啊?”

    青铜点点头。他早就饿了,饿得头重脚轻,饿得眼前老是虚幻不定。但他坚持着要往前走,他要让葵花吃上最好的芦根,是那种一嚼甜汁四溅的芦根。

    葵花往四周一看,大麦地村已经远去,四周尽是芦苇。她不禁有点儿害怕起来。

    青铜终于让牛停下。他将葵花从牛背上接到地上后,就开始挖芦根。这里的芦苇与外边的芦苇长得确实有些不一样,秆儿粗,叶子宽而长。青铜告诉葵花:“这样的芦苇底下,才能挖出好的芦根。”他一锹下去,就听到了切断芦根时的清脆之声。几锹之后,就出现了一个小坑,白嫩白嫩的芦根就露了出来。

    葵花还没有吃到芦根,嘴里就已经水津津的了。

    青铜赶紧先抠出一段芦根,拿到水边洗净,给了葵花。

    葵花大咬了一口,一股清凉的、甜丝丝的汁水,顿时在嘴中漫流开来。她闭起双眼。

    青铜笑了。

    葵花咬了两口,将芦根送到了青铜的嘴边。

    青铜摇了摇头。

    葵花固执地将芦根举在那里。

    青铜只好咬了一口。与葵花一样,当那股清凉的液体顺着喉咙往饥饿的肚子里流淌时,他也闭上了眼睛。这时,太阳透过眼帘照到了他的眼球上,世界是橙色的。温暖的橙色。

    接下来的时间里,兄妹俩就不停地嚼着不断从土中挖出来的芦根。他们不时地对望一下,心里充盈着满足与幸福,一种干涸的池塘接受而来的清水的满足,一种身体虚飘而渐渐有了活力、发冷的四肢开始变得温暖的幸福。

    他们摇头晃脑地咬嚼着,雪白的牙齿,在阳光下不时地闪动着亮光。他们故意把芦根咬得特别清脆,特别动人。

    你一根,我一根;我一根,你一根……他们享受着这天底下最美的食品,到了后来,几乎是陶醉了。

    他们要挖上满满一篮芦根。他们要让奶奶、爸爸、妈妈都吃上芦根,尽情地吃。

    他们将稍微老一些的芦根都给了牛。牛一边津津有味地嚼着,一边大幅度地甩着尾巴。心满意足时,它仰起头来,朝天空哞地长叫一声,震得芦苇叶颤抖不已,沙沙作响。

    葵花拿着篮子跟在青铜的身后,不住地拾起青铜从泥里挖出来的芦根,将它们放进篮中。

    篮子快满时,几只野鸭从他们头顶上飞过,然后落向不远处的水泊或是芦苇丛里去了。

    青铜忽然想到了什么,扔下手中的铁锹,对葵花示意:“如果能逮到一只野鸭,那就太好了!”他拨开芦苇朝野鸭落下去的方向走去。没有走几步,回过头来,反复叮嘱葵花:“我一会儿就回来,你站在这里看着芦根,千万不要离开!”

    葵花点了点头:“你快点儿回来。”

    青铜点点头,转身走了,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了芦苇丛中。

    “哥,你快点儿回来!”

    葵花坐在青铜早先为她压倒的一片芦苇上,守着一篮芦根,等着青铜。

    牛吃饱了,侧卧在地上,嘴里什么也没有,嘴巴却不住地反刍着。

    葵花看着牛,觉得很有趣。

    青铜在芦苇丛中,蹑手蹑脚地往前走着。他心里有一个让他激动不已的念头:要是能抓住一只野鸭就好了。他们一家,已不知有多少日子,没有吃一星点儿肉了。他和葵花早馋肉了,可他们没有对大人们说。大人们也早看出他们馋肉了,但他们没有办法。能有粮食吃,就很不错了,哪里还顾得上吃肉呢?

    青铜隐隐约约地看见了一片水泊。他走动得更轻了。他轻轻拨开芦苇,一寸一寸地往前走着。他终于看到了那几只野鸭。一只公鸭,几只母鸭,漂浮在水中。它们刚才可能去远处觅食了,有点儿累,现在将嘴巴插在翅膀里,正浮在水面上休息。

    青铜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几只野鸭身上,一时竟忘记了葵花和牛。他就那样蹲在芦苇丛里,打着野鸭的主意。他想找到一块结结实实的砖头,突然砸过去,将其中一只击昏。可是,这里除了芦苇,就再也没有什么了。他又想:我手里要是有一张大网,就好了!他又想:我手里要是有一杆猎枪就好了!他又想:要是我在它们落下来之前,潜下水就好了!……时间也不知道过去了多久,他还是很痴迷地看着这几只无忧无虑的野鸭。

    “它们长得真肥!”

    青铜居然想到了一锅鲜美的鸭汤,一串口水从口角上滑落在杂草里。他擦了一下嘴,自己不好意思地笑了。他还是没有想得起来,葵花与牛在那儿等着他呢!

    葵花早已开始焦躁不安。她站了起来,朝哥哥走去的方向看着。

    天不知从什么时候变脸了,刚才还在明晃晃地照着芦苇荡的太阳,一忽闪,被乌云遮蔽了。绿色的芦苇,变成了黑色的芦苇。风正在从远处刮过来,芦苇荡开始晃荡,并且越晃荡越厉害。

    “哥哥怎么还不回来?”葵花望着牛说。

    牛一副困惑的样子。

    看来,天要下雨。芦苇丛里有一种黑色而诡秘的鸟,每逢天要下雨时,就会叫起来,声音犹如夜间一个孩子在北风中哭泣,听了,让人脊背发凉,仿佛有一只带毛的冷手,在脊背上由上而下地抚摸着。葵花微微哆嗦起来:“哥啊,你上哪儿啦?怎么到现在还不回啊?”

    那鸟似乎正在一边哀鸣着,一边朝这边飞来。

    葵花终于坚持不住了,朝着哥哥走去的方向找去。她走了几步,回过头来叮嘱牛:“你在这里等我和哥哥。不准吃篮子里的芦根,那是留给奶奶、爸爸、妈妈吃的。你要听话……”

    牛望着她,扇动着两只长毛大耳朵。

    葵花一边叫着“哥哥”一边朝前猛跑。

    风大了,芦苇沙沙作响,像是后面有什么怪物在追赶着她。她甚至听到了粗浊的喘息声。她大声叫着:“哥哥!哥哥!”然而,却不见哥哥的动静——她从牛身边跑出后不久,就已经在芦荡里迷路了!

