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因的侦探小说水平参差不齐。除此之外,他的作品更是比较清楚地被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三种风格。特别是在文学艺术特色方面,奎因一直在变化探索着。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奎因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之前所创作的国名系列侦探小说和上世纪40年代之后的所创作的一些长篇侦探小说。我们把40年代之后的奎因作品叫做“后期奎因作品”。在这里,我将从四个方面就奎因后期的个人的创作特点作些简单的阐述。
一、后期奎因作品的审美特质
在奎因刚在侦探小说界崭露头角的时候,他们笔下的侦探小说有着浓烈的英式侦探小说的风格。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它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社会属性,而在语言方面也是紧凑简洁地为侦探小说的线索、侦破进展而服务。但除了国名系列之外,在后期的奎因小说中,它却有着非常明显的美国爱伦·坡式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在西方现代美学史上,对审美意象的探讨也一直为美学家所重视。克罗齐首次把审美意象归结为情感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情感的形式表现。苏珊·朗格把审美意象当做“情感符号”来加以考察,认为它是一种“浸透着情感的表象”,是一种“情感符号”。很自然地,在奎因后期的,以《凶镇》为代表的这一波创作中,情感问题成了文学创作的主轴。奎因把自己的文字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他们的小说之中呢?在侦探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中,审美意象生成的内在逻辑也是相当有特色的。在奎因的后期创作中,他把情感符号升华成侦探小说的内在逻辑。
奎因的小说(本文中所说的奎因小说均指奎因20世纪40年代之后所创作的小说)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令人费解而拗口的哲人理论。从它的文字创作生成来看,奎因还是一贯崇尚凝练简洁的表达。它的文字的力量表现全集中在了真实感和逻辑的可靠性上,叙述方式也是较显朴实的。这一点埃勒里·奎因与阿加莎·克里斯蒂所创作的侦探小说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奎因建立在真实上的力度感让小说整体而坚实,这样做,以便于大段的逻辑推理恰当地被呈现出来。奎因小说中的逻辑过渡没有缓冲,情节弹性被省略。对于众所周知,或者一般人通过简单推理就能够得到的信息,奎因在小说中一般不作强调。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埃勒里十分爱好康德的理论,康德的一些典型思想甚至成为小说人物埃勒里的指导论。奎因小说中很多的审美意象与康德保持着相同的观点,它们是被建立在理性观念之上的感性形象。奎因小说的审美渲染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作,而是带有人类内在精神的。从里程碑式的小说《凶镇》开始,奎因立足于美国精神的大背景,莱特镇中人们的所言所行并不是自由想象,并不是莫名的梦境,而是社会意识的真实体现。如果说奎因在1942年借由莱特镇———这个虚构的城镇作一试探性的创作的话,当奎因结束了“莱特镇三部曲”的创作之后,在他们的中,奎因尝试了真正建立在美国纽约大背景下的真实的社会意识形态上的人物、事件的描写。无论是人性还是政治,奎因都微有涉及。尝试让这些东西替代原先国名系列中埃勒里侦探的被独立开的大段逻辑分析。这样的“本格”世界,更是充满了能量和张力,使之达到了一定的文学审美深度。奎因的一贯创作路线反对情感泛滥,这一点从小说人物的性格中就能看出来。埃勒里这个人物在奎因后期的作品中开始具有了细致的人性化描写,他在奎因的小说的所有人物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圣洁不滥情,同时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奎因对于社会情感的描述也是趋于含蓄的。这里又得提到康德,他的话正反映了奎因小说的表达特色,奎因不断用文字暗示我们一些想象力,但这种想象力所带来的图景是模糊而不确定的,它没有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奎因运用这种文学艺术手段触摸到了生命的深层。
二、后期奎因作品的社会属性
