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第十六-1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南怀瑾 本章:季氏第十六-1

    根据我们研究的方针,这里第十六篇与上论第六篇《雍也》有互相呼应的关系。第六篇讲《冉雍》——仲弓,孔子提到他有王者之气,有帝王之才。现在这篇书,是讲到中国文化、政治哲学的要点。听说现在这篇书的开头一大段,编进了高中的国文课本里,成为很重要的一篇文章。这段书,就有很多个重点:它含有中国文化政治哲学的精神、中国文化的政治观念。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道德,是不喜欢侵略人,而且更不主张别人去侵略人。另一个重点是说臣道,一个国家重要的大臣,对

    大的政治决策,关系非常重大,中间一点都不能马虎。如孟子所讲的义利之辨,要时刻注意。看了历史上的这许多道理与真实的事情,也可帮助我们了解今日世界局势的演变。譬如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下台,日本首相田中的下台,三木的上台,这些在一个研究历史文化的人看来,就是活的书本,能使我们对自己古典的书,了解更深切;也更了解世界的事情;对过去、未来,是一个很好的对照,这是真正的学问所在。假使只在书本上看文字,这种学问没有用,的确是书呆子。所以有时候我很不同意年轻人只知道专心念书,这样会把他变成书呆子,埋没了人才。但我同样不同意不念书,有天才而不念书,遇到事情要处理的时候,就不知道怎样处理,因为他不懂原则。学问与才能要配合起来。现在这个时代,给我们许多启示。

    我们中国文化政治哲学的思想,据我所了解的——为什么说据“我”所了解的?这里我有一个声明:天下学问、事情,我所了解的很有限,有许多事情我不知道,所以我要说明是据我所了解的。全世界的文化、政治思想中,恐怕只有中国人有这个精神,中国民族文化的这个精神叫“兴灭国,继绝世”。孔子著《春秋》的历史精神大义所在,就在这里,这是我们几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精神。所谓“兴灭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国”是个地方政治单位,诸侯分封为“国”。到了春秋战国时

    代,还有上百个国。有些小国不算,大国也有几十个。在过去中国这个制度,就是所谓的“封建”。“封建制度”,中西截然不同,上论中也曾讨论过。而中国的封建,以宗法社会氏族为中心,就是血统为基础,并不是西方的封建,以奴役、权势为基础。

    封建这个名词,几十年来的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封建这个名词的时候,也好像在基本上对中西封建之不同,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不止是一个笑话,它甚至影响到国家这六十年来所遭受的巨变和痛苦。

    过去历史上的这些诸侯之国,当其中一个国家快要灭亡了,乃至已经灭亡绝后了,其他的国还要找到这国家的后人,扶助他起来复国,这就是所谓“兴灭国”。“继绝世”,是这个国家即使绝后,也要想办法使他继续存在,这就是中国文化对于国际政治的精神,也就是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精神内涵。

    例如汉高祖刘邦,在他统一天下以后,又为秦始皇,以及楚、魏、齐等灭国无后的想办法使他续绝,《史记·高祖本纪》有:“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厘王、齐湣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家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以汉高祖的为人来讲,素来具有豁达大度的胸襟,自然便合中国文化精神的大原则,所以刘邦后人,在中国历史的政权上,能够先后达四百年之久。凡我黄帝子孙,固当有此认识才是。

    大家研究三民主义知道的,这种精神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中所没有的。因此我经常跟外国朋友说,试看中国历史,除了南北朝、五代这些边疆民族称王称帝乱搞以外,正式的朝代,汉、唐、宋、明、清,中华民族从来没有主动的发动过,欲图灭亡邻国的子孙、土地,以并入我们版图的侵略战争。即使别的国家出了问题,如过去的附庸国家安南、暹逻、朝鲜等等,发生了变化,我们可以派兵辅助他平定他国家的内乱,但是我们一定撤兵回来,另外替他们选择一个好的皇帝,政权交回他们自己好好管理,任何条件都没有,只要他们俯首称臣,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我们当时要求这些附属——外藩的国家——进贡,自己是要赔本的,而且赔得相当厉害。还有些地方是重译来朝的,就是过去有一些边远民族,如印度、波斯这些民族来朝,要经过两三种文字的翻译,才能译成中文;中间经过许多国家,都还要到中国来。就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中所说“万国衣冠拜冕旒”。汉、唐的文化,就有这样伟大的局面出现。因此直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华侨社会都称“唐人街”,就是唐代文化精神的遗响,英文的China就是大秦帝国的译音。当年外藩来朝,我们回送的礼物,比他们送来的多得太多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思想,至少在我所看到的,世界上所有国家,除了我们中国,任何外国都没有的。所以我们不但不想侵略别人的土地,也不想占有人家的土地。目前有一点,许多的强国想控制人家的经济市场,而我们也从来没有见过。

