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部分:飘零的晚年-1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易竹贤 本章:第十三部分:飘零的晚年-1

    第十三部分:飘零的晚年 1949-1962纽约公寓

    1949年4月6日,胡适从上海乘克里夫兰总统号轮逃离祖国。21日抵美国旧金山,27日到达纽约,便住进东城81街104号他原来租住过的公寓里,开始了他在纽约的流亡寓公生活。

    纽约,这个世界最大的都会,对胡适来说,是那么熟悉,然而又那么陌生。纽约,已不再像胡适留学时代那样富于魅力,令人神往;也不再有他任大使前后那种战争年代的特别气氛,令人振奋。现在的纽约,只是冒险家的乐园,百万亿万富翁的天地。胡适逃亡出来,既不挟巨资,只带着一点有限的存款;又无冒险的本事,只是一个年老多病,手难缚鸡的书生。在那绝情寡义的资本主义社会里,谋生乏术,一时找不到职业,他能不着急吗?而随着国民党政府垮台,逃亡美国的党国要人和败阵将军,在纽约街头随处可见,那一个个沮丧潦倒的模样,更使胡适绝望烦恼。在华盛顿,那些国民党的美国朋友们,也一个个充满失败心理,对蒋介石政府怨恨不休。胡适感到无脸面见人,于是取消一切约会,关起门来继续考他的《水经注》。

    第二年,夫人江冬秀也到了纽约,胡适的幽居生活才算有了一点慰藉。他们租赁的公寓,虽然已经破旧,毕竟也能蔽风雨。雇不起“下女”,便一切自理。夫人打扫厨房,胡适整理内务;夫人烧饭做菜,胡适便洗碗放筷子,饭后又把剩饭菜和器皿搬回厨房,随手带来抹布,拭几擦桌。生活是相当清苦的。然而在国内鼎鼎大名的胡适,平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纽约竟也学会了种种家务劳动,他的老来勤快,也正是“老来穷”所逼出来的啊!

    在米珠薪桂的纽约市,没有固定收入,坐吃山也空,他一点有限的存款,怎够填那流亡寓公生活的无底深渊!胡适虽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面对晚年凄清困窘的现实,也难免悲从中来,以致多次对他那时结交的少年朋友唐德刚说:“年轻时要注意多留点积蓄!”①这发自内心的诚挚话语,既是对晚辈的关心和劝勉,更流露出对自己凄凉晚景的深沉叹息。

    纽约的寓公生活,不仅清苦,连日常的安全保障也没有。唐德刚写道:

    他们所住的是大使级的住宅区,但是他那所破烂的公寓,却没有大使级的防盗设备。在这盗匪如毛的纽约市,二老幽居,真是插标卖首!

    一次胡先生外出,胡太太一人正在厨房烧饭。一个彪形大汉的窃贼,忽然自防火楼梯,破窗而入。幸好胡太太没有学会一般美国女人临危时的尖叫,她老人家只是下意识地走向公寓大门,把门打开,反身对那悍贼,大叫一声“GO!”真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位大黑贼,看了胡老太太一眼,真的从门口“GO”了。她老太太把门关好,又径地回厨房烧菜去了。②

    幸好江冬秀女士颇具男子气概,胆大而有魄力,喝退了黑贼,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1950年5月,胡适终于在普林斯登大学谋得葛斯德东方图书馆管理员的职务,9月到职,合约两年。

    普林斯登大学在纽约附近的新泽西州小城,为美国东部常春藤盟校之一,颇有声望。校中图书馆建筑精美,藏书丰富;葛斯德东方图书馆,是其独立的一个分馆。它由创始人葛斯德所收藏的中国图书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以中文图书为主的东方图书馆,包括汉文、满文、蒙文、藏文,以及日本、朝鲜、印度和泰国的出版物,总计约有近30万册。其中最大量收藏的是中国医药学书籍及成套丛书。③但这个图书馆刚刚成立的时候,普大当局对葛氏这一大批古色古香的中国线装书,究竟有何价值,完全不了解。他们知道胡适是中国的大学者,又正流寓纽约赋闲,便聘请他来校主持清理并经管这批图书。胡适当时无事可做,读书人也大约只能与书打交道,竟屈就了这个小小图书管理员的职务。④