奎因在累积了多年的创作经验后逐渐领悟到,小说本身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必然具有各自不同的丰富的社会属性。逻辑推理该被摆置在怎样的框架之下?奎因对于这个问题的挣扎早在193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但直到1942年,奎因才为小说真正构筑出一个成熟而尖锐的社会属性。奎因在这些作品中让我们认识到逻辑推理与社会属性之间的必然关联。后期的奎因案件,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成立起来的,案件的动机缘由成为小说故事生成的基础。在同时代的一般意义上的本格作品中,本格创作者更多讲究的是对案件本身的细节探索。不可否认这样的探索是具有本格历史性贡献的,就像卡尔的小说总是能够让我们领略到五彩斑斓的密室世界一样。但无论是案件诡计的细节,还是案件发展的微观逻辑,它们远没有探索社会逻辑意识形式这种侦探小说的创作手段来得更长远、更具有发展的空间。我们很快在一些二流作品中看到,本格作家的过分执念会让侦探小说变成科幻小说。奎因相对于克里斯蒂来说,社会活动比较频繁,所以在这方面的问题,奎因会相对考虑得比较深入、比较现实。
奎因在小说的各个方面试图着手描绘社会层面的素描。在中,奎因巧妙地安排了一个很长的章节来描述一个当时纽约社会底层的普通白人家庭的起居生活,奎因赋予了小说更进一步的伦理内涵。可以说,其实在中,奎因基本让每个人———死者也好,活者也罢———身上都被刻上了深深的社会烙印。就连埃勒里·奎因本身,也是如此。在中期的奎因作品中,如果说,埃勒里只是在情感方面被牵涉在案件之中的话,那么在后期的奎因作品中,埃勒里的人以及他的思想已经牢牢地被牵引在故事之内。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埃勒里个人的觉悟,而是作者奎因把埃勒里同样摆在了这个社会背景之中,他必然要受到更深层次的牵连的。奎因明白案件不可能形而上学地被独立开来,它与政治、生活、甚至是人的性格是有重要关联的。这个空间相当地大,在奎因的晚年,从他对小说把握的方向可以看出来,他们一直致力于这样的挖掘。这个主题可以说,直到奎因的作者相继去世后,都没有被开发殆尽。而且很遗憾的是,目前的侦探小说家中,很少有作家沿着奎因向往的创作道路继续走下去。在日本,虽然涌现了社会派和本格派这两种不同风格的侦探小说,但同时信奉爱伦·坡和霍桑开创的文学创作神秘主义派系和奎因个人特色的社会属性浓烈的本格派案件的作家,几乎没有。
后期的奎因作品中也有涉及政治问题的创作。的问世尖锐地表明了奎因在这部小说中的政治立场。本格派的触角又触及到了敏感的政治问题上。在中,奎因就已经小露政治色彩的端倪。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美国的反共、排外运动,涉及美国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各个层面。奎因只是一位侦探小说家,但在当时这种激烈的阶级矛盾碰撞下,奎因毅然决定以麦卡锡主义作为小说的素材,创作了这样的反麦卡锡主义立场的侦探小说。一个伟大的政治革命也成为了奎因的创作源泉,奎因非常明确自身的文学创作与政治是紧密相连的。在问世的前一年,1953年,是麦卡锡主义的极端之年。这年春天,美国的一大批左翼作家的书籍被列为禁书,其中包括了很多的侦探小说,甚至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很难幸免。奎因的好友,著名的硬汉侦探小说家哈梅特也被列入“危险名单”。美国当时的文化层面在政治威胁下摇摇欲坠,这让这两个侦探作家怎能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继续他们的埃勒里大冒险呢?文学的意义就是反映现实问题的意义。奎因觉得,侦探小说也是文学形式里的一种,它是不能被独立地摆在现实之外的。
三、后期奎因作品的一般规律
从《凶镇》开始,奎因的小说都透露出一种自然主义风格。这种让人叫好的侦探小说风格成为了奎因后期创作的一大个人特色。奎因的小说风格基本上都是比较朴素的。不否认,奎因的作品中是有一定的倾向性的,但它都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即使是在莱特镇,这个奎因编造出来的乡村小镇上,小说人物的行为和语言都是非常真实、自然的。甚至在一些故事中,奎因更是倾力描绘出了一个辨证的世界。这样的侦探小说更容易被长期流传。到21世纪的现在,我们来看上世纪40年代在莱特镇所发生的故事,并不觉得过时,它并没有受到太多的时空限制。此外,奎因的小说自从开始有了故事般戏剧化的情节铺展开始,小说情节发展的轨迹一直是在一种非常健康的思想感情的支配下进行创作的。而且因为基于奎因所创作的是侦探小说这样的一个性质,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存在生活现象中的偶然性,也没有太过琐碎的东西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奎因那些朴素的自然主义风格是呆板枯燥的。他们的后期作品的描写方式应该还是比较鲜活的。奎因后期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像《凶镇》中的诺拉·海特、中的吉米·麦凯尔、中的霍华德·范霍恩、中的瑟罗·波兹等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这些人充满艺术表现力的言行之外,奎因更是把人物摆置在了一个个小小的寓意之中。他们的身上找不到与小说情节进展无关的非本质的东西,奎因在倾向性上的把握还是非常理性、成熟的。