    族姓的家谱

    这个思想,向大的方面演变,成为国际政治哲学。小则个人家族方面也有这种精神。我们中国人,每一姓氏在祠堂中都有一本家谱,又名家乘。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看到过,但是我很幸运的看到两次。一次是小的时候,刚好宗族的会议,由族长——在辈份最高中年龄最长的人,开了祠堂修家谱。家其中记载着祖宗的来源,有许多追溯到周代,因为周代的子孙分封各国,以地方为姓;有的还远溯到轩辕,以证明自己的确是黄帝的子孙;就以台湾人数最多的林姓来说,他们的家其中就记载着林姓的始祖——第一个祖先为林坚,是比干的儿子,与纣王是叔伯兄弟,比干是纣王的伯父。现在录一段林姓家谱最前面的世系表(一至七如下图):

    林姓家谱早期世系表

    第一表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唐) (虞)

    弃(又名后稷)

    玄嚣——蟜极——帝喾——契——昭明

    放勋(又名尧陶唐氏)

    轩辕—— 帝挚

    舜之派

    昌意——颛顼——穷极——敬康——禹之派

    第二表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虞)(夏)

    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

    第三表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振——微——报丁——报乙——报丙 ——主壬

    第四表

    十六世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廿世 廿一世

    (商)

    外丙

    (又名汤) 沃丁

    主壬——主癸——天乙——天丁——太甲——

    仲壬 太庚

    第五表

    廿一世 廿二世 廿三世 廿四世 廿五世 廿六世

    小甲 仲丁

    雍己 外壬

    太康——太戊——河亶甲——祖乙——祖辛——祖丁

    沃甲——南庚

    第六表

    廿六世 廿七世 廿八世 廿九世 卅世 卅一世

    (殷朝)

    阳甲

    盘庚

    小辛 祖庚——廪辛

    祖丁——小乙——武丁——祖甲——庚丁——武乙

    第七表

    卅一世 卅二世 卅三世 卅四世

    微子启

    帝乙——仲衍

    受辛(纣王 )

    武乙——太丁——比干——林坚(林姓始祖)

    (河南)

    这七个表,都是林姓以前的族系表,一直到林姓的第一个祖先为止。以后以林坚为主,也是依照这个形式列表。我们现在叫这个形式的表为系统表,就是根据“族系”的名称而来。修家谱的旧例,是每五世列一个表。家族血统,就靠这样记载, 就这样繁衍开来,因为繁衍得太多,支派太众了。于是后来同是姓林的,福建的林家和山东的林家,家谱会不相同,其情形就和上面的表一样。林家的家其中对受辛、仲衍、微子启的后代就不再记载了,而由受辛、仲衍、微子启的后代去记载。但一直追溯上去仍然会追溯到比干、帝乙而及于太丁的。

    孔孟曾颜的通天谱

    但是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 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说到字辈,是修家谱的重要工作之一。以前每三十年修一次家谱。即使衰落的家族,最多不能超过六十年,一定要修一次家谱。在修谱的时候,就要决定排出新的字辈。以蔡家的字辈为例是“世泰家声启,运隆教泽长”十个字。在1944年修谱的时候,就另外决定了新的十个字,作为后十代命名用的,假如本人名“世”信,儿子则名“泰”来,孙子名“家”珍,曾孙名“声”传,玄孙名“启”伟。由名字 上一看,就辈分分明,尊卑有序。在同辈中,也有不同字用同一部首的。如启字辈的同胞兄弟姊妹,兄弟名启伟、启仕、启优、启侠、妹妹用启侬、启仪、启仙等等。这种表明血统的方式,后来更扩而充之,作为表明文化系统、社会关系的方式。如过去北平的科班、今日几所戏剧学校的学生所用的艺名,王复蓉、李复初,一看便知是复兴剧校复字辈的学生。刘陆和、赵陆锦,不外是陆光的陆字辈学生。又如近代特殊社会的所谓大字辈、通字辈,都是这个精神,其中有很多很多功用。

