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少年哲学向导 本章:十九、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然而,这是不是说真理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条件下都是绝对正确的呢?人们获得的真理性的认识是不是不需要再向前发展了呢?

    不是的。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真理就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在于它的正确性,即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然而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范围变了,条件变了,原来的认识就不再是真理,而是谬误。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曾举过一个很通俗的例子说明真理的条件性。他说:如果问,下雨是好事呢?还是坏事呢?要对这个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是不可能的,而应当给一定的条件。比如问:当谷物播种完毕,接连五个小时下雨,这雨对谷物有益吗?这时,如果回答是有益的,这就是正确的回答。可是,当已经积涝成灾,天还下倾盆大雨,这雨对庄稼是有益的吗?这时就应当回答,是有害的。这也是正确的回答。而离开一定的条件,不好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

    从这里可以看出,真理性的认识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立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原来正确的认识就可能变得不正确。因此,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它那个时代条件下是正确的,只有不断得到发展,才能适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下面我们看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例子。

    在19世纪的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时,曾经得出过这样的结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只能在大多数国家,至少在欧洲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才能胜利。到了20世纪初期,列宁又得出一个与此相反的新结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而可能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

    这两个结论,究竟哪个对呢?我们说,两个结论都是正确的。只是由于它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历史条件。

    19世纪的中期,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的上升阶段。那时,世界殖民地尚未瓜分完毕,资本还可以向空白地区扩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发展到激化的程度。因此,单个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就会被国际资本的联合力量击败。正是根据当时这种具体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才得出了上面那个结论,这个结论在当时是正确的。

    可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在研究帝国主义时,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表现得异常明显。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的国家有可能利用最新的科学成果,迅速地、跳跃式地赶上和超过老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些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夺取更多的资本输出市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这时殖民地却已被瓜分完毕,老的帝国主义国家又不肯放弃自己原先霸占的殖民利益。这样,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就只有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战争势必使帝国主义的力量互相削弱,从而在整个帝国主义链条上造成薄弱环节,个别国家的无产阶级就有可能从这个最薄弱的环节突破帝国主义阵线,首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所以说列宁的这个结论也是正确的。这个例子说明,真理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真理的绝对性我们把它称为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我们把它称为相对真理。绝对真理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及人的思想的客观内容,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相对真理,就是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能达到一定的广度,不可能穷尽它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即使是对某些方面和某些过程的认识,也只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具有近似的、不够完善的性质。

    每一个真理,从它确确实实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从这点来说,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但它反映客观世界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只能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从这一点来说,它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如上面所讲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同时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作出的,是对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规律的正确反映。从这点来说,它的正确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绝对真理。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个结论又仅仅适用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到了帝国主义阶段,由于条件变了,它就不适用了。从这点来说,它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相对真理。

    同样,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取得胜利,可能首先在一国或几国取得胜利的结论,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的规律作出的,是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对帝国主义阶段来说,它是正确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是绝对真理。然而它又仅仅适用于帝国主义阶段,从这点说,它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是相对真理。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两个方面,即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把水加热到接近摄氏100°的时候,水就会沸腾,我们把它叫开水。水加热到接近摄氏100°就沸腾,这个认识正确地反映了水、温度和地面大气压力之间的关系,它是真理,并具有绝对性。但是,到了高山地带,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压力会减小,水不到100°就沸腾了。可见,把水加热到100°就沸腾这个真理又具有相对性质,是相对真理。

    又如,17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在研究气体体积与气压之间的定量关系时,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和它所受的压力成反比。这个结论称为波义耳定律。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雷尼奥从事气体和蒸汽性能的研究,检验了波义耳定律,发现各种气体膨胀的系数并不完全一样,波义耳定律只是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的范围内,对一定的气体才有效,对于那些可以因压力而液化的气体,当压力接近液化开始的那一点时,它就失去了效力。可见,波义耳定律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正确的。它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每一个真理都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两个方面,同时,人们对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要经过由相对到绝对的过程,而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

    比方说,人们对鸭嘴兽的认识就是这样。澳洲有一种鸭嘴兽,下带壳的蛋、孵蛋,这说明它和爬行类一样。不过,这种兽表面有皮毛,体温恒定,而且母兽把幼仔孵出来后,又生出乳汁来喂养幼仔,照看幼仔,直到它们能够自己谋食,这些是哺乳动物的典型特征。这种亦兽亦鸟的鸭嘴兽,到底是爬行类还是哺乳类呢?动物学家争论了数十年,才弄清它是爬行类向哺乳类发展的中间类型。其间提出过不少理论,有认为是爬行类的,有认为是哺乳类的,结果证明,这两种观点不全对,也不全错。鸭嘴兽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类型。可见,人类对鸭嘴兽的认识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人类对自然天体的认识也是由不完全正确到比较完全正确。比方说,古代人们认为:天像一个半球形的盖子,覆盖在广大无垠的四四方方的大地上。这就是天圆地方说。据说有一次曾子问孔子:“你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那它们怎能吻合在一起呢?”孔子说:“这就是天的道理。”他无法解决这个矛盾。我国汉朝著名的科学家张衡提出“浑天说”,认为地好比鸡蛋黄,在中间,天好比鸡蛋壳,把地包在里面。今天行星际火箭从远处拍摄地球的照片,证明了地球确是球形的。后来人们开始认识天体的大小。经过多次测量计算,发现太阳比月亮离地球的距离远389倍,所以这两个天体的大小相差389倍。人们还测出地球比太阳小,比月亮大。

