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不仅创造与积累了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的丰富经验,而且构筑和培育了一种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的通称,就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和先烈在井冈山血与火的拼搏中用生命和鲜血凝聚而成的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和培育的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中共两任总书记江泽民、胡锦涛都十分关注和重视井冈山精神,并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作了精辟的概括,这是我们今天研究井冈山精神的重要依据。
1993年4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视察井冈山时,就明确指出:“井冈山精神有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井冈山精神尤其要弘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第三,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
2001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对井冈山精神的内涵作了“24个字”的概括,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根据胡锦涛、江泽民同志的指示,我们认为,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应把握如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井冈山道路正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前,一直是照搬苏俄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企图通过中心城市的总暴动,达到夺取全国政权的战略目的。但是,大革命失败的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中国和苏俄的国情不一样。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敌人以重兵盘踞在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山区恰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在我们党内,当时真正认识到这点的人是不多的。八七会议后发动的秋收起义,仍然提出以占领中心长沙为目标。未料三路人马举事后,一团在金坪失利,二团在浏阳溃散,三团在东门受挫,起义部队“竟致溃不成军”。毛泽东正是在这个面临全军覆没的关键时刻,审时度势,镇定自若,毅然放弃原定“取浏阳直攻长沙”的军事计划,作出了“退兵萍乡”的决策,率部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罗霄山脉中段转移,引兵井冈,另辟蹊径,从而不仅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而且开创了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的这一决断和创造,既是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体现,又是无产阶级敢闯新路的大无畏精神的体现。这是毛泽东悉心研究、探索中国国情的结果。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上山”的思想,做“革命的山大王”的思想,建立“军事大本营”的思想,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红色政权“波浪式推进”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等等,对井冈山斗争的丰富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撰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光辉著作,创立了中国革命红色政权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找到了一条新道路。“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终至燎原,这就表明,如果毛泽东同志拘泥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而不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可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尊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又不照搬照抄,善于和客观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井冈山精神内涵的根本特征。实事求是是共性,是思想路线,敢闯新路是个性,是实质问题。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为了敢闯新路,敢闯新路的前提是实事求是。因此,可以说,实事求是是井冈山精神的首义,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
二是坚定信念,矢志不移的精神。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一个政党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信念,只能说是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倘若没有理想信念,就失去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动力。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完全处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之中,党和红军内一部分人对中国的国情没有清楚的认识,对中国社会的状况和矛盾缺乏全面的、科学的调查与分析,不知道小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在四周白色势力的包围之中存在发展的原因,特别当着斗争环境日趋险恶,国民党反动派频繁地对根据地实行“进剿”、“会剿”和经济封锁,加上“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指导,致使井冈山根据地经历了严重的“三月失败”、“八月失败”,为此,有人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有人不告而别、脱离革命,有人纷纷“反水”、叛变投敌,这都是信念动摇的表现。余洒度、苏先骏、陈皓、袁崇全等人就是典型代表。而在危难时刻的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却立场坚定,信念依旧,矢志不移。