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天北。
凄恻,恨堆积!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兰陵王》本是唐教坊曲。《旧唐书·音乐志》云:“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所有的历史记录都说到他的美,“白类美妇人”,七尺男人,却天生一副美人坯子,连男人见了都要爱上他。不过,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大概敌人见了他,多半都哈哈大笑:“齐国没有男人了吗?派个女人出来打架?”后来,他灵机一动,命人制作了一个面目狰狞的“大面”,出战前,便戴上面具。敌人见不到他的真容,只见面具狰狞如鬼,很是吓人。后来,人们受到兰陵王的启发,也戴上面具跳舞,场面非常壮观,摄人心魄。
饯行时间:寒食节。“梨花榆火催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旧时风俗,寒食节这天禁火,节后另取新火。唐制,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
上阕写饯行地点的景色。
饯行地点:隋堤。堤上种满了一排排的垂杨柳,正是初春时节,刚刚萌发的杨柳呈烟绿色。柳在古典诗词中一直是送别的意象,送别的人折下柳枝送给远行的人,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这些杨柳不知见过多少离别的场面,也不知道被折下过多少枝条。隋堤在今天的南开封汴河一带,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堤坝上种植着成行的柳树,西自黄河东至淮河,都是柳树成阴。后蜀何光远《鉴戒录·亡国音》:“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白居易《隋堤柳》诗:“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潇潇,三株两株汴河口。”
中阕交待了饯行的时间和情节。
远行的人:周邦彦。
送行的人:相传是李师师。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二人在分别前忙着寻访以前花前月下常去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已经不多,及时行乐吧,借着酒劲,他拨弄琴弦,她轻转歌喉,又借着灯光,将她的脸仔细端详。从今后,这张脸只能在梦中出现了。
周邦彦这首《兰陵王》全词共三阕,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动人心弦,被人称为兰陵三叠。据说,这词也是周邦彦和皇帝争风吃醋的成果。皇帝发现周邦彦跟自己抢女人,一气之下就将他外放了。周邦彦只好告别师师,一个人上路了。这阕词就是写给师师的临别赠言。
下阕写周邦彦在船上想念佳人。
人随着船的远行,越来越悲伤,走得越远,想思之苦就越深。河道转了一道弯又一道弯,每到一个渡口我就望一望,希望看见她的影子,可是别说是她,就是别个人影也没见着一个。夕阳西下,春光无限,我想着和她在月下牵手、在桥上听她吹笛的情景。这一幕幕,就像做梦一样,我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据说,师师送走了周邦彦,回到青楼,发现宋徽宗正坐在闺房里等她,一见面,便问她哪里去了。师师满不在乎地说:“周邦彦不是被你给赶走了吗?我送了一下。”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天北。”这么快就要上船了。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一步三回头,真希望突然绊上一跤,摔得腿断胳膊折,那样就不用走了啊。这船怎么这么快啊,东风一吹,跟箭似的就蹿出去了,一会工夫就蹿出去好几百里了,一驿三十里,转眼间不知多少个驿站都过去了。其实,船能有多快呢,又不是快艇游轮,只是因为不舍才觉得船快罢了。若是乘船去约会的路上,恐怕还会说,这船怎么走得比乌龟还慢呢?
师师说:“哪里敢?他只做了一首词送给我。”皇帝一听,便有了兴趣,叫她马上唱给他听。一曲《兰陵王》唱罢,宋徽宗想想,为了一个女人而争风吃醋这点小事,就让大宋朝的才子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也实在不忍心,遂把刚贬到外地的周邦彦又召了回来,让他继续担任大晟乐府的乐正。
这个故事传得很广,听起来却总觉得不靠谱儿。王国维先生在其在《清真先生遗事》中,也表示了他的怀疑:一是那时周邦彦已五十六岁,官至列卿,想来一个五十六岁的老人还去嫖妓,从生理上说不现实;二是宋时亦无大晟乐正这种官职。也许,王国维先生是对的,不过,传说总比现实有趣得多,姑妄听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