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小时候,生母万氏体弱多病,无奶哺养。过继母陈氏就为恩来雇请了一位二十多岁的农妇蒋江氏为乳母。蒋江氏住淮安旧城南门黄孝子坊西边施家巷头,丈夫是个轿夫,也会点裁缝手艺,生有两个小孩,家境贫寒。蒋江氏勤劳俭朴,心地善良,打心眼里同情这对孤儿寡母,极其真诚地把恩来当作自己的亲儿子看待,而恩来也一直亲切地称她为“蒋妈妈”。蒋妈妈在用乳汁哺育小恩来成长的过程中,同时用自己的言行向他灌输了劳动人民诚实朴素的阶级感情,也教会了恩来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农家知识。
譬如:关于天天吃的大米饭,从万氏妈妈那里经常听到的,是大米多少钱一担呀,招待客人要煮粳米饭呀,……他对这些事兴趣不大。陈氏妈妈教他背“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他也只觉得顺口、有趣,至于为什么是“辛苦”的,他无法理解;背多了,记不住,也会厌烦。可是,跟蒋妈妈在一块,就不同了。她总是不厌其烦地满足他的好奇心,他也几乎从来没有厌倦过,她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娓娓动听。从焐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十几道关呢,每道关几乎都有好多有趣的事。要是一道关过不好,就吃不上大米饭。这是他从来没听说过的,可惜不能亲眼见到。
由于家境破落,入不敷出,乳母蒋江氏就在故居后院的厨房前,辟了一块约半亩地的小菜园,以便贴补周家的伙食。当年,在蒋妈妈的侍弄下,这里四季常青,蔬菜不断。春天有黑菜、青蒜,夏天有茄子、辣椒,秋天栽黄芽菜,冬天长菠菜。小恩来常常跟着蒋妈妈在这半亩小菜园里栽菜、锄草、浇水、捉虫,体验劳动的艰辛。有一次,蒋妈妈从乡下带来一个大南瓜,一边切,一边讲述南瓜是怎么长起来的,通俗地说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过后,大鸾偷偷在花坛里埋了一粒瓜子,天天浇水。盼呀,盼呀,就是不见出苗。他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去问蒋妈妈。蒋妈妈说:“傻孩子,现在是冬天。要春天种才行呀!”第二年春天,蒋妈妈帮他在花坛里种了几粒南瓜子,果然出苗了。他浇水呀,上粪呀,忙个不停,后来果然结了几个大南瓜。他高兴得了不得,觉得蒋妈妈有本事,别人就不会帮他种出大南瓜来。从此,小恩来进一步增加了“春种秋收、春华秋实”的感性认识。他对劳动的兴趣更大了,对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更深了。
大鸾喜欢跟蒋妈妈上街。他见到各种人,各种事,没完没了地问;蒋妈妈一样样地回答,从不责怪他。有一次见一个胖子坐黄包车,一个瘦子在拉他,大鸾问:“他怎么不会走呀?”蒋妈妈说:“胖子有钱,瘦子是穷人……你长大了,挣大钱,就可以坐黄包车,不走路。”大鸾摇摇头,说:“不,我会走。”他不喜欢听别人要他做官这一类的话。
蒋妈妈是十分善良的。她回家的时候,经常主动向陈氏提出带大鸾到她家去玩一两天——那是大鸾很喜欢去的地方。
蒋妈妈家有三间北屋和两间厨房,构成一个小院落。她有两个孩子:女儿比大鸾大几个月,男孩大两三岁。蒋大爷是勤劳忠厚的人,也很喜欢大鸾。大鸾在蒋妈妈家过得很有趣。白天,跟小哥哥、小姐姐一起捉虫子喂鸡,藏猫猫做游戏;晚上,听蒋妈妈讲故事——梁红玉打仗呀,“长毛”造反呀……都很有趣。
蒋妈妈家的饭菜虽比他自己家稍差点儿,但他却吃得津津有味。有时,蒋大爷说:“给小客人炒点小菜呀!”蒋妈妈就说:“我知道,大鸾什么都吃,有青菜萝卜和腌菜,再燃个蛋就行啦……孩子也可怜,说起来是大户人家的,可家里也没什么好东西吃……”接着就议论起周家的衰落来。这时,大鸾就跑到院子里去,避开他们的议论,在厨房的墙跟玩。原来那墙是用泥糊起来的芦柴篱笆,大鸾就用手抽芦柴竿子玩。蒋妈妈看到了,说:“大鸾,不能抽呀!抽通了,墙会倒的。”大鸾说:“妈妈,倒了,我长大给你盖新房子。”蒋妈妈乐了,一把将大鸾搂在怀里,说:“好呵,孩子,长大可不要忘了!”他害羞了,挣脱出来,拉着小哥哥出去玩了。
大鸾长大以后,虽然没有实现为蒋妈妈盖新房的诺言,但他对蒋妈妈的情谊,可说是山高水长。有两件事使蒋妈妈生前一直记着。一件是:大鸾后来在东门龚家读书的时候,一天傍晚,又是风,又是雨,蒋妈妈撑伞去接他,要背他走,他却扶着她,说:“妈妈,我搀着你走,路滑!”再一件是:大鸾长大成人去天津南开中学读书的时候,蒋妈妈曾借了高利贷作盘缠,历尽困难,跑去看他。两人见面,抱头痛哭,相互问候分别以后的情况。当时周恩来虽然正忙于学生运动,仍留蒋妈妈在天津住了五天;临行时,周恩来还请四伯父替蒋妈妈买了船票,并送她几十元钱。知道蒋妈妈有戒斋吃素的习惯,还让她带上一只吃饭用的搪瓷缸和一条毛巾在途中用。几十年后,已经担任国务院总理、日理万机的周恩来,还曾多次向家乡赴京的干部打听蒋妈妈及其后代的情况,深切地怀念着她。
大鸾和乳母之间的爱,是深厚的,是特殊的。如同“春华秋实”一样,结出的是一种必然的感情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