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语言要有幽默感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赵凡禹 本章:第六章 语言要有幽默感

    在社交中,谈吐幽默的人往往容易取胜,没有幽默感的人则往往容易失败。在交际场合,幽默的语言极易迅速打开局面,使气氛轻松、活跃、融洽。

    说话要有幽默感

    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是一种“善于捕捉笑料和诙谐想像的能力”,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及不合理的荒谬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言行的描述。

    在通常情况下,真正精于谈话艺术的人,其实就是那些既善于引导话题,同时又善于使无意义的谈话转变得风趣幽默者。这种人在社交场上往往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可算做社交谈话中的幽默大师。单调的谈话令人生厌,因此,善谈者必善幽默。但这种幽默,并不意味着对一切事物都可以拿来打趣。例如关于宗教、政治、伟人以及关于某种令人同情的痛苦等,都是绝不能加以取笑的。在有的人看来,如果说话不够幽默,便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聪明,这种想法又不免有些偏激。美国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感对于人的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和夫人在华盛顿举行盛大国宴,欢迎邓小平和夫人。与卡特夫妇和邓小平夫妇同桌坐的,有哈佛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费正清问邓小平:“贵庚?”邓小平回答:“72岁。”费正清说:“我今年74岁。”邓小平说:“但你仍满头乌发,而我早已秃头了。”费正清说:“这证明你脑筋用得太多了。”两人机智地对答,幽默风趣,其乐融融。

    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是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象的能力”,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不合理的荒谬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言行的描述。幽默语言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释放出来,化作轻松的一笑。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沟通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在社交中,谈吐幽默的人往往容易取胜,没有幽默感的人则往往容易失败。在交际场合,幽默的语言极易迅速打开交际局面,使气氛轻松、活跃、融洽。在出现意见有分歧的难堪场面时,幽默、诙谐便可成为紧张情境中的缓冲剂,使朋友、同事摆脱窘境或消除敌意。此外,幽默、诙谐的语言还可以用来含蓄地拒绝对方的要求,或进行一种善意的批评。

    幽默源自生活

    幽默是美学上一个常见的概念。究竟什么是幽默,幽默从哪里来,以往争论很多。《辞海》中对幽默的定义是:“英文humour的音译。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显然,这是一个严肃的定义,与我们在生活中人们所认可并喜闻乐见的幽默,有很大的不同。在生活中,我们认为一个人谈吐幽默,是同他的聪明才智紧密相连的,要求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如果一个人对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风土人情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再加上有较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说话就容易生动、活泼和谐趣。遍观古今中外著名的幽默大师,往往又都是语言大师。因此幽默不是矫揉造作,而是自然的流露。有人深有感触地说:“我本来无心讲笑话,笑语自然就从口里出来了。”其中的道理正说明了这一点。

    幽默是拥有智慧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情感表达。不信你看人之外的生物,有哪一个是懂得笑的。那么幽默又是源自哪里呢?幽默引人发笑,似乎是快乐的表示,但其实不然:幽默更多地源于痛苦——虽然痛苦这个词从年轻人口里说出来很有一些矫情。

    王小波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基督徒被野蛮人抓住烤来吃,这个基督徒看到自己的下半身给烤得冒油,急忙说:“喂,下边已经烤好了,该烤烤上面了。”王小波一生都在强调有趣。王朔还说过另外一个故事,讲的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在“文革”中遭批斗,红卫兵喝令他跪下,侯宝林笑着说:“跪下太封建了,干脆我趴下得了。”这就是对幽默最好的注解了,人的力量有大有小,如果你暂时无力改变自己的遭遇,何不先试着改变一下对待遭遇的态度呢?人虽然不能永远快乐,但是可以永远乐观。这不是逃避现实的阿Q精神,而恰恰是对强权的蔑视,对不公正命运的反抗——笑着的反抗。那些真正有幽默感的人,无一不是生活的强者。

    幽默是一种豁达

    幽默感的内在构成,是悲感和乐感。悲感,是幽默者的现实感,就是对不协调的现实的正视。乐感,是幽默者对现实的超越感,是一种乐天感。悲感,让幽默者可以勇于面对现实,正视人性的弱点。乐感让幽默者在别人或者我们以前的弱点面前产生“突然的荣耀感”,给幽默者以信心和勇气,在困境中竖起胜利的风帆。

