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比天大”的营销之道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世英彭征明 本章:“客户比天大”的营销之道

    营销是连接社会需求和企业决策的中间环节,是把消费者需求和市场机会变成利润的手段,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营销是企业的门面,它能实现三个目标:让业务增长、创造新闻、提高形象。

    华为的营销之道颇具特色。在华为,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是宗旨,“客户比天大”、一切为了客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响应客户需求,成为华为市场制胜的法宝。

    客户比天大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有一句名言:“戏比天大。”这表明了她的艺术境界,更表明了她对观众高度负责的态度。

    任正非认为,客户是华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客户比天大。他说:“从企业活下去的根本来看,企业要有利润,但利润只能从客户那里来。华为的生存本身是靠满足客户需求,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合理的回报来支撑;员工是要给工资的,股东是要给回报的,天底下唯一给华为钱的,只有客户。我们不为客户服务,还能为谁服务?客户是我们生存的唯一理由!”既然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是客户,提供企业生存价值的是客户,企业就必须为客户服务。

    服务客户是华为的生存之本,一切都要以客户为中心。严冬雪封大地,华为人前去解决客户问题被困在零下二十多度的车上;夏天烈日炎炎,外出的华为人挤在超载的长途车上。大年三十,爬上高高的铁塔维修也是家常便饭。他们不分昼夜,坚守在岗位上,维护着华为的声誉。

    2003年上半年,华为在吉林移动通信公司的设备连续发生多起质量和人为事故。为此,华为长春办事处对吉林移动智能网设备维护进行24小时监控。长春办事处工程师魏云峰和吉林移动智能网维护人员,竟从除夕夜工作到大年初二凌晨;另一名员工邹善甚至掀开地板,探究每一条线路的来龙去脉,分析网络数据一直到深夜。在全体人员的努力奋斗下,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2004年3月21日早上,华为员工苗清在出差回来的火车上,接到网管中心某科长报告:3月20日晚华为P1(A平面)升级可能造成友商(与华为协作的其他设备提供商)提供的短信设备工作异常,下发成功率很低,已经造成客户投诉。该友商没有技术人员在场,网管中心要协助解决。苗清二话没说,与服务经理下火车后直奔故障机房,经检查,升级后已经测试的所有链路均正常且无相关大问题,这次的问题主要责任不在华为。但他们还是把工作做下去,这位科长大早晨没吃饭就赶来了,问题查出后,本来她可以去吃早餐,但她却坚持说:“既然来了就再工作一上午,能多处理一些就多处理一些事情吧。”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故障排除了。

    1997年,刚到华为不久的陈雪志被派往西安办事处,一开始就碰上了一件棘手的事。订购的设备迟迟不到,延安电信催了许多次,货终于到位了,但又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由于到货延期了,再加上不明来路的问题频频出现,延安电信领导火冒三丈,直接把多份投诉信传真发到总部。总部指派一名公司高层与陈雪志一起处理这件事。他们两人从西安乘火车,晚上才到,天气寒冷,寻觅了半天,才找到一家旅店歇脚。第二天,两人去延安电信局,听着对方主管领导的抱怨、怒骂,还要赔着笑脸。两人将客户意见逐条记下来,打算回办事处汇总后处理,当他们赶回办事处时,已经是深夜,寒风凛冽,两人冻得瑟瑟发抖。

    华为员工裴嘉翔曾讲述了一件事。2003年5月的一天,某客户按照合同来提358件货物。华为对那358件货物进行了准确的审核校验,在与客户交接时发现,客户清点失误,漏点了6件。华为人没有简单地说,这是客户的问题,不是我们负责的范围。为保证交付给客户的货物正确清晰,发货组和复核组暂停其他业务,克服货物装载紧凑等种种不利因素,积极协助客户卸货、重新清点。在重新清点,客户重新核对后,他们又帮忙装好货物,交给客户运走。次日,他们又联系这位粗心的客户,客户回复说还是少6件,请求帮忙。他们分析问题后,立即赶往广州火车站协助客户清点。最后直到客户满意,他们的任务才算完成。

    沃尔玛全球商场的店规仅有两条:第一条,客户永远是正确的;第二条,如果客户错了,请参考第一条。任正非将此店规移植到华为,要求华为人牢记:客户没有错,有错的只是华为人。

    对待客户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客户利益至上,客户永远是正确的,急客户之所急,客户比天大,这就是华为的客户服务理念。