    但,她还不知道。她跑向了另一个方向,却还以为在往哥哥那儿跑呢。

    青铜感到身上一阵发凉,这才突然想起葵花与牛。他抬头一看天空,只见乌云翻滚,他大吃一惊,转身就往回跑。

    那几只野鸭受了惊动,扑着翅膀,在水面上留下一路水花后,飞上了天空。

    青铜仰脸看了它们一眼,再也顾不上它们了,呼哧呼哧地跑向葵花和牛呆的地方。

    他跑回来了。但,他只看到了牛和那一篮芦根。

    他伸开双臂,不停地转动着身体。可是,除了芦苇还是芦苇。

    他望着牛。

    牛也望着他。

    他想,葵花肯定是去找他了,便一下冲进芦苇丛中,沿着刚才的路线,发疯一般地跑着,碰得芦苇哗啦哗啦地响。

    他又回到了那个水池边。不见葵花的踪影。

    他想大声叫喊,可是却发不出一点声音。他掉转头,又跑了回来。

    牛已经站了起来,一副不安的神态。

    青铜又冲进了芦苇丛,一个劲地向前奔跑着,汗珠纷纷洒落在地。芦苇在咔吧咔吧地折断。在没完没了的奔跑中,他的衣服被裂开的芦苇割破了,脸上,腿上,胳膊上,被芦苇划出一道道伤痕。他奔跑着,眼前什么也没有,只有妹妹葵花:坐在大槐树下的石碾上的葵花,在瓜花灯下看书写字的葵花,用树枝在沙土上教他识字的葵花,背着书包蹦跳在田埂上的葵花,她笑着,她哭着……

    一根芦苇茬几乎扎穿了他的脚板,一阵尖利的疼痛差点儿使他昏厥过去。这些日子,他吃的主要是野菜,身体已经很虚弱,经过一阵奔跑,早已精疲力竭。现在脚又扎破了。剧烈的疼痛,使他满身冷汗。他眼前一黑,踉跄了几下,终于跌倒在地。

    天开始下雨。

    雨凉丝丝地淋着他,将他淋醒了。他从水洼里挣扎起来,抬头看天空,只见一道闪电像蓝色的鞭子,猛烈地鞭打着天空。天空便留下一道伤痕,但瞬间又消失了,接下来,就是一阵天崩地裂的炸雷。

    雨更大了。

    青铜拖着血淋淋的脚,在大雨中挣扎着,寻找着。

    而此时的葵花已经离他很远了。她已完全迷失了方向。她不再奔跑,而是慢慢地走着,一边走,一边哭泣,一边呼唤着:“哥哥、哥哥……”她像丢失了什么,在寻找着。

    每一道闪电,每一声炸雷,都会使她打一个哆嗦。

    头发被雨水冲到脸上,遮住了她那双黑晶晶的眼睛。这些日子,她已经瘦了许多,雨水将衣服淋湿后,紧贴在她身上,人越发得显得瘦了,瘦得让人可怜。

    她不知道,这芦苇荡到底有多大。她只知道,哥哥和牛在等待着她,奶奶、爸爸、妈妈

    在家中等待着她。她不能停下来,她要走,总能走出去的。她哪里会想到,她正在向芦荡的深处走去,离芦荡的边缘越来越远。

    茫茫的芦荡,已在风雨中,将这个小小的人儿吞没了。

    青铜又回到了挖芦根的地方。这一回,牛也不见了,只有一篮子芦根。

    他再次晕倒在水洼里。

    雷在天上隆隆滚动,天底下,烟雨濛濛。

    在大麦地那边,奶奶、爸爸、妈妈都走动在风雨中,在呼唤着他们。奶奶拄着拐棍,雨水将她的一头银发洗得更加银亮。老人十分消瘦,像一棵多年的老柳树,在河堤上晃动着。她呼唤着她的孙子孙女,但苍老的声音早已被风雨声盖住了。

    大河里,嘎鱼穿着蓑衣,撑着小船,正赶着鸭子回家。

    奶奶问他:“看见我们家青铜和葵花了吗?”

    嘎鱼根本没有听见,他想将船停住细听,但那些鸭子在追撵雨点,一会儿已游出去很远了,他只好丢下青铜的奶奶,追赶他的鸭子去了。

    青铜再次醒来时,雨似乎小了一些。

    他挣扎着坐了起来,看着忽起忽伏的芦苇,两眼发直,一副绝望的样子。

    找不到葵花,他也不会再回去了。

    雨从他黑油油的头发上,不住地流到他的脸上。眼前的世界,是一个模糊不清的世界。

    他低下头去,脑袋沉重得像一扇磨盘,下巴几乎勾到了胸上。他居然睡着了。梦中,是飘忽不定的葵花,是妹妹葵花,是长在田里的葵花……

    他隐隐约约地听到了牛的叫声。他抬起头来时,又听到了牛的叫声,并且这叫声离这儿并不远。他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朝牛叫声响起的地方张望着——

    牛正在向这里奔跑,所过之处,芦苇如河水被船劈开,倒向两旁。

    它的背上,竟坐着葵花!

    青铜扑通跪在了水洼里,溅起一片水珠……

    雨过天晴时,青铜牵着牛,一瘸一拐地走出了芦苇荡。牛背上,坐着葵花。她挎着篮子,那里面的芦根,早已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一根根,像象牙一般的白……

    粮船已在几百里外的路上了,但因长久干旱,河中缺水,水道很浅,船行驶得很慢。

    大麦地人的裤带,在一天一天地勒紧。

    青铜和葵花,两人的眼睛本来就不小,现在显得更大了,牙齿也特别白,闪着饥饿的亮光。奶奶、爸爸、妈妈以及全体大麦地人,眼睛都变大了,不仅大,而且还亮,是那种一无

    所有的亮。一张嘴,就是两排白牙。那白牙让人想到,咬什么都很锋利,都会发出脆响。大麦地的小孩走路,不再像从前那样蹦蹦跳跳了。一是没有力气,二是大人见到了,就会叫道:“别再蹦跳了,省省力气!”“省省力气”,实际上就是省省粮食。