    由痛苦到快乐,一定要具备某种超越精神。只有超越了现实,才能俯视现实,对待困难采取乐观的态度。

    俄国著名语言寓言作家克雷洛夫生活穷困。他租了一间房子,房东要他在房契上写明,一旦失火,烧了房子,他就要赔偿一万五千卢布。克雷洛夫看了租约,不动声色地在15000后面加了一个零。房东高兴坏了:“什么,一百五十万卢布?”“是啊!反正一样是赔不起。”克雷洛夫大笑。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有可能会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一般来说,这种情形是暂时的,一旦真相大白,含冤者就会昭雪。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能用幽默的态度对待这种委屈。如果我们学会幽默,就会在所谓的委屈之外发现令人无比快乐的东西。乐观不仅可以放松幽默者本身,还可以帮助解救那些深陷困扰的其他人。

    没有幽默感的人不会积极地看待这个世界,不会乐观地看待自己的生活。当然乐观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所依附,是一种透彻之后的豁达。乐观地看待你的生活,幽默自然而生。

    幽默是智慧的产物

    幽默不是老老实实的文字,它是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搞笑的技巧,使人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并从中受到教育。幽默不仅是智慧的迸发,善良的表达,它更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正如作家王蒙所说:“幽默是一种成人的智慧,一种穿透力,一两句就把那畸形的、讳莫如深的东西端了出来。既包含着无可奈何,更包含着健康的希冀。”

    幽默不是油腔滑调,也非嘲笑或讽刺。正如有位名人所言:浮躁难以幽默,装腔作势难以幽默,钻牛角尖难以幽默,捉襟见肘难以幽默,迟钝笨拙难以幽默,只有从容,平等待人,超脱,游刃有余,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著名作家林雨堂说:“幽默愈幽愈默而愈妙。”

    拿喝茶来说。在最好的茶的品类里,无论是西湖龙井,还是铁观音、碧螺春,都是刚喝的时候好像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好味道,静默几分钟后才品味出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若有人因为铁观音的味道不太强烈,先加牛奶再加白糖,那只能说他不会喝铁观音。幽默也是雅俗不同,愈幽而愈雅,愈默而愈俗。幽默虽然不必都是幽隽典雅,然而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幽隽的比显露的更好。幽默固然可以使人隽然而笑,失声哈哈大笑,甚至于“喷饭”“捧腹”而笑,而最值得欣赏的幽默,却是能够使人嘴角轻轻上扬的微笑。

    钱钟书的中,他这样描述过一个场景:

    “甲板上只看得见两个中国女人,一个算不得人的小孩子——至少船公司没当她是人,没有让她父母为她补买船票。”

    在描写这个场景的时候钱钟书先生违背了人们正常的思维模式,造成了“人们心理期待的扑空”。“算不得人的小孩子”,人们期待的是从年龄上说明,而作者却从船公司没让她补票的角度揭示,这种揭示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幽默的意味溢于言表。

    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必须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谈资丰富,妙言成趣,从而做出恰当的比喻。因此,要培养幽默感必须广泛涉猎,充实自我,不断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收集幽默的浪花,从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撷取幽默的宝石。

    这里再列举一个钱钟书先生的例子。

    他曾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晚清直刮到现在的出洋热那股狂风并非一下子就猛得飞沙走石,开洋荤当初还是倒胃口的事……”

    这里把抽象的“社会风气”的“风”比喻为自然现象中的“风”,只有这样才能刮得飞沙走石,既形象又风趣,没有大张旗鼓地幽默,但是幽默的味道早已从字里行间显露无遗。

    培养机智、敏捷的洞察力,是提高幽默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迅速地捕捉事物的本质,以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才能使人们产生轻松的感觉。当然在幽默的同时,还应注意,重大的原则总是不能马虎,不同问题要不同对待,在处理问题时要极具灵活性,做到幽默而不俗套,使幽默能够为人类精神生活提供真正的养料。

    幽默为你添增光彩

    在通常情况下,真正精于谈话艺术的人,其实就是那些既善于引导话题,同时又善于使无意义的谈话转变得风趣的幽默者。这种人在社交场上往往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可算做社交谈话中的幽默大师。单调的谈话令人生厌,因此,善谈者必善幽默。但这种幽默,并不意味着对一切事物都可以拿来打趣。例如关于宗教、政治、伟人以及关于某种令人同情的痛苦等,都是绝不能加以取笑的。在有的人看来,如果说话不够幽默,便不足以显示自己的聪明,这种想法又不免有些偏激。