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理论上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意义,阐明了湘赣边界红色区域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小块红色政权在四周白色势力包围之中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并深刻指出:“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全国政权的取得。”“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念和壮阔豪情,真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朱德在南昌起义余部身处绝境时,在江西安远天心圩的大山里,坚定地对将士们说:“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但是黑暗遮不住光明。一九零五的俄国革命失败了,留下来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我们这次就等于俄国的一九零五年,我们只要留得一点人,在将来的革命中就要起很大作用”。陈毅是起义军南下失败后师团级政工干部唯一留下的第七十三团指导员,危难之中挺身而出,说:“中国革命还是要成功的。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陈毅:《关于八一南昌起义》,见《南昌起义》。朱德、陈毅的演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很快就驱散了郁结于起义将士心头的乌云,展示了革命前景,坚定了官兵们的信心,对稳定部队和后来挺进井冈山起了重大作用。彭德怀抛弃了国民党团长的优厚待遇率部起义,起义后面临敌人围追堵截的境地,历尽艰辛,二度上山,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决心。井冈山时期有一大批留学生、黄埔生、大学生、师范生,以及许多豪门子弟,他们来到和战斗在湘赣边界的深山老林,为的是什么?还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支撑着他们矢志不移的执着追求。井冈山时期的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在敌人酷刑面前,坚贞不屈,守口如瓶,用脚趾蘸着自己被敌人割掉的舌头鲜血,在地上写下了“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更是一种信念的极致境界。江泽民在井冈山视察时曾说:“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之所以能燃遍全国,走向胜利,就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可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
三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井冈山斗争中,除了严酷的军事斗争之外,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经济斗争。边界地区因地处边陲,“受资本经济的侵蚀颇迟”,没有现代工业和固定的商业网点,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上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军用日用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问题”,“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盐柴菜钱,还是难以为继”,到了冬天,有了棉花,却又缺少布,“许多士兵还是穿两层单衣”,为了御寒,战士们坐在稻草堆里,背靠背抵挡寒风。米虽是靠地方供给,但由于部队一万余人,筹措困难,“吃饭大难”,有时连南瓜也吃不上,“真是到了极度”。在这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毛泽东、朱德等带领红军战士,一面坚持武装割据,一面采取许多重要举措,创造性地在宁冈大陇开办红色圩场,沟通赤白贸易,在遂川草林保护中小商人,活跃边界经济;在桃寮创办被服厂,解决部队的穿衣、军需;在茨坪设立公卖处,免除苛捐杂税,加强经济流通;在上井创办红军造币厂,铸造“工”字银元,调剂货币流通;在茅坪、小井创办后方医院、红光医院,上山挖草药,一切土法上马,及时地救治伤病员。与此同时,还组织广大军民自己动手熬制硝盐,解决食盐“奇缺”的问题;创办军械处,自制土枪土炮,修理坏枪,补充弹药;组织红军指战员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劳动,发展粮食生产;发动军民一起挑粮上山,储备充足粮食,应付敌人进攻等等。正是靠着广大军民一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摆脱了困境,渡过了难关,巩固了红色政权。在战争和困难面前,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军中领导,始终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带头率先垂范,与军民们同甘共苦。他们和普通士兵一样,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穿两层单衣,点一根灯芯,官兵一致,上下平等,“什么人都一样苦”,连大名鼎鼎的朱军长,也是“芒鞋褴褛”,像个“伙头”。这种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
四是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井冈山的斗争是在同国民党反动派在血与火的拼杀中进行的。“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反动军队,至少有八、九个团,多的时候到过十八个团。”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军民在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领导指挥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新城战斗、五斗江战斗、草市坳战斗、龙源口战斗等胜利,粉碎了赣敌的四次“进剿”,尔后又通过永新困敌,黄洋界保卫战、井冈山保卫战打破了湘赣两省敌人的两次“会剿”。在这些战斗中,井冈山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英勇拼搏,出现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红二十八团三营营长肖劲在龙源口战斗中被敌弹击穿腹部,他忍着剧痛自己把肠子塞回腹内,包扎好继续带领战士冲锋,夺回高地后英勇牺牲;宁冈县茅坪乡苏维埃政府秘书谢甲开,在“三月失败”中为掩护群众转移不幸落入敌手,坚贞不屈,被敌人开膛破肚、砍成四块;遂川西庄乡苏赤卫队长曾宝华、妇女主任部桂英夫妻俩,为保护乡苏维埃的红色印章,面对着刽子手英勇不屈,最后连自己的幼子一家三口被敌杀害,烧尸毁迹,这样的壮烈事迹不胜枚举。他们的英名将永昭日月、千古流芳。他们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可见,顽强拼搏、无私奉献是井冈山精神的要义。
