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全世界媒体关注的地标,它也成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标志地点。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和杨利伟让中国称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接下来,2005年和2008年中国分别发射了载人飞船进入太空。酒泉卫星发生中心,或称东风航天城,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距离最近的酒泉市直线距离超过200公里。发射中心海拔1000米,始建于1958年10月,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7摄氏度,常年干燥少雨,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一年四季多晴天,云量小,日照时间长,生活环境艰苦,但为航天发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它是中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中国目前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在世界的23个发射场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前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齐名,能发射载人航天器。
“妈妈,我要出差了。”
“儿子,远吗?”
“是啊,远,妈妈。”
“那有多远?”
“远极了,妈妈!”
在离开地球前往太空之前,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向母亲告别。他成为第一名进入太空的人类。这段对话蕴涵的温情和第一名登上月球的人类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豪情“这是我的一小步,但却是整个人类的一大步”一样,成为人类在告别地球,进入太空时的经典话语。
人类离开地球,进入太空的梦想几乎和人类开始仰望星空的历史一样长。但是只有当加加林进入太空时,这一梦想才开始实现;当阿姆特郎踏上月球时,人类才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别的星球。对太空的探索在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冷战时期,成为一种竞争手段;随后,则成为展示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和人类对太空无止境的好奇与探索心的方式。它似乎与我们中大多数人的生命和生活都无关,但是每次成功的远行和失败带来的灾难都让整个世界或者欢呼或者忧伤。
因此,当那艘名叫神舟五号的飞船在2003年的10月成功发射,并且安全返回地球时,整个世界都在看中国人的表演——尽管这个国家的媒体总是习惯于夸大外界对自给的关注程度,喜欢享受这种虚假的“全球瞩目”的感觉,但这次确实没错。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国家,前两个分别是加加林和阿姆斯特郎的国家。它也将中国的宇航员杨利伟和一个西部的城市酒泉变成明星。
两年之后,2005年的10月12日,中国再度把飞船神舟六号和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法新社在这一天的新闻电讯中说:“与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一样,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今天将‘神舟’六号送入了太空轨道,同时它也让人类在一处按理说不会有生命存在的地方生存了下来。这个卫星发射中心经常被称为‘中国的卡纳维拉尔角’。它位于戈壁边缘,在周围黄褐色的一望无际的沙漠的映衬下,这小块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显得尤为惹眼”。
“中国的卡纳维拉尔角”开始兴建于1958年10月20日。一支工程兵和刚刚从朝鲜回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一起来到这片沙漠之中。虽然这片地区后来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而知名,但是从酒泉市出发,到这片内陆仍有300公里的距离。它的真实位置也并不在甘肃省,而是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周围都是沙漠。“白天,烈日炙烤着的大漠像一个巨大的蒸笼,滚滚热浪令人窒息得透不过气来;夜间,狂风怒嚎,寒气袭人,即使盖上棉被和大衣,仍冻得人瑟瑟发抖。初来戈壁滩的人,几乎个个口干舌燥,人人鼻子流血”,在一本记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书《神舟内部报告——来自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作者王艳梅说。王艳梅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新闻干事和军人。她已经在这片沙漠中已经工作了超过十年,很难想象,这个江南姑娘在描述这片戈壁滩时不会把自给的感受加入其中。
这支包含了朝鲜战争归来的将士和从别处调来的工程兵的队伍,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在巴丹吉林沙漠中的这片绿洲上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火箭、卫星综合试验靶场。这个基地之所以被称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个原因是,当时导弹和卫星发射基地都不时以所在地的真实地名命名;另一个原因则是,发射场地处在一片沙漠之中,没有办法选取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命名,酒泉则距离发射中心最近,而且也是历史上的一座名城。