    美国心理学家保尔·麦基认为,幽默感对于人的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幽默家在一起好比读一本好书,受益无穷,得乐无限。

    有一次,温斯顿·邱吉尔的政敌阿斯特夫人对他说:“温斯顿,如果你是我的丈夫,我会把毒药放在你的咖啡里。”

    邱吉尔笑笑说:“夫人,如果我是你的丈夫,我就会把那杯咖啡喝下去。”

    这里,邱吉尔用巧妙的回答以牙还牙地讽刺了政敌的攻击,没有直面冲突,用温婉而又有力的幽默给了对方教训。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说话技巧,甚至是做人的技巧。

    幽默语言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释放出来,化作轻松的一笑。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可有效地降低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系数”,化解冲突和矛盾,并能使我们从容地摆脱沟通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在社交中,谈吐幽默的人往往取胜,没有幽默感的人往往会失败。在交际场合,幽默的语言极易迅速打开交际局面。

    善于谈话的人,有时候为了需要常拿自己开开玩笑。美国著名律师迪特是一位善于拿自己开玩笑的人。

    有一次,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在他登台演说时,先将迪特介绍给听众:“他算得上是我国第一位公民!”迪特似乎很可以立刻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大模大样地开着玩笑说:“诸位静听,第一位公民要开始演讲了。”但是他如果真那样做,便是一个没有人瞧得起的傻瓜。

    那他该如何说呢?他不仅要利用这个介绍词幽默一下,并且还要从中获得听众的好感。他说:“刚才校长先生说的一个名词,我起初有些听不太懂。第一位公民——是指什么呢?现在我才想到,大概他是指莎士比亚戏剧中常常提到的公民。校长先生一定是研究莎氏戏剧极有心得的人,他替我介绍时,一定又在想到他的莎氏戏剧了。诸位听众一定知道莎士比亚是常常把许多公民穿插在他的戏剧中,这些配角每人所说的话大都只有一两句,而且多半是毫无口才,没有高明见识的人。但他们差不多都是好人,即使是第一第二的地位交换一下,也根本不会显示有何不同之处。”

    话未说完,台下便响起潮水般的掌声。

    生活中如果我们能够多运用些幽默智慧的语言,真的能够使我们身心健康、人际顺畅,我们的人生则到处充满了喜悦与新鲜!

    幽默的至高境界

    事事都求“自然天成”为好,幽默也是如此。有准备的幽默当然能应付一些场合,但难免有人工斧凿之嫌;临场发挥的幽默才更为技巧,更见风致。

    197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法国主考人向陆侃如先生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中,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陆侃如应声答道:“西北有高楼。”

    他巧妙地利用古诗十九首里的句子“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作为孔雀东南飞的理由。面对刁问能机智作答,其才智令人惊叹。

    幽默不是深思熟虑的产物,而是机趣自然的结晶,往往与快捷、奇巧相连。

    开往日内瓦的列车上,列车员正在检票。一位先生手忙脚乱地寻找自己的车票,他翻遍所有的口袋,终于找到了。他自言自语地说:“感谢上帝,总算找到了。”

    “找不到也不要紧!”旁边一位绅士说,“我到日内瓦去过二十次都没买车票。”

    他的话正巧被站在一旁的列车员听到,于是列车到日内瓦车站后,这位绅士被带到了拘留所,受到审问。

    “您说过,您曾二十次无票乘车来到日内瓦。”

    “是的,我说过。”

    “您不知道,这是违法行为?”

    “我不这么认为。”

    “那么,无票乘车怎么解释?”

    “很简单,我是开着汽车来的。”

    这位先生真是有“把稻草说成金条”的本事。无可非议,他是无票乘车者,但他能巧妙地运用幽默为自己开脱,列车员能拿他怎么办?

