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见人之困苦。
——《理想人生》“孟子哲学”
《圣经》记载,当诺亚按耶和华的吩咐造方舟时,耶和华对他说:“凡有血肉的动物,每样两个,一公一母,你要带进方舟,好在你那里保全生命。当面临天灾人祸的时候,人和动物之间还会有怎样的区别?自然之魂在上界看到的不是万贯家产和高官厚禄,而只是蕴涵着灵性的有血肉的相同的生命而已。人所感受到的痛苦动物也能感受到。即使人类作为高级的生命形式有支配管理其他动物的权力,但绝没有任意虐杀和捕食的权力。”
中西文化贯通的冯友兰先生,必定听说过《圣经》中所记载的这个故事,也一定知道许多中国历史上充满“仁爱”的故事,意图毁灭整个世界的耶和华尚且有不忍之心,何况是身居于世的凡人。因而他得出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见人之困苦”的结论,同时他也认为人性之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因素。
这种充满爱的恻隐之心,乃是人的心灵中汩汩流淌的善良的甘泉,它滋润着人的心灵,使人具有仁爱之心和悲悯情怀,构成无数善行纯洁而又高尚的动机。
《贾谊集》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楚惠王吃酸菜时,突然发现菜中有一条蚂蟥,他没有声张,不动声色地吞了下去。结果肚子痛得不能吃饭。令尹前来问候,关心地问道:“大王怎么得了这种病?”楚惠王说:“我吃酸菜时见到一条蚂蟥,心想,如果把这事张扬出去,只是斥责庖厨等人,而不治他们的罪,就违反了法度,那样,今后我自己的威信就无法树立;如果追究他们的责任,就应该诛杀他们,这样,太宰、监食的人,按法律都将处死,我于心不忍啊。所以,我只好把蚂蟥悄无声息地吞咽下去。”令尹深深地施了一礼,祝贺道:“我听说上天是铁面无私、六亲不认的,只是辅佐有德行的人。大王您大仁大德,正是上天保佑的人啊,这点小病是不会伤害您的。”当晚,楚惠王胃里的蚂蟥真的出来了,他也不用再忍受疼痛之苦。
身为一国之君,楚惠王以恻隐之心待部下,自然能获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戴。然而,仁爱并不仅限于对同伴和朋友而言,真正的恻隐之心是不分对象的,即便面对的是敌人,也同样也要能做到平等视之。
1944年冬天,德国纳粹终于被苏军赶出了苏联国土,数以百万计的德国兵成了俘虏。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天都有一队队的德国战俘面容憔悴地走过。这时,所有的马路都挤满了人。苏军士兵和警察站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围观者大部分是妇女。她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或者是父亲,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儿子,都死在了战争中,她们每一个人,都和德国人有着一笔血债。
因此,当俘虏们出现时,她们的双手都攥成了拳头,眼中充满仇恨。士兵和警察们竭力地阻挡着她们,害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
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位满脸皱纹的妇女,穿着一双战争年代破旧的长筒靴,走到一个警察身边,希望警察能让她接近俘虏。警察同意了这个老妇人的请求。
她走到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眼神中透着绝望的俘虏的衣袋里。然后她转向身后那些充满仇恨的同胞们,平和而慈祥地说:“当这些人手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们是敌人。可当被解除了武装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就是和我们一样,具有共同外形和共同人性的人。”
老妇人说完这些,就静静地离开了。但空气在那一瞬间似乎凝住了,不一会儿,很多妇女便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各种东西塞给他们。
仁爱之心不分国界,它如一盏明灯,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人只有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你才是作为人而存在的。”因此,播种爱心,关怀任何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命,实际上也是在关怀我们自身,同时还能够得到内心的安静祥和,收获最纯粹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