五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中国革命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井冈山斗争时期,在频繁激烈、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下,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取得一个个胜利,使根据地在四围白色恐怖之中生存发展,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终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将人民群众组织和团结在自己周围,保持血肉相连的密切联系,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利益而战,从而铸就了牢不可破的军民团结的钢铁长城。而构筑这种血肉相连、血浓于水的党群关系,首先必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群众在想什么、做什么以及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在战斗十分频繁的情况下,依然把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完成。“他(指毛泽东——引者注)亲自制定了调查提纲,这个提纲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群众生活、剥削关系、风俗习惯以至地理条件等。特别着重调查工人、农民被压迫被剥削的具体情况和群众当前的迫切要求及根本要求。”《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就是他在1927年冬至1928年春通过对宁冈、永新两县广泛的社会调查写下的。通过这种社会调查用来作为制定党和苏维埃政府各项政策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制定和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及《三大任务》,有力地加强了人民军队的建设,密切了军民、党群之间的关系,受到了边界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井冈山斗争中,毛泽东还通过对边界各县土地占有情况的调查,深深感觉到土地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大、最重要的切身利益问题,认识到只有领导边界农民实行土地革命,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占有制度,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农民投身革命的积极性。所以,当着湘赣边界党的“一大”召开,和边界特委一成立,毛泽东就布置在边界各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昔日缺田少地的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田地,尝到了甜头,也看清了共产党红军勤政为民的宗旨,看清了共产党是劳苦大众的真正救星,代表了劳苦大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在参军、参战、征粮等各个方面倾尽全力支援红军。为了保障土地革命的成果,毛泽东按照“工农武装割据”的总观念,帮助群众建立了革命政权,指示边界各县颁布“施政纲领”,并针对各地虽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但不少地方仍存在“名不符实”的现象,指示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予以纠正,真正做到立党为公、取信于民。这从当年的宁冈县三区八乡苏维埃政府所发布的布告中就可充分看出,同时也可从1929年1月红四军下山时毛泽东亲自拟写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中得到诠释。这种一切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风,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非常博大、丰富的,我们在这里仅就它的主体方面作了一些扼要的分析。总体看来,我们认为,在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中,敢闯新路是核心,坚定信念是灵魂,艰苦奋斗是基石,无私奉献是要义,依靠群众是根本。这五个方面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统一体,各具特色,相互依存,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源头
历史造就了井冈山精神。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人真正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战争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精神正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孕育而成的。在土地革命战争之前,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主要放在领导城市工人运动和投入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只有到了土地革命战争的风暴兴起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从井冈山的斗争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新方向、新道路——井冈山道路,才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完备原型——井冈山精神。
从本质上看,井冈山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传统和人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积淀与凝聚,又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无产阶级思想作风与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井冈山精神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基础。在中国现代史上雄伟壮丽的革命精神之长河中,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源”与“流”的大势:井冈山精神是“源”,而继后形成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都是“流”,都是井冈山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同时期的继承、深化和发展。没有井冈山精神,就没有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的这种“源头”地位是不言而喻,顺理成章的。井冈山精神以它一脉相承的“源头”和“原型”的形式,涵括了后来一切革命精神的基本内容,后来一切革命精神都是对它的丰富和发展。以“苏区干部好作风”为显著特征的苏区精神;以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不怕困难、敢于牺牲为主要特点的长征精神;以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为旗帜的延安精神;以谦虚谨慎、继续革命为标志的西柏坡精神,无不闪耀着井冈山精神的璀璨光辉,无不体现着井冈山精神的革命风貌!
