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珠江泪》、《椰林曲》、《南海潮》这“三部曲”已经为王为一树立起了“南国片”标志的一项品牌的话,那么,接下一部的第四部“南国片”,则是他的另一部把“南国片”推向崭新高峰的代表作之一——讽刺喜剧片《七十二家房客》。
提起故事影片《七十二家房客》,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一组组滑稽可笑的场面,那一幕幕诙谐幽默的剧情,这部1963年由珠影厂拍摄的粤语方言故事片,与长影的苏州方言故事片《满意不满意》、八一厂的四川方言故事片《抓壮丁》一起,为人津津称道。
《七十二家房客》,是由珠江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鸿图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的粤语故事喜剧片,以地方方言打破区域性的局限,而在全国、东南亚一带以及海外华人区放映后,好评如潮,且间隔多年放映至今不衰,不能不说是创造了又一个影坛神话和奇迹。这部由王为一导演的经典喜剧还真的有一段津津乐道的趣事:
《七十二家房客》中的广州居民、广州方言,还有围绕故事的各类人物,都是那么的典型、地道、正宗,殊不知这出戏却是从上海地方戏中移植改编而来的。这出戏本是上海大公滑稽剧团来广州演出的保留剧目,由于当时广东文化部门想拍出一部拿到海外华人区放映的富有广东地方特色的影片的设想和计划由来已久,这部《七十二家房客》无论从喜剧特点、人物造型,还是从故事情节,都非常符合上级的要求,且较为适合改编成广州地方特色的故事影片,故在几部候选剧目中,《七十二家房客》首当其冲。
随后,由广东侨委与上海大公滑稽剧团协商,为保留该团的演出权,由珠影改编拍摄的这部用粤语方言对白的故事片,只能在两广地区和香港及海外发行放映,内地不得公映。黄谷柳、王为一将杨华生、笑嘻嘻、张樵侬、沈一乐的原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大手笔修改,并深入剧情增加了伪公安局长这一角色,把这一人物从幕后转到台前,将代号“369”的伪警察这一反派主角,改为依靠伪公安局长和地方恶势力的一个帮凶,将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黑暗的社会现实,更加曲折化、复杂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改编,事实证明是成功的,且具有醒世的教育意义。此外,在通过八姑、炳根这对房东夫妇欲撵走七十二家房客,与恶势力狼狈为奸拟开五毒俱全的“逍遥宫”的经过,以笑料迭出的喜剧噱头,巧妙有趣的戏剧化处理,从而深化主题,寓教于乐,最后,把众房客团结一致,与两夫妇及恶势力斗智斗勇、挫败阴谋的结局呈现在观众面前,达到了喜剧风格与主题思想的完美结合。片头字幕的演职员表一一列出,也是别出心裁的用一大幅长卷的广州市井风情速写画,来映衬展开,由此足以可见编导的匠心所在。
该片由香港鸿图公司投资拍摄,珠影厂投入了大量的主创人员,珠联璧合而成。影片拍竣之后,投放两广地区和香港、特别是在海外市场放映,果然大受广大观众的青睐,尤其是海外华侨更是赞不绝口,称之为“雅俗共赏的喜剧先河”,同时也为捉襟见肘的珠影,既赢得了满载的声誉,又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文革”前夕,这部影片被定为“大毒草”,作为“反面教材”在批判大会上放映,但影片浓厚的喜剧色彩,却时时引发观看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发出的开怀大笑,名为“批判”的影片,反而起到意想不到、始料不及的“逆反效果”。由于该片内容健康,无毒可批,因而取消了批判大会。文革后,中央电影局成立了影片复审小组,为一大批被打成“毒草”的影片平反。《七十二家房客》也被认为是部优秀的喜剧片,可惜是粤语片,于是通知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出资,请珠影原片导演王为一负责译制成国语版,在全国公开发行,所以,全国各地的广大观众,才能有幸真正观看得到这部由文觉非、谭玉贞、陈天纵等粤剧演员和束夷、红冰、傅伯棠等珠影演员联合出演的这部讽刺喜剧片。
正是由于这部《七十二家房客》的深远影响,香港在60年代中后期,也步其后尘地拍摄了根据这部影片改编的同名故事片;多年以后,同样是根据同名故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又以另外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用心良苦地延续了这部经典故事影片的艺术生命。所以,《七十二家房客》既是王为一“南国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他拓展喜剧风格领域的成功开篇。
“南国片”的风起云涌,一时间形成风潮,王为一所执导的《珠江泪》、《椰林曲》、《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等一系列的“南国片”,连同影界公认的“三大反特片”《羊城暗哨》、《跟踪追击》、《秘密图纸》这同样也与正宗“南国特色”的影片一起,在新中国17年的影坛上,形成了一道绚丽夺目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