    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那时在美国不仅一般人不知道,连美国的汉学界、华人学者也很少有人知道。馆里的工作人员也总共只有两个,除胡适外,另有一名助手童世纲。胡适上任之后,便呕心清点整理。1952年2月,他为普大筹划举办了一个以“十一世纪的中国印刷术”为题的特别书展。胡适亲自撰写了几篇介绍文章和书展目录。展览历时两个月,颇为轰动。葛斯德东方图书馆被埋没多年无人知晓的藏书,便不胫而走,引起了美国汉学界及海内外华人学者的重视。

    这个书展结束后不久,两年合约期满,胡适便推荐童世纲担任该馆职务,他自己应台湾大学等校的邀请,于年底飞返台湾讲学去了。

    在纽约的寓公生活,除了考《水经注》,管图书之外,胡适其实还负有特别使命。在离开大陆之前,1949年1月8日晚,胡适去蒋介石官邸晚餐,即将“引退”的蒋介石劝胡适去美国,说:“我不要你做大使,也不要你负什么使命。例如争取美援,不要你去做。我只要你出去看看。”⑤话虽如此说,事实上蒋对胡适这位“美国通”是抱有希望的。胡适离开祖国后不久,蒋介石于5月28日写有一封密信给胡适,明确交待了此行的任务。信中说:

    此时所缺乏而急需于美者,不在物质,而在其精神与道义之声援。故现时对美外交之重点,应特别注意于其不承认中共政权为第一要务。至于实际援助,则尚在其次也。对于进行方法,行政与立法两途,不妨同时并进,但仍以行政为正途,且应以此为主务。望先生协助少川(按:顾维钧字)大使,多加功夫为盼。⑥

    胡适也颇为尽忠。他曾几次去华盛顿会见美国政界人士,但“许多同情于中国的朋友,如t,如Pros.GeorgeeBook”(白皮书)之后,更不愿久居美国,想回去做点事。⑩

    在胡适流居纽约,思想苦闷的日子里,大陆的朋友们并没有忘记他。这年4月29日,胡适的老朋友、北平辅仁大学校长陈垣教授,写了一封公开信给胡适,信中介绍解放后北京各学校和学术界的良好情况,“很诚挚的”劝告胡适“正视现实”

    ,“幡然觉悟”,“回到新青年的行列中来”,批判“过去所有的学识,拿来为广大的人民服务”。这封信最先刊登在5月11日《人民日报》上,应该说反映了中共对胡适及其他在海外知识分子的统战意向;不久,又转载于香港报纸,6月间便有英文译本传到各地。胡适得读以后,发了“考据癖”,考来考去,陈垣“从来不写白话文”,信中有关书信日期又有错误,故断言此信百分之一百是别人借用陈垣的名义假造的。于是1950年1月9日,胡适作《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

    跋所谓〈陈垣给胡适的一封公开信〉》,发表在台北的《自由中国》上,文中说,“可怜我的老朋友陈垣先生,现在已没有不说话的自由了”。胡适的小儿子思杜,追求进步,不愿跟他父亲逃跑,留在北平。解放后,他进了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精神面貌更不同了。1950年9月,思杜发表文章,批判他父亲,声明与胡适脱离父子关系。胡适说,知子莫若父,硬说那篇文章一定是别人逼迫思杜写的。后来,连他内弟江泽函的信,他也疑心是“他受人逼迫,抄了别人拟好的信稿,寄出来向我作宣传的。”显然,大陆朋友的规劝并没能改变胡适的政治态度。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胡适听到消息,颇为高兴,他认为“美国领导出兵制裁共产党对韩侵略”是一件大好事,是“东亚的命运的转机”,也是整个“自由世界”和“自由中国”难得的一个“转机”;并希这场战争能够“逼迫自由世界走上援助自由中国恢复中国大陆,拯救中国四万五千万人民的一条大路上去”。

    这也正是当年蒋介石政府许多人士的幻想。

    这年七八月间,胡适花了40天工夫,写了一篇英文文章,题为“Calin’sGrandStrategy”(《史达林策略下的中国》),登载在美国的《外交季刊》(ForeignAffairs)10月号上。文章三万余字,主要针对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要人知道中国的崩溃不是像Acheson(艾奇逊)等人说的毛泽东从山洞里出来,蒋介石的军队就不战而溃了”,而是“经过25年苦斗以后的失败”;并且指出,罗斯福总统在雅尔达受了斯大林的欺骗,出卖了中国,以致“中国东北,整个中国,韩国(虽则此处没有提到她)甚至于整个亚洲大陆的命运都已经被确定了,而历史也被拖回去了40年”。这是一篇为蒋介石政府失败辩护的皇皇大文,故台北的《中央日报》很快就翻译连载,又收入1951年国民党编印的《本党与匪党搏斗史实》一书。胡适总算是给逃踞台湾而且惊魂未定的国民党政府说了“公平”话,为他们的失败找到了借口,也算是对发表《白皮书》的美国政府发泄了一点怨气。