    大麦地有点儿萎靡不振。

    大麦地人说话,声音有点儿病后的样子。大麦地人走路,东倒西歪,飘飘忽忽,更像病人。

    但天气总是特别好,每天一个大太阳。草木也很繁盛,处处苍翠。天上飞鸟成群结队,鸣啭不息。

    但这一切,大麦地人都无心观赏,大麦地人也没有力气观赏。

    孩子们照样上学,照样读书。但朗朗的、此起彼伏的、充满生机的读书声,已经大大减弱了。孩子们想将课文读响,但却就是读不响。瘦瘦的肚子,使不上劲,让人很着急,一着急,还出虚汗。饿到最厉害时,想啃石头。

    但,大麦地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显得很沉着。

    青铜一家人,没有一个会哭丧着脸说:“我饿。”即使晚上一顿饭不吃,也不会说:“我饿。”

    他们还把家,把自己收拾得比原先还干净。青铜与葵花走出去,永远是干干净净的面孔和干干净净的衣服。奶奶像往常一样,总往河边跑,用清水清洗着她的面孔与双手。她将一头银发梳得一丝不苟。衣服,一尘不染。

    她干干净净地走在阳光下,宽大的衣服,飘飘然,像是翅膀。

    青铜和葵花,自己还能找到吃的。广阔的田野,无数的河流,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食物。青铜总在田野上走,在河上漂,记得这里有什么可吃的,那儿有什么可吃的。他带着葵花,总能有惊喜的发现与收获。

    这天,青铜驾了一条木船,往河湾去了。船上坐着葵花。青铜记得河湾有一大片芦苇丛,芦苇丛里有一小片水泊,水泊里有野菱角。他和葵花可以美美地吃一顿野菱角了。弄得好,还可以采一些回来给奶奶、爸爸、妈妈吃。

    但这一次,他们却扑了空。野菱角还在,但长在叶子底下的果实,不知早被谁采走了。

    他们只好又驾着船往回走。路上,青铜没有力气了,就在船舱里躺了下来。葵花也没有力气了,在哥哥的身旁也躺了下来。

    轻风吹着,船就在水面上慢慢地漂移着。

    他们听到了船底与流水相碰发出的声音。那声音清脆悦耳,像是一种什么乐器弹拨出来的声音。

    天空飘着白云。

    葵花说:“那是棉花糖。”

    白云朵朵,不断地变幻着形状。

    葵花说:“那是馍头。”

    青铜用手比划着:“不是馍头,是苹果。”

    “不是苹果,是梨。”

    “那是一只羊。”

    “那是一群羊。”

    “让爸爸宰一只羊给我们吃。”

    “宰那只最大最肥的。”

    “给周五爷送一条羊腿。周五爷也给我们家送过一条羊腿。”

    “再送一条羊腿给外婆家。”

    “我要喝三碗羊汤。”

    “我喝四碗。”

    “我喝五碗。”

    “我要放一勺辣椒。”

    “我要放一把香菜。”

    “喝吧喝吧,再不喝就凉了。”

    “喝!”

    “喝!”

    于是,他们就大喝起来,并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喝完了,两人都咂咂嘴,还把舌头伸出来,舔了舔嘴唇。

    葵花说:“我渴了。”

    “渴了吃苹果。”

    “不,我吃梨,梨水多。”

    “我要吃一只苹果,再吃一只梨。”

    “我要吃两只梨,再吃两只苹果。”

    “肚子要炸了。”

    “我就到田埂上走。那一回,我吃荸荠吃撑了,你就领着我在田埂上走,一直走到夜里,回到家,我又吃了一个荸荠。”

    天上的云,变化万千。但在两个孩子眼里,它们却成了黄灿灿的麦地、金浪翻滚的稻田、一棵高大的柿子树、一只鸡、一只鹅、一条鱼、一大锅翻滚着的豆浆、一只大西瓜、一只大香瓜……

    他们有滋有味地吃着,还互相推让着。吃着吃着,心满意足地睡着了。

    长长的流水,载着小船,在金色的阳光下悠悠地漂着……

    这天,葵花放学回来,抬腿迈门槛时,两眼一黑,双腿一软,扑通一声跌倒了。

    奶奶连忙跑过来。“宝宝,你怎么啦?”妈妈将她从地上拉起。她的面颊磕在门槛上,磕破了皮,鲜血正慢慢流出来。

    妈妈将她抱到床上。见她面色苍白,妈妈赶紧去厨房给她熬米汤。妈妈刚刚从别人家借

    了一升米。

    青铜放牛回来,见到葵花躺在床上后,便开始惦记着水泊中的那几只野鸭。

    第二天一早,他就拿了一张捕鱼的网,跟谁也没有说,独自一人进入了芦苇荡。

    他找到了那片水泊,但水面上只有倒映着的天空,别的什么也没有。

    “它们大概飞到其他的地方去了。”青铜等了一阵,想离开这片水泊,但最终却又坚持着在芦苇的背后坐了下来。他让自己耐心地等待下去。“它们大概去哪儿找食吃了,它们一定会飞回来的。”他从芦苇上打下两片叶子,将它们折成了两条小船。他抬头看看天空,见天空毫无动静,就走出芦苇丛,将芦叶小船放进水中,然后又赶紧退了回来。他拨开芦苇望去时,两只芦叶小船,已借着轻风,朝前行去了。

    太阳越升越高,却一直不见野鸭们的影子。

    青铜便在心中祈祷着:野鸭啊,飞来吧。野鸭呀,飞来吧……

    快近中午时,天空竟出现了一大群野鸭。青铜一见,十分兴奋。然而,这群野鸭却朝另外的地方飞去了。青铜失望地叹息了一声,拿起渔网,准备撤了。就在这时,又有几只野鸭出现在了水泊上方的天空。青铜的目光,紧紧地追随着它们。他似乎认出了它们:就是那天看到的那几只野鸭!