在后期奎因的作品中,侦探埃勒里·奎因这个人物更是起到了一个典型形象的重要作用。他贯穿小说主轴,同时起到为小说铺展寓意、精神升华、总结等至关的作用,甚至在一些章节中,奎因父子的一些妙语更是点明了小说的创作意图。以埃勒里为代表的这一类奎因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奎因对此的描述是相当质朴与平凡的。这个人物在一般状态下非常真实而平民化。但站在侦探推理小说的角度来看,侦探埃勒里·奎因这类人物高于了生活美。埃勒里的身上,包含了作者对逻辑推理以及其他一些东西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是作家理想化的、经过审美升华的人物。他不同于福尔摩斯和波洛那一类有着极为明显的个性特色的名侦探,作者是建立在对逻辑世界正确的客观认识的前提下,经过一定的审美升华,为小说特有的社会背景所创造出的人物。他的出生、交际、生活圈都是有详细来由且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他不是辛巴达,也不是鲁滨逊,在奎因的小说里,埃勒里不仅要探案,而且要成为哲人侦探,因此,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倾向性过重的人物。埃勒里的很多言行都被塑造得非常自然而富有美感。作者通过这个人物陶冶了读者的性情,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
奎因后期作品的另一大成熟的亮点在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形成相对于其他作家所创作的侦探小说来说,更多的是来自典型环境的影响。在奎因的《凶镇》中,牵涉到的人物数量非常庞大,整个莱特镇的居民都倾巢出动。他们在莱特镇这样的一个特定的典型环境下,有一定历史时期的阶级关系,平民与莱特家的关系显然被安排得非常微妙。而在莱特家的家庭关系中也有微妙的矛盾存在,基本上这个故事是围绕着典型阶级关系中的物质矛盾所引发出的情感矛盾。主要人物,如诺拉、吉姆、罗斯玛丽等,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受到了莱特镇这样一个已经被安排好了的典型环境所制约,而这个环境无时无刻地都在促成人物思想性格的形成,从而人物的行动反而又推动着莱特镇中这桩奇案的变更和发展。因此,后期奎因的作品,作为侦探小说来说,其中的案件都受到雄厚的典型背景与典型人物的依托,非常自然地被展开、展现出来。奎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特定的经历、遭遇及矛盾。像中的卡扎利斯、中的科尔尼利娅等都是这样的典型人物。正因如此,他们有自己生活自身的逻辑和他们性格发展的逻辑,奎因用棘手的案件作为引线,把这些有机统一在一起的东西中的深刻内涵精确地表现出来。
四、后期奎因作品的构成
奎因的创作世界观并不复杂。因为归根到底,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创作出更多的案件并想办法作出合理的解答。奎因对待世界的看法一直以来都是客观而进步的。并没有严重的偏见和严重的错误观点。而他们的自然主义的创作形式表明了更多影响人物的行为发展的是家族中的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像中的家庭生理因素、中的遗传因素等都非常典型。奎因创作世界中的“环境”受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所支配,而社会规律在奎因小说中的影响力是比较微弱的。奎因在创作小说艺术部分的时候,把表现生活的表面现象作为对象,他们热衷于描写一些病态的、消极的社会现象。在奎因创作世界观的指导下,奎因对于这些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把握得很公正很到位。
总结
之所以只取了这一时期的奎因作品作为评论分析的对象,是因为在这一时期的奎因作品中,奎因融入了更多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在其中。在奎因的有生之年,他们不仅致力于本格派侦探小说的诡计研究和创作,在他们的后期创作中,更是突破了本格派的一般范畴,探索性地深入到小说艺术领域的创作。虽然这种风格的侦探推理小说直到奎因离开人世,甚至在目前仍是处在探索的阶段,但毫无疑问,奎因的侦探小说是侦探小说世界中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作更深远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