    1952年底至次年春,胡适在台湾“讲学”一个半月,主要讲“治学方法”、“杜威哲学”之外,又突击作反共宣传,给逃踞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打气。

    1954年2月,胡适又专程回台湾,参加19日在台北开场的“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帮助蒋介石政府维持所谓“法统”。开会那天,他作为大会临时主席,开宗明义即说:

    今天的第一届国大的第二次会议的召开,是继续维持宪法的法统,依据宪法第25条,第27条,第28条,第29条的规定,举行第二任总统副总统的选举。

    胡适这几句话获得了阵阵掌声。但是,这个要维持“法统”的会本身就有个合法不合法的大问题。筹备期间,台湾各界及海外人士多有议论,认为按照“宪法”

    规定,第一届的“国大代表”六年任期已满,代表资格即已经没有法理的依据了,怎么可以再选第二任总统副总统呢?逃到台湾的“国大代表”们自然多盼望继续当代表,盼望开会,却也心存疑虑。虽经“大法官”解释,台湾政界笼罩着的法律危机的乌云,并没能驱散。在这样的情况下,胡适作为台湾人士眼中“民主自由”的象征人物,能从美国专程来出席会议,本身就给人们不少安慰;而且,他还煞费苦心,想出了一个“扣足日期的算法”,为这次会议的合法性辩护。他以考证家的身份,振振有词地说:

    有人曾提出疑问,第一届的国民大会,可以两次选举总统副总统吗?我们可以毫不迟疑的答复,正因为我们是行宪的第一届国民大会,所以可以选举两次总统副总统。假如每届国民大会的任期是扣足六年计算的,那么就是在国家太平时期,第二任的总统副总统好像还是应该由第一届的国大选举出来的。第一届国民大会是民国卅七年三月廿九日开会的。国大代表的任期从卅七年三月廿九日开始,扣足计算,要到四十三年的三月廿九日,才算六年任满,而第一任总统副总统,是卅七年五月一日由国民大会公告当选,至五月廿日才就职的。依据宪法第廿九条,国民大会于每届总统任满前90日召开。第一任总统任满前90天,就是今天,正是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六年任期之内。所以我觉得第一任总统“任满前90日”或“任满前60日”,都在第一届国民大会六年任期之内,所以第二任总统副总统的选举,是第一届国大代表的任务。……所以我们今天的集会,是完全合法的,是完全有宪法的根据的。

    胡适演说时,时而两拳高举,时而拍案,时而击桌,情绪异常激动。这“扣足六年任期”的算法,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国大代表们听了觉得比“大法官”的解释更加有力,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的甚至老泪纵横,钦佩不已。有人事后还写了几首竹枝词,其中一首云:

    民主象征一言重,任期扣足细推求,阽危法统艰难甚,万众闻言泪迸流。

    这次会议居然顺利进行,选出蒋介石和陈诚为第二任“总统”、“副总统”。胡适还代表国民大会把“总统当选证书”送给蒋介石哩。

    胡适这次回台北参加国民大会,总算为台湾当局出了大力。返美以后,台湾当局便聘请他担任所谓“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的副主任。他也果然帮助“设计”起来。在所作《“司徒雷登回忆录”导言》中,胡适便指责美国不仅“在雅尔达出卖了中国”,又“在紧要关头的时候停止了对华的有效援助”,致使国民党政府垮了台;而美国却又发表“白皮书”,推卸责任。这是胡适感到最伤心和最为不满的。他为台湾当局设想,要求美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说:

    美国为了赎罪而应该做到的起码事情,就是继续拒绝承认中共政权并继续反对这个政权在联合国里取得中国的席位。

    1957年9月,胡适又奉蒋介石政府的委派,出席联合国大会,并发表反共演说,题为《匈牙利叛乱在中国大陆的反响》,极力攻击人民中国,并要求联合国大会拒绝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胡适在纽约如此种种的表演,让人们看到了这位流亡寓公,既可怜又顽固,在凄清飘零的异域,顽固坚持着做蒋介石政府的孤臣孽子,当一名人民中国的反对派。