    临场发挥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心智,它需要我们有冷静的头脑,保持从容镇定,不慌不忙。在各种晚会、文艺演出中,许多主持人、演员临场应变,妙语惊人,给晚会欢乐气氛推波助澜,也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喜爱。

    临场幽默贵在及时发现并抓住“触媒”,由此巧妙联想,得体发挥。

    一个演员唱乐亭大鼓时,鼓板没打几下,那鼓砰然落地,观众哗然。主持人利用演员弯腰捡鼓的时机亲切地说:“诸位,今儿个节目是临时加的,这位演员没来得及带自己的鼓,用的是别人的,看来这鼓有点认生。”

    一句话缓解了紧张的气氛,让我们不得不对这位主持人心生佩服。

    接下来,一位杂技演员表演《踩蛋》时,不小心脚下的鸡蛋被踩坏了一个,观众全然看见,演员很不好意思地又换了一个鸡蛋,主持人连忙打圆场:“为了增加艺术效果,证实鸡蛋是真的,所以演员故意踩碎了一个给大家看。”不巧的是,主持人话音刚落,演员脚下又一个鸡蛋被踩碎了。观众马上转向主持人,这回看你怎么说。只见主持人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说:“唉,社会上的伪劣产品屡禁不绝,看来不抓不行了——连母鸡都生产劣质产品!”

    这幽默风趣,这不用回家现取的机智,令人钦佩,一时满座粲然。

    用有限的语言创造幽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来到华盛顿会见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美国与他们共同抗击德国法西斯,并给予英国物资援助。丘吉尔受到热情接待,被安排在白宫居住。一天早晨,丘吉尔正躺在浴盆里,抽着他那特大号的雪茄烟。门开了,进来的正是罗斯福。丘吉尔大腹便便,肚皮露出水面……这两个首脑人物此刻相见,不免有些尴尬。此刻丘吉尔灵机一动,把烟头一扔,说:“总统先生,我这个英国首相在您面前,可真是开诚布公,一点隐瞒也没有啊。”说完后,两个人哈哈大笑起来。随后,双方的会谈获得成功。

    在这里我们不能说丘吉尔的幽默对会谈的成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他那“一点隐瞒也没有”,不仅缓解了当时个人和国家的窘境,而且含有坦诚求助、彼此信任的含义。罗斯福又怎能感受不到呢?

    幽默能使人发笑,但却是启人心智的笑,是智慧的闪现。幽默能表达说话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能反映出说话者的温和与宽容,是说话者表情达意的一种技巧。

    侯宝林的相声《买佛龛》讲了这样一个笑话:

    小甲:“大娘,出门儿啦?哈……买佛龛啦?”

    大娘:“年轻人说话一点规矩没有,这是佛龛,能说‘买’吗?这得说请。”

    小甲:“啊?噢,大娘,是我不懂,您这佛龛多少钱请的?”

    大娘:“哎,就这么个玩意儿,八毛!”

    老太太敬神敬佛,还嫌年轻人不懂规矩,可她因为心疼钱,又出口不敬,耐人寻味,寓意深刻。

    一次和几个朋友聊天,其中一个朋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懒汉什么都不肯干,谁都不愿雇他。时间一长,他的生活过不下去,只好求亲告友替他介绍一份最轻松的工作。有人介绍他去看坟地。说实在的,没有什么比干这活更轻松的了。懒汉愉快地去了,但没过多久就回来了,并愤愤不平地对介绍人说:“我不干了。”“为什么?”“这活儿太不公平了,他们都躺着,却让我一个人站着!”朋友们听后都放声大笑,是因为懒汉的话完全出人意料。

    幽默中也包含着讽刺,但是总有一种含笑的启示和智慧的火花。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谱夫说:“幽默在欢笑的背后隐藏着对事物的严肃态度,而讽刺却在严肃的形式背后隐藏着开玩笑。”

    夫妻俩在一起聊天,丈夫对妻子说:“为什么上帝把女人造得那么美丽却又那么愚蠢呢?”妻子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把我们造得美丽,你们才会爱我们,把我们造得愚蠢,我们才会爱你们。”

    幽默的特点是尖锐而刻薄,俏皮而不直露,蕴藏着说话者温厚善良的气度和高超的语言艺术。有人甚至这样区分人的层次:听了别人的话能笑,这个人是正常人;自己能讲笑话让别人笑,此人有幽默感;能够自己拿自己开玩笑,此人有希望成为幽默大师,因为自嘲是幽默的最高品位。

    创造幽默最重要的因素是有限的语言,可利用荒谬对比、设置悬念、反转突变、认同认识造成一种包含复杂感情、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

    超越逻辑的幽默说法

    类比幽默法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干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彼此之间没有历史的或约定俗成的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比较,显得不伦不类,以揭示其差异之处,即不谐调因素。

