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无法忘记您的帮助,您的友谊和教诲。这应该、也必须记在心里。我一直担心我们的误解在增多……您记得我们那一次一起谈论柏老的情景吗——那一天我们喝了很多酒。
这是我毕业后与您最长的一次交谈,因为激动,我也不自量力地喝起来。后来头疼了好几天。那次我忍着头疼离开,没有多久又直接去了很远很远的那个地方。因为我心里被一股劲儿顶着,简直是一口气找到了那个农场……
一切都出乎我的预料,似乎又没有。我现在不明白的是,您当时为什么不全讲出来呢?您差不多知道一切啊!也许您故意让我有这一次长途跋涉?是的,这样亲身感受一下真的对我有益。
这一次我算是经受了一次洗礼。
整个过程都让我忍不住地难过。我想了很多——我感到奇怪的是,口吃老教授、他的同伴以及所有不幸的好人、苦命人,从来都这么让我揪心。为什么?为什么?
我因他们而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外祖父、外祖母,特别是我的母亲——我总觉得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惊人地相似,比如那种执拗和热情;最后的命运也相似。我是为这些不可改变的命运感到难过。
我不能理解的是,在弄懂了这一切之后我该怎样开始——我正在开始吗?我这一生该沉默着还是呼号着?如果呼号,就等于要毁掉喉咙;如果沉默,那就是等待内火自焚。结局都是一样的。我身躯内积起的一切可以燃烧的热量会在一瞬间爆发出来,形成一个火亮的光点,把自己烧毁。我知道一个生命能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
孤寂中,长久地想着您那专注的目光、脸上的深皱、银色的头发。您极少讲叙自己的经历、身世。对于一个知识分子而言,过多的讲叙从来都是危险的。如果不是一个浅薄之徒,那么一个有心劲的知识分子在畅言这一切之前,必定做好了更为激烈的一场准备。那等于是点燃自己的全部,以对付四周的黑色。与有些人不同的是,一些极为无聊的人才在这个世界上靠quot;忆苦quot;求得施舍。您的艰辛只装在自己心中,只用温和来安慰自己的朋友,特别是自己的学生。
我相信您的眼睛正注视着,并在冷冷地观察——周围的世界、各色的人、事故,特别也包括了您的弟子——他们如今已走向四方,手持一把地质锤的已经不多了,大多呆在明亮的办公室里。但您说起自己这些学生总是表现出少有的兴奋,您并不把他们当成背叛了自己专业的人。
在您眼中,背叛者好像只有我一个了。您说这是万万想不到的。而我也极少辩白,因为我的确离开了○三所,进了一个杂志社,如今又成了一个种葡萄的个体户。这种种改变令您不能容忍,您彻底失望了。
当一个地方一个行当集体地失去了最可宝贵的东西,比如对真理和正义的起码的一点热情,而陷入无聊百倍的境地时,它也就失去了神圣。离开它只能是一件好事,是一条正路。
我从一开始喜爱的就不仅仅是什么地质学,而是这门专业的诗的本质、真的坚实。我为它的浪漫的寻找和固执的叩问而激动。我如果离开了它的这一精神,那就真的算背叛了。
请老师不要失望,真的不要……我那么想念您,您缓缓呷茶的模样、突如其来的愤怒和犀利、您的正直无私。我不敢想会失去您的教导和友谊。您多次表示的气愤和失望都引起我的深长思索。我会及时地回报自己的一切……
您不止一次明白无误地表示:我当年离开柏慧真是一件幸事。您多少将她和柏老联在了一起。您对梅子却完全是另一种态度。您对柏慧的责备似乎太过了,对此我一时还说不清心中复杂的想法。
