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拥有优秀的人才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财富。确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既能留住现有的优秀之才,又能招揽新的人才,成为企业管理者慎之又慎的决策。
任正非崇尚知识的力量,“坚持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实行“知本主义”——把知识资本化,认为知识创造技术,技术造就产品,承认知识创造财富,给创造财富的知识以合理的回报。这种“知本至上”的薪酬体系既吸引和留住了人才,更激发了他们的工作热情,驱动着华为不断地进步。
高薪养才
西门子全球总部人事副总裁高斯曾坦诚地说:“我们西门子这么大的公司能凝聚在一起,凝聚力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金钱,二是人力管理。”
在华为,薪酬的基本工资构成是:基本工资、股票、福利、加班费、补助和奖金。粗略算来,基本工资和股票占薪酬的一半,奖金占到薪酬总数的近1/4。
华为对是否给员工增加几十块钱工资丝毫不犹豫,它的高薪比起同行来要显得很“大方”,它以相当于普通企业数倍的薪水“囤积”人才。
1992年底,李一男刚到华为,经理告诉他说,华为骨干工程师的收入有希望在两年以后达到西方普通人的水平,李一男听了很兴奋。然而,速度比想象的还要快,一年后他的收入就达到了西方普通人的水平。2001年,当他走出华为时,已经拥有数千万了。事实上,很多在华为工作了十年之久的高管或技术骨干,离开时都有上千万的身家。目前在华为,身价达到数千万元的员工有可能在百人以上,达到百万元的则不下上千人。
2000年,华为到南开大学招聘时就承诺“月薪不低于4500元”。据一位华为人提供的2002年的工资情况是:大学本科毕业生5000元/月,研究生6000元/月。而另一份资料则说早在2000年时,学士学位的员工的月薪达7150元,年终还有10万~16万的分红;双学士7700元/月,硕士学位8800元/月,博士10000元/月。这个水平比深圳一般公司高出15%~20%左右。
一位辞职的华为人说:“华为对技术开发人员的确很够意思,像我1995年刚进公司的时候,他们就开出了6500元的月薪,后来慢慢涨到了12000元,加上其他的补助,拿到手上的数字还要高一些。”在办好一切辞职手续后,他意外地发现自己还拿到了一大笔年终分红,吃惊之余“几乎都有点后悔离开华为了”。
1996年,华为曾经以10万美元年薪,聘请一批“海归派”来搞技术研发。一位从事芯片研发的工程师,华为开价年薪40万美元,等他到位以后,华为发现他有更大的价值,立即涨到了50万美元。
1998年10月,中兴和华为在清华园进行了一次招聘“大战”。10月中旬,本来是中兴先来,但是院领导不大同意,只好先开开“见面会”。11月中兴再来,已被华为占了上风。原来华为10月27日就“杀”了进来,以高薪为诱饵,“后来者居上”,原先与中兴签约的十有七八倒向了华为。
华为如此的大手笔,令许多大公司都很生畏惧。
2004年5月22日,华为到tCL的大本营——广东惠州举办现场招聘会,或许是出于无奈,李东生只好组织本部的主要技术、管理骨干和全体研发人员前往南昆山旅游。
一位摩托罗拉的管理人员称:“摩托罗拉要挖华为的人很难,可华为要挖摩托罗拉的人就容易多了。”
持股励才
当代西方大企业为了激励员工的积极性,会把公司一部分股份分配给员工。华为奉行“知本主义”,只要能产生巨大的增值价值,员工就能获得高额的分红。因此,华为也推行员工持股制度。
回溯1987年,任正非和其他五人共同出资21000元在深圳市南山区工商所注册华为时,每人就各占1/6的股份。1991年11月,申请变更企业性质,于次年六月获得批准,华为成了一家集体企业,开始推行员工普遍持股,披着神秘面纱的内部股制度就此开始。
员工进公司满一年,就可以拥有华为的内部股份,公司根据其职位、表现、工作业绩等分配给一定数额的股票。在2001年前,华为人一般用自己的年度奖金购买内部股,一元一股。在华为高速发展时期,内部股分红高达70%,红利又转化成股权。股份在离开公司时可以兑现。
2001年,华为聘请国际著名的人力咨询公司滔睿咨询(tOERSPERRIN)进行股权改革,员工买卖公司股票开始按每股净资产计算,将原来的内部股改造成“虚拟受限股”,这开始接近西方公司上市前的期权激励制度。从2002年开始,华为普通员工可以分四年,每年行使1/4的期权,价格按照当年公司最近的每股净资产。
员工收入中股票分红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分红多少是综合员工的职位、季度绩效和任职资格等多种因素而定的。
员工手中持有的股票远远大于工资,绩效与股票挂钩,贡献大者,配有的股份越多。这大大激励???他们,使他们努力工作,成为华为发展的不懈动力。
公平留才
1994年,华为碰到了一个难题。两名业务员分别被派往上海和乌鲁木齐销售一种电信设备。在乌鲁木齐的那位销售得很成功,而在上海的那位销售量只有几台。若按照以前销售越多奖金越多的分配政策,被派往乌鲁木齐的销售员可以获得20多万元的奖金,而去上海的销售员只能获得几千元奖金。但是这样会很不公平,因为面临的市场不同。
随着华为市场队伍越来越庞大,任正非派副总裁张建国着手建立合理的薪酬评价体系。
张建国等人商讨的华为薪酬标准为:知识能力(投入)、解决问题(做事)、应负责任(产出),提倡实行内部公平和外部竞争的原则。内部薪酬的公平,就是要求公司内部做出相同贡献的人薪酬相当。外部的竞争力则主要是通过薪酬的调整与支付来进行分析,具体的评价标准是:第一看是否能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第二看能否帮助提升企业战略,最后看能否促进组织成长。简言之,华为的标准就是以绩效目标为导向。
2002年,华为股权实行“虚拟受限股”,企业员工不能只靠“吃老本”,而要靠自己的努力。华为按照责任与贡献来确定任职资格,再按照任职资格确定员工职能工资。奖金分配与部门的绩效和个人绩效挂钩,其他福利分配也依据工作表现拉开差距。
在薪酬考核部,绩效考核和报酬管理二位一体,他们的一个信念是:“绝不让雷锋吃亏”。绩效考核与报酬分配要保证使这种奉献得到合理的回报。另一个信念则是:“通过5%的落后分子促进全体员工努力前进”。
在华为,不同的贡献就有不同的回报。同样是副总裁,贡献不同,收入就不同。1996年,同是市场部的副总裁,主管营销的月工资是20000~22000元,而主管职能部门的是10000~15000元左右。同样是客户经理,表现优秀的配股可能是15万股,表现一般的就在10万股以下了。
一个好的薪酬结构体系能有效地保证企业发展中动态的合理性,同时促进企业的竞争力,提升员工的成就感,在士气上和员工的归属感上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