    人海战术

    任正非给华为确立的另一个营销战术就是人海战术,不惜一切代价,集中优势兵力猛攻。

    为了更有效地服务客户,华为动用庞大的人员力量,形成人海阵容,有时是100:1或更多,全天候接待客户。跨国公司在每个省市一般只有三四个人负责,而华为在县区就派了七八个。

    遇上展会等大型活动,华为更是“兴师动众”,阵容大得让人震撼。1996年,信息产业部、邮电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交换机产品订购会。各个省市电信系统的主要官员和行业负责人都会来参加,任正非早早就做准备。与会的领导一共来了40多人,而华为参会的人员多达四五百人。

    1998年,19个省市GSM交换机展览订货会在北京召开。任正非从全国各地办事处和公司总部抽调500多人,租用最好的展位,花费上千万。此次会展,爱立信、华为一共获得中国移动280万线的订单,相当于整个订货会成交量的1/3。

    1999年,华为在内蒙古召开第一台移动交换机开通现场观摩订货会。当时,一个省的订单有可能达到几亿美元。任正非为此发动人海战术,不惜一切代价。他花巨资从美国租用一架直升飞机,迅速办理了飞行许可证,把客户运到会展现场,又派人从上海空运大闸蟹,还专门请来高级厨师为客户们现场清蒸大闸蟹。

    在市场上冲锋更是如此,前面冲锋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拿起“接力棒”继续向前冲刺。“我们这些从海外回来的人常说,要倒下四拨人才能打开一块市场。”已经离开华为两年多的王冠珠,提起那段经历仍然心惊胆战。在他看来,华为今天的成绩是付出了重大代价才得到的。

    正是依靠“人海战术”,华为保证了快速响应客户的能力,争取了更多的生存空间。华为今天的成就,是无数华为人前赴后继的杰作。

    销售向营销的转变

    2002年,电信行业的“冬天”冷得出奇,世界各大电信运营商大幅裁员,中国各大运营商大幅缩减投资规模。任正非把孙亚芳、洪天峰等一大批副总裁派往市场督战,但是已“回天乏力”,华为当年销售收入自创业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严峻的市场压力,迫使华为开始重新思考市场销售。

    过去,华为人从产品和技术的角度???解市场,销售收入也主要取决于市场份额,研发主要聚焦在竞争对手和技术跟踪上,很难准确判断客户的最终需求和偏好,产品和技术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长远的眼光,在市场竞争中容易被动。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遇到了问题绞尽脑汁也找不着头绪,不如换个思路试试。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尽快度过“冬天”,2002年6月,任正非在华为启动了市场和产品组合分析项目,即MaPA(Marketand Portfolio Analysis)。至此,华为意识到必须加强和客户的沟通互动,从而拉开了由销售型向营销型转变的序幕。

    通过这一项目,华为建立了一支强悍的跨部门团队,正确定位目标市场,制定业务计划,使华为的产品和技术的商业价值迅速提升。

    旧问题刚解决,还没来得及松口气,新问题又出来了:如何更好地吸引客户的视线,提高华为的竞争力,在与国外大公司竞争中力争上游。销售再好,没有卓越的服务网络也会在市场上栽跟头。为此,许多外国大公司都十分重视服务。

    任正非也日益认识到为客户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技术服务的价值。于是,2001年,华为委托权威调查机构盖洛普咨询公司为其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这是一次全方位的调查,涉及华为的品牌价值、产品质量、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等方方面面。在这次调查中,令客户不满意的主要集中在售前服务和售后服务等方面。

    针对这份报告,任正非提出,华为要真正为客户着想,努力实现客户的价值,为他们提供满意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客户就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客户的压力就是华为的压力”。

    2002年,任正非印发了《华为公司客户满意度研究》,在内部流传。他要求所有员工都要认真学习、讨论,华为内部开展了一场热烈的大讨论。

    现在,华为的营销理念真正确立起来了。华为不只是拿到合同,建好网络走人,更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好的服务;不是要帮客户解决短期问题,而是要建立长期的友好合作。

    与客户“联姻”

    “巨大中华”中,只有华为一家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它的竞争劣势是明显的。最初,华为在各地建立办事处进行销售。这种销售模式迅速打开了市场,但弊端也随之暴露出来。办事处主任紧盯订单,短期行为严重,市场关系不稳定,人员调换频繁,开支庞大。