    野鸭在天空盘旋了一阵,开始下降。野鸭是飞鸟中最愚笨的飞鸟,翅短,体重,飞起来,没有一点舒展与优雅。它们落在水中时,简直像从天空抛下了十几块砖头,扑通扑通,将水溅起一团团水花。

    它们只是转动着脑袋,警惕地打量四周,见无动静,才放心地在水上游动起来。它们或拍着翅膀,嘎嘎叫上几声,或用扁嘴撩水拭擦着羽毛,或用扁嘴吧唧吧唧地喝着水。

    那只公鸭又大又肥。它的脑袋是紫黑色的,闪着软缎一般的光泽。那些母鸭,就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做着各自愿意做的事。其中一只身体娇小的母鸭,好像是公鸭最喜欢的,见它游远了,公鸭就会游过去。后来,它们就用嘴互相梳理羽毛,还用嘴不停地在水面上点击着,好像在诉说什么。过了一会儿,公鸭拍着翅膀,上了母鸭的背上。母鸭哪里禁得住公鸭的重压,身体顿时沉下去一大半,只露出脑袋来。说来也奇怪,那母鸭竟不反抗,自愿地让公鸭压得半沉半浮的。这让青铜很担心。过了一阵,公鸭从母鸭的背上滑落下来。两只鸭好像都很高兴,不住地拍着翅膀。拍着拍着,那只公鸭居然起飞了。这使青铜一阵紧张——他怕公鸭将野鸭们都带走。可是,水中其他的野鸭却无动于衷地浮游于水面,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公鸭在天空快乐地飞翔了几圈之后,又落回水泊。它不住地将清水撩到脖子上。那羽毛滴水不进,水珠亮闪闪地滚动着。

    青铜抓着渔网,等待着时机。他能抓住野鸭的惟一可能就是等它们潜入水中嬉耍或是潜入水中寻觅鱼虾、螺蛳时,突然将网子抛撒出去,野鸭总要浮出水面,也许就有一两只恰好被网子罩住,脑袋卡在了网眼里。

    可是,这些野鸭只是漂浮在水上,没有一点儿潜水的意思。

    青铜的双腿已经有点儿麻木,头一阵阵发晕,两眼一阵阵发黑。他实在坚持不住了,就慢慢地躺了下来。他歇了歇,等身上有了点儿力气之后,又爬起来去盯着那些野鸭。

    野鸭似乎也歇足了劲,有点儿不安分。它们在水面上游动起来,并且游动的速度显然加快了。不一会儿,有两只年轻的野鸭嬉闹起来。其中一只先挑衅的,被另一只追赶着,眼看就要被追住时,脑袋往水中一扎,屁股朝天,金黄的双脚连连蹬动之后,便扎进水中去。追的一只,见被追的一只一忽儿不见了,身子转了一圈,也一头扎进水中。

    这种嬉耍,很快扩大到全体,只见,这几只扎下去,那几只又从水里冒出来,一时水面上热闹非凡。

    青铜的心提了起来,抓网的手满是汗,两腿直打哆嗦。他叫自己不要再打哆嗦,但腿哪里肯听他的,还是一个劲地哆嗦。腿一哆嗦,身子跟着哆嗦。身子一哆嗦,芦苇跟着哆嗦,发出沙沙声。青铜闭起双眼,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经过一阵努力,才渐渐止住双腿的哆嗦

    。

    水面上,突然一片寂静:所有的野鸭,都潜到水中去了。

    青铜应该立即冲出去,将网抛向空中。十拿九稳,会逮住几只野鸭。然而,青铜竟犹豫着。等再坚定起来时,那些野鸭已三三两两地钻出了水面。他懊悔不已。只好等待下一个机会了。

    等又一个机会到来,已是两个钟头以后了。

    这一回,只有一只野鸭还浮在水上,其余的都不见了。

    青铜没有丝毫的手软,猛地冲出去,身子一个打旋,网像一朵硕大的花,在空中完全开放,然后刷地落进水中。

    浮在水上的那一只,早已惊叫着飞到天上。

    水中的野鸭或许听到了同伴的警报,纷纷从水中钻出。不知为什么,一只一只地都不在网中。它们出了水面,就拼命扇动翅膀升空。

    青铜眼巴巴地看着它们飞走了。

    网子还在水中,水上一片静悄悄的。

    浮云在水中游走着。

    青铜垂头丧气地走进水中去收他的网。就在这时,他看到网下在不住地冒着两行水泡。那水泡越来越大。大网好像被一股力量顶着,正往水面上浮起。他的心扑通扑通地跳,像是木榔头不住地敲打着胸膛。

    水面泛起浪花,水下显然有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挣扎。

    青铜简直想一头朝那浪花处扑过去。

    一会儿,青铜看到了一只野鸭:它的脑袋与翅膀都已被网子所缠绕,正在竭力地挣扎着。

    他好像认识它:它就是那只公鸭。

    公鸭的力量似乎还未消耗掉,它在见到天空时,居然猛烈地拍着翅膀,将网子带向了天空。

    青铜一见,猛扑过去,将网子重又按回水中。他不敢收网,而将网压在腹部。他感觉到水中有什么东西挣扎。他心里很难过,他想哭。但他还是死死将网子压在了水中,直到觉得水中已经彻底安静了下来。

    那些野鸭并未远走,而是盘旋于天空,不住地哀鸣着。

    青铜将网子从水中收上来时,那只公鸭已经死了。这是一只十分漂亮的公鸭,脖子上有一圈亮毛,眼珠如一粒油亮的黑豆,嘴巴闪动着牛角般的光泽,羽毛丰满,那只黄金脚,干净鲜亮。

    青铜望着它,心酸溜溜的。

    天上的野鸭终于远去。

    青铜激动地背着渔网,跑出了芦苇荡。

    他从河边走过时,有几个人看到了他,问:“你网子里有个什么?”

    青铜得意地将网张开,让人家看清了那是一只好大好肥的野鸭。他朝问他的人笑笑,然后,旋风一般跑回家中。

    天已接近傍晚,家中空无一人。奶奶还在外面挖野菜,葵花还没有放学,爸爸和妈妈在田里干活还没有收工。青铜抓着那只沉甸甸的野鸭看了看,决定要给全家一个惊喜。他将鸭毛拔下,用一张荷叶包好(鸭毛可以卖钱),放在草垛底下,然后拿了刀、切板与一只瓦盆来到河边。他将野鸭开肠剖肚地收拾干净后,剁成块放入瓦盆。

    他将瓦盆中的野鸭肉倒入一口锅中,放了半锅水,然后他在灶膛里点起火来。他要在全家人回家之前,煮出一锅鲜美的鸭汤来。

    第一个回到家中的是葵花。

    这些日子,大麦地的孩子,一个个都变得嗅觉灵敏。她还未进家门,就远远地闻到了一股让人嘴馋的气味。那气味分明是从她家的厨房里飘出来的。她抬头看了一眼烟囱——烟囱还在冒烟。她嗅了嗅鼻子,快速奔回家中。

    那时,青铜还在烧火,脸被火烘得红通通的。

    葵花跑进厨房:“哥,你烧什么好吃的?”说完,就去揭锅盖,一股白色的热气,立即使她眼前变得一片模糊。过了好一会,她才看清锅。

    锅里咕嘟咕嘟沸腾着,鲜气扑鼻。

    青铜走过来,先盛了一碗汤给葵花:“喝吧喝吧,我打到了一只野鸭,肉还没烂呢,你

    就先喝汤吧!”