在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以其源远流长的深刻底蕴和丰富内涵,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血脉。
邓小平曾经指出:革命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他说:“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吗?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井冈山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辐射出一种无形的光辉和卓绝的道德人格力量,成为一代代建设者、拓荒者的精神动力。比如:以艰苦创业为本体的大庆精神,以无私奉献为核心的雷锋精神,以顽强拼搏为特征的亚运精神,以开拓创新为基调的航天精神,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灵魂的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牛玉儒精神等等,都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教育,源于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源于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源于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的爱国情怀。而这一切的总源头却是我党最早培育的井冈山精神。
“为有源头活水来”。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革命传统的总源头,井冈山道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彭真语)。没有井冈山精神和井冈山道路,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种种革命精神,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革命传统所熏陶的精神力量,都闪烁着井冈山精神的思想光辉。
中共几代领导人谈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到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江泽民和胡锦涛,都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江西的红土地倾注了无限的深情,提出了“井冈山精神”的科学概念,并且一再强调要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光荣传统,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说:“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以及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毛泽东是井冈山时期的前委书记、红四军党代表,又是中央苏区时期的总前委书记、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他在井冈山时期战斗生活了一年零三个月,在江西红土地上战斗、生活了整整七年。他的足迹遍布井冈山和江西红土地的山山水水;他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中最光辉的独特理论创造是在江西形成的;他的政治、军事生涯是在江西开始崛起的。因此,毛泽东对井冈山和江西的红土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魂牵梦萦的眷恋。真可谓情系井冈山,情系红土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依然惦念着江西这块红土地,惦念着江西人民。1951年8月6日,毛泽东委派以谢觉哉为团长的中央人民政府南方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来到江西,深入到井冈山、赣南、赣西南、赣东北等老革命根据地,传递党中央的关怀。谢老并将一面绣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锦旗赠送给江西人民。从此,毛泽东的这一题词,便成为江西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的强大动力。
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以72岁的高龄,在公安部副部长汪东兴和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等陪同下,千里来寻故地,从湖南茶陵经江西莲花到达永新。随即由江西省委书记刘俊秀、副省长王卓超等陪同,途经宁冈县茅坪、黄洋界下榻井冈山茨坪。
5月24日,毛泽东在听取汪东兴等汇报参观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情况后,兴致勃勃地讲述了当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历程。毛泽东说:“我离开井冈山已经三十八年了。这次故土重游,感慨万千。回想起三十八年前的这段历史,心情激动得很呐!”“井冈山是座好山。地形条件好,群众基础好,遂川、宁冈、永新、酃县、茶陵、莲花等县均有党的活动和农民运动,具备一定的政治条件。”“当时,我们在井冈山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住的是破草房,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穿的是百家衣。自己有什么穿什么,没有统一服装。夜里盖的是禾草,脚上穿的是草鞋。有的同志甚至连草鞋都穿不上,打赤脚。上山下山全靠两条腿。所有吃的、用的东西全靠两肩挑。当时除少数人说风凉话,闹点情绪外,大多数人是坚定乐观的,战斗力还是蛮强的哩!经过半年的艰苦奋斗,数不清的大小战斗,证明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是拖不垮、打不烂的。几经失败、周折,我们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扩大了、巩固了井冈山这块革命根据地。”“这一段历史,使红军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上进一步统一了认识。但是,没有井冈山人民的支持,没有井冈山作后方休整地,战斗的胜利就没有保障。所以现在人们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三十八年前是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洋房,吃饭是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但是,我劝大家,日子过好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不愧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没有井冈山过去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胜利真是用生命换来的啊!”