面对现在的柏慧,您几乎没有说什么。好像她就应该走到这一步似的。我觉得她太孤单了。女人的孤单总是让人同情。女人的孤单简直有点像殉道……好在她异常坚强;她愈坚强就愈让人同情。那个小提琴手也是不幸的,他为了自己的艺术头发都搞秃了。他的艺术是可爱的,他对待艺术的态度也是可爱的,但他这个人不怎么可爱。我一开始看见他就明白:柏慧不会持久地爱他。柏慧太优秀了,优秀得一般人难以企及。她当时对他的选择是赌了气:人在气头上往往什么也做不好。
您知道,我心里有多么牵挂她。您作为我们两个人的老师,对我们的爱护应该是一样的。您多帮帮她吧。
我回忆学校生活时,总是无休无止地想到她。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起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一想起来心里就泛起一阵温热。
那是个秋天,九月了,风有些凉。我们刚入学不久的几个男生到校园东边的果园去散步,尽量掩藏着心中的喜悦。天不冷不热,绿色还这么浓烈,新的生活又刚刚开始,就是看到路边草丛中蹦出的一个小蚂蚱也想与之交谈几句。总之心里涨满了兴奋。人都有侥幸的时候,我那时就很侥幸。那种幸运大得多少有些不真实。我注意了从身边走过的同学,他们的服饰、神态,都同样有新鲜感。少不了看几眼女生,一个个长脸的,圆脸的,胖的瘦的,喜欢打扮的不喜欢打扮的,反正个个都有适时而至的温柔。她们对这所有名的地质学院、对这儿的男生,都有一种初来乍到的好感。我们互不相识就点头微笑。
我看到了一位高个子姑娘,她穿了一件黄绿色的细条绒上衣,衣服的式样很特别,好像衣领很开很大;裙子肥肥的,花格的。她的脸红彤彤的,像是正在害羞——看久了就知道,她的脸色总是这样,火烫烫的。在夕阳的映照下,谁会不注意这样的一张脸呢?真的,我的老胡师,当时你猜我想到了什么?想到了红薯。我认为红色之中,最美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刚刚从土壤中掘出的红薯——它的表皮的红色。她微笑着用目光掠过了我们几个男生,但只有我深深地接受了她的微笑。那时她刚刚二十多一点,长得可真结实,一点也不胖。她的健康、青春的热情,简直是四下流溢。她的眼睛微陷,黑得令人想起紫黑色的苞朵。她在笑,但发出清脆笑声的只是旁边的姑娘;她一个人在笑……特别的、永远不会埋没的笑。
我与她擦肩而过,整个时间不超过几秒钟。可是我记住了一切,特别是她害羞的脸庞、火热的脸庞。她的额头是微鼓的、光洁的……她的鼻梁被我忽略了,可能是微微翘起。
主要是那张火烫的脸庞。
她没有来由地、令人心动地害羞呢。
但第二次见了她我就明白是个误解,她不是因为害羞才洋溢着那样的一张脸,不是;她天生就有那样一张脸庞。
这一来我也明白了,世界上最动人的姑娘会长出一副什么样的面庞。也许她的五官所传递出的美,远远没有那张火烫的脸庞感人。它传递出的可怕的热量只一下就烧灼了我的心。
……一切都是往事了。一切都过去了。我沉浸在这些回忆中,希望从中找出至为重要的东西。我找到了吗?
从她身上,我又重温了对至亲的平原、山岭,以及我面对其中某种偶尔闪现的、难言的崇高和庄严的美丽时刻,所涌现的那份战栗。它是存在的、永生难忘的……我今天坚信这才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意义就是这样:它凝缩在极短的一小段之中,却值得人一生追索。