    红蓝画线鬼哭神号

    在家其中,如上表可以看到祖宗的来源,像比干的旁边注了河南两字。又如我是浙江人,我们南姓怎么由河南一带到浙江来的?是南宋的时候南渡到浙江来的,等于我们这次跟政府来台一样,当时随政府到浙江的,然后历代祖先,有谁到那里去了,都有记录。有一次我在某处看到一家叶姓人家修谱,发生的怪事真多,我们小孩子听了都害怕,夜里他们祠堂中会鬼哭神嚎。因为有的人传了几代以后,没有孩子了,在家谱上他的那条直线就要断了。照老规矩,出嫁,就注“适张”、“适李”,看得清清楚楚,这是几千年来宗法社会的成规。 宗法社会的组织,就有这样严密,对于个人的名、字、号、谥法、事业、行状,等于一篇小传,在家其中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在家谱族系表的线都是红的,如果中间看见一条蓝线,就是很严重的事情了。因为红线是代表血统;如果是蓝线,就是表示没有生孩子,而是由兄弟的孩子,即侄子过继来承宗祧的;如果没有兄弟侄子,由外甥(妹妹的孩子)过继来延接香烟的,则加双姓,一般是本姓血统最近的过继(也叫承祧)。其中也有一子双祧的,如兄弟两人,哥哥无子,弟弟也只有一个孩子,那么这个独子,就同时是伯父的孩子。而且除了生父给他娶一个太太外,伯父也给他娶一个太太,称为长房媳妇。(当然,弟兄排第几,就是几房)。那么长房媳妇生的孩子,就是伯父的孙子,本房媳妇生的孩子,为生父的孙子。如果没有叔伯兄弟,就从叔伯祖的后代同辈中承祧,一直追溯到五代上去。如果外甥过继承祧,要经过族长的同意才可以,而且过继来的第一代要加双姓。如张家由李家外甥过继而来,在家其中的蓝线下就写张李某某。所以有的人没有后代的,就叫这一家修平时修不下去了,晚上就听到鬼哭。负责修谱的人就要想办法,使他的宗祧延续下去。

    后来,我从外面回到故乡,奉父亲的命令负责主持修家谱,不敢推辞。这件事是非常严重的,半点都马虎不得,稍有不清楚,稍有怀疑,参加修谱的人必定要亲自去这一家访问。假如有一家迁到江西去了,就要亲自去江西寻找,在江西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是这家子孙又到湖南了,又要追踪到湖南访问。我的经验,去访问时,有的人会讨厌你,但大多数人非常欢迎,非常礼遇,不但供给食宿川资,以贵宾长者相待,还有的送红包。可是送红包的当中也会有作用的,譬如他家的名字下,本

    来应该画蓝线的,送个大红包请求替他画一根红线。但这是宗族的大法,修谱的人不敢乱来,而且作了弊有鬼找上来惩罚,可吃不消。 在人类学的立场看起来,好像红线或蓝线没有多大关系,“民胞物与”的精神,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谁的儿子都是一样;可是站在宗族血统的立场,就绝不敢以开放的思想来做。还有的人声明不是外甥,是“路边妻”生的孩子。所谓“路边妻”是有的地方有租妻的风俗,租一个妇人来,生下孩子以后,将孩子交给男方,各走各的路,没有夫妻关系。可是怎样去证明呢?“路边妻”等于西藏的多夫制。在西藏有一夫一妻制,有一夫多妻制,也有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有的是兄弟同妻,也有的是一个妇人同时是张、王、刘、李几家的太太,女权很高。所以“路边妻”的孩子,碰到几家修平时就发生问题了,因为无法证明这个孩子到底是哪一个丈夫的。但无论是红线或蓝线,有一个最主要的精神,就是“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对于没有后代的,一定想办法把他的宗祧继承下去,香烟延续起来,这是中国民族思想的精神,大家必须注意。

