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澜将军,是一位杰出的抗日英雄。他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九四二年,奉命率二零零师远征缅甸,抗击日寇,为国殉职。
将军生前曾言:“司马迁讲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就是有价值,轻于鸿毛就是没有价值。死于当前,我们应认清是泰山还是鸿毛,然后选定应走的方向毅然地跨出步去!”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将军以实际行动,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伟大的抗日事业,正因为如此,殉国后,周恩来同志曾书赠“黄埔之英,民族之雄”挽词,对戴安澜给以很高的评价。
自幼好学天赋过人
戴安澜(幼名衍功,学名炳阳)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风和村人,生于一九零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农历甲辰年十月十九日)。
戴安澜幼年,家境清贫,其父戴礼明,以养鸭为生,借岁尾年头,随戏班献唱,略得报酬,补贴家用。戴安澜共有兄妹六人,父亲见他聪明好学,便节衣缩食,送他去求学。一九一一年他七岁那年,入私塾就读,其父平日常以戏中人物之忠义奸佞、善良邪恶,谆谆相教,戴安澜亦深知家庭生活艰辛,求学不易,故刻苦攻读,学业优异,一九一八年又拜读在桐城著名人士周绍峰先生门下深造。周先生注重道德气节教育,诲人不倦,使戴安澜深受教益,对学习益加勤奋,博得先生器重。周先生常对人夸赞:“此子享赋优异,后必有成”。青年时期,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积极投入新文化潮流,一九二三年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学习,更受陶行知所传播的新思想、新文化影响,在政治上逐渐成长。
爱国赤诚屡建战功
一九二四年,戴安澜在叔祖父戴端甫(当时任广东粤军团长之职)的勋勉下,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当二等兵,时年二十岁。一九二五年考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学习,翌年毕业,在革命先驱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思想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形势的熏陶下,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九年,任副官、连长、区队长之职,一九三零年任副团长,一九三一年任团长。
在抗日烽火连天的年代,他奉命转战南北,屡建战功,并先后升任旅长、副师长、师长等职。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全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战运动。身为爱国军人,戴安澜满腔热血,誓死保卫国土。一九三三年二月,戴安澜在国民党十七军二十五师关麟征部一四五团任团长,参加了古北口战役(长城抗日)。是役,一四五团与一四六团奉命分占古北口南天门两侧高地。
三月十二日拂晓,敌以主力向一四五团正面攻击,敌机数十架轮番轰炸,敌重炮集中射击,竟日不断,同时以大部兵力向我右翼延伸包围。由于第一线阵地夫守,二十五师陷于孤立,全线处被动态势,激战至午后三时,战斗力消耗极大。当时右翼包围之敌有增无减,我通讯联络中断,虽众寡悬殊,但全体官兵仍奋勇杀敌。为缩短战线,取得更好战机,戴安澜指挥部队转换阵地,至古北口西南五里的南天门一带高地。