    ①参看唐德刚《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载台北《传记文学》第31卷第2期。

    ②同注①。

    ③关于葛斯德东方图书馆及胡适在该馆工作的情况,可参看陈纪滢的《胡适、童世纲与葛斯德东方图书馆》(载台北《传记文学》第27卷第1、2期),及庄申的《记普林斯顿大学葛斯特东方图书馆追悼胡适之先生著作展览会及其相关之史料》(载台北《大陆杂志》第24卷第10期)。

    ④关于胡适在葛斯德东方图书馆的职务,大陆和台湾的研究者有各种不同的说法,诸如馆长、主持人、管理员等等。胡适自己按照聘约说得很明白,1950年5月15日他致赵元任夫妇信中说:

    Princeton的事,昨天(5月14日)正式发表了,名义是FelloyLibraryandCuratoroftOrientalLibraryhRankofFullProfessor。(见《胡适给赵元任的信》,台北萌芽出版社1960年6月版,第36页)

    据此,译为馆长或管理员均可,相当于正教授职务。

    ⑤《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6册。(三版注)

    ⑥此信保存在台北胡适纪念馆,转引自陈漱渝《飘零的落叶》一文,载北京《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4期。(三版注)

    ⑦胡适1949年5月22日致赵元任信,见《胡适给赵元任的信》,第25页。

    ⑧《在北大同学会欢迎会上讲词》,收入《胡适言论集》,台北华国出版社1953年7月版,乙编。

    ⑨见台北《中央日报》1949年12月11日;参看《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16册1949年12月8日(三版注)。

    ⑩胡适1949年8月16日致赵元任信,见《胡适给赵元任的信》第29~30页。

    胡思杜的文章披露于1950年9月16日《文汇报》,9月22日香港《大公报》转载。胡适得知后曾答记者的访问说:“我们早知道,在共产主义的国家里,没有言论的自由;现在我们更知道,连沉默的自由,那里也没有。”(见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第6册,第2152页。

    )

    胡思杜后来分配至唐山工业学院任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自杀身亡。1980年11月平反昭雪。(参看石原皋著《闲话胡适》,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53—55页。)

    《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17册,1951年2月24日。(三版注)

    参看《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16册,1950年6月25日;1952年11月《在台北市记者招待会上答问》、《在国大联谊会欢迎会上讲词》、《国际形势与中国前途》(均载《胡适言论集》乙编),及《东亚的命运》一文(载台北《自由中国》第8卷第1期)。(三版注)

    本文台北《中央日报》译文题为《史达林征服世界战略下的中国》,连载于1950年10月19日至21日;另有云轴译、毛子水校的译文,载台北《自由中国》第3卷第10期。(三版注)胡适在这次会议开始时的演词,曾刊载于台湾各报。此处是根据台北《畅流》半月刊第9卷第2期载罗敦伟作《胡适之先生新五四精神》一文所记抄出。

    同注。

    竹枝词系陆少青作,共五首,载罗敦伟《胡适之先生新五四精神》文中。此处所引为第二首。参看注。

    本文原题“IntroductiontoJ.Leiguart’sFiftyYearsinChina”

    ,NewYork,Randomhouse,1954.由李宜培、潘焕昆合译为中文;后收入《胡适选集》“序言”册。

    胡适1957年9月26日,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说,题为“Repercussionsofalspeehes)第24卷。台湾有关胡适的论著中,多译为《中国大陆反共抗暴运动》。

    第十三部分:飘零的晚年 1949-1962《自由中国》的风波

    胡适逃离大陆的时候,眼看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势不可挡,他无可奈何,满腔怨愤。在上海登上海轮,便想起与雷震等一些朋友筹创出版社和刊物的事。他觉得,今后“与共产党作思想斗争必须以‘自由’或‘自由主义’为惟一的出发之点,亦必须以‘自由’或‘自由主义’为惟一的归宿处”。①因此,他给将要创办的刊物命名为《自由中国》。他于是拧亮台灯,抽出钢笔,在船上写下了《自由中国社的宗旨》一文,作为《自由中国》半月刊的发刊词。文字不算长,全录于下:我们在今天,眼看见共产党的武力踏到的地方,立刻就罩下了一层十分严密的铁幕。在那铁幕底下,报纸完全没有新闻,言论完全失去自由,其他的人民基本自由更无法存在。这是古代专制帝王不敢行的最彻底的愚民政制,这正是国际共产主义有计划的铁幕恐怖。我们实在不忍坐视这种可怕的铁幕普遍到全中国。因此,我们发起这个结合,作为“自由中国”运动的一个起点。