    我曾和许多老朋友谈起,问他们有没有修家谱,看家谱的经验。他们有的七八十岁了,都说没有,而我很幸运,一生中有过两次。不过有一件很遗憾的事,每一宗族的家谱,依照老规矩,仅有两部。正本放在祠堂里,副本放在族长的家里。如果为了法律问题或者宗族上其它什么问题,要查家谱的时候可不容易,非要全祠堂的董事、负责人到齐了,才可以打开这个藏家谱的箱子。我当年在家里修家谱,一位朋亥告诉我,他当时回去修家谱,有所变革,不像以前那样有半张书桌宽大的正副两本,而变成了现在的二十四开本,同时印了一百多套,凡是出了钱的,或一家送一套,或三五家送一套,以资流传。他这个办法很新,可是我做不到,因为我们南家的老辈们非常保守,对于祖上留传下来的规矩,不敢改,没有办法开这个新风气,所以我非常佩服他这点,真高明。事后我真有点后悔,我当时如果也这样做了,老辈们顶多不高兴,也不会对我怎么样,不过说我思想变了,家谱和印书一样,印这许多给人家看。其实现在想起来,我这位朋友的做法是对的,恐怕现在有许多人的家谱已经没有了。

    不过到台湾后,也曾听人说过,在抗战前后有些宗族修谱,都是和我那个朋友一样,除了祠堂的公款以外,办理预约,订出一个价格,凡是本宗族的家庭,愿意捐若干钱以上的,就领一部,谓之领家谱。有钱的人家领一部,也有几家合领一部的。所捐的钱,绝对超过预订的价格,甚至有的超过十倍以上,以表示对祖先的孝道,为宗族尽力。领家平时,非常隆重恭敬,视为一种光荣,除了用古典鼓乐,到祠堂中恭领,如迎神一样,而且当天还要设宴,邀请诸亲友,因为这也是一件喜事,

    宗族、亲戚、朋友、邻居都会来道贺。领回的家谱放在“谱箱”里面,供奉在祖先牌位的旁边,是不能轻易打开的。如果是几家合领的家谱,就由合领的几家轮流供奉保管,一家以一年为期,对这件事是非常严肃庄重的。

    传统历史的资料

    家谱不但是为个人,而是为一家一族的宗法社会观念而存在;它更高的价值,在于其中有很多宝贵的资料。尤其在历史这方面,寻查个人的史料,像岳飞、文天祥这些人的传记,就是从他家乡中的家谱里,找出很多真实的资料与记载,这些资料在历史上很重要。换言之,家谱家乘,就是它这个宗法社会的一个小的历史。我们常说,大家都是黄帝子孙,就是各家循家谱研究,追溯到最后,黄帝是每一家族的根源。发展下来,就表现了“兴灭国,继绝世”的民族观念。

    另一点,“兴灭国,继绝世”的观念,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文的侠义道精神。侠义的义,是义气的意思,也是从这个精神来的。我曾经提过,仁义的“仁”字,在世界各国的文字中,有同意义的“同义字”。但是侠义道的“义”字,在世界各国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只有我们中国文化讲侠义、义气。这是对朋友的一种精神,为了朋友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朋友死了,应该对他的孩子负责教养,培养教育到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甚而有的公私机构,对于员工的遗孤,都还照顾培植。当然,现在社会这种情形比较少了。过去我就看到好几个朋友,这样照顾亡友的孤儿寡妇,一直到孩子长大成家为止。这种侠义的精神,路见不平的,帮助人的,看见孤苦给予援助,就是根据“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发展出来的。

    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由“兴灭国,继绝世”的观念再发挥起来,就构成了我们这个国家民族文化许多与众不同的优点。尽管我们看见现在的这个社会,都感叹世风不古,好像特别势利、讲现实。但是据我所了解,凡是中国人,先天的在血统里面,下意识中,还是保存了这种“兴灭国,继绝世”的精神。只是因时代不同,教育方法不同,知识范围不同,而有衰微之征。一旦我们的国家民族,恢复到祥和安定,注意礼义教育的时候,我们的这种民族精神,是不会变的。常常我们在接触外国朋友时,就会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比如有一次一位美国朋友,在我家过中国的新年。谈笑中他说,有人说美国人有优越感,其实很冤枉,他曾经到过世界各国,据他研究结果,优越感最强的是中国人。我说我承认,而且我说你也不必再说了,你认为我是中国人中民族优越感最强的一个。他听了哈哈大笑,他又说,万一有一天,我的国家和你的国家成了敌国,而我们两个在战场上相遇,你将怎么办?我说,我会开枪打你,万一你死了,我也会抱了你的尸首大哭一场。打死你是因为你是我国家的敌人,大哭一场因为你是我的朋友。这虽然是说笑话,但我们自己研究我们的民族特色,有许多与世界各国文化所不同的特点,这些都是要特别注意的。也是讲《季氏第十六》这篇书之前,要特别先提出来的。