    为了建立稳定的市场关系,尽快了解客户的需求,任正非开始探索新形式:与客户“联姻”,建立合资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以此巩固市场,拓展市场。

    华为成立合资公司,最早源于华为电气。1995年,华为莫贝克电源公司(华为电气前身)将18个省邮电管理局的直属企业作为自己的股东。

    1997年,任正非首次提出建立合资公司,让利赢得客户的信任。“合资企业要办30个,如果华为在海外上市,合资企业也要打包上市。”随后,华为与铁通合资建立北方华为。

    从1998年开始,继北方华为之后,又在辽宁、河北、山东、四川、北京、天津等地,与当地政府电信局等共负盈亏、共担风险,成立了合资公司。

    沈阳华为的建立颇费了一番周折。任正非亲自到辽宁,与辽宁邮电局高层进行了一年的频繁接触。后来,他找到负责该项事务的李玉琢说:“在辽宁要办一个合资企业,采用职工集资的办法,我已经和辽宁省电信局孟局长说好了。”谁知来了沈阳,孟局长已调到人大,接任者对此事反应冷淡,集资也没人响应。后来经多方努力,1998年2月沈阳华为成立了。当年,华为在沈阳全省14个地市的销售额就有两三亿元。

    通过与客户建立合资公司,华为迅速稳定了市场,双方分工合作,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但是,这些合资公司与一般的合资企业不同,这些企业的作用只是签单走账。当地运营商和政府的投资甚至可以先由华为垫付。这促进了华为的销售,也疏通了长期客户关系。

    在当初,华为内部就建立合资公司这个问题分歧很大。特别是1999年,各地的合资公司业绩普遍不佳,有的甚至出现亏损。围绕这一问题,华为内部大辩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以支持的一方获胜谢幕。

    在今天看来,合资公司对华为拓展市场、树立企业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2002年,华为实行改革,按地区划分、注册子公司,合资公司也被纳入其中。至此,大大小小的合资公司寿终正寝。

    跟着外交路线走

    任正非出身于军人,有着强烈的政治感。“文革”中父母的遭遇,也让他在政治上迅速成熟起来,他认为,一个人再有本事,也要得到主流价值的认同,否则就没有发展的机会。1982年罗瑞卿的讲话和后来的裁军,让他知道了什么是预测性的领导。这些都让他进一步认识到紧跟政策的重大价值。因此,他政治嗅觉敏锐,他的销售路线走的是外交路线。

    他在《走过欧亚分界线》中说:“中国的外交路线是成功的,在全世界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华为公司的跨国营销是跟着我国外交路线走的,相信也会成功。”

    中国的外交路线是发展周边友好关系,巩固与第三世界的传统友谊,重视与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华为的海外战略也是沿着这条路线走的。

    1996年,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中国,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任正非马上捕捉到了商机,1997年4月8日,亲赴俄罗斯军工重镇——乌法市,出席合资公司贝托华为的签字仪式。

    1997年10月26日~11月3日,江泽民主席应邀出访美国。两个月后,任正非到美国考察IBM等大公司。1998年6月25日~7月3日,克林顿总统访华。任正非顺势在美国达拉斯开设研究所,引进巨人企业IBM的管理技术,随后成立子公司Futureei。

    华为在美国市场上的攻守进退,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美的外交智慧,不卑不亢,合纵牵制。

    1998年,中国政府出面赠送乌兹别克斯坦华为生产的08机,华为乘机打进了中亚市场。2000年11月,任正非随国家领导访问非洲,帮助华为开拓非洲市场。随后,任正非派邓涛进入南非,先后走过了13个国家。华为人在那里逐渐站稳了脚跟,受到当地人的欢迎。在肯尼亚,华为人被奉为上宾;在坦桑尼亚,华为人为其进行了全网规划……

    2001年1月,任正非随国家领导出访中东各国,华为在中东的市场不断开拓。紧接着,跟着外交路线,华为人又开拓了南美市场。1999年进入厄瓜多尔,签署价值1200万美元的合同,迅速打开了南美市场。

    紧跟外交路线,有国家强大的实力做后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支持,也容易在目标市场所在国赢得好感和认同,也保证了投资的稳定,受政治波动的影响小,降低了风险。


如果您喜欢,请把《华为教父任正非》,方便以后阅读华为教父任正非“客户比天大”的营销之道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华为教父任正非“客户比天大”的营销之道并对华为教父任正非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