    在类比幽默中,对比双方的差异越明显,对比的时机和媒介选择越恰当,所造成的不谐调程度就越强烈,对方对类比双方差异性的领会就越深刻,所造成的幽默意境也就越耐人寻味。

    甘罗的爷爷是秦朝的宰相。有一天,甘罗看见爷爷在后花园走来走去,不停地唉声叹气。

    “爷爷,您碰到什么难事了?”甘罗问。

    “唉,孩子呀,大王不知听了谁的挑唆,硬要找个母鸡打鸣,命令满朝文武想法去找,要是三天内的找不到,大家都得受罚。”

    “秦王太不讲理了。”甘罗气呼呼地说。他眼睛一眨,想了个主意,说:“不过,爷爷您别急,我有办法,明天我替你上朝好了。”

    第二天早上,甘罗真的替爷爷上朝了。他不慌不忙地走进宫殿,向秦王施礼。

    秦王很不高兴,说:“小娃娃到这里捣什么乱!你爷爷呢?”

    甘罗说:“大王,我爷爷今天来不了啦。他正在家生孩子呢,托我替他上朝来了。”

    秦王听了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怎么胡言乱语!男人家哪能生孩子?”

    甘罗说:“既然大王知道男人不能生孩子,那母鸡怎么能打鸣呢?”

    本来秦王的母鸡打鸣已够荒谬,就当时来讲从理性上说服秦王是很难的,因此甘罗就以谬对谬,将两个同样荒谬的事并列一起,就揭示了秦王要求的不可行性,显出极不谐调感,这样幽默之趣油然而生。

    论辩中,运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义关系,使字词或句式同时涉及到两件事,表面上说此实际上说彼,这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双关法。双关能使表达生动活泼,委婉含蓄,耐人咀嚼,余味无穷。

    西莫多·冯卡门是现代著名的航空大师,在他八旬高龄时,美国政府授予他美国第一枚“国家科学勋章”。

    当授勋仪式结束后冯卡门走下台阶时,他因患严重的关节炎,显得步履艰难,美国总统急忙上去搀扶他。冯卡门在向他示意感激之后,轻轻地推开总统的手,说:“总统先生,下坡而行者,毋需搀扶,唯独举足攀登者,方求一臂之力。”

    冯卡门在这里借用语境,巧设双关,表面上是说下坡、上坡之事,实则暗指希望总统平时多多关注在困难的条件下向科学高峰辛勤攀登的科研工作者,含意深刻,表达得体。巧用双关语,必会使事物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位县官,带着随员骑马到王庄处理公务,走到岔路口,不知该选哪条路,于是,便大声地问一个过路的老人:“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那农夫不睬不理,只是赶路。县官大声要他停下。农夫说:“我没时间,我要去刘庄看一件古怪的事。”县官问:“什么古怪的事?”农夫一板一眼地说:“刘庄有匹马下了一头牛。”

    “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应该下马才对啊!”县官感到莫名其妙,农夫煞有介事地回答:“世上的怪事多着哩,我怎么知道那畜牲不下马呢?”

    面对无礼的县官,农夫机智地运用语义双关指着“畜牲”去斥责县官,其骂法实在高明。

    双关是一种绝妙的论辩武器,运用时要坚持文明表达,以理服人的原则,格调高尚文雅,内容纯净正派,要以德胜人、以理服人,切忌粗俗低级,更不能像泼妇骂街。

    俗话说:不比不知道。对比能使我们在平凡中发现特异,在正常中发现荒诞。对比还形成了差异,造就了矛盾,如果把人生比作舞台,对比使我们看到了不同人对自己角色的演绎,看到了同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中的表演,我们在观看演出时,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英国前首相邱吉尔一次应邀到广播电台发表重要演讲。途中车出故障,他从路边招来一部计程车:对司机说:

    “载我去BBC广播电台。”

    “抱歉,我不能去,我正要赶回家听收音机,听邱吉尔的演讲呢!”司机说。

    邱吉尔非常高兴,马上掏出一张英镑给司机。

    司机一见有那么多的钱,也很高兴,他叫道:

    “上车吧!去他妈的邱吉尔。”

    这两幕场景的对比或许会使邱吉尔尴尬,但我们却觉得非常幽默。

    爱因斯坦在未成名时衣着寒碜。一次,有一个熟人在纽约街头见到他,便问:

    “你怎么穿得这样破旧?”

    爱因斯坦回答说:“这里反正也没有人认识我。”

    过了几年,当爱因斯坦一举成名以后,那个熟人在纽约街上碰到他,惊异地问:

    “你怎么还穿得这样破旧?”