    侵略者的遁词

    现在讲到正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另一段鲁国的季家,已经说过多次,不再介绍了。当孔子时候,季家三兄弟将政权、军权、经济权都掌握在手里。虽然还不敢推翻鲁国的王朝,而鲁国的国君等于是傀儡。这次季家准备去侵略颛臾这个小国家。孔子的学生冉有,在季家等于是文人而兼武职带兵的,是季家的家臣。因此这一天和子路两个人来看孔子,向孔子报告,季家将有事于颛臾。这句话在古人的文章很简单,其实事情并不简单。冉有与季路为什么来的?他们不是不知道季家有侵略这个小国的野心,想并吞颛臾。但是他们两个人受了孔老夫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材生,内心的看法,觉得季家这件事不对,而且做出来了,一定要挨老师一顿骂。可是这两个人到底不是孔子,季家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并没有坚决反对;但又怕孔子知道以后吃不消。于是两个人来试探孔子的意向,两个人很妙,很滑头的联合起来看孔子。当然一开头不敢报告这件事情,先说一些别的事,最后才顺便提起,说季家将对颛臾有事情,有问题。到底什么事情?什么问题?没有讲,完全外交辞令。

    孔子是明白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告诉冉有,叫他的名字,冉求!这件事情,恐怕你太过分了,要不得的,这是一种很大的罪恶。颛臾这个国家,是五百年前周武王分封诸侯建立的国家。当时在中国东方的边疆,还没有开发的民族,由他管理,而且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包括在中国的版图以内,是社稷之臣。(那时所讲“社稷”这个名词,等于现在的国家;那时所讲的“国”,等于现在的地方单位。)这里孔子是说颛臾这个国家,也是周天子所领导的天下的一分子。“何以伐为?”怎么可以出兵去打他,侵略他,企图吞并他的土地呢?这里称“伐”,是因为古代战争的名称,因性质而不同。征与伐是有分别的,所谓伐是对方不对,或者下面叛变,出兵去打他,称为讨伐。所谓伐罪,他有罪才可讨伐。颛臾根本是先王所封,有他的历史背景和地位,是东蒙之主,而且没有错,不过现在衰落了,怎么可以出兵去讨伐他?没有这个道理。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这是冉有在推卸责任。他本来是怕挨孔子的骂,先来备案的。他说,这没有办法,我们的老板要这样做,我跟子路两人,实在没有这个意思。我们吃人家的饭,不听人家的怎么办?其实这是冉有推卸责任的话,这里我们有两点可以看出来:

    第一,看到孔子的教育精神。当时并没有党派的组织,但是孔子的弟子们,事无大小,对于孔子有宗教性的崇敬;也有现在对于政党组织政治性的尊重。每一件事不敢不向他报告。而孔子是一个平民,既无组织,又无权位,只是一种道德的感召,学生们不敢骗他。但是这件事情,非骗他不可,怕他不同意。第二,孔子与季家之间的关系对季家无所谓;而冉有、季路不同,他们是孔子的学生,同时在季家是家臣。这个举动,等于现在一个具有国际性的举动,他们怕将来的后果会挨骂,将来历史上会怎样批评更不知道,事情很严重,所以来向孔子报告。

    而孔子即刻根据历史文化的道理、宗法社会的精神,告诉他们不可以这样,他们两人于是推托了,说是“夫子欲之”,自己并不想这样做。

    老虎出笼珠宝完蛋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里是要点,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点了。孔子听了冉求的话,就告诉冉求,根据以前管文化政治的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八个字,有几个意义:

    第一,一个人做人家的干部,高级的干部也好,基层的干部也好,要把自己的力量尽量贡献出来;否则自己不愿意干的,就早不要干。这就是现在讲的责任问题。既然担任了这个职务,就要在这个班次之中,职位上面,贡献出力量。如果所提出来的意见,而结果人家的作为,违反了自己所提意见的真理原则,就宁可算了,可以不干,既然做不到就算了。中国古代许多大臣,认为政策错误了,拼命诤谏。唐、宋时代往往有这种事情,遇到皇帝不听自己的意见时,就把代表官阶的帽子自己摘下来,送还给皇帝,宁可不做这个官了,因为还要对历史、对老百姓有一个交代, 既然进谏不听,只好走路。

    第二,也可以解释成战争的哲理。就是说准备一个战争,把我们的力量排列开来,战争的行列准备好。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哲学,与现在不同,对于失去了抵抗能力的国家,失去了抵抗能力的人,是不打的。从旧的武侠小说就可以看到这种精神。习武的人,不肯用飞刀、镖等等暗器,不得已一定要用时,也要在出手的同时叫一声“看镖!”就是要偷袭的时候,也通知一声:“你小心我要偷袭你了。”讲明的,所谓明人不做暗事,即使是对仇人,私下整人的事决不干。就是这样一种讲礼义的风格。过去习武功的人,有五种不打的人,宁可受气,决不打——包括有老年人、乞丐、出家人、妇女、有病或残废的都不打。流露出我们中国文化,在战斗的行为中,还有许多合于礼义的精神。个人的格斗、国家之间的战争都是如此。

    外国文化中也有这些,不过形态稍稍不同而已。现代二十世纪末叶,东西文化都在大变迁中,可是据我所知道的,虽然在变,我们似乎赶不上人家。如美国嬉皮,美国认为不能让它形成问题。他们的教育,因为发生了嬉皮,就马上变了。我的孩子回来告诉我,加州有一所大学有两万五千名学生,就有一万五千名老师。一个老师管两个学生还不到,功课是紧得没有办法再紧了。在十年前只要读十本书就够的一门课,现在要读五十本书了。时代不同了,知识在膨胀,人要跟着走,所以现在

    没有嬉皮了。这是人家值得我们效法的地方。所以我们中国文化中上讲要变,要适变,要应变。但是我们现在一成不变,自己个人的修养、学问都是一样的。时代在变,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人家的小学教育也在变,成为人盯人的方法,谁错了立刻严格纠正。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个小学生上楼梯,步伐不依规定而乱跑,老师一定把这个学生叫下来,训斥一顿,命令他规规矩矩,再走上去。又如教室门口的草地上清洁整齐,假使有一个同学丢了一张废纸,全班都不准放学,处罚整理环

    境卫生,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德育,我们的训导工作。现在人家做得非常严格。昨天我问美国一个办教育的朋友,他们这种办法是从哪里学来的。他说是因为发现嬉皮以后,考察全世界教育,发现苏联的教育,基础札实得很,受了这个刺激,所以他们统统变,要赶上苏联,胜过他。美国这种地方实在了不起。我们从“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八个字,一扯扯到那么远,而道理就在这个原则之下,所以中国文化有许多道理,不要以为西方没有,人家还是有。 孔子引用了周任的话以后,对冉有和季路说,一个当宰相辅助诸侯的人,对外面的国家,应该扶危,像旧小说所讲的侠义道精神,应该“济困扶危”。人在真正困难的时候,是要人协助的。孔子说颛臾这样的小国,他的历史生命正在很危险的时候,像一个东西要倒了,该伸出同情的手,支持他一下,结果你们做不到,没有办法帮助人家。本来要你们去季家当家臣,不但要帮助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要帮助别人,而你既然做不到,违反了原则,又用你做宰相干什么呢?这是他在骂冉有。

    孔子又说,而且你刚才说,这是季家要这样做,你们并不要这样做,这种话未 免错了,毛病大了。我且问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呢?这两句话,是比方当时的时代毛病。虎,大家都知道是猛兽;兕也是一个独角兽,同犀牛一样,很凶猛的。这些猛兽就是应该用笼子关起来的,如果放出来就会吃人。一个国家扩充了兵力,就是要吃人。所谓军国主义的思想,如大战前的日本都是这种思想。像野兽出笼一样,当然要吃人,侵略人家,妨碍别人的生存。