经过三昼夜激战,击退敌人多次进攻,使进犯之敌遭受重大伤亡,卒使友军原将军楼右翼阵地失而复得。在此次战斗中,将军派出的一个军士哨所,因远离主力,在变换阵地时,仍令其坚守岗位继续战斗,该哨所先后毙伤日寇百余名,敌恼羞成怒,用飞机大炮联合轰击,哨所勇士在顽强拼搏中全部阵亡。敌军占领哨所后,发现只有七名战士尸体,深为敬畏,便将七位勇士尸体掩埋,并树“支那七勇士之墓”木碑一块。这一战役,我一四五团勇猛顽强,狠狠打击了日寇。由于戴安澜团长指挥出色,役后荣获“三等云麾勋章”一枚。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举国上下,同仇敌汽,在国共两党团结合作的形势下全国军民掀起了全面抗日热潮。当时戴安澜已升任第七十三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保定、漕河之役,以及漳河争夺战和太行山游击战,他率部出奇制胜,屡创日寇。
在一九三八年的鲁南会战中,更发挥了卓著的指挥才能,在陶墩、朱庄之战斗中,他有勇有谋,火攻陶墩,计取朱庄,为台儿庄会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台儿庄之役,敌以重兵拼争,戴安澜率旅迎敌,浴血奋战,激战十昼夜,使敌死伤逾万。战后荣获华胄勋章一枚。
台儿庄战役后,日寇又进犯中艾山,七十三旅奉命坚守,激战四昼夜,击溃敌数十次猛攻,敌终未得逞。当时敌电台广播称“中国军队有一俄国教官,指挥有度。”其实是戴将军体态魁梧,亲临前线指挥,使敌产生错觉。
一九三八年五月,戴安澜因战功晋升为第八十五军八十九师副师长。
一九三九年一月,他又升任第二零零师师长,十二月奉命参加昆仑关(大明山区)战役。昆仑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当时由号称“铁军”的日寇第五师团之主力第十二旅团把守,堪称“金汤之固”。戴安澜面对强敌,镇定自若,在全面摸清敌情的前提下,周密布防。战前,他发出豪言:“中国古时有状元三鼓夺昆仑之佳话,吾拟元旦夺取昆仑关。”战斗打响以后,他亲临前线指挥,虽不幸负伤,仍坚守岗位,经一月苦战,毙敌六千,缴获甚多,并击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和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写下了抗战史上辉煌的一页。战后荣获“四等宝鼎勋章”一枚。
卓识远见一代儒将
戴安澜博学多才,是一名勇谋兼备的将军。在战场,骁勇善战;在平时,治军有方。他所率之师,成为抗日军队之坚。在政治上也有卓识远见,曾被称为一代儒将。
从北伐到抗战,他虽为中级指挥官,但已清楚看到中国军队在对日作战及训练上存在严重的缺点和错误,他在日记中曾经这样写道:“吾辈受国家之培育,食民众之脂膏,在战场惟知杀敌,处地方则思利民”。“今为九一八六周年。困难重重,悲愤已极!而现今军队复有多数不肯战斗和不能战斗,更令人焦急”。“见××军由漳河北岸溃退时,仓惶畏缩之态,令人愤恨!”他明确感到,务需改进军队之政治与军事教育,提高军人素质。为此,于一九三七年编写了《痛苦的回忆》和《自讼》各一册。书中写道:“长城之役,迄今四年,而印象新鲜,犹如昨日,此盖因死难胞泽惨烈情形,感人之深,而动人之切。每一回忆,痛苦万分,故撰此书,定名为痛苦的回忆,亦示永久不忘之意耳。”与此同时,他还撰写了《二十六年之回顾》与《二十七年之新计划》。
一九三八年,在兼任三十一集团军教育长时,他总结了多年的实战经验,编撰了《磨砺集》和《磨砺续集》,阐述战略、战役、战斗等军事原则,作为提高部队的教材。据当年参谋主任李修业回忆:《磨砺集》“这本小册子是戴师长投笔从戎以来所有心得的结晶,曾印发全师官佐。其主旨是激发爱国热情,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戴将军治军严明,很强调军队和民众的关系,对于违纪犯民行为,决不宽纵。当年教导大队学员夏国栋曾在回忆录中谈到:“将军学识渊博,治军有方,曾有一事,深得教益,数十年后仍记忆犹新。当时由于战事需要,军官大队须从河南转移到湖南,长距离的步行跋涉,的确非常艰苦。有两名学员,以军事第一为名,私自征用民船,并鼓动一些学员乘船而去,船至汉口,他们分文不付,扬长而去。
“对这一违纪行为,戴将军十分气愤,为严肃军纪,宣布对两名为首分子送军法处,同时又及时组织学员学习讨论,并以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力大无比,但若双脚离地,则不堪一击的故事引导大家。他说:‘军队和民众的关系,恰如巨人和土地一样,军队离开了民众,就一定要垮台。你们今天是学员,不久便是部队的官长,官长如此,兵又如何带法?’
