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把式”,胜利镇西部山区里数十座煤矿的煤老板和工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把式”是当地人对掌握一定的坑下安全开采技术工人的别称。
我们这里说是煤矿“技术”,实际上就是指挖煤工人多年在坑下与大大小小的事故打交道后的“经验总结”。“把式”的工作,就是在坑下进行采煤作业过程中,专门负责整个生产区巷道及各个开采点的安全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工人上班时,要求负责坑下作业区安全的专门人员日夜来回地仔细巡查,其具体就是根据现场空气温度、湿度、渗水流向、顶板受力倾斜方向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安装支架或指导工人安全转移撤离,这项工作又称“安全工”。其所谓的“安全知识”在书本上是没有的,完全凭借“安全工”多年的坑下工作经验,所以当地人说“越老越吃香”,说的就是这项工作。
年轻时默默无闻,老年时名声远扬。
年过六旬的杨成锁,还是十几岁的孩子时就跟大人在坑下钻,耳闻目睹无数大小事故,加之自己机警过人,慢慢在这一行中脱颖而出,如今满面沧桑的他装了一肚子取之不尽的“煤经”。
后来,国家煤炭市场放开,在杨家山村民眼前,星星点点的煤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望着如蚂蚁搬家似的运煤车队在山路上扬尘而去,一位老矿工说:“要变天了。”
这位老人说的“变天”,其实对老杨这样的“把式”来讲是件“好事”。
在杨家山身后的山沟里,就有大大小小规模不等的数十座煤矿。
老杨始终认为,有煤矿的地方就要有煤矿,有煤矿的地方就要生产煤炭,而生产煤炭就离不开能够让坑下让矿工逢凶化吉的“煤矿安全工”。
像老杨这样的“权威专家”自然会成为村子附近煤老板家的座上宾,甚至有的煤老板为了把他挖到手,而不惜开出高于同行工资数倍的优厚待遇。
如今,他已成为周围煤矿的煤老板争先聘请的“红人”。
其实,这时的老杨心里明白,不管世道如何变,煤矿坑下安全工的工作性质不会变。他坚信“坑下安全把式”就是个“金饭碗”,再说这一行干久了,自然会感到轻松不少。
于是他把当初不肯跟他学坑下安全技术而外出学木匠的儿子叫回来,希望自己的“行业衣钵”能有后续香火,掌握这门坑下不可或缺的“专门工种”,进入“高收入”行业。
在当地一些煤矿里,常常有这种现象,父亲是“又刁又毒”的好窝手(挖煤工种之一),儿子一定是一等一的好拉工,于是就出现了“父子档”、“兄弟帮”的现象。
其实这时的老杨,还是未能明白,自己的这一举动,却与下一代的愿望背道而驰,儿子的初衷是走出深山煤矿,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改变自身命运。
有道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当人们把这一“宿命规则”用在注释“矿工的后代还是矿工,矿工生生世世永远是矿工”的“世袭”现实时,我们也要追问一句:“他们的命运要如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