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11月,陕北高原早已是雪花飘飘,寒气袭人。
长征过来的战士,大多还衣衫单薄,草鞋覆足。
徐海东知道后,在自己仅剩的7000块现洋中拿出5000块送给中央红军。徐海东的雪中送炭,对中央红军战士解决的不仅仅是冬衣御寒的物质问题,更多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诚挚的欢迎。
有了与张国焘会师而后又分裂的教训,毛泽东一路都在叮嘱大家,一定要同十五军团的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搞好团结,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讲。
毛泽东的话给年轻气盛的莫斯科派人物敲了警钟。
终于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之后,合编、合心、合力,一气呵成。
原中央红军的一、三军团合编,称红一军团。原刘志丹的红二十七军与徐海东的红二十六军合编,称红十五军团。一军团和十五军团合称为红一方面军。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全军在以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的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下,统一行动,统一作战。
根据李德提供的史料,两军合编后,陕北红军实有兵力约为16万至19万人。其中红一军团约5000至6000人,十五军团约7000至8000人,加上陕北地方部队和独立部队4000至00人。
至于国民党“围陕”部队,李德的记载有20万。其中,东北军的10至12个步兵师和两个骑兵师,近10万人封锁了苏区的南部。他们的阵地向北一直延伸到包括延安在内的根据地附近,向西到甘肃南部。东部宣川地区,有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的两个师把守,另外两个师在绥德镇守黄河渡口。由胡宗南指挥的八十六师,则以坚固的榆林城为据点,扼守着北部;除此之外,在甘肃还有胡宗南的4至5个师作为后备部队。另外,还有“三马”的3至4个步兵师和兵力不详的骑兵团,总计大概有5万人。他们的地盘从宁夏经甘肃一直到青海。
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恐慌,哀叹道:“我六载含辛茹苦,未竟全功;天不亡毛,非人力之所及也。”
口头上说是“天不亡毛”,可蒋介石实在是太不甘心,他还要与天一搏。
在他的威胁下,东北军立即组织了五个师的兵力,向陕北根据地逼来,企图趁中央红军立足未稳,合围红军于葫芦河与洛河之间。
毛泽东望着那张挂在墙上的三十万分之一的旧地图,圈圈点点地比划着,他要亲自指挥红十五军团和红一军团漂漂亮亮地打上一仗,作为中央红军献给陕北根据地的“进门礼”。
很快地,毛泽东盯上了东北军的两支先头部队一零九师和一零六师,并将吞吃它的地点选在直罗镇。
直罗镇是一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集镇,三面环山,一面是河,在此打伏击,地形对我十分有利。
毛泽东想起了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林冲先让过洪教头几招,等看出破绽后,只用了一棒就把洪教头打翻在地。
直罗镇战役,毛泽东就是要学林冲。
鉴于陕北红军前三次反围剿战争都没有给敌人以惩罚性教训,毛泽东一再说明:“这次战役要的是歼灭战,不是击溃战。”
1935年11月21日拂晓,战斗打响。林彪运用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早已得心应手,所以,在直罗镇战役中表现得相当出色。战斗的结果:全歼一零九师和一零六师一个团,一零九师师长牛元峰亦被击毙。俘虏敌人5300人,并缴获了大量弹药枪支。
张学良受此打击,将蒋委员长的一再训斥抛诸脑后,收兵归巢了。从此不再敢小视红军。
关于直罗镇战役的意义,毛泽东有一句权威性的发言:“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