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荣军旗帜”分外红——记晋察冀军区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张树义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石魁史立成 本章:108、“荣军旗帜”分外红——记晋察冀军区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张树义

    张树义的家在河北省灵寿县西岔头村。生于1906年7月。年轻时给地主扛了十多年长工。1937年10月,他在以长工身份作掩护的共产党员李有江帮助、指引下,奔五台山参加了聂荣臻将军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部队,分配在四团机枪连当战士。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不久,他由战士升任排长,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个晴朗的日子,张树义正在指挥着一个排的战士进行训练,突然“砰砰”响起了枪声。张树义喊道:“鬼子向我们偷袭了,我们要勇敢、沉着,准备打击敌人!”

    鬼子包围圈迅速缩小,情况紧急,必须立即突围。张树义唰地上好刺刀,喊道:“老战士跟我来,其余的跟上!”20名老战士立即上好刺刀,跟着张树义像猛虎下山般朝敌人冲去。

    密集的炮火向他们倾泻而来,烟尘漫天。枪弹也“啾啾”地叫着从头上掠过。发了疯似的鬼子妄图把这一小股八路军消灭。张树义带领战士们毫不畏惧。一阵风似地冲进了敌群。鬼子恼火了,端着刺刀嚎叫着包围过来。张树义和战士们斗志高昂,以凛然正气,英勇地同成群的鬼子展开肉搏。刺刀翻飞,杀声震天,一个个鬼子像麻袋包一样倒在战士们的脚下。鬼子害怕了,急忙调集兵力,成群结队一窝蜂地围了过来。

    “不能耽搁,必须尽快突围!”张树义这样想。他手疾眼快,从腰中抽出手榴弹,急令战士们也操弹在手,一声猛喝:“打!”20颗手榴弹像20发炮弹,在密集的敌群中开了花。烟雾弥漫,鬼子懵了。就在鬼子不知所措的顷刻,张树义率领战士们趁着烟雾,顺着炸开的缺口,飞速突围而去。

    鬼子的包围失败了,但不甘心失败,又调兵遣将,向我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扫荡”。为了保存有生力量,粉碎敌人的“扫荡”,我军决定转移。张树义所在的机枪连担负了掩护大部队转移的任务。

    大部队很快转移了,机枪连却被鬼子缠住,几次撤不下来,部队首长十分焦急。就在这个危急的时刻,张树义计上心来,忽地站起,跑到阵地的一个高坡上,虚张声势地又是射击又是投弹,鬼子的火力一下被吸引过去,火网露出了一道缺口,机枪连立即趁机撤出了阵地。当鬼子发觉中计发疯似地冲上来时,张树义已机智地回到了部队。这次战斗后,他被评为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的战斗英雄。

    1939年晚秋,张树义部队在五台山下的一个小镇上休整。一天,突然从村外传来清脆的枪声。战士们立即武装起来,待命战斗。张树义扛着一挺轻机枪,威严地站在前面,准备痛击偷袭的鬼子。

    命令很快下来了,迅速组织突围。张树义率领全排的战士和四挺轻机枪,跑在队伍的最前头,准备用机枪杀出一条血路,掩护大部队突围。这时,村外的鬼子正在向前蠕动,包围圈在逐渐缩小,已看得清鬼子的面孔。

    连长忽地站起来,猛一挥手:“打!”张树义的机枪怒吼了。手榴弹声骤然而起。鬼子被打得血肉横飞,包围圈立时被突破了一道口子,部队迅速冲了出去。但带着12门大炮的炮兵,因行动不便,未能突出去。张树义几次组织掩护,还是突不出去。

    战士们的弹药不多了,鬼子又疯狂地组织进攻。此时,张树义只有一个念头:坚决保住大炮,掩护炮兵突围。他默默地卧在地上,准备用最后一梭子弹,再结果几个鬼子。

    鬼子近了,更近了。张树义扣动扳机,鬼子的尸体倒在他的面前。这时,一名鬼子军官大嚷大叫地逼着再次冲锋,张树义瞄准他,一扣扳机,可惜没有子弹了。战士们的子弹也打完了,情况紧急。张树义沉着地望着留下掩护的战友,坚定地挥着拳头说:“同志们,难道我们能等着当俘虏吗?难道能白白地把大炮送给敌人吗?不!坚决不能!为了让炮兵安全转移,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还有一口气,就要战斗下去!”他站起来,甩掉身上的棉衣,挥动拳头喊道:“跟我来,从敌人手里夺刺刀拼刺刀!”