“这一番有哲理的教导,使学员深受教益,在后阶段行军中,纪律空前好。关于两名违纪学员,戴将军念其认识了错误,并有悔改表现,又考虑抗战急需一切可用之材,对他们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后,令其到部队经受战火考验。
“……戴将军以他一颗追求民主进步的心和高尚的品德修养,教育了我们这一代人,我所以能在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在重庆参加起义,并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工作,与当年戴将军的言教身传是紧密相关的。”
由于戴将军治军有方,能结合实战,激发自觉,爱兵如子,以身作则,深得部属的尊敬与拥护。因而一九四零年全国军队春节大检阅时,他的部队荣获第一。
戴将军在政治上亦具远见,早年,为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积极拥护者,对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身体力行。李修业在回忆录中谈到:“一九二七年,他对我说:我早知道你加入了CP(共产党代号)。我告诉你,我已参加了青年军人联合会,陈连长是我营的负责人。自从你们公开了党籍以后,传说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孙文主义学会将要同时解散,我不管解散不解散,我既要革命,就要加入革命组织。”一九三八年,在“新华日报”记者陆治采访他时,他阐述说;“国共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这是深得民心的好事,要战胜敌人,必先改革政治,我们是打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人民拥护我们,愿做我们的后盾。可是抗战已是第二年了,国民党内还有一部分人,怕动员民众参加抗战,这次调我们到武汉外围来作战,战地老百姓竟逃避一空,连找个向导也困难,这只能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要争取最后胜利,必须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将来胜利以后要建设,仍然需要两党合作,民主建国。”戴安澜将军在短短的一生中,对军事、政治、文艺、技术等各类书籍都爱读。书成了他的良伴。就是在硝烟弥漫、戎马倥偬之际,他仍订计划自学英语。仅一九三七年一年,他利用战斗、工作、训练之余,就阅读了各类书籍一百十九册。书使他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忠勇廉洁乃是为人之道。他常以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作为自己忠贞为国的指南。他常对部下说:“一支军队,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长官必须爱兵,官兵必须爱民,爱兵才能治军,爱民才有后盾。”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当他拿到五个月薪水一千五百元后,除留下五百元作为维持家庭简朴的生活开支外,慨然捐款一千元给国家。他在给家兄的一封信中写到:“回思国家当此危急存亡之时,而身为军人,不能保土为民,拿此巨薪,于心何忍?!”因专心军务,他几过家门而不入。但对士兵的衣食冷暖却极为关心,每每亲自过问,查哨查铺更是常事。在一次军训演习时,两个战士的手腿被刺划破多处,鲜血淋漓,戴安澜看后很心痛,立即明确规定:所属各部的一切演习场地,必须将木刺铲除,如不做到这一点而使士兵受伤,连排长应负医药责任。
为了造就和提高所部军官的素质和品德,他题写了很多名言,赠各官长共勉之: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
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懼。人能不忮、不求、不懼,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
为政不在多言,要能幼有所教,壮有所练,老有所养。
治军欲使知战,必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明之以刑。
毁誉不闻,宠辱不惊,安危不动,得失不患。
由于戴安澜将军的严格训教,他的部队每到一驻地,皆以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而受到驻地百姓和上级的赞扬。
缅境鏖战气壮山河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横冲直闯,菲律宾、泰国、马来亚、香港、印尼、缅甸等广大地区均被其侵占,当时在这一地区与日作战的英军不作抵抗,我西南边睡日益孤立,抗日的唯一国际补给线有被切断的危险。为阻敌进犯,挫其锐气,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一九四二年二月,最高统帅部决意出师远征缅甸,抗击日寇。