5月26日,毛泽东又对身边的同志谈及井冈山的斗争。他说:“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燎原之火。井冈山的斗争,指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新方向。当时有人提出井冈山的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疑问,我们以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坚持了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斗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中国革命如果没有这些根据地作后盾,就不可能取得全国的革命胜利。”“革命的成功,是多少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呀!我们应该用井冈山革命的这些历史,多宣传井冈山的革命传统,让后来的年轻娃娃们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当有人问及还有哪些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健在时,毛泽东说:“从全国来看,当年在井冈山战斗过的人还不少。包括现在在党、政、军领导岗位的领导同志,如朱德、陈毅、何长工、罗荣桓、彭德怀、滕代远、谭震林、陈正人、江华、曾志、彭儒、贺子珍等。袁文才、王佐不在了。现在在西藏军区工作的张国华同志原是王佐部下的兵,是个很能干的同志。”随后,毛泽东又说:“今天和你们谈及往事,心情激动是当然的。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没有战斗,没有工作,没有流血,没有牺牲,不去推翻反革命政权是不可能的。敌人的几百万军队,是不会自行倒台,自行灭亡的。现在,我们胜利了,要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井冈山!”《汪东兴日记》。
5月27日,毛泽东伏案挥毫,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光辉词章。
5月29日,毛泽东接见了井冈山的老红军、老同志和群众,并特意会见了袁文才、王佐两位烈士、当年“井冈寨主”的遗孀,紧握住老人的手深情地说:“袁文才、王佐不在了,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谈话和活动,倾注了对井冈山和井冈山人民的无限深情,体现了革命领袖对老区和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在回顾和谈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历程及其历史地位时,语重心长地提出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多宣传井冈山的革命传统”、“要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井冈山”的重要指示,可谓言简意赅,振聋发聩。这是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政治嘱咐和殷切期望,值得后人牢牢记取。“井冈山的革命精神”这一科学命题,也是毛泽东在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第一次提出的。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对于中国人民“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在江西蒙难、复出前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邓小平对江西苏区是非常熟悉、感怀至深的,但由于工作的关系,一直与井冈山失之交臂,直到林彪倒台,即将结束三年谪居生活的他在复出前察访了井冈山,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1931年2月,年仅27岁的邓小平同李明瑞等一道,率领红七军离开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千里转战,从广西经桂黔湘粤边境来到江西崇义。随后,他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县委书记、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江西军区第三分区政委、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总政《红星》报主编等重要职务。其间,他既出色地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创造红色政权、支持革命战争的艰苦斗争,又曾遭受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批判和打击;他既有非凡的政绩,出类拔萃,又历尽坎坷,大起大落。“邓小平是在乌云压顶的情况下开始长征的”。从1931年2月到达江西,到1934年10月出发长征,邓小平在江西苏区战斗、工作、生活了三年零八个月。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对红色故土一往情深,几次到过江西,却没有机会上井冈山。1972年11月12日,年近七旬的邓小平在经历了“文革”的磨难和江西三年的流放生涯后,带着林彪集团垮台后的喜悦,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恩来的关怀下,由卓琳陪同,开始了察访井冈山的活动。在吉安交际处,当听到林彪企图篡改井冈山斗争史时,邓小平说:“这是不可能的,历史还是历史,历史不能篡改,那是‘左’的路线。”11月13日,邓小平上了井冈山,在永新三湾、宁冈茅坪等革命旧址旧居参观,看到老区一片贫困的状况,心情十分沉重,缄口不语。在八角楼,当有人讲起林彪死党企图将“朱毛会师”篡改为“毛林会师”时,邓小平说:“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当宁冈县的领导向他介绍了当年的井冈山斗争情景和茅坪的现状时,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接着又说:“我们的党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11月14日以后,邓小平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大小井以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于11月17日下山到了泰和。在泰和,邓小平同一位老红军战士池龙交谈了两个多小时,说道:“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林彪这个人不能说没本事,就是伪君子,利用毛主席抬高自己。林彪垮台了,我们党的日子会好点,就是有那么几个书生在胡闹。”
历时一周的井冈山之行结束后,邓小平又于12月5日风尘仆仆地到了赣南老区,探望红色故地和父老乡亲。当时,邓小平还没有复出,还戴着全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帽子,但江西老区的干部和群众依然给予了他热情的接待。在兴国,邓小平兴奋地对人说:“来兴国是我多年的愿望,可惜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今天终于来了。”吃饭时,邓小平望着“四星望月”等传统菜肴,深情地说:“吃到兴国饭菜,就让我回想起当年兴国人民对红军的深情厚意,他们总是拿最好的东西来招待红军指战员,凡是到兴国来的同志都有这个印象。”在参观“毛主席作兴国调查纪念馆”时,邓小平指着“江西省苏维埃主席曾珊”的讲解词说:“是大山的‘山’,不是珊瑚的‘珊’。曾山同志很有名气,不要把他的名字搞错了。”随后又说:“苏区时你们兴国人口是23万,我记得你们县参军、参战的人很多,出了很多将军。”(兴国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出了54个将军。)在于都,邓小平几次提起阿金(金维映,邓的前妻),对于都县委负责人说:“苏区时你们的县委书记是女的,你们知道不知道?”来到长征第一河——于都河畔,邓小平说:“我长征离开于都时,专门在于都弹了一床4斤重的棉被。这床棉被一直伴我走过长征,今天我还在用”。在会昌,邓小平感慨万千,但把他当年挨整、被“左”倾领导人错误批判的辛酸往事埋在心底,只是指着当年会昌县委旧址的一棵千年古榕树说了一句:“这棵大榕树还在呀!”随后驱车到了会昌的周田盐矿,参观后说:“苏区时我们吃没有盐的亏太大了,现在找到盐矿,是件很好的事。要把盐矿办好,不仅要满足江西人民的需要,也要满足其他兄弟省市的需要,眼光还可以放远点。”在红都瑞金,邓小平心情格外激奋,逗留了三天,兴致勃勃地重游了阔别40年的红色故地。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乌石垅、下肖、白屋子……都留下了邓小平的足迹和音容笑貌。当瑞金的同志说“你是我们瑞金的老县委书记”这句话时,邓小平为之动容。在参观的过程中,邓小平说:“瑞金对中国革命作过重大贡献,应该有一个革命博物馆。”“中国革命的道路就是有不少坎坷,从来不平坦。”“我今年68岁,还可以干20年。”“这不是吹牛,干20年没什么问题。”12月11日,邓小平离开瑞金,又到了宁都、广昌,于15日回到他羁旅居地——南昌步校“将军楼”。邓小平的赣南之行,历时10天,行程两千多华里,了却了他重游红土地的心愿。