    我们的宗旨,就是我们想要做的工作,有这些:

    第一,我们要向全国国民宣传自由与民主的真实价值,并要督促政府(各级的政府)(按,指蒋政府)切实改革政治、经济,努力建立自由民主的社会。

    第二,我们要支持并督促政府用种种力量抵抗共产党铁幕之下剥夺一切自由的极权政治,不让他扩张他的势力范围。

    第三,我们要尽我们的努力,援助沦陷区域(按,指解放了的地区)的同胞,帮助他们早日恢复自由。

    第四,我们的最后目标是要使整个中华民国成为自由的中国。②

    这就是胡适为《自由中国》杂志定下的调子:反共、鼓吹民主自由。1949年11月20日《自由中国》这个政论性半月刊,便在台北创刊了。刊物封面上印着“发行人胡适”赫赫五个字。他所起草的上述“宗旨”印在创刊号上,作为这个刊物鼓吹反共和民主自由的宣言;而且以后每期刊物上都不厌其烦地重复刊登这四条“宗旨”,作为他们坚持反共与民主自由的旗帜。

    《自由中国》创刊的时候,胡适远在美国,“发行人”其实只是挂个名;实际负责的是雷震(儆寰)。那时,逃踞台湾的国民党政府惊魂未定,人心惶惶,胡适的名字在混乱的逃台人员心目中,仍不失为“民主与自由”的象征,有他挂名的杂志刊行,似乎也可以起到一点安慰的作用,因而《自由中国》办得倒也顺利。但胡适向来信奉孔夫子的话:“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既然挂了名,怎能不实际干呢?他从纽约邮寄了几篇文章给编辑委员会,都是反共宣传文字。③到1951年6月,刊物第4卷11期上发表一篇《政府不可诱民入罪》的社论,虽然也持反共立场,却对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亦有所非议,于是遇到麻烦,遭到政府干涉,台湾军政当局竟下达逮捕《自由中国》编辑人员的公文,后虽因故未执行,却给刊物同人以极大压力。4卷12期上,便又在各方的压力与劝说下,被迫发表《再论经济管制的必要》一篇屈服于政府,为政府讲好话的软弱文字。这使胡适很生气,便写了一封信给雷震,要辞去“发行人”名义,也向台湾政府表示抗议。信中说:

    《自由中国》不能有言论自由,不能有用负责态度批评实际政治,这是台湾政治的最大耻辱。……我正式辞去“发行人”的衔名,一来表示我一百分赞成《不可诱民入罪》的社评,二来是表示我对于这种“军事机关”干涉言论自由的抗议。

    ④

    《自由中国》编辑委员会没有接受胡适的辞职,“决议请求胡先生继续领导”。

    胡适致雷震这封信在《自由中国》刚刊出,刊物又遭禁忌。9月1日台湾当局议决:1.全部收购(该刊);2.令港停止出版;3.令停寄美国西部。至4日才又开放。⑤

    此后一年多,胡适竟没有给《自由中国》写什么文章。

    1952年11月19日,胡适应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学院的邀请,自美国经日本飞抵台北讲学。那天上午,到台北松山机场来欢迎胡氏的有文化教育界人士数百人,《自由中国》杂志社的雷震、台湾省主席吴国桢也到机场欢迎,场面颇为热烈。因为胡适从美国来,台湾局势虽然渐趋稳定,但政府当局及各界人士都特别关心美国的对台政策,特别关心国际局势及台湾的前途,都想听听“美国通”胡博士的意见。所以各方人士对胡适的台湾之行都寄予极大希望,都想请他演讲,或请座谈,或拜会。除了在学校讲学之外,公开演讲也不少,几乎没有间断的讲演,有时一天连讲几场。素来声音爽亮的胡适,嗓子也沙哑了,不得不去请教喉科大夫。他的这些讲演,内容虽各有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三个方面:(一)鼓吹反共反俄;(二)鼓吹民主自由;(三)提倡治学方法。胡适在台湾一个半月讲演讲学的纪录,后来由自由中国社汇编为《胡适言论集》,交台北的华国出版社印行,⑥版税收入便全部捐赠给了《自由中国》杂志社。

