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王为一在导演了湖南花鼓戏的两部戏曲短片《打铜锣》和《补锅》之后的第二年,“文革”的暴风骤雨就铺天盖地的无情而来。珠影在“文革”的风暴中艰难漂泊,王为一失去了导片的机会,也失去了自己所酷爱的电影艺术事业。可想而知,一旦一个酷爱电影艺术的人被人为剥夺自己的专业,那他的内心深处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从前引以为豪的从影历史,在“文革”中通通都成了王为一的大罪状,日复一日没完没了的审查、批判、改造、学习,还有触及灵魂的批斗会,都像一根根无形的皮鞭,在猛烈的鞭挞着王为一已经流血的胸膛。新疆的噩梦,人生的炼狱,又这样斗转星移般的在王为一的身上重复轮回。
苦海泛舟,劫后余生,王为一终于熬到了1976年底“四人帮”的粉碎。他在1977年导演了广东歌舞汇演的舞台艺术纪录片《歌舞》之后,又马不停蹄地导演了根据当时政治需要,反映我南海军民抗击台湾来犯之敌的反特故事片《蓝天防线》,影片中的一段电影插曲——“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因为受政治气候的大前提影响,在当时非常流行。在1980年再次接受执导任务时,与该片副导演王毅一起,联合导演拍摄了根据1944年盟军来华助战,中国军民义救美国飞行员爱卜斯坦壮举的真实故事,由上海美术出版社的编辑范若由创作编剧的故事片《一个美国飞行员》。
1982年,对王为一来说,是他“南国特色”影片梅开五度的新收获。他与曾炜根据广东著名作家欧阳山的著名小说《三家巷》改编写成了电影文学剧本,王为一老当益壮,亲自执导了这部片子,也是他与广东省著名作家、剧作家陈残云、黄谷柳、欧阳山“三巨头”充满友谊的艺术合作。《三家巷》故事以30年代广州的沙基惨案、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三个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周、陈、区三户人家里的亲戚、恋人、朋友、同学、邻居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来演绎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走向。王为一不忘昔日恩师史东山发掘自己的恩情,继承和发扬恩师广识贤才的伯乐精神,再次提携和发展新星,上海青年艺术剧院的青年演员孙启新就是在王为一启用扮演男主角周炳之后,而声名鹊起,一时走红影坛的。此外,王为一还广纳了话剧界、曲艺界、音乐界乃至非职业演员的富有才气的年轻人加盟参拍此片,叶雅宜、芮旭华、李雅军、许瑞萍、黎舒兰、薛白等后起之秀,都是由此走上银幕,组成了《三家巷》的第一梯队,共同演绎出一代年轻人不同性格、不同环境之下的各类人物角色,较好地通过电影的艺术创作形式表现出原著的思想精髓。
1984年,王为一再次涉足喜剧天地,他在距此21年前在执导《七十二家房客》成功之后,导演了根据上海讽刺话剧改编的喜剧片《阿混新传》,这是第一部荣获金鸡奖特别奖的喜剧片,随后又执导了反映农村计划生育的喜剧影片《不亦乐乎》,又荣获中国计划生育优秀电影一等奖“金爵奖”。步入耄耋之年的王为一,真可谓雄心不减,壮志不已。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秋天,他又与编剧黄统荣一起,共同执导了喜剧片《五福临门》。
当新千年的曙光照进王为一乔迁的新居之时,中国电影协会于新世纪之初,给他颁发了一块“中国电影家”荣誉称号的牌匾,这正是对他从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