我的人生之路在继续,由于认识,由于知性所达到的那个片刻、由它而引起的生命震动的那一刻,才是我全部期望之所在。舍此就没有了我、没有了意义。
对于它,我必须忠诚如一。
我的怀念就基于如上的理解,所以我可以对您、对柏慧和梅子同时讲出这一切。我的倾诉既使我幸福,又是对自己的一次次提醒。我害怕自己的灵魂睡去,就让它永远醒着。
但我不会因为柏慧而原宥柏老。恰恰相反,当我那份热烈的情感洋溢不息之时,正是对柏老一族深深追究的一刻。它是关于我的吗?是的;可它又远远超出了我。我因为自己的若有所悟而感动,我再不会在懵懵懂懂中荒废宝贵的光阴了。
我想对老师说的是,如今看来,一般的善和爱已经是远远不够了。因为这样的爱和善常常容易偏离,容易被遮掩和利用——这正是我对您的担心。请您原谅我的直率吧,因为我只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当一个人看过了陈旧的血和新鲜的血,并且看得太多,就远远不会满足于一般的爱与善了。他会要求铭心刻骨的、执着纠缠至死不舍的那一份。这太苛刻了,在今天的一片苟且妥协之声中就会愈加显得苛刻;但也只有如此苛刻如此专注,才能稍稍挽救我们自己。
您对我表示了某种失望,您实在是因爱而失望。您常提醒我做一个好的学人,远离无所不在的纷争。您害怕这一场场消耗会最终毁掉我。我知道,自我离开您来到○三所之后,您一直在注视着我的行为。我多么感激;可现在我在感激中又怀着那么大的委屈。
***
显而易见的是,有人在对您的回叙中歪曲了事实真相。我知道,对于任何事件,那种世俗化的理解都是合乎口味的。它好比软甜的瓜儿,人人乐于人口。您有各种各样的朋友和学生,在我工作过的○三所中就有不止一位。他们之所以更具有杀伤力,是因为他们并不那么明显地站在邪恶一边,所以他们成了quot;谦谦君子quot;。这个危急的时刻,我最害怕的就是这样的quot;君子quot;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害怕。quot;君子quot;的谈吐通俗入心,quot;君子quot;总是可爱的,不介入纷争,超然而公正,似乎永远不错。
他们虚伪的本质就是这样给悄悄地掩去了。人们看不到他们在重要的选择面前躲开了,逃避了。如果说这种逃避本身尚可原谅,那么他们对苦难、对那些含辛茹苦、肝肠寸断的抵御和坚持的中伤、他们在明明暗暗遮遮掩掩中给予的诬陷,就不可原谅了。
更苛刻一点讲,在血泪之争当中,在这场由来已久的反抗之中,他们是有罪的。
您知道,他们应该比我更洞彻○三所的一切。他们比我整整早上十年或五年来到了这儿,无论是对所长副所长以及其他人,都非常熟悉。这儿的历史清晰短暂,这一段短短的历史并不需要特别锐利的目光才能击穿和识别;所需要的只是一颗公正之心,是发言的勇气。他们面对一个个血泪交织的故事的方式,是背过脸去。
这就使我想起了一个人在大路上流血呻吟,而行人视而不见,只顾匆匆赶路的场景。
而有人像怀抱自己的兄弟那样抱起了伤者,让鲜血染上自己一身……
这本来毋须评说。一个怀抱伤者泪水汪汪、自认是弱者伤者不幸者的兄弟的人,还需要谁的评说?他只是怀抱着走远了……评说者藏在背后,在那些不理不睬的行人之中。他们没有自羞,只有冷酷,冷酷地嘲弄着远处的身影;他们的嘲弄中渗露着因自卑而泛起的怨恨。
您当然不希望我做那样的旁观者。可是在另一个场合,您却令人吃惊地肯定了那些旁观者。您的理由只是:他们在赶路,他们一直在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什么也没能干扰他们……
是这样吗?