    胡适这次台湾之行,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主持《自由中国》创刊三周年的纪念。又是讲演,又是题辞,又是合影、座谈。胡适乘机再次请求辞去“发行人”名义,因为他远在美国,不能负起言论的责任。编委会这时才接受胡适的意见,从第8卷3期起改由编委会任发行人,后来又改为雷震。

    1953年1月,胡适晋谒了逃踞台湾复任“总统”的蒋介石,便取道日本去美国。这次台湾之行以后,他对《自由中国》杂志的支持更积极了。不仅自己不断航寄文稿,还鼓动当年留美的文法科学生“替雷儆寰写写文章”。《自由中国》从此又颇为兴旺活跃,在台湾香港及海外都颇有影响。

    但三四年之后,《自由中国》又遇到麻烦了,而且是由胡适惹起的,比前次的麻烦更大。1956年10月31日,为蒋介石先生的70寿辰。事前蒋曾表示谢拒祝寿,希望大家提示问题,他愿虚怀纳言。于是《自由中国》出了一期祝寿专号,刊登胡适、雷震、徐道邻、徐复观、毛子水、陶百川、蒋匀田等所作献议祝寿的十多篇文章。胡适文章的题目是“述艾森豪总统的两个故事给蒋总统祝寿”,叙说艾氏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时,自知无专门知识,而大胆信任各部门负责人;当总统以后,遇自己一时无法决断的事,不轻易下断语,而将自己签名“可”“否”两个批件,请副总统尼克松挑一个。最后结论说:

    我们宪法里的总统制本是一种没有行政实权的总统制,蒋先生还有近四年的任期,何不从现在起试试古代哲人说的“无智、无能、无为”的六字诀,努力做一个无智而能御众智,无能无为而能御众势的元首呢?⑦

    这一期《自由中国》,因为发表了这些研究、讨论、建议和批评的文字,言人所不敢言,在台湾异常轰动,连印七次以上。但也引起了“军方”、“党方”和“团方”的围剿。⑧他们给《自由中国》加上种种罪名,如“思想走私”,“分化国人团结”啦,为共产党“统战工作铺路”啦,“企图打击国军士气,破坏国民团结”啦,等等。还说《自由中国》宣传民主自由,是共产党“进行思想统战的手法,把共产主义掩蔽起来,而以伪装民主自由的面貌出现”。又说胡适的祝寿文章,叫蒋做“无智无能无为的总统”,是企图削减“领袖对于反共抗俄的领导力量”,说他造出所谓“三无”的谬论,即是“不反共,不革命,不负责;无领袖,无国家,无政府”。总之,认为《自由中国》的祝寿专集里面,包含了共产党的“最大阴谋”,是“企图制造颠覆政府的条件,摧毁反共抗俄的根基”!蒋经国控制的国防部总政治部还发出“极机密特字第九九号”《特种指示》,指责《自由中国》是“假借民主自由的招牌,发出反对主义,反对政府,反对本党的歪论调”,是“毒素思想”。1957年1月,该部又印发《向毒素思想总攻击》的小册子,谓胡适“三无”总统是“荒谬绝伦的言论”,“名为自由主义,实际却是共匪的帮凶”。由此可见,反共的胡适和反共的《自由中国》,为了讲一点自由民主,争一点言论自由,也被台湾当局当成了共产党一样的洪水猛兽!这就是台湾著名的围剿《自由中国》事件。

    这时,中国大陆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刚刚过去,而在台湾又围剿胡适,持续了大半年。1957年,胡适曾给赵元任写信说:

    这大半年来所谓围剿《自由中国半月刊》事件。其中受围剿的一个人就是我。所以我当初决定要回去,实在是为此。(至少这是我不能不回去的一个理由。)