由于当时尚处“文革”后期的政治原因,邓小平在井冈山、赣南参观、察访期间不可能说得很多,但却表达了他对江西红土地和江西人民无限怀念、关切的深情厚谊。尤其是他在井冈山时说的“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的这一警语,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邓小平是第一个明确使用“井冈山精神”这一科学概念的中央高层领导人。
邓小平复出后说:“一九七三年周恩来总理病重,把我从江西‘牛棚’接回来,开始时我代替周总理管一部分国务院的工作,一九七五年我主持中央常务工作。”在他入主中南海期间,始终十分强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扬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他说:“在井冈山打旗帜才几千人,一打就是二十二年,最后还是战胜了帝国主义和他们支持的力量,中国人站起来了。”“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是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等等。邓小平多次反复强调的发扬以“井冈山精神”为基调的党的优良传统的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科学判断和殷切期望。
江泽民在视察井冈山时说:“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表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和强调发扬井冈山的革命传统。1989年10月江泽民到了井冈山。他在视察时指出:“井冈山是革命摇篮,毛主席在井冈山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井冈山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他说:“虽然我们今天不再像井冈山斗争时那样每天吃红米饭、南瓜汤了,但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又说:“井冈山革命的星星之火所以能燃遍全国,走向胜利,就在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具有这种理想和信念。”江泽民还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1989年10月19日《江西日报》,新华社南昌电讯。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一指示和重要论断,高度评价了井冈山道路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地位,高度评价了井冈山精神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强国中的时代意义。“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这是历史的昭示,这是时代的需要。
2001年5月,江泽民在视察江西时,又一次强调了井冈山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并对井冈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作了“24个字”的概括,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这对全党同志深刻认识井冈山精神起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西时说:“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199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来到井冈山,瞻仰了革命圣地,看望了老红军,与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胡锦涛指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烈用鲜血与生命培育的井冈山精神,是江西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政治优势。”“当然,对革命传统要继承又要发展。我们应该把革命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的新的时代风貌结合起来,熔铸成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并把它贯注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胡锦涛还指出:“井冈山精神有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井冈山精神尤其要弘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第三,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他并且对这三点内容作了具体的阐述。胡锦涛对井冈山精神的评价和对井冈山精神内涵的概括,是十分精当的,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领导同志对井冈山和江西红土地的关切与厚望。
2003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在江西视察时再一次强调指出:“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为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大力发扬”井冈山精神,指明了新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涌动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到处闪耀着井冈山精神的光辉。一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井冈山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把革命优良传统和改革开放以来焕发出的新的时代风貌结合起来,熔铸成新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并把它贯注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究竟如何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理解与认识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呢?对此,我们谈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井冈山精神是中华民族“脊梁精神”的重要内核。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毛泽东、邓小平都多次说过这个道理。一个人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也是这样。江泽民曾经指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精神支柱,没有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高昂精神,就会颓落下去。”中华民族是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明底蕴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历来以刻苦耐劳、富有创造、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民族特性和伟大品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这种革命传统、革命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国魂”、“民魂”,它在中国历史上得到充分体现,在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70多年来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更是突出地发挥了支撑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革命精神就是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精神”。