您还可能指出,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三所没有那样的残暴和流血。而我今天要用手指点着告诉:事实就是这么严重,就是在流血。而且这血直到今天还在流,流个不停……
柏老的故事您是清楚的。那个跪着死在口吃老教授身边的儿媳曾让您热泪长流。您心中至为尊敬的口吃老教授死前已经半疯,自己用手把全身抓得溃烂……这是您亲身经历的一个真实故事,它已经不需那些quot;正直quot;的旁观者向您转述了。
实际上类似的故事正以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地方展开。它们并不因逃出了我们的视野而变得虚幻。这些故事有时竟是那么相似,雷同得几近抄袭。从鉴赏的角度看,它们已经毫无意趣了,它们在诞生的那一刻就因雷同而丧失了新鲜感。
可是我这儿不是鉴赏。我面对残酷的真实只剩下了证人般的庄严和激愤。我有一天将不惜篇幅记下所有雷同的故事。
因为不雷同就失去了真实……
刚来到○三所时,我是怀着怎样的敬重。小心地拾起自己的一份工作,带着双倍的热情。我们的头儿叫quot;瓷眼quot;,几乎与柏老完全一样:有不错的经历,它经得住任何推敲;有几册著作,在专业上难以动摇;尽管这些著作骨子里并不高明,但作为那个历史的产物,拙劣中仍有它原来的一点真情和分量。他的副手都那么怕他,虽然他大多数时间都显得非常和蔼。副手一共两位,一位是胆小怕事的老好人,像侍奉父母一样对待头儿:另一位是个沉默寡言的著名专家,对工作认真到令人不解的地步,好像故意要在这种投入中加快耗尽自己的全部热情与精力。
我不知有幸还是不幸地走诉了这后一位,他成了我的导师。他几次领导的大项目都有我参加,于是我能够如此切近地观察一位在岁月中消磨了大半生的学者是怎样生活的。他差不多把所有时间都放在了事业上,几乎没有厌倦和疲惫的时候。任何一位专家都明白,专业上的失望和冷漠总会时时袭来的,但惟独我的这位导师没有过。当时我除了敬佩没有别的,更没有想到其他。我万万没有想到他那时已经在追赶生命的余声——就是说他剩下的时间很少很少了。他在这种可怖的预感中热烈燃烧着,像进行一场生死之恋……
他业余时间也写诗,这又像那个山地老师!我看过他写下的那些东西,全记在黑乎乎的本子上,大概伴他走了很多地方、长长的岁月。我为自己的幸运而惊讶,也明白这是一种福分。那些朴实的吟唱深情而专注,巨大的热烈潜隐在字里行间,竟与他的学术著作有着类似的气味和色泽。这使我心上怦然一动,至此突然悟想:到底什么才是学问、什么才是科学、什么才是诗。我明白了真正的知识会化为诗,它们是一致的、合而为一的。一切脱离了诗性的知、或脱离了知性的诗,都会程度不同地冒出一丝浅薄气和虚假气。
我会永远感激踏出院门之后这第一位导师,他是如此地淳朴。
在日常的学习与消磨中,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瘦弱的身躯中贮藏了那么多的思念和愤慨,他的坚守和忍受太沉太沉了;我也想不到正是这一切,才构成了他的学术与诗情的第一块基石。
他也有一位悲惨倒地的老师,这点与您何等相似。但那时他自己正经受着可怕的罗织,一只凶兽踞于一侧,虎视眈眈……这与您的处境又似乎不同……
那个quot;瓷眼quot;的和蔼是有理由的。因为他这些年里想做的事情差不多件件顺利,在大多数时间里他是心满意足的。只有当更大的贪婪泛起的那一刻他才是狂暴的——捶打桌子、跺脚骂人,这样的场面也有人见过,那时他们吓得目瞪口呆;好在这种情况一般是不出现的。我有好几次到过他的办公室,那儿可真是气派得要死。宽宽敞敞几大间,有会客室、办公室和小休息室,在内部串成一体。橡木地板磨得很平,镜子一样闪亮,中间铺了纯毛地毯——其中有一块蓝得让人心痒。
办公那间又是小书房,一大排书架上文史哲各类精装套书金光闪闪。他就坐在宽大结实、上等木料做成的大写字台前,伸手轻轻梳理着背头,瞪着一双瓷眼看人……
他极少谈到学术问题,话题远离专业。这点又与柏老相类。他提到的专业术语都是最为简单、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那一类。好像一个学海巨人已经不言高深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说quot;瓷眼quot;内心深处尚有什么不安的话,那就是他极为害怕我的导师——害怕那一张冷冷的沉默的面孔……就是这种沉默使他不安。无声无息的存在,没有一点回应的对手,这往往让人无法忍受。即便是quot;瓷眼quot;这样一位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人物,也仍然恐惧对手的沉默。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体悟。只可惜我对于故事本身、对于这个故事所传递的道理明白得太晚了。