一九四二年三月一日,戴安澜将军奉命率二零零师为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入缅作战(二零零师是一九三八年春在湖南湘潭编成的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并由苏联顾问帮助训练)。出国前夕,戴将军召集全师官兵作战前动员,他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激励官兵的爱国热情。并亲自谱写战歌《战场行》:
弟兄们!向前走,弟兄们!向前走,五千年历史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头,落在我们的肩头。
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国家,奴役我们民族。
我们不愿做亡国奴,我们不愿做亡国奴,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
他又以诸葛武侯出征的故事自勉,气壮山河地赋诗两首:
万里旗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诗意表达了将军当时的心情和决心。
由于当时任务紧迫,全师日夜兼程,三月七日抵达同固(东瓜),此时已远离后续部队五千华里之遥。部队奉命固守同固,粉碎敌正面进攻,断敌由仰光向曼特勒入侵之路。同固,位于缅甸南部平原,处于庇古与曼特勒之间,距曼特勒一百九十英里,是一个中等城区,道路纵横,交通发达。当时仰光已失守,同固在军事上成了战略重镇,但它位于一片全无依托的广漠平原,加上时值三月旱季,天晴日烈,田野枯干,大小河流均可徒涉,在军事上易攻难守。针对不利地形,戴将军不顾旅途劳累,立即部署作战计划,令部队从速构筑防御工事。
三月十七日,英方通告,原驻防同固之英军于当夜撤走,戴师即处孤军迎战之势,但戴将军知己知彼,决意利用日寇轻敌之狂,迎头给以痛击,挫其锐气。十九日拂晓,敌前哨部队二百余人,乘车沿公路直驱庇尤(离同固三十里)。此时,早已在此部署警戒的戴师,待敌闯入射击圈内,突然开火,轻重武器同时射击。连长谢慰然、排长王君昆沉着指挥,步机枪、手榴弹响成一片,在暮色中,敌还不知我阵地和士兵所在,仓促还击。我骑兵、装甲车乘势攻击,杀声顿起,日寇惊慌失措,弃车逃窜,溃不成军。此次战斗,毙敌二十,缴获步枪十一支,机枪二挺,摩托车十九辆,并从敌尸(少尉矾部一径)身上获得敌兵力配备图及文件数份。这是日寇侵缅以来首次受到中国军队的教训。从缴获文件得知,敌在最高指挥官陆军第十五军团司令板田员三郎直接指挥下,兵力拥有三十三、五十五、五十六、十八师团和泰国两个师,并附战车队、炮兵队、骑兵队以及海空配合部队。敌之作战意图是:三路包围曼特勒,东路以五十六师团攻景东,西路以三十三师团攻普罗,中路以五十五师团攻同固,以求速胜之目的。前哨一战,日寇见势不佳,便动用五十五师团全部兵力压向谭台宾,攻击同固正面,同时以便衣及缅好抄袭同固左翼西南,又拟于同固后面七里外切断我退路,妄以三面包围,前后夹击,迫使我就范。战斗打响后,敌陆空配合,步炮协同,飞机轮番轰炸,山炮整日轰击,同时出动一支混合联队,数次发起猛攻,但均遭我迎头痛击,敌伤亡惨重,混合联队几乎全部被歼。
三天激战,敌一无所得,遂又加强兵力,大规模进攻同固阿克春阵地。戴师虽面临逆境,孤军奋战,但由于部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全师官兵均拼力死战。面对五倍于我之敌,三月二十一日夜,戴师长召集营以上军官会议,带头宣布阵亡后的替代人,各级干部均表示与同固共存亡的决心。
三月二十二日通告全体官兵:“如本师长战死,由副师长替代,副师长战死,由参谋长替代,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并遗书妻子:
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固,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澄篱四儿具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数年,即可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
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手此即颂心安。