    “真的?”葵花的眼睛闪闪发亮。

    “喝吧。”青铜用嘴吹了吹碗中的汤。

    葵花端起碗,使劲用鼻子嗅了嗅,说:“我要等奶奶他们一起回来喝。”

    “喝吧,有的是汤。”青铜劝道。

    “我喝了?”

    “喝吧!”

    葵花小口尝了一口,一吐舌头:“呀呀呀,都快把我舌头鲜掉了!”她看了一眼青铜,也不顾那汤烫不烫,抱着碗,便一口接一口地喝起来。

    青铜看着已经瘦了一圈的葵花,静静地站在她的面前。听着妹妹咕嘟咕嘟的喝汤声,他心里不住地说着:喝吧,喝吧,喝完了,哥哥再给你盛一碗!

    不知是眼泪还是锅里的腾腾热气飘动,他有点看不清葵花了……

    第二天中午,嘎鱼父子俩突然出现在了青铜家门口。嘎鱼的爸爸冷着一张脸,嘎鱼的眼中则含着蔑视与挑衅的意思。

    青铜的爸爸不清楚嘎鱼父子的来意,一边让他们到屋里去坐,一边问道:“有什么事吗?”

    嘎鱼父子都不作答。嘎鱼抱着胳膊,扭着脖子,撅着嘴。

    青铜的爸爸问嘎鱼:“我们家青铜跟你打架啦?”

    嘎鱼在鼻子里哼了一声。

    青铜的爸爸又对嘎鱼的爸爸说:“有什么事吗?”

    嘎鱼的爸爸说:“有什么事,你们家人还不知道?”

    嘎鱼看了一眼正在写字的青铜与葵花,跟着说:“有什么事,你们家人还不知道?”

    青铜的爸爸搓了搓手:“有什么事,就说!我们真的不知道。”

    嘎鱼的爸爸眼睛一眯:“真不知道?”

    青铜的爸爸说:“真不知道。”

    嘎鱼的爸爸把身子扭向外面,冷冷地问:“鸭子好吃吗?”

    嘎鱼从爸爸的背后跳出来:“鸭子好吃吗?”说完了,看着青铜与葵花。

    青铜的爸爸笑了:“噢,你们说的是那只野鸭?”

    嘎鱼的爸爸讥讽地一撇嘴:“野鸭?”

    青铜的爸爸说:“是只野鸭。”

    嘎鱼的爸爸笑了,笑得很古怪。

    嘎鱼见爸爸笑,也笑,笑得也很古怪。

    青铜的爸爸问:“你们爷儿俩,这是什么意思?”

    嘎鱼的爸爸说:“什么意思,你心里不清楚?”

    嘎鱼一旁帮腔:“不清楚?”帮完腔,又斜着眼看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的爸爸有点恼火:“不清楚!”

    嘎鱼的爸爸说:“那你儿子清楚!”

    嘎鱼一指青铜:“你儿子清楚!”

    青铜的爸爸走上前一步,用手指指着嘎鱼爸爸的鼻子:“你有什么话,就赶快给我说清楚,不然,你就……”他指着门外,“滚!”

    青铜的奶奶、妈妈,也都走过来了。

    嘎鱼的爸爸一面看着青铜的奶奶、妈妈,一面用手指不住地点着:“嗬,还来劲了!”

    青铜的奶奶冷冷地问:“有什么事,就明说!”

    嘎鱼的爸爸说:“我家丢了一只鸭!”

    嘎鱼往空中一跳:“我家丢了一只鸭!”

    嘎鱼的爸爸说:“一只公鸭!”

    嘎鱼说:“一只公鸭!”

    青铜的妈妈说:“你们家鸭丢了,碍我们家什么事?”

    嘎鱼的爸爸说:“这话可说得好!没有你们家什么事,我们会来你们家吗?!”

    青铜的爸爸,一把揪住了嘎鱼爸爸的衣领:“你今天要是不把话给我说清楚……”他用手指点着嘎鱼爸爸的鼻子。

    嘎鱼一见,立即跑到路上:“打架啦!打架啦!”

    那时,村巷里正走着不少人,闻声,都跑了过来。

    嘎鱼的爸爸见来了那么多人,一边挣扎着,一边对众人说:“我们家一只公鸭丢了!”

    青铜的爸爸力气比嘎鱼的爸爸力气要大得多。他揪住嘎鱼的爸爸的衣领,将他往外拖:“你家鸭丢了,就找去!”

    嘎鱼的爸爸赖着屁股不走,大声叫着:“是你们家人偷了!吃啦!”

    青铜的爸爸对嘎鱼的爸爸说:“你再说一遍!”

    嘎鱼的爸爸仗着有这么多人在场,谅青铜爸爸也不能把他怎么样,说:“有人都看见了,是你们家青铜用网子网的!”

    青铜的妈妈急了,对众人说:“我们可没有偷他们家鸭!我们可没有偷他们家鸭!”她将青铜一把拉过来,问:“你偷他们家鸭了吗?”

    青铜摇了摇头。

    跟在青铜身后的葵花也摇了摇头。

    青铜的妈妈说:“我们家青铜没有偷他们家鸭!”

    嘎鱼突然钻了出来,将他从草垛底下搜来的那个荷叶包往地上一扔,荷叶张开了,露出一团鸭毛来。

    在场人,一时鸦雀无声。

    嘎鱼的爸爸叫着:“你们大伙瞧瞧,这是什么?他们家养鸭了吗?养鸭了吗?”

    众人都不说话。

    吹来一阵风,一些茸茸的鸭毛飞了起来,飞上了天空。

    青铜的奶奶,将青铜领到众人面前:“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你告诉他们,这是怎么回事?”

    青铜一头大汗,焦急地用手比划着。

    众人没有一个能明白他的意思。

    奶奶说:“他说,这是一只野鸭!”