    “龟玉毁于椟中”,龟玉是古代经济财富的象征。乌龟的壳是宝贝,玉石等于现在的翡翠钻石,在匣子里整个毁了。换句话说,一个时代,到处充满了战争的武器,经济崩溃,民不聊生,老百姓生活成问题;对外扩充武备想侵略人家,内部自己国民经济崩溃了。这又是谁的过错?这是孔子骂他的学生,你是辅相,季家当然要那样做,而你冉有所受的教育是什么?结果还是做了,这是谁的错?这两句话,代表了那时代的现象。任何一个时代,在变乱的时候,也都是这个现象。

    这是孔子对冉有的一顿训话,我的解释还是比较简单一点。如要仔细研究起来,每一句话,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很多要点。配合过去的历史文化,有很多东西可以发挥的。如与三民主义配合起来讲,这一段文章中有很多东西,内容非常丰富。诸位不妨多去研究、发挥。

    孔子与冉求政略的论辩

    冉有在被孔子这样训了一顿以后,他怎样答复呢?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被孔子训得没有办法,只好讲了真话了。他这一套话是谋略家的思想,后来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谋略家也叫作纵横家,如苏秦、张仪这两位年轻的读书人,基辛格比他们差得远。

    所谓纵横,还有个名词叫长短术,也叫作钩距术。将来读到古书上这些名词,都要知道是什么东西,也就是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原理。普通人不懂这个原理, 对方一千斤的拳头打过来,自己起码要一千一百斤的力量才能抵得住。如果自己只有九百九十斤的力量,就一定吃瘪了。可是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一千斤的拳头打过来,自己略略向后闪让,让到距他拳力所到的地方一分远,隔一件衣服就挨不了打。卸去了他的力量,然后自己身子侧一下,让开一条路来,两个手指头帮他一点小忙,牵着他的拳头,顺着他的千斤来势,沿着他的去向轻轻一带一送,变成一千五百斤的力量,向空间里冲,他仆倒了。可是这一闪后,一侧身是很难的,我看见练太极拳的人在那里一摸一摸的,如练到能扭过来,拧过来就行了。否则人家的拳打过来还扭不动,拧不转,那就完了。这些原理就叫长短术、钩距学。用长可以制短,用短可以制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这也是谋略家。战国的时候,这些谋略家就是所谓游说之士。基辛格到处跑,在形态上就是实行游说,动之以利害。这一套东西,要熟读《国语》、《战国策》,里面全有。可是要注意,学这一套,要以道德为基础,不要乱用,应该知而不用。为了救别人、救国家、救社会,不得已而用之则可。如果经常用这套整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现在我们看到冉求完全拿谋略家的姿态出现了,被老师一骂,就被骂出真话来 了。他说,老师!话要说回来,颛臾这个国家,紧靠我们鲁国边境的费城,现在如果不把它拿过来,将来鲁国的后代子孙,会成为大问题。现在乘他衰弱的时候,正好把它拿过来。这才是冉求的本意,可见冉求参加了季家的军事会议,他到底是一个参谋长。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又骂冉求了,他说冉求!我告诉你,一个君子最讨厌的事情,就是明明心里想要这个东西,却装模作样说:“不要!不要!”把这件东西丢开了,然后又另外编一套理由,用很多好听的话,把它拿过来。这种态度是君子人最厌恶的。不但个人的道德不应该,政治的道德更不应该。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这就与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思想有关,也就是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的基本。

    孔子说:据我所知,不但是一国,乃至一家人家,不怕少而怕不能均衡。以政治观念来说,不能平等;以经济观念来说,收支不能均衡。不怕穷而怕不安,内部要安定。个人而言,要安贫乐道。安于贫也是一件很难的事。这几句话发挥起来很多了,在我们个人方面,作人也好,做事也好,这几点都很重要。均衡了就无所谓贫。不管均贫也好,均富也好,就无所谓贫富了;和了就没有多少的问题;真正安定了,就没有危险。这是三个大原则。


如果您喜欢,请把《论语别裁》,方便以后阅读论语别裁季氏第十六-1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论语别裁季氏第十六-1并对论语别裁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