而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培育和倡导的井冈山精神,则是中华民族革命传统链条中最光辉的一环,是中华民族“脊梁精神”的重要内核。井冈山精神既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又是中国革命精神的象征。没有井冈山精神,就没有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也就没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亚运精神和张家港精神等等,因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是沿着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井冈山道路而取得、而发展的,井冈山精神所蕴含的革命传统和精神血脉,是激励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是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家宝。鲁迅先生常说,一个民族,要有“脊梁精神”,要有“民魂”。“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井冈山精神、井冈山传统正是能使中国人“真进步”的值得宝贵的“民魂”。民魂奋发、高昂,国魂就会雄挺、扬威,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永不颓落,就能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井冈山精神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前人或外国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井冈山精神所蕴含的独辟蹊径、走自己的路、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正是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当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的严峻形势下,揭竿而起,引兵井冈,创建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道路。如果不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勇闯新路,而是照搬苏俄的模式和经验,那就不可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革命和建设是20世纪到21世纪中国人民伟大事业的上、下篇。上篇完成了,下篇怎么做?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改革与开放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的世纪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仍然需要大力弘扬这种开拓创新、勇闯新路的精神。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
第三,井冈山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锐利武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和本质特征,它与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并行不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席卷下,社会上和人们头脑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等错误思想抬头,权钱交易、贪污贿赂、吸毒卖淫等一些腐败、丑恶的现象重新滋蔓。因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共中央为此专门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发扬井冈山传统。井冈山精神所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今天的时代氛围与物质条件与井冈山时期是大不相同了,但坚定的理想信念仍然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无私的奉献精神仍然是我们的道德规范,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仍然是我们所不可缺少的传家之宝。只要我们保持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精神状态,就能永葆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就能推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向更高的层面发展,就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第一等”工作。
第四,井冈山精神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和反腐倡廉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因而更广泛地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党也获得了新的生机。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官僚主义、浮夸做假、家长制、一言堂等不正之风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疏远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为此,中共中央于1990年3月在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旨在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党中央的这一决定为战争年代形成的党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优良传统的发扬光大,创造了有利条件。井冈山精神所蕴含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党、红军和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密切联系,从而形成了一种“众志成城”和“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强大堡垒。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执政大党,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以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己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毛泽东曾说:“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党离不开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离不开党。“党脱离了群众,就成了光杆子的党,这样的党也是不能存在的”,“没有群众,一定失败,死无葬身之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反腐倡廉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反对腐败和廉政建设,是执政党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因此,只有像井冈山时期那样,保持党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才能更好地构筑起反腐倡廉的钢铁长城,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率领全国人民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让我们牢记胡锦涛总书记的这句重如千斤的话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大力弘扬“伟大的井冈山精神”!
这正是本书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