    300多年前,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在这之前,人们都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我国张衡的浑天说也是地心说。哥白尼提出日心地动说,指出地球只是太阳系几个行星中的一个,而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推翻了地心说。

    后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银河系无数恒星中的一个。随着望远镜越制越大,今天已经能看到银河系外的其他星系——河外星系。银河系也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星系中的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类又进一步认识到天体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都有自己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通过地岩、月岩、陨石中放射性同位素相对含量的分析,证明了地球、月亮、陨石都形成于46亿年前。现在,天体演化研究正在依靠大型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人造卫星、行星际火箭、电子计算机、电子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联系到天体演化历史来研究天体,这使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尽管现代天文学已经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很多有待于研究的问题。例如,天体物理学中的“黑洞”问题就正在吸引天体物理学家的注意力,有待解决。天体物理学家所谓的“黑洞”,是指宇宙中处于“衰亡”时期的星体和星系。它们的热核反应已经停止,由于强大的引力作用,它们的物质只能被吸引进去,压向它的中心,压缩成密度极大的超固体物质,具有十分巨大的引力场,就是光线也照射不出来。目前人们利用巨大的光学望远镜也无法观测到“黑洞”的实在内容。迄今为止,“黑洞”还是一个假设。不过,天体物理学家相信它一定会存在,正在大力研究中。

    人们对宏观天体的认识在发展,对微观领域内分子、原子的认识也是一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一样。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认识总是从不知到知,从有点正确性到有更多的正确性,从现象到本质,从片面到比较全面,一步一步地深化。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天体的情况只不过是无限宇宙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只不过是它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小阶段。人们对物质结构的任何一种认识,也不过是无穷物质发展的一部分、一个阶段而已,真理是不可穷尽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总是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后人总是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前人的真理性的认识,从而使人类认识由少到多、由浅到深地发展下去。不能因为前人的真理有相对性就否认它的真理性,也不能因为前人的真理是绝对真理就不去发展它。

    牛顿是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上有重大贡献。仅在物理学上,他就创立了古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定律正确反映了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三大运动定律迄今在科学技术上诸如设计机器、汽车、轮船、飞机及高层建筑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牛顿力学是真理,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能不能说因为牛顿力学是真理它就完美无缺,不需要发展了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19世纪末,一系列新的发现和新的实验事实向牛顿古典力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出现了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难题,需要发展和创新,才能解决新问题。但是,有一些头脑比较僵化的老科学家企图对牛顿力学体系做一些修改和补充,以维护牛顿力学的“绝对权威”。然而,结果只能是失败。有一些科学家大胆地对牛顿力学提出怀疑,爱因斯坦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认识到要解决目前出现的新的实验事实同旧理论的矛盾,就必须对物理学的传统观念进行变革。1905年,他提出狭义相对论,反对人们一向认为是真理的绝对时空观;提出相对论力学和相对论电动力学,指出了包括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在内的物质运动规律,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然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没有达到顶峰,它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正如牛顿自己所说:“我不知道世界上的人对我的观感如何;不过,以我自己看来,只不过像一个小孩子,在海滨嬉戏,时常拾到一块较平常光滑些的石子,一个较平常美丽些的贝壳,聊自赏玩,至于真理的大海洋则在我的面前完全未被发现。”

    这里,固然包含着科学家自谦的成分,却也讲了真理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这样一个重要的哲学道理。还比如,在科学技术领域,人们制造出许多性能很好的工具、仪器,在当时看来似乎很完善了。其实,这种完善也是比较而言的,并非十全十美。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时,当时人们认为它是很先进的东西。它在一秒钟可运算5000次,比人的运算快多了。可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有一秒钟可运算1.5亿次以上的了。人们对电子计算机的认识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没有终结。

    总之,一切被我们称为真理的认识,都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就是说,都有它的真理性,这是绝对的。不能如实反映客观,没有真实性的认识,绝不能叫做真理。

    但是,人们对真理的获得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真理是过程。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没有止境。从无限发展的人类认识的总体来说,能够认识这个客观世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认识又总是通过一定历史时代、一定的人去实现。任何时代、任何个人所获得的真理性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它只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一定过程、一定部分和一定的层次,而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所以,任何真理又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只有懂得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理,我们才能懂得人类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发展的,也才能懂得,必须坚持真理,相信真理的正确性;同时必须发展真理,使真理不断深化和完善,在人类认识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什么“至高点”和“顶峰”。积极投身于实践,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才是正确的态度。

    -----------------------


如果您喜欢,请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方便以后阅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十九、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十九、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并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漫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