    阵地上,展开了紧张、激烈的白刃战。

    张树义犹如一只猛虎,端着从鬼子手里夺来的一枝装有刺刀的步枪,在敌群里东刺西杀,两个鬼子先后被他挑死在脚下。顿时,几个鬼子一齐向他围拢上来,企图夹击。张树义毫不畏惧,沉着应战。一把刺刀在敌群中左遮右挡,上下飞舞。他瞅准机会,一枪刺死了右边的一个,又飞速转身,把刺刀狠狠刺进另一个鬼子的胸膛。他刚摆脱敌人的夹击,猛见一个高大的鬼子正端着刺刀追赶着我们一名瘦小的战士,眼看鬼子的刺刀就要刺到这个战士的身上,张树义一个箭步猛蹿过去,一刺刀穿透了这个鬼子的后背。他正要拔出刺刀,猛听见背后有动静,他机敏地把头一低,一把刺刀带着风声擦头而过。他急忙用力拔出刺刀,瞅准了一个有利地形,一个鱼跃,跳到一道墙根旁,背倚墙根,瞪圆双眼,将刺刀指向鬼子。鬼子一见地形于己不利,刚一犹豫,张树义一个猛虎扑食,刺死了鬼子。另一个鬼子一下慌了神,没头没脑地刺了过来,张树义沉着地闪过,顺势用力一拨,翻手一枪,又刺倒了这个鬼子。

    激烈的格斗,高度的紧张,大量的消耗,使张树义精疲力尽。他只觉得天旋地转,站立不稳,但掩护炮兵突围的责任感,革命战士的钢铁意志,使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就在这时,他看见一个身材高大的鬼子,从对面向他冲来。他振作精神,以毅力和意志同这个鬼子展开了拼杀。两个回合后,鬼子见张树义呼呼直喘,力不从心,便狠狠地一枪刺来,企图一下子刺死他。张树义急忙一闪身,刺刀忽地一下从他胳肢窝下穿了过去,扎进背后的墙里。鬼子慌忙连拔带晃往外拔刺刀,张树义抓紧时机,飞身跃到鬼子背后,一咬牙,把鬼子刺了个透心凉。此时,我军接应的部队冲了上来,战斗胜利结束了。

    这次战斗,张树义一人刺死了8个日本鬼子,缴获了八枝枪和1500发子弹。他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团,战士们编成快板赞颂他:

    打竹板,响连声,八路军里出英雄。

    英雄就是张树义,赤胆忠心为和平。

    张树义,真英勇,鬼子见了头发懵。

    刺刀翻飞刀光闪,一个一个归阴城。

    胜利号角遍地鸣,树义浑身血染红。

    身上扛着胜利品,保国杀敌立战功。

    三天后,在庆功大会上,张树义被评为一等战斗英雄。

    1940年8月,我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日寇恼羞成怒,对我疯狂进攻。10月,阜平县龙泉关战斗打响了。张树义带着17挺机枪,守卫在前哨山头桃花山阵地。数千名鬼子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我军发起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桃花山也被炸成一片焦土。张树义和战士们以最大的努力,英勇战斗,在阵地上顽强抗击了3天。眼下,阵地上战士越来越少了,粮食和水也没有了。他把战士们召集在一起说:“同志们,能否守住桃花山阵地关系着整个战斗的胜败,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我们向党宣誓:我们要和阵地共存亡,只要还有一个人,就要坚决守住阵地!”

    几次反冲击过去了,最后,阵地上只剩下张树义一个人。他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以无比的勇敢,用一挺机枪顽强地阻击着成群的鬼子。正在他拼命扫射的时候,一架敌机呼啸着从他头上俯冲下来,丢下一串呼呼作响的炸弹。他急忙抱着机枪向旁边一个弹坑滚去,在一阵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他失去了知觉。恰好此时,我军的增援部队火速赶来,接守了阵地。

    张树义躺在军区医院的病床上,昏迷不醒。两只胳膊被绑在一块木板上,葡萄糖液一滴一滴地流进他的身体。

    两天过去了,他仍在昏迷中。团长、政委、营长、教导员万分焦急,多次来看望他。医生和护士想尽办法,全力抢救。他终于慢慢苏醒过来,但是被炸断的两条腿的伤口却溃烂发炎了,而且一直向上蔓延。为挽救他的生命,上级再三考虑,决定锯掉他的双腿。张树义难过地哭了。但是,他毕竟是个经过战争磨炼的革命战士,毕竟是个共产党员。他咬紧牙关,忍受着剧痛,接受手术……

    部队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需要化整为零,医院也不得不分散隐蔽。1941年4月,他带着伤残和荣誉回到了家乡。母亲难过地抚摸着他的头,说:“树义,你可回来了,可你的腿……”

    如果在过去,他会和母亲一样,娘俩儿抱头痛哭一场。可现在不同了,他是位经过党的教育和战争考验的共产党员。微笑着对母亲说:“娘,不要紧,不要难过,我虽然没了两条腿,但我还能工作,还能生活。你放心吧,总有一天,咱们会过上好日子的。”

    村党支部书记来看他,他拉着支书的手激动地说:“支书,村里的工作这么多,我却躺在炕上,让别人养活。请你给我任务吧,只要我活着,我这半截身体仍是党和人民的。打仗不行啦,生产还是老行家,我要出来工作,绝不躺着让大家养活。”