    爱因斯坦笑着回答:“反正这里的人都已认识我。”

    在这里,对同一个问题,两个相反的回答构成了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爱因斯坦的潇洒风度与幽默感。

    有一天,八仙之一铁拐李从一座小桥上走过,这座桥是用两根木头拼成的,一根高一根低。铁拐李走过,正好凑合他那一长一短的瘸腿,比走在平地上更平稳。于是,他满口称赞:“天下的桥,就算这座桥修得最好了!”

    几天以后,铁拐李往回走。这一次走的方向恰好和上一次调转过来,所以桥上那一高一低的木头就不凑合他的腿了。长腿走在高木头上,短腿走到低木头上,比平常瘸得更加厉害了。他发火了,连声骂道:“天下的桥,就算这座修得最坏了!”

    对比总是在人们的心理中造成一种落差,而我们往往会在这种落差中感受到幽默。

    所谓相关对比,是将两个相近似的对象加以对照,从而发现其中的趣味性、荒谬性与哲理性。

    “上星期,一粒沙子钻进了我太太的眼睛,看医生花了三块钱。”

    “那算什么!上早期,一件皮大衣站进我太太的眼睛,我花了三百块钱。”

    男人的抱怨在这种相关对比中得以“升级”。

    一个妇女在宴会上炫耀自己家境富有,她说:“我常用温水洗钻石,用红酒洗红玉,用白兰地洗翡翠,用牛奶洗蓝宝石,你呢?”她问身旁的一位太太。

    “哦,我根本不洗!”对方说:“只要这些东西沾上灰尘,我就把它们扔掉。”

    两位富太太对“富有”的炫耀的确有些夸张,而正是这种夸张的对比才能显出幽默的意境。

    美国军队有一条规定,军人一律不得蓄长发。而黑格将军担任北约部队总司令时,却蓄着长长的头发。

    有一名被禁止留长发的美国士兵,看到画报上登载着长发的黑格将军像,便把它撕下来,贴在不许他留长发的长官办公室的门上。为了表示抗议,他还画一个箭头,指着总司令的头发,写了一行字:请看他的头发!

    少校看见了这份别出心裁的抗议书,没有把这个愤愤不平的小兵喊来训斥一通,而是将那箭头延长,指向总司令的领章,也写了一行字:请看他的官衔!

    少校这样答复小兵的抗议是很幽默的。

    巧换词序也可以造成对比,因为其方法的特殊性,我们把它独列一节进行探讨。

    语言的次序,往往都是按照一定的习惯排列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常会有这种现象:说话人有时只要把原有的话语词序调换一下,不另增添新的词汇,就能产生出新的意义,在原有句子的映衬下,显得造语新奇、意境深远,从而给人留下幽默的印象。

    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以小说及学术专著《管锥篇》饮誉海内外,一些青年作家向钱钟书先生请教,他语重心长地说:“要想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里,得先把图书馆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这里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想自己的学业有所成就,必须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方能成一家之言。但钱先生没有用那些套话,而是通过词序的变换把这个意思很精练地表达出来,由于独辟蹊径,幽默风趣,令人过耳不忘。

    邹韬奋先生有一次出席公祭鲁迅先生大会,轮到他演讲,他说:“今天天色不早了,我只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此语一出,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邹先生深谙调换词序的魅力。他要赞美鲁迅先生“战而不屈”的精神,但却先提“不战而屈”,造成词序上的变换,从对比中更显其意义上的截然对立,以宾衬主,有力地烘托出鲁迅先生坚韧不拔地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的伟大人格。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向群众演讲,他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是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多年来,这句话成为美国公众的座右铭,影响很大。究其原因,在于肯尼迪借助于巧换词序,言简意赅地阐明公民应为国家分忧解难、承担责任和义务的道理。

    在日常说话中,注意运用巧换词序这一技巧,可以使我们的言语充满幽默感。

    主观与客观反差太大,或互相矛盾,容易产生幽默的效果。

    一个男青年给他的女朋友写信,信中写道:“亲爱的,为了你,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跳入深渊;为了见到你,我会克服任何困难……星期天我准备到你那儿去,如果天不下雨的话……”

    信誓旦旦地说要克服任何困难,一场雨却能使他止步,言行不一致造成的矛盾令人捧腹。

    皮埃尔是巴黎的画家之一。他以前卫派自居。

    有一次,他在塞纳河畔开了一个画展,把自己的作品都张挂起来。有个五十多岁的妇人从旁边走过,见了他的画,说:

    “哎哟,这画可真有意思。眼睛朝那边,鼻孔冲向天,嘴是三角形的呢!”