    我的看法是,我有一个责任,可能留在国内比留在国外更重要,——可能留在国内或者可以使人“takememoreseriously”。

    我underscoredtakemeseriously,甚至于我在1952—53年说的话,他们至今还记在账上,没有忘记。⑨

    第二年4月,胡适便果然回到台湾省,就任台北的“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回到台湾不久的一天晚上,自由中国社举行宴会,欢宴该社朋友。胡适在宴会上演说《从争取言论自由谈到反对党》,公开主张由知识分子来组织一个在野党,并极力表彰雷震为民主自由所作的贡献。他说:

    这几年来,如果说言论自由格外普遍,我觉得雷先生的功劳最大。我说台湾应该替他造一个铜像,以表示他是真正争取言论自由的英雄、好汉、斗士。⑩

    随后,《自由中国》便大力鼓吹胡适的倡议,宣传积极展开“新党运动”。雷震要求胡适出来领导,做党魁,实际工作则由雷负责。但胡适只同意担任顾问,却极力鼓励雷震出来组党。到1960年,筹组新党的活动颇为热烈。8月13日,在中坜举行竹苗桃三县座谈会,雷震宣布新党将于9月底或10月初正式成立。

    然而,当新党积极准备组成的时候,9月4日,雷震便被捕了,同案被捕的还有《自由中国》编辑兼新党秘书傅正,《自由中国》会计刘子英、马之三人。经军事法庭审判,雷震以“为匪宣传”与“知匪不报”两项罪名判刑14年,刘12年,马5年,傅正被判感化3年。胡适当时正在美国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曾为雷案致电陈诚,希望由司法审判,不要军法审判;回台湾后,雷案已经宣判,他接见记者时说:

    十一年来雷震办《自由中国》,已经成为自由中国言论自由的象征,我曾主张应为他造铜像,不料换来的是十年坐监,这(胡适在桌子上一拍)是很不公平的!

    雷震被判刑后四天,中国民主党便正式成立了筹备委员会,但终于因雷案受重大打击而胎死腹中了。《自由中国》也因雷震被捕而停刊,历时11年,共出260期。

    为在台湾争取一点民主和言论自由,雷震付出的代价是:锒铛入狱,坐了十多年牢!而胡适呢,总觉得“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对雷震事件始终是内疚弥深,却又莫可奈何,以至于愧憾终生。

    ①这是雷震解释胡适的《“自由中国”的宗旨》的话,见他所作《创刊“自由中国”的宗旨》一文,载台北《自由中国》半月刊第16卷第6期,1957年3月16日出版。②该文载《自由中国》创刊号,作发刊宣言;以后每期都登载这四条宗旨。题下署“民卅八,四,六,船上。”而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系于四月十四日,不知何据?

    ③从《自由中国》创刊,到1950年初,胡适在该刊发表的文章有:《“自由中国”的宗旨》,《民主与极权的冲突》(均载第1卷第1期),《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第2卷第3期)。

    ④此信写于1951年8月11日,载《自由中国》第5卷第5期,同年9月1日出版。

    ⑤参看《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12月版,第17册,1951年9月24日记所收香港来电报译文。(三版注)

    ⑥《胡适言论集》分甲乙二编,甲编为“学术之部”,1953年4月出版;乙编为“政治问题及其他”,同年7月出版。台北华国出版社,由王云五主持,王系胡适在中国公学求学时代的老师,故获得印行此书的优先权。

    ⑦此文作于1956年10月21日,载《自由中国》第15卷第9期,同年11月5日出版。

    ⑧参加这次围剿《自由中国》的报刊,如《军友报》、《国魂杂志》、《青年战士报》等属“军方”;《中华日报》、《政论周刊》等属“党方”;《幼师》杂志属“青年反共救国团”。下文所引围攻《自由中国》的言论,均见这些报刊,不另注。

    ⑨胡适1957年7月26日致赵元任信,见《胡适给赵元任的信》,台北萌芽出版社1970年6月版,第128~129页。

    ⑩胡适的这次演说,由杨欣泉记录,载《自由中国》第18卷第11期,1958年6月5日出版。

    胡适于1960年10月23日返台,当晚接见记者,表示愿意为雷震作“品格证人”。

    此处引文,转引自文德《雷震、胡适、中国民主党》一文,载《八十年代》第1卷第3期,1979年8月出版。又上文雷震判刑14年(原作10年),系根据《胡适的日记》手稿本第18册1960年11月18日所记改。


如果您喜欢,请把《胡适传》,方便以后阅读胡适传第十三部分:飘零的晚年-1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胡适传第十三部分:飘零的晚年-1并对胡适传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