    他毕竟是个失去双腿的残废人。站不起,走不了,怎么能参加工作呢!张树义决心攻下走路这一关。用手拄着地,以手当脚一点一点艰难地向前挪动。由一次爬一步,到一次爬两步……两条断腿的伤口磨破了又愈合,愈合了又磨破。终于有一天,他爬到了离家三十多步远的菜园里……

    日本鬼子一次又一次地向我抗日根据地“扫荡”,企图消灭我抗日武装。为了粉碎日寇的进攻,上级号召支前参军,壮大队伍,打击敌人。村党支部书记响应号召,率领着几名青年参军走了。支书的重担落在了张树义的肩上。当时天大旱。送走了支书,他立即召集几名党员开会,商量如何抗旱保苗。经过一番讨论,决定立即组织群众,迅速起来抗旱,夺取丰收,支援前线。张树义想到:自己是党支部书记,必须带头做个样子,用事实鼓励群众。他找来两只水桶,把水桶挂在脖子上试了试,虽然有些晃荡,但觉得坚持一下还是可以的。他高兴得笑了起来。

    他挂着水桶,立即爬到河边。他跪着把水桶装满水,按照试验的办法挂在脖子上,坚持向前爬,终于爬到地边,将第一桶水浇在了干渴的禾苗上。

    第二桶又浇在田里了。第三桶,第四桶……他不停地来回爬着,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劳累,忘记了伤痛。村长见了,万分感动,赶忙劝阻说:“树义同志,你快休息,让我来吧!”

    张树义深情地说:“村长,‘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我这样做,是想给大家作个样子。可光一两个人行动起来还是不行,我们应该把党员和一切积极分子都动员起来,做出样子,给群众看,事情就好办了。”

    群众闻讯赶来,被张树义的行动感动了。轰轰烈烈的抗旱热潮掀起来了。秋天,人们捧着收获的粮食,心里都想到了张树义,踊跃交公粮送前线。

    1942年11月,日寇开始“扫荡”张树义的家乡,县城里的鬼子增多了,随时都会出来骚扰。张树义按照上级的指示,组织群众坚壁清野后,便迅速让乡亲们转移。为了掌握鬼子的情况,及时和游击队保持联系,同时,也为了不给乡亲们增加困难,他再三说服乡亲让他自己留下来执行任务。

    村子里的人走光了,空荡荡的。张树义隐藏在一个地窖里,密切注视着情况的变化。没想到,鬼子竟在村头修起了炮楼,作为据点,准备长期盘踞。炮楼里的鬼子经常四处骚扰,村子里不安全。张树义果断决定,向鬼子对面的山上转移。他找来了一双破鞋底,做成垫子捆在断腿的下端,背上剩下的一点干粮,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爬上了山。在半山腰,他找到了一个被茅草掩盖着的山洞,这是个既能隐蔽又便于观察敌情的好地方。

    他迅速安排好了住处,就接连几天拖着伤残的身体爬来爬去地观察敌情,终于数清了鬼子的人数。可怎么向游击队报告呢?游击队又在哪儿呢?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在山上爬来爬去到处寻找,但都落空了。

    带来的粮食已经没有了,仍不见游击队派人来。他决定作长期坚持的准备。深夜,趁敌人熟睡之机,悄悄地爬回村里,找到一只破铁锅带回山洞,以石取火,煮着山上的干野菜充饥。

    严寒的冬季熬过去了,春天来到了。一天夜里,他终于和多次来找他的游击队取得了联系。他激动地向游击队报告了敌情,又接受了新的任务:侦察敌人的增援部队和武器情况。

    他带着新的任务,出没在山顶、沟谷,常常深更半夜爬进敌营,给游击队侦察敌情。为了能有粮吃,他又开始了新的生活。白天,他怕鬼子发现,就用野草把衣服擦成绿色,跪在山坡上,艰难地开起荒来;夜晚,摸黑刨挖。一小块一小块的梯田被他开垦出来了,山坡上长满了绿油油的禾苗。收获的季节到了,竟收了七石多粮食。就这样,他一个人像当年守山头一样在山洞里边斗争,边生产,坚持了将近三年。

    1944年,下乡“扫荡”的鬼子在抗日军民的打击下,被迫撤回到城里。久久不归的乡亲们陆续回来了。张树义把自己住了近三年的山洞收拾了一下,背上他的小铁锅,匆匆下了山。

    乡亲们见了,又惊又喜,一个个向他围拢过来,询问着、诉说着。人们激动地喊道:“张树义这半截人真成神啦!”

    1946年1月,在晋察冀边区冀晋区生产大会上,他被选为劳动英雄。晋察冀军区所属冀晋军区授予他“荣军旗帜”称号,并赠给他一面绣着“荣军旗帜”金字的奖旗。1950年9月,张树义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还列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此后多年,数次被评为模范,毛泽东主席曾五次接见他。


如果您喜欢,请把《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方便以后阅读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108、“荣军旗帜”分外红——记晋察冀军区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张树义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108、“荣军旗帜”分外红——记晋察冀军区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张树义并对共产党抗战英杰·救亡先驱录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