二十三日,日寇以两个联队兵力,在数十架飞机以及山炮战车掩护下向阿克春阵地猛扑,戴将军指挥若定,以步骑兵配合向敌侧翼反击,摧毁敌坦克、装甲车、汽车十余辆。二十四日敌再次组织猛攻,激战至深夜,为杀伤敌有生力量,戴将军令部队主动撤出前沿阵地,集中主力,坚守同固。二十五日,敌步炮兵联合围攻,三十余架飞机对我阵地狂轰滥炸,同固几乎被夷为平地,我沉着应战,连续击退敌多次进攻,敌未能越雷池一步。激战至二十八日,我阵地屹立不动。二十九日拂晓,在完成战略目的情况下戴师奉命转移。在部队全部撤出阵地后,敌还不知同固已为空城。同固一役,戴师抗击五倍之敌,以伤亡八百勇士的代价,歼敌五千有余,成为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战后据美国官方有关中印缅战区的材料记载,同固保卫战是缅甸战场上“所坚持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它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连日寇也不得不承认,同固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战后,戴安澜将军向祖国发回电报:敌与我接战始自十九日,迄今一旬,初敌只第五十五师团之兵力,至二十四日即发现敌三十二师团,及其骑、炮兵团各番号,激战至二十九日,我军仍固守同固市铁路以东之阵地,敌势之猛,向所未有,尤以二十四至二十八日,敌机更不断轰炸,掩护其战车纵横弛骋,其炮兵且使用大量毒气弹,昼夜更番向我阵地猛攻,然我军皆遵钧面授之机宜,预有准备,故敌末逞,最近六日,敌军在我阵地前遗尸有五千以上,我军亦多伤亡,但兵无不以一当十,誓与敌寇在此□□到底。更可告慰者,当地民众欢迎我军,到处与我竭诚相处。
同固阻击任务完成后,戴师奉命转移至叶新。喘息未定,因西路乔克巴唐英军被围,又奉命驰援。刚解围,东路棠吉又告失守,四月二十一日,遂又奉命收获棠吉。二十四日拂晓,戴师发起攻击,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敌巷战。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将军亲临前线指挥。随从副官受伤,一卫士牺牲。争夺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飞传,国人无不欢欣鼓舞:攻克棠吉后,戴师奉命作战略转移。五月十六日,在朗科地区,突遭敌重兵伏击。在密林中鏖战了两昼夜后,全师突出重围,但不幸戴将军为流弹所中,胸腹部受伤。然而,将军在担架上仍继续指挥战斗。由于当时缅甸已进入雨季,连日战斗,衣履如浸,湿了又于,干了再湿,征衣三套,泥血斑斑,且进入山区,人烟稀少,医药不全,水浆更无入口,将军受创之躯被雨淋日晒,伤势严重恶化,不幸于五月二十六日下午五时四十分与世长辞。时年三十八岁。
举世共钦万民同悼
将军殉国后,全师官兵无不悲恸,痛哭失声。当即由工兵营伐木制棺入殓,并由五九八团护栋回国,在步兵指挥官郑庭笈带领下,于六月二日,冲破敌最后一道防线,进行了闻名中外的郎科突围,胜利归国。
灵榇运至滇缅边境,一老华侨沉痛致哀,特地献出他为自己准备的楠棺一口,供将军成殓。七月十五日,灵榇运抵昆明,各界代表集会,举行万人公祭。后又经安顺、贵阳等地,所经之途,各城空巷迎忠魂,人们无不拭泪致哀。七月三十一日,灵榇运至广西全州,人们再次举行公祭。
一九四三年四月一日,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国葬仪式,由国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持,各界代表肃穆仁立。当地父老闻讯亦前往参加。随着深沉的鞭炮声,与会者悲痛不已,莫不拭泪哽咽。
李济深在悼词中说:“戴故师长为国殉职,其身虽死,精神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
国共两党领导人纷纷书赠挽诗、挽词和挽联,兹录如下: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黑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将略冠军门,日寇几回遭重创;英魂羁缅境,国人无处不哀思。
国外播雄威,万里尸归魂壮烈。
军中草露布,千秋言在气清刚。
孤军歼敌捷报频来伟绩缅家声完节更逾谢元度
万里招魂灵旅倏下遇荒归战骨临风痛哭马文渊
一九四二年七月二十日,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向将军颁发军团功勋勋章。
一九四三年秋,戴将军灵榇由广西全州迁葬家乡安徽芜湖市储山公园之小赭山麓。
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一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十月三日,以毛泽东名义,向戴将军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芜湖市人民政府于一九七九年重新整修了墓地,并树立了石碑。一九八三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对墓地再次进行了扩修。将军陵墓位于小赭山南麓,水泥覆盖圆顶墓体,墓后石砌围墙相护,三方石碑分左中右而立。左碑铭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颖超等先辈当年题赠挽诗挽词挽联;右碑是将军生平简历;中碑是王昆仑所题“戴安澜烈士墓”。
墓区林木茂盛,松柏长青,瞻仰的人们,终年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