这儿要像对待柏老一样,追究一下quot;瓷眼quot;的历史了。
他的经历与柏老大同小异,他参与的一切也与柏老极为相似。我早就说过,这是一个quot;雷同quot;的故事。但也恰恰是这种quot;雷同quot;让我更加不寒而栗。因为大致相类的故事发生在同一片土地上,就使人有理由深深地怀疑,相信它出于某种阴谋。为什么会如此quot;雷同quot;呢?……quot;瓷眼quot;也以柏老的方式吞噬了另一些人的劳动,而且那些人的结局并不比口吃老教授好出多少。他们都消失在农场、劳改队和林场之类的地方,消失在无声的田野中。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即quot;瓷眼quot;在这儿的一个对手、原来的老所长。老所长在混乱年头里受尽了折磨,而那时候的quot;瓷眼quot;也酷似柏老,正是春风得意。他以极为卑劣的手段,简直是乘人之危,剥取了那位老人的一切……
那时我的导师只是老所长的一个弟子,是老人最为器重的一个青年学者。他们也许依靠一种quot;血缘quot;,只一眼就识别了。老所长对他的奖掖极大地刺激了那个quot;瓷眼quot;,所以机会来临时,quot;瓷眼quot;决不会饶恕这两个人。老师和弟子一开始在同一个农场,后来又把二人分开,让他们失去最后的一点慰藉。在非人的折磨中,老人终于没有挺过来。因为谁也想不到冷肃的季节会漫漫无期,他已经捱不到自己的春天了。我的导师那时还有些青春气血,硬挺着,最后挺了过来……
有谁比他更熟知quot;瓷眼quot;及其这一类人的历史?当然,挺过来的人中还有老人的其他弟子。可是经验和历史早就证明:
历尽磨难的人中,精神上仍然活着的人是少而又少的,比想象和预料的还要少;更不要说恶意的背叛和跟从了。那些混迹于学界的可怜虫,背叛比比皆是;他们已经不止一次地助纣为虐。除此而外还有令人叹息的遗忘:忘掉了不快的一切,忘掉了昨日的血痕、尚未平复的伤口……他们极容易就走进了今天的生活,步履轻松。
所有的背叛者、遗忘者、跟从者、无聊的学人、胆小鬼,都不是quot;瓷眼quot;所关切的。他念念不忘的只有一个人——我的沉默的导师。
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看上去却接近七十,头发疏枯,脸色灰暗。我一认识他时就是这么一副模样,所以后来并没有特别为之担心。只知道他曾经胃部大出血,心想这是过去的劳改生活和长期野外作业造成的,并未想过还有其他可怕的隐疾在折磨他。他又一次吐血了,这才引起了quot;瓷眼quot;的极大关心。quot;瓷眼quot;探听他的病情,当了解到只是旧病复发,就发出一声叹息。
quot;瓷眼quot;遗憾地走开了。
当我的导师从医院回来时,我才稍稍得到一点安慰。我决心尽可能地帮助他恢复,哪怕稍稍健康一些;我想为他承担所有的辛劳,包括他后来日夜放心不下的那位老所长的遗著:这是隐下了斑斑血迹的手稿,工作之余,他一个个长夜都是为了这些陈旧的纸片。我常见到导师面对它们长久注视,直到脸色变得铁青。
但他闭口不谈那个老人的事情。
我不止一次追问。我害怕这种沉沉的空气,因为我听到的已经足够多了。我内心里急于得到坚定有力的证实,而且清楚地知道,这种证实只能来自老人最忠诚的学生……可他总是缄口不语。
好像在他看来,那一切已经无须谈起。那不是秘密,而是涉及到高于秘密的某些东西,比如说它是尊严和正义、勇气——当他觉得对方——交谈者——尚不足以承担和理解这些的时候,就宁可闭上嘴巴。也许我的导师是对的。在今天,我愈发知道这种信念的深刻。我那时还太年轻,我仅仅是一个热血青年——至少在导师看来是这样的。
就这样,我们常常一起枯坐长夜,度过了一些平静而又难忘的夜晚。
我感到了什么,就是导师与我难以交流的痛苦。我为此多少有些委屈,觉得他太不了解我的经历了——他或许把我当成了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毕业生;他无法知道我所从属的那个家族,我的长长的流浪,我的亲人给我的血脉,我们家沉沉的故事……这一切又无法说明,无法宣讲,因为它们也是我心中的禁忌。
导师是痛苦而自尊的。他面对的是一颗伟大的心灵和难以对话的世界。他一遍遍抚摸老师当年的墨迹,偶尔抬头瞥我一眼。
他的目光今天犹在眼前。
可是我凭感觉就跟定了导师。我自觉地站在了他的身边。
我所能做的,就是站在他的身边;我多么想用自己的躯体为他遮挡什么。那些沉默的长夜难道我真的什么也没有听到吗?