1964年10月罗布泊上空,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破后,酒泉卫星与导弹发射中心更感压力。因为有了原子弹之后,就必须开始考虑运输原子弹的工具——导弹。正像罗布泊基地由开国上将张爱萍亲自负责,聂荣臻元帅亲自来到酒泉导弹发射基地,指挥导弹核武器试验。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总是习惯穿着黑色大衣、头戴黑帽和墨镜,当他亲自指挥第一枚中国国产导弹在酒泉导弹发生中心发射成功后,他兴奋地说,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导弹。在那个年代,这个国家和这个政权在不断刷新着历史,站起来的喜悦交织着国家强大的梦想,冲击着从开国元勋到普通中国人。后来,他就埋葬在酒泉卫星和导弹发生中心附近的东风烈士陵园内。
在酒泉卫星和导弹发射中心进行的导弹运载原子弹试验也是由聂荣臻亲自指挥。据说当发射中心测试站在对弹体进行检查时,发现一个插头的第5个接点处有一根约5毫米的小白毛。由于担心它会造成通电接触不良,测试站站长王长山使用了各种工具和各种方法试图把白毛取出,最后他用一根猪鬃把白毛挑出。这个故事被两弹元勋钱学森大加赞扬。1966年10月27日成功的弹载核武器试验让外界惊呼为“亚洲上空的惊雷”。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又从酒泉导弹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颗运载着人造卫星的火箭。这颗人造卫星在环绕地球时,不停播放着音乐《东方红》。酒泉又一次刷新了历史。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尽管这片荒漠中的航天城仍在不断进行着各种导弹和卫星发射的试验,但它已经没有再像每一次创造或者刷新了历史那样为外界关注,直到中国开始进行载人航空的试验。
当中国在1992年开始进行载人航天试验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和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三个备选地址中,发射场系统专家组最终选择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作为载人航天的发射场。从1994年7月起,中国开始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附近择址建设载人航天和空间站的发射场航天城。王艳梅在《神舟内部报告》中描述航天城建设的艰辛,“数万名施工人员云集大漠……买不到充足的蔬菜,大家就经常吃方便面。因为水土不服,很多人每天拉肚子,直拉得面黄肌瘦,走路像打摆子。刚来时,几乎人人都流过鼻血,每天早上起来,鼻血糊住了嘴唇和下巴,像吃了活物一样恐怖……工程初建时期,戈壁滩四周光秃秃得,无一棵遮挡树木。春秋时节刮大风,狂风卷着黄沙呼啸而来,顿时沙石铺天盖地,几米之外看不清人影,载重的汽车也能被它掀翻。施工人员走在路上,如果突然遇上沙暴,就得赶紧趴在地上,否则就有被卷走的危险。”
随后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严谨和艰辛。王艳梅书中有一个例子,“飞船和火箭到达发射场要过的第一关便是‘吊装关’。为提高吊装精度,吊装官兵把筷子系在吊钩上,从高空放入啤酒瓶内练‘准’,吊满一桶水作‘S’运动练‘稳’,用秒表测量时间练‘快’。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无指挥的情况下,操做手仅凭目视和手感,就能把筷子从几十米高出一次性准确放入直径8厘米的容器内;在指挥的配合下,可在5分钟内将筷子一次性放入直径2厘米的啤酒瓶内。”
然后在1999年11月21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火箭将神舟一号飞船放入轨道;2001年1月10日,长征二号托举着神舟二号从酒泉卫星中心升空;2002年3月25日,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乘坐专机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亲自观看神舟三号的发射;这一年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被送入苍穹。
真正的高潮是2003年神舟五号的升空。从这一年的10月13日起,酒泉东方航天城内开始戒严,所有公交车和没有通行证的人都不能进入航天城。媒体描述说,“在酒泉东方航天城的宾馆和招待所,随处都可以看到扛着大包小包的人在急切地寻找住处。而早在两天前,东方航天城的所有宾馆就已经‘饱和’,不少招待所都将会议室改造成临时客房,搭铺扩充容量,以接待源源不断的人潮。航天城平时极为便宜的住宿价格也因‘神舟五号’升空时间的逼近而一路看涨。据当地人士透露,航天城目前的住宿价格是一周前的两倍多。由于兰州没有直达酒泉的飞机,随着发射时间的逼近,涌向酒泉的人越来越多,可以转道去酒泉的兰州至嘉峪关的飞机票更是紧俏,3天内的机票已被全部订空。”但是不是所有来到酒泉的人都有机会能够目睹神舟五号升天,即使是媒体记者,也只有那些“极少部分手持团级以上单位邀请书的媒体才能获得采访通行证,留在航天城进行采访”,而“没有通行证的(人)都将被清理出航天城,其中包括没有团级以上单位邀请书的媒体记者”。
10月15日凌晨5点50分,身高1米68的航天员杨利伟开始走向电梯,准备进入飞船。这时在旁边的中科院副院长,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指挥江绵恒大声喊道:“凯旋归来!”于是所有在场的记者和工作人员都开始高呼这四个字,像送一个出征的战士。
然后,在绕行了地球14圈之后,杨利伟在北京时间16日6时23分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北部的阿木古郎牧场上。他说,自己对太空的感受是:“妙极了”。
2005年10月的神舟六号,又将两名中国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送入太空,进行了长达5天5夜的飞行。这是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太空试验。
至此,这个从1958年创立的导弹与卫星发射中心已经做到了无数个第一。它也成为和前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和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并列的,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的发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