    青铜继续用手比划着。

    奶奶说:“他说,他是在芦苇荡里捉到的。”她看着孙子的手势,“是网子网到的……他在芦苇荡里守了大半天,才网到的……”

    青铜钻出人群,将他网野鸭的那张网拿过来,捧在手中,送到人们的面前,让他们一个一个地看着。

    人群里有个人说:“野鸭还是家鸭,那毛是分得出来的。”

    于是,就有人蹲下来辨析地上的鸭毛。

    众人就都不说话,等那几个辨析鸭毛的人下一个结论。

    但那几个人对到底是野鸭毛还是家鸭毛,并不能区别清楚,只是说:“这是一只公鸭的鸭毛。”

    嘎鱼叫道:“我们家丢的就是一只公鸭!”

    嘎鱼的爸爸说:“有人看见青铜网里的鸭,就是一只公鸭!”

    有人在人群背后小声嘀咕了一句:“网住一只野鸭,可不那么容易!”

    嘎鱼的爸爸听见了这句话,跟着在鼻子里哼了一声:“网到了一只野鸭?再网一只我看看!”他竭力想从青铜的爸爸手里挣出,“你们家人嘴馋了,就说一声。我可以送你们一只鸭,但不能……”

    青铜的奶奶是一个和善的老人,一辈子很少与乡亲们红过脸。听了嘎鱼爸爸的话,她一手拉着青铜,一手拉着葵花,走到嘎鱼爸爸面前:“你怎么说话呢?你也是有孩子的人了,当着孩子们的面,你说这样的话,害臊不害臊?”

    嘎鱼的爸爸细脖子一梗,薄薄的胸脯一挺:“我害臊什么?我又没有偷人家的鸭!”

    嘎鱼的爸爸的话还没有说完,青铜的爸爸一拳就打在了嘎鱼的爸爸的脸上,随即,青铜的爸爸手一松,嘎鱼的爸爸便向后倒去,最后重重地跌坐在了地上。

    被青铜的爸爸一拳打得晕头晕脑的嘎鱼的爸爸,从地上爬起来之后,往空中一跳,大声吼道:“偷人家鸭吃,还偷出理来了!”说着,就要往青铜的爸爸身上扑。

    青铜的爸爸正要继续揍嘎鱼的爸爸呢,便迎着嘎鱼的爸爸冲了过去。众人一见,赶紧将他们隔开了:“别打架!别打架!”

    一时间,青铜家门前一片闹哄哄的。

    青铜的妈妈在青铜的后脑勺上打了一下:“就你嘴馋!”又拉了葵花一把,“都死到屋里去!”

    青铜不肯进屋。

    青铜的妈妈硬将他推进了屋,然后将门关上了。

    人群分开成两拨,分别劝说两家人。

    有人搀扶着颤抖着的青铜的奶奶:“您这么大年纪了,可别上火!你们一家人是什么样的人,大麦地没有一个人心里不清楚。嘎鱼他老子,是什么德性,我们也都知道,别与他一般计较。”

    有人在劝青铜的妈妈:“算了算了。”

    青铜的妈妈撩起衣角擦着眼泪:“不作兴这样糟踏人。我们是穷,可我们不会去偷鸡摸狗的……”

    几个妇女对青铜的妈妈说:“都知道,都知道。”

    有人在劝青铜的爸爸:“别生气,别生气。”

    嘎鱼父子俩也被人拉走了。他们在劝说着嘎鱼的爸爸:“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就别太计较了。再说了,你家有那么一大群鸭,也不在乎一只鸭。”

    嘎鱼的爸爸说:“我可以送他们一只鸭、十只鸭,但不能偷!”

    “可别再说偷了。你看见啦?你有证据吗?”

    嘎鱼的爸爸说:“你们也不是没有看见那一堆鸭毛!你们说,像不像是一只公鸭的毛?”

    有人见过嘎鱼家的那只公鸭,心里说:“还真有点儿像。”但没有说出口。

    忽然来了一阵大风,将青铜家门前的那堆鸭毛全都吹到了空中。那羽毛很轻,被一股气流托着,飘得高高的,到处飞扬着。

    嘎鱼的爸爸看见这满天空飘着的羽毛,跺着脚,朝青铜家方向吼叫着:“就是我们家那

    只公鸭身上的毛!”

    人群散去之后,青铜一家人,谁也不说话。

    爸爸不时将眼珠转到眼角上,恶狠狠地瞪青铜一眼。

    青铜没有丝毫的过错,可在爸爸的这种目光之下,却觉得自己好像真做错了什么。他小心翼翼,生怕惹怒了爸爸。葵花也不敢看爸爸的脸色,青铜走到哪儿,她跟着走到哪儿。有时,她偷偷地看一眼爸爸,而当爸爸也看她时,她会顿时一阵哆嗦,赶紧将目光转向别处,或是赶紧藏到奶奶或妈妈的背后。

    爸爸的脸,像阴沉沉的天。这天,现在没有任何响动,但却分明在憋着一场狂风暴雨。此时的安静,使青铜有点儿不知所措了。他像一只闻到风雨气息的鸟,茫然地寻觅着一棵可以躲避的大树。也许,这大树就是奶奶和妈妈。然而,那狂风暴雨要是真的来了,这大树也未必能护得住他。

    葵花比青铜还要紧张。如果说哥哥有什么过错的话,一切也都是因为她。她想对青铜说:“哥,你走吧,去外面躲起来吧!”

    青铜呆呆的。

    爸爸的眼前,总是大麦地人半信半疑的目光。这个家,无论是谁,从没偷摸过人家的东西,哪怕是顺手摘过人家一根黄瓜。在大麦地,没有哪一家再比他家那样在乎名声了。爸爸从人家的柿子树下走过,正巧有一个柿子掉下来,他低头将它捡到手中,然后将它放到这棵柿子树主人家的院墙的墙头,朝院子里喊道:“你家柿子树上,有一个柿子落下来了,我给你们放在了院墙的墙头上了。”屋里有人说:“哎,你就捡了去吃吧!”爸爸笑笑说:“不了,改天到你们家再吃,多吃几个。”