我已经捕捉到了他急躁而有力的心声,并且牢牢地记住了。
没有人相信我们在沉默。quot;瓷眼quot;身边的人不止一次询问——那个人在做些什么?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警告我:那个人可是暗中把刀尖指向quot;瓷眼quot;的,险恶之极,你要小心。
我的心收得紧紧的,忍受着。
他们放肆地往我的导师身上泼着污水,搜集他的一切: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他们多么恐惧他啊!他们感到恐惧的真的是一个人吗?
我感到吃惊的还有,quot;瓷眼quot;身边的人如此之多,不仅是一般的势利之徒,不仅是年过半百的官迷、各色不学无术的骗子、粗人、酒色之徒,甚至还有quot;纯情少女quot;。她们穿着牛仔裤,不戴首饰,夏天穿着这座城市最漂亮的长裙,混在那帮污七八糟的人中间。她们年轻,可是嗅觉极敏,一吸气就弄清了所有的气味,明白了所长quot;瓷眼quot;喜欢什么、反对什么、仇视什么、心里正盼望什么人早死……她们娇滴滴地叫着quot;所长quot;,含沙射影地告状,含情脉脉地看人……她们有几个是相当迷人的,可是她们坏得让人不敢去爱。她们大概天生就是为蛆虫准备下的腐败的尤物。
由她们出面刺探什么是非常方便的。果然有一个姑娘在我面前深情地诽谤起我的导师。这之前她已经暗暗地出卖了我好几次,我还蒙在鼓里呢。我不忍心怒斥一个美丽的姑娘,可我实在不能忍受。我在严厉斥责她的同时也会有点小小的疼惜,觉得她太不幸了。
我觉得她们简直都是一路货,卑贱到了极点。
我懒得谈论人群中的这一类人——不合时宜地卷入丑恶的人们。在一个角落里,如果连老人和少女也参与了阴谋,那么这个世界就真的格外荒诞、不可救药了。
您可能会不解地问我:那么你的朋友呢?你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朋友?难道你和你的导师连一个同情者也没有吗?
我们当然有自己的朋友。我的导师如果这几十年来没有那些正直的人各式各样的维护,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要知道他所处的环境是异常险恶的,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年,这种状况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善。我对真正正直的人的要求并不苛刻,在我眼里,您的某几个学生绝算不得正直的人。正直的人看上去并不一定勇敢,他们可以一声不吭,但却不会见死不救,更不会把心交给魔鬼。他们从来没有附和那些无所不在的强大势力,有时就像哑巴一样。可是我相信他们在时刻叮嘱自己,诱惑和胁迫都没能使他们移动。他们总算艰难地保住了心中的洁净。这就是一种正直。他们用沉默抗议了强暴,这种沉默会让人时常感到,因为它有重量。
有人也曾沉默过,但那是轻浮的躲闪,没有重量。他们的沉默,只是为了有一天能够获得乖巧说话的机会和权力。
正直的沉默啊,它有金子一样的重量。
正是这种重量长久地平衡了一个世界,使我的导师能够存在。他的存在是多么重要啊,这儿不能没有他的身影。
这一点不仅善良的人们明白,就连quot;瓷眼quot;也非常清楚。
于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对方肉体的消逝上。他只是没料到,人的精神是不会熄灭的,正像那个死在黑暗年代的老人还要时常纠缠他、使他恐怖一样。
他身边的人时不时地前来探询:那个人与你谈论过那个老人了吧?他在谈到老人死的时候,是怎么说的?