    皮埃尔对老妇人说:

    “欢迎你来参观,太太。这就是我描绘的现代美。”

    “哦——那太好了。小伙子,你结婚了吗?我把长得和这张画一模一样的女儿嫁给你好吗?”

    老妇人的一句问话,使皮埃尔陷入双重标准的窘境。

    这种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形成一种幽默的氛围。

    在夜总会,一位舞女问中士:“你们机场有多少飞机?”

    中士严肃地说:“难道你不懂军人应该保守军事机密吗?一个士兵怎么可以随便向陌生人透露我的机场有五十架轰炸机呢?”

    口口声声要保守机密,却仍然泄露了机密。

    出人意料的幽默说法

    接过对方的话头,好像是要向对方屈服,但又突然一个逆顺势而攻,把对方本不想接受的结论用演绎的逻辑硬塞给他。

    幽默贵在收敛攻击的锋芒,这是指一般的情况而言,在特殊情况下,就不然了。尤其是在极其卑劣的事和人面前,或者对外来的攻击忍无可忍之时,过分轻松的调笑,不但显得软弱无能,缺乏正义感,而且会导致对方更嚣张地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再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就会丧失人格了。这时的攻击锋芒,不但不可钝化,而且应该锐化。越是锐化,越是淋漓尽致,越有现场效果。而现场效果最强的方法则是反戈一击法。

    苏格兰诗人彭斯,见到一个富翁被人从河里救起来,而那个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富翁的穷人,他得到的只是一个铜元的报酬。围观者群情激愤,都想把这个富翁重新丢到河里去。这时彭斯对众人说:

    “放了他吧,他了解自己生命的价值!”

    彭斯的幽默是很有戏剧性的,表面上他扭转了众人的愤激,实质上他比众人更加蔑视这个为富不仁的家伙。彭斯幽默的妙处在于对于富人的吝啬作出了特殊的解释,把给别人报酬之低转化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低估。

    幽默的攻击性在这里恰如其分,幽默感并未因攻击性之强烈而逊色,这得力于彭斯的不动声色,而且貌似温和,实质上则是绵里藏针。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样的不义之人,如果仅用调笑性幽默就嫌分量不够了。

    弱者对付强者之时,凶猛的反击比温良的微笑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孔融10岁时随父亲到洛阳一个名人家去;他应对自如,主人及来宾均甚惊奇。有一位姓陈的官员却说:

    “小时候挺不错的,长大了不见得有多好。”孔融说:“看来你小时大概是挺不错的。”

    孔融的反应这么快,而且又这样顺理成章,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人们在欣赏他以弱胜强之时,对他的锋芒毕露就略而不计了。

    在反戈一击时,要善于抓住对方的一句话、一个比喻、一个结论,然后把它倒过来去针对对方,把他本不想说的荒谬的话、不愿接受的结论用演绎的逻辑硬塞给他,叫他推辞不得,叫苦不迭,无可奈何。

    德国19世纪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礼的攻击。在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岛,这个岛上居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用幽默的语言、幽默的推理方式骂人,比直接骂人要含蓄得多。正因为含蓄,才可以把一些不便出口的、有伤大雅的字眼包含在其中。而这些字眼又是从对方口中接过来以逻辑的方法回敬过去的,对方要反击,除了取消自己刚才所说的话以外,别无他法。可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有谁有这等本领呢?

    反向求因幽默法就是要求在推理过程中善于钻空子,特别是往反面去钻空子,把极其微小的巧合的可能性当作立论的出发点。

    在生活中有某种常态,在思维中有某种常理,人们的联想都为这种习惯了的常态和常理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以致一个结果出来,便会自动地联想到通常的原因。

    反向求因法的特点,就是把一个极其微小的可能性当成现实,虽并不能最后取消对方提出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比这种类型的方法更具有喜剧性的是另一种完全否定了原来因果关系的幽默方法。

    一位叫约翰的病人问医生:“我能活到90岁吗?”

    医生检查了一下约翰的身体后,问道:“你今年多大啦?”

    病人说:“40岁。”

    “你有什么嗜好吗?比如说,喜欢饮酒、吸烟、赌钱、女人,或者其他的嗜好?”

    “我最恨吸烟、喝酒,更讨厌女人。