    这一切,是奶奶教给爸爸的。

    而现在,嘎鱼家竟一口咬定他们家偷了他家一只鸭!还招来全村人围观,事情弄得不明不白的。

    他必须要搞清楚:这只鸭到底是野鸭还是家鸭。

    天将晚时,青铜走出了家门。他是发现奶奶、妈妈和葵花不在家时,才走出家门的。他以为她们在门前的菜园里收菜,而其实她们在屋后收拾一堆柴火。

    爸爸不声不响地跟了出去,见地上有根棍子,顺手操起,然后将它放到身后。

    青铜似乎感觉到了爸爸跟在他身后。他不知道是停下,还是快点儿往前跑。他后悔自己从家里走出来了。

    爸爸抓着棍子,明显地加快了步伐。

    青铜想拼命奔跑,但他却放弃了。他没有力气奔跑,也不想奔跑,他转过身来,面对着气急败坏的爸爸。

    爸爸走近,挥起一根棍子,青铜扑通就被打跪在了地上。

    “说,这只鸭到底是野鸭,还是嘎鱼家的家鸭!”爸爸用棍子敲打着地面,溅起一蓬蓬灰尘。

    青铜没有回答父亲,不一会儿,瘦巴巴的脸上,滚下两行泪珠。

    “说!是野鸭还是家鸭!”爸爸在青铜的屁股上,又给了一棍子。

    青铜往前一扑,趴在了地上。

    帮着干活的葵花,心里不放心哥哥,就跑了回来。见爸爸和哥哥都不在家中,慌忙跑出家门,并大声叫着:“哥哥!哥哥!”

    奶奶和妈妈闻声,全都跑了回来。

    葵花看到了爸爸和趴在地上的哥哥,拼命跑了过来。她抱着哥哥的脑袋,用力将他扶起,眼泪汪汪地望着爸爸:“爸爸……爸爸……”

    爸爸说:“你一边去!再不,连你一起打!”

    葵花却紧紧地搂着哥哥。

    奶奶和妈妈赶到了。

    奶奶颤颤抖抖地冲着爸爸:“来!往我身上打!往我身上打!你打呀!你怎么不打呀?!你打死我吧!我老了,我早活腻了!”

    葵花哇哇地哭着。

    奶奶蹲下来,不住地用她那双干枯僵硬的手,擦着青铜脸上的泪水、浮灰与草屑:“奶奶知道,这是只野鸭!”她望着爸爸,“这孩子长这么大,就没有撒过一次谎!你打他,你还打他……”

    青铜在奶奶的怀里不住地哆嗦着……

    第二天一早,青铜就坐到了大河边上。

    一醒来,他就想朝大河边跑。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往大河边跑,但心里就是想去大河边。心里想着,双腿就不由自主地朝大河边走去。

    夏天的太阳,将硫磺一般的光芒,照在大河上。

    大河两岸的庄稼还在成长、成熟,但也在煎熬着人们:它们何时才能成为饥饿的人们的粮食?

    青铜似乎已经习惯饥饿了。他坐在河边上,随手掐几根嫩草,放在嘴里慢慢地嚼着。草是苦涩的,却又有点儿甘甜。

    几只花喜鹊,从河的这边飞向河的那边,又从河的那边飞向河的这边,最后飞到河那边的干校去了。

    青铜看到了干校的红瓦屋顶。那些房子,快要被疯狂生长着的芦苇淹没了。

    河边的芦苇叶上,有一只纺纱娘在颤翅鸣叫。它的叫声显得孤独而单纯,使喧闹的夏季变得有点儿清静。

    青铜就那样盘腿坐着,两眼望着河面,好像在等待什么从水面上出现一般。

    有人看到了他,看两眼也就走了。大麦地人始终也不能搞清楚,这个叫青铜的哑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他与大麦地其他的孩子相比,总有点儿不一样。可他们又说不清楚究竟是哪儿不一样。

    大麦地人总会不时地停住看着他,但也不久看——看一阵也就走开了。走开后,心里还会想着他,但也就是想一会儿,没走几步,就将他忘了。

    青铜一直坐到中午。葵花喊他回去,他也不回去。葵花只好回家报告大人。妈妈就将两个黑乎乎的菜团子放在碗里,让葵花给他端去。他吃完菜团子,转身走向芦苇丛,哗哗撒了一泡尿,又回到原来坐的地方。

    葵花要上学,她不能陪着青铜。

    当大麦地还在昏昏沉沉地午睡时,大河的东头,好像游来了一只鸭子。

    青铜早就看到了一个移动的黑点。他坐在这里这么久,好像就是在等待这个黑点似的。他没有一点儿激动,甚至没有一点儿好奇。

    确实是一只鸭子。

    这只鸭子一直向大麦地方向游来。一路上,它偶尔会停下来,在水中寻觅一点食物。但心里在惦记着赶路,吃几口,就又赶紧游动。

    游近了。一只公鸭,一只漂亮的公鸭。

    青铜的眼睛,一直注视着它。

    它似乎看到了青铜的目光,游动变得有点儿犹疑。

    青铜已经认出了,它就是嘎鱼家丢失的那只公鸭。但他不知道,这家伙究竟去了哪儿,怎么独自一个游在河上。

    这是一只不要脸的公鸭。

    那天傍晚,嘎鱼赶着他家的鸭群回来时,遭遇到另一支鸭群。嘎鱼没有在意,因为,即使两支鸭群混游在一起,过不一会儿,也一定会是各归各的队伍的,根本用不着担心这支鸭群中的鸭被那一支鸭群挟裹走几只,或是那一支鸭群的鸭被这支鸭群挟裹走几只。

    两支鸭群朝着不同的方向,不一会儿就混为一片,只见一些脑袋朝东,一些脑袋朝西,但不一会儿,又慢慢地合成了两支队伍。那些鸭,有一种相遇同类的兴奋,游归自己的队伍之后很长一阵时间,还处在兴奋之中。

    当时天色晦暗,嘎鱼没有发现他家的那只公鸭已不在他家的鸭群里。

    这只公鸭,看上了人家鸭群里的一只母鸭,随了人家那支鸭群走了。那支鸭群的主人也没有发现这只公鸭。

    嘎鱼家的公鸭混在人家的鸭群中过了一夜,第二天,又在人家的鸭群里逍遥了一个白天,并且又在人家的鸭栏里住了一个夜晚。那鸭群大,主人还是没有发现。但鸭群中另外几只公鸭早就发现了。它们在多次警告嘎鱼家的公鸭立即走开,而见它依然厚皮赖脸地纠缠着它们的母鸭时,终于忍无可忍地围上来,用它们的扁嘴将它撵出了鸭群。