老胡师!当他们一次次提醒我的时候,我想到的不是quot;瓷眼quot;一伙加害的那位老人,而常常是惨死于小城监禁地的口吃老教授。
您的那几个学生把我的导师说成了处心积虑争夺权力的人,说什么当年的老所长一心钟爱的这个人没有得到所长一职,而是落到了quot;瓷眼quot;手上,当然一直耿耿。所以他仇恨quot;瓷眼quot;也是理所当然的。既然是一场争夺,那么双方都一样无聊;也就是说,在他们眼里他与quot;瓷眼quot;等人简直差不多,甚至还不如quot;瓷眼quot;呢!
瞧瞧吧,这就是您说的quot;一心扑在事业上quot;的那些人,这就是quot;不介于无谓纷争quot;的那些人!
我从来不信那些心灵积满了污垢、对基本的是非失去判断能力的人最终会有什么quot;学术quot;和quot;事业quot;。那是骗人的鬼话。quot;学术quot;和quot;事业quot;是两个好词儿,在这儿却被他们用来遮盖自己的卑劣渺小。其实早在他们失去正义的那一刻,已经失去了谈论学术的权利。
用那样的口气谈论我的导师,本质上是很残忍的。
他们真的不懂得什么是强暴和无耻吗?他们真的对极度的丑恶视而不见、没有见到有人在流血吗?不,这一切都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什么都看到了也听到了。他们之所以故意混淆视听,只能有一个结论,那就是心地的卑劣和残忍。他们没能适时做一个帮凶,那只是因为他们比帮凶更胆怯也更狡猾。
这就是我真实的、恰当的结论。尽管这也许会使您感到不快。
接下去我要讲一点人所周知的事实,这些事实就连那些quot;正人君子quot;也不会否认——既然无法否认,那么我们就有理由问一句:当发生这些的时候,quot;正人君子quot;们又在哪里?
我的导师第三次吐血时,我和朋友们再也看不下去了,不管他再三拒绝,还是为他联系了医院。他不去,我们又为他请了医生。没有经过好好检查,只是一般地看看,当然不会有准确结论。结果还是当成一般胃病去治。他这病至少也有二十年了,容易使人麻痹。结果他大把大把吃药,当年春天又率领勘查队到东部平原上去了。
与此同时,○三所却在对他组织一场围剿。这听起来有点小题大做,可笑又不可理解,但的确在发生。我相信quot;瓷眼quot;一直在做最后一击的准备,苦于找不到机会下手——没有由头。他处心积虑,这会儿终于看准了时机。
大楼上长期有一种淫荡的气氛在蔓延。这说起来足够幽默——一个大办公楼看上去按部就班,上班下班,传达室门卫一应俱全,各种组织形式、小组会总结会样样俱在,提水擦地、临时工勤杂工一个不少,怎么会那样呢?但实际上就是如此。一个新来乍到的人还带着惯常思维,短时间内也许捕捉不到这种感觉。我刚来时只是觉得这儿有点奇怪,比如总有人蹑手蹑脚地走路,神秘地微笑,用特别的手势打招呼等等。少女们衣衫鲜丽,做着大楼内的各种工作;有时大楼内正欢声笑语,突然间死一样静寂……
头儿quot;瓷眼quot;很慈祥,对女人尤其这样。他两只眼睛与常人不同,闪着一种陶瓷的色泽;其中的一只眼略略外凸,僵硬而严厉,平时微笑的只是另一只眼睛。女人在他面前有一种特殊的拘谨,他就努力使她们放松,有时不得不伸手抚摸对方的手和肩。女人对其害怕又钦佩——他有多么神秘,简直太撩拨人的好奇心了。他竟然在这儿的学界算个有名的人物,照片印在当地杂志上,那么隆重的大会他坐在中央……
她们这会儿在近处看他,看见了他的白发、皱纹、凸起的那只眼发红的角膜、掺杂了白色毛发的胡茬以及得到及时修剪的发白的鼻毛。他的年纪往往与她们的父亲差不多,与他在一起有种安全和信托、一种探险般的快乐……quot;瓷眼quot;越来越放肆,她们哭了。quot;瓷眼quot;最后不得不严厉地喝斥,她们才收住哭声。
quot;你到办公室谈过话了吗?quot;她们之间有时诡秘地问一句,对方噘嘴,那就是谈过了。
