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已青
大概是1997年,读到一篇文章,写黄河口美景和美食,注意一下作者,古清生,这个名字和他笔下冒着热气的乳白色的鱼汤,一起进入我的记忆。后来在网上与他多次相逢,喜欢他写美食灵动的妙笔,各种食物活色生香。于是,向他约稿,编发了他的一些作品。再后来(2003年冬),古清生从网络中走进现实,来青岛做电视节目满汉全席的评委。一见面,我吃了一惊,呵呵,这么一个大块头,和他一比,我倒成了南方人,他成了标准的山东大汉。请作家中的美食家吃饭,用青岛的海鲜好生招待他,基尾虾,原汁蛤蜊,清蒸海蛎子(生蚝),姜汁海螺……我们两次坐在濒临海边的金灯塔推杯论盏,听古清生谈美食,讲他的人生故事和写作经历,间或谈论文坛掌故。
古清生将他的青岛之旅写成一篇文章《禅意的俘获》,这篇文章收录,读此书时,我感到格外亲切,仿佛与古清生重新坐在金灯塔,推心置腹地交谈。第一篇是《蒸味amp;#8226;真味》。看了古清生的这篇文章恍然大悟,原来中妖怪那么喜欢“把唐僧蒸了吃”,原来是吴承恩家乡射阳及做官之地湖北流行蒸食。古清生借杭州蒸功夫养生馆的创始人葛柏浩的美食理念,表达自己的观点:“炒同吵,即喧嚣浮乱,杂味旁生;炸同诈,炸制食品,外表的焦脆掩盖了内在的绵软,只有表层的焦香,里外不一,对味觉具有欺诈意味;煎同奸,煎的食品也缺乏本质性的表达,是用煎这种烹饪技巧改变了食物的本味,在煎烤的过程中,菜失本味而增它味;只有蒸味才是真味,蒸菜在它的制熟过程中,菜的营养得以保证,而其他有碍人体健康的油脂和焦变物质则不存在……”这里有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吃出阳光灿烂》这一篇,我看得心花怒放,里面融合了美食的诱惑、诗歌的激情、人间的友情,把它看作一篇记录“SARS”前后社会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
读古清生的书,他吃美食,却让读者吃惊。我惊讶于古清生有着旅行家的博闻强记,每到一处,透过美食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他又有着美食家敏感的舌头、贪婪的胃口,品味美食展现当地的风情画卷。他还是网络上的大侠,把文章贴到网络BBS上,惹的口水与赞叹齐飞。每次在天涯网看到他的文章,总是先睹为快。
古清生的文章中有原汁原味的四方风情,有古色古香的民俗传统,粗砺的生活质地中他呈现温柔的诗意,对食物的描写中渗透了人文关怀,笃实的文字中有空灵的意蕴。我觉得古清生写美食没有邓云乡的书卷气,但有日光和地气;没有汪曾祺的文人气,但有漂泊者风尘仆仆的清甜、微苦的气息;没有唐鲁孙的贵族气,但有旅行者的豪气。古清生写美食承接了古典的雅致,又融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独有的景观。
读古清生的书,有双重的享受。一方面跟随他纸上旅行,一方面品赏风味吃食。一边大开眼界,一边胃口大开。一边看他的交游,一边获得新鲜的感受。古清生的笔像摄像机一样呈现出地域特色,先是感官的阅读,也是胃的阅读,最终化为吃的快感、精神的愉悦。古清生把形而下的口腹之欲和形而上的精神饮食结合得恰倒好处。
古清生在接受《精品导报》的记者采访时说:“人人都觉得故乡的食物最好,故乡是一种酶,味觉之上含有乡愁。”事实上,古清生的文章是味蕾中的文化乡愁。随着机械化时代的来临,蔬菜瓜果不再是自然的颜色、自然的生长,鸡鸭鱼肉也改变了以往几千年的生长秩序和生长环境,许多食品被流水线生产出来,而传统的美食也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纯粹手工的美食也快要失传了,天然的美味只在童年的记忆中,只属于故乡。在苏丹红、吊白块频频被媒体暴光的今天,谈美食是一种奢侈。看古清生写吃喝,其实古清生,还是反抗平淡、庸常生活的一种方式,美食是古清生灵魂的出口,是对社会现实的关照,里面贯穿着对万物的体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