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接班人谜团,华为上市的问题更受到公众的关注,毕竟像华为这样的国际化企业没有上市的很少。
华为官方显然对此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因为从华为方面传出的声音,既有华为不差钱的说法,也有华为曾先后两次谋划在国内外上市,但都未能成功的说法。信息本身的矛盾性,让公众充满了疑问。
华为愿意上市吗?
华为到底愿不愿意上市,这个问题到目前还没有相对明朗的答案。从2001年开始筹备上市,华为上市的消息已经整整炒作了11年。其间一度平息,但前不久又因为华为要融资15亿美元的消息,再次掀起波澜。
华为不愿意上市吗?显然不是。有两件事能够说明:第一,华为曾经希望在国内的创业板上市,但因为科技含量不高被“发审委”拒之门外。第二,华为曾在2001年专门成立上市筹备小组,负责上市有关事宜。任正非也明确说过,华为上市是早晚的事情。因此,华为应该是有上市的意愿的。
关于华为上市被拒的故事,现在看来似乎是一则笑话,但事实的确如此。在央视2套的一期对话节目中,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曾谈到这件事。
据说早在十几年前,“创业板”开设的时候,政府专门成立了“发审委”,负责企业的筛选。当时,“发审委”的委员都是清一色的院士,科技含量十足,但应用价值的观念比较单薄。李扬参与了“创业板”方案的设计,据他所说,院士的价值取向是看企业在理论上是否有贡献,而不是企业能不能赚钱。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华为没能通过论证,原因是没有科技含量。
实际上,“发审委”的评价并没有问题,只不过在理念的设定上有了偏差。对于企业来说,当然不可能以追求理论创新为目标。按照李扬的说法,当时的创业板是由政府选择,现在则是由市场选择,在机制上不可同日而语。
2001年,华为的规划是先引入战略投资者,然后再整体赴海外上市。为此,华为曾先后与IBM、NEC、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沟通,邀请对方入股。2001年5月,华为董事长孙亚芳曾亲赴IBM和对方的首席财务官面谈。
然而,由于华为只愿意拿出30%的股份,而且还希望多引进几家投资者,分散股权。这样一来,这些国际巨头很快就失去了兴趣,百分之几的股份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华为之所以如此做,业界普遍认为是任正非不想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
因此,华为是愿意上市,也是能够上市的,只不过由于公司自身的原因,上市的想法似乎并没那么迫切。然而,随着华为国际化力度的加大,公司的资金压力会越来越大。2011年5月,媒体曾披露华为要融资15亿美元,很显然就是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同时为公司转型做好准备。
近几年来,华为国际化收购力度不断加大,虽然在美国的收购计划经常受阻,但并不影响华为在全球的收购计划。小型收购对华为来说不是问题,但涉及大规模的资产收购,国际巨头通常都会通过资本运作和现金捆绑的方式进行,华为却只能采取现金收购,压力可想而知。
因此,华为虽然有上市的压力,但也有上市的愿望,上市应该是早晚的事。
华为什么时候能上市?
那么,华为到底何时能够上市呢?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白华为之前没有上市的原因。综合多方看法,华为一直没上市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华为不乏融资渠道。
从创业起,华为就曾遭遇资金瓶颈。由于其民营企业的身份,创业初期的华为根本无法获得银行的支持,在跨国企业和国有企业环伺中因为资金紧张而屡遭考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华为一度以高利贷的形式采取同业拆借的方式融资。然而,这种资本运作的方式风险高、代价大,不适合华为这样的小企业。
随后,华为找到了另外一种融资方式,就是和国内的邮电部门合资,并在邮电部门的职工中集资。这样,华为才解决了早期的资金问题。后来,员工集资成了华为母体最有效的融资手段,内部配股就是那时候开展起来的,这有力地推动了华为的发展。
与此同时,华为还通过收购产品或产品线的方式,或者是合资开发新产品线的方式,做大后再出售,此举也为华为带来不少现金收入。比如安圣,为华为带来了7.5亿美元的现金,让华为轻松度过了It业的冬天;与3Com公司合资的h3C,仅3年时间就为华为带来8.82亿美元的收入;与诺基亚西门子公司合资的“鼎桥”,同样让华为获益匪浅。2008年的时候,华为还准备以20亿美元出售49%的手机业务股权,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终搁浅。
就像业界所说的,华为总是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进入新领域,培养做大后转手卖出。对于特别看好的领域,也会全资收购,然后加大投入,全面控制市场。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华为保证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收入。
另外,随着企业的逐步做大,华为也逐渐受到了政府各级部门和银行的照顾,终于为其打开了贷款之门。2004年,国家开发银行与华为签订过一项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在未来5年,将向华为提供100亿美元的融资额度。
有了这些融资渠道,华为在资金上并没有什么压力,因此不急着上市。
第二,华为股权结构的影响。
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期间,任正非在华为上海研究所发表讲话,就孙亚芳离职等问题表明态度。讲话中他提到,华为公司有近7万名员工持有虚拟的受限股,他们将集体地决定公司的命运。
当前,华为的工会委员会持股98.58%,任正非股份仅有1.42%。问题不在于任正非的股份太多,而是太少了。如果任正非的股份多一点,控制权就会大一点,更利于梳理内部股权关系。由于股权太过分散,上市前必须首先摆平内部股权关系,也就是要和持股委员会谈妥条件。2001年上市失败,据说内部股权混乱也是障碍之一。
第三,任正非希望接班人问题解决后再上市。
用任正非的话说就是,华为上市之日,也就是他退出之时。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上述三个原因。
第一,融资渠道。
这个原因是针对以前的华为,根据华为目前的状况,为了加大国际化的步伐,争取打开美国市场,以及推动企业转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华为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原有的融资渠道不足以解决问题,上市是唯一的选择。从这一点上来看,华为上市应该比较急迫了。
第二,股权结构。
从目前各方面消息来看,华为并没有在这方面作出努力,也就是内部股权结构依旧保持原状。当然,这并不是说华为内部不可以提前拟好符合员工利益的解决方案。但无论如何,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毕竟不是短期能解决的。要解决这样一个大难题,非要说一个期限的话,最起码也得要两年的时间。
第三,接班人问题。
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由孙亚芳或是郭平、徐直军、胡厚崑之一接班的话,那么此四人随时可以接手,毕竟都是公司的老人,各方面经验也很丰富。如果是孟晚舟接班,也最起码还得要两三年时间,让她熟悉除财务之外的其他业务。最麻烦的可能就是由任平接班,以他的资历,少于5年时间几乎是不可能的。
综合以上几点,再加上一些未知因素,即便华为有意上市,最起码也要有3~5年的准备时间。也就是说,华为最早也要在3年后才可能上市。这还是最理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