谈话是经常进行的。所长一个内部电话,就得去。走过深深的三道门,踏上花地毯、黄地毯,最后是一张蓝幽幽的地毯。这儿还有一张双人沙发,大得像席梦思床似的。所长的工作太忙了,太神圣了,然而却并不因此而变得麻木不仁,不食人间烟火。他善于利用各种机会与群众打成一片,即便是刚刚从高中和大学毕业的小姑娘也并未轻视,从不因她们资历短浅而摆什么臭架子。他总是对扭扭捏捏的姑娘说:quot;作风要再泼辣一些嘛!quot;
他常常讲严酷的战争年代,把战场上的血迹描绘得一片淋漓。少不更事的姑娘吓得大气也不敢出。他一阵感慨:quot;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珍惜今天呢?quot;他一咧嘴,闪出了金黄色的镶齿,这多少令人寒心。但他很快就抓起对方的手掌拍打起来,一边拍打一边说:quot;多么好啊,多么好啊……quot;他拥住对方,使对方喘不过气来。终于在憋闷中有了一声伤心的大喊,引得其他房间的人一步跨到走廊里。人们站住谛听一会儿,如果再也没有什么声音,就回去了……
平时上班整座大楼几乎没有一点声音,静得掉根针也能听到。好像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地挪动,连翻书也要轻轻的。
大家尽可能不说什么,更多地使用眼睛谈话:丢下一个眼神让人久久琢磨。怨恨的眼神、埋怨的眼神、娇嗔的眼神……
各种神色飞来飞去,紧张得人汗流浃背。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大喊了一声说:quot;你不会说话怎么的?quot;对方吓得掩住了自己的嘴巴,小声说:quot;你怎么了?你这样非挨训不可……一再强调要肃静、肃静……quot;我那时的对桌是一个四十多岁的胖女人,每天都把脸搽成了杏红色、眼睑搽成蓝色。她甚至把脚趾甲也染成了血红色,用力地伸到我的面前。我只瞥了一眼就不看了,她很不高兴。她不停地朝我使眼色,我不太明白,她就捏我一把。我很反感。后来她一边去旁边的橱上拿一摞书,一边把胸部挤压在我的脸上。当时我正在专心读书,毫无预料。我跳了起来。
quot;你啊,你非得让人好好训训不可!quot;
她的声音小极了,但我听出是恶狠狠的。
quot;所长是个老资格了吧?人家也不像你这么傲气。听过这句俗语——到了什么山唱什么歌儿?……quot;
我知道这是个乌烟瘴气的妖山。夜间回到自己的宿舍,一个人到水房里,大把大把地把水捧到脸上。水凉凉的,一直流到胸前,舒服极了。我回忆着来到这座大楼工作的前前后后,心里有说不出的失望。我恶心。
可大楼又是吸引人的地方,不少有权势的人物都把自己的亲属送去工作。因为这儿的名声听起来好,而且福利奇高。
quot;瓷眼quot;专门搞了个第二办公室,连续多年搞一些奇怪的买卖,专发不义之财。这笔钱除了用来专门挥霍之外,就是以各种名目的quot;津贴quot;和quot;补助quot;发到各科室;夏天分瓜果,秋天分核桃香黑米,冬天分高级布料。
胖女人上班时依旧瞪来瞪去,我不理她。她开始咕咕哝哝讲这座大楼的奇闻轶事。什么有一天天黑了,她去库房找东西,一进门有人爬到桌下藏了。一男一女,女的是办公室的小李子,刚来不久;男的你猜是谁?所长……刘科长、李秘书,都是些热情人儿。现在嘛,又不是被工作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又不是战争年代,都想过来了。不过关键时候要清醒!原则不能丢!大的方面要搞明白……领导也不止一次这样说了。所长啊,心慈面软,就是这方面随便一些,手头也大方。听说小李来大楼上班,头一个月就被叫去谈话了。她一开始不从,在屋里跑,跑到门前开不开门……还有小栾,所长说:你当我的秘书吧!当不好也不用怕,反正一回生两回熟……小瓷就不像小李,小栾大方,想得开。她心疼老所长,人家说天冷了,开会时她当着大伙的面就给他披一件厚衣服,他连忙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