    昏了头的嘎鱼家的公鸭,这才想起自己的鸭群,朝大麦地游来。

    公鸭已经越来越近了。青铜站了起来,这时,他发现,这只公鸭身上的羽毛颜色,太像那只野公鸭身上的羽毛了。

    公鸭在游过青铜所在的位置时,速度很快。

    青铜在岸上跟着它。

    当公鸭快游到大麦地村前时,青铜扑通跳进河里。

    公鸭扑着翅膀向前逃窜,嘎嘎叫着。

    青铜没有立即露出水面,而是扎了一个猛子。他露出水面时,离公鸭只有一丈远。他向公鸭直游过去,公鸭就扑着翅膀逃跑。这样的追逐,在河面上进行了很长时间。青铜没有力气,几次要沉入水中。但还是从下沉中挣扎出水面,继续朝公鸭追去。

    大麦地村的一群孩子看见了,就在岸上观望着。

    青铜再一次沉入水中,他睁大眼睛朝天空看着,看到的却是水中的太阳——太阳在水中似乎溶化了,水成了金水。他不由自主地下沉着,不久,双脚碰到了水草。他感觉到水草在缠绕着他的双脚,大吃一惊,奋力蹬动双腿,又向上浮起。他又看到了溶化于水中的太阳。他仰着面孔,朝着太阳,再向上浮了一会儿,他看到了一对正在划动着的金黄色的鸭蹼。他掌握好身体之后,一伸手,居然将两条鸭腿同时抓在了手中。

    公鸭拼命扇动翅膀。

    青铜浮出水面,抓着公鸭游到岸边。他除了勉强抓住公鸭外,就再也没有一丝力气了。他抓着公鸭,在河滩上躺下了。那只公鸭也已经没有力气,不再挣扎,只是大张着嘴在喘气。

    有个放羊的孩子路过学校,见到葵花,告诉她:“你哥抓住了嘎鱼家那只公鸭。”

    葵花一听,忘记了还要上课,转身就往村里跑。

    青铜觉得身上有了力气后,就抱了那只公鸭,走进了一条村巷,他从巷子的这一头,走到巷子的那一头,慢慢地走,也不看人。

    公鸭显得很配合,乖乖地由青铜抱着。

    人们已经从午睡中醒来,正往外走,许多人看到了抱着公鸭的青铜。

    走了一条村巷,再走一条村巷。

    天气非常炎热,狗在树阴下吐着长舌,喘着气。

    青铜抱着那么重一只鸭,身体又很虚弱,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

    葵花来了。她明白哥哥要干什么:他要告诉大麦地的每一个人,他没有偷嘎鱼家的鸭!她像尾巴一般,跟在了青铜的身后。

    青铜抱着嘎鱼家的公鸭,默默地走着。人们看到了,就都站住。村巷里,就只有青铜兄妹俩的足音。这足音,敲打着大麦地人的心。

    一个老奶奶端上一瓢清凉的水,将青铜拦下了:“孩子,我们知道啦,你没有偷嘎鱼家的鸭。乖孩子,听奶奶的话,别再走了。”她要青铜喝口水。青铜不肯喝,抱着公鸭继续走。老奶奶就把一瓢水交给了葵花。葵花感激地望着老奶奶,接过水瓢,捧在手中,跟在青铜的身后。清水在水瓢里晃动,天空与房屋也在水中晃动。

    走完了大麦地的所有的村巷之后,青铜低下头,将脸埋进葵花手中的水瓢,一口气将瓢中的水全部喝尽了。

    有许多人围了过来。

    青铜抱着公鸭,走到河边,将公鸭轻轻向空中一扔,公鸭扑了一阵翅膀,落进了大河……

    有消息传来,粮船被上游的几个村庄哄抢一空。

    这个消息,给翘首期盼的大麦地人一个沉重的打击。

    大麦地就快要坚持不住了。已经有几个人饿倒了。

    人们不再去大河边眺望粮船了。大麦地开始显得有点儿死气沉沉。

    大麦地人走路,腰有点儿弯了,一个个懒得说话,即使说话,也是蚊子哼哼一般。大麦地不唱歌了,不演戏了,不再聚拢在一起听说书了,不嬉闹,甚至不打架了。许多人开始没完没了地睡觉,仿佛要一口气睡上百年、千年。

    大麦地的狗都瘪着肚皮,在村巷里走动时,东摇西晃。

    村长紧张了,勒紧裤带。在村巷里,大声吼叫着:“起来!起来!”

    他把大麦地的男女老少都哄到村前的那块空地上,让他们排好队,让小学校的一个女教师带领大家唱歌。唱的都是些雄壮有力的歌。村长的嗓音很难听,但他却带头唱,唱得比谁都响。有时,他会停下来,察看那些村民,见唱得不卖力的,他会骂一句很难听的脏话,让那个人提起神来唱歌。他叫喊着:“熊样!把腰杆挺直了!挺直了!挺成一棵树!”

    于是,高高矮矮的大麦地人,都挺成了一棵一棵的树。

    村长看着眼前的这片森林,心里一酸,眼中就有了眼泪:“再坚持一些日子,稻子就可以开镰了!”

    饥饿的大麦地人,在炎炎的赤日之下,扯开喉咙吼唱着。

    村长说:“这才是大麦地!”

    大麦地被水淹过,被火烧过,被瘟疫入侵过,被土匪、日本鬼子血洗过,大麦地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浩劫,但大麦地还是在苍茫的芦荡中存在了下来,子子孙孙,繁衍不断,大麦地竟成了一大村子。早晨,各家炊烟飘到一起,好像天上的云海。

    这一天,青铜的奶奶不见了,一家人到处找,也没有找到。

    傍晚,她却出现在村前的土路上。

    好像行走极其缓慢,走一步,都要歇上好一阵。

    她佝偻着身体,肩上扛着一小袋米。

    青铜全家人都迎了上去。

    她把米袋子交给了青铜的爸爸,对青铜的妈妈说:“晚上,给孩子们烧顿饭吃。”

    全家人都看到,奶奶手上的那枚黄灿灿的金戒指没有了。

    一家人什么也没有问。

    青铜和葵花在奶奶一左一右,搀扶着她。

    夕阳西下,慈和的阳光,照红了田野与河流……

    一天深夜,一只很大的粮船终于停靠在了大麦地村的大河边上……


如果您喜欢,请把《青铜葵花》,方便以后阅读青铜葵花第七章 三月蝗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青铜葵花第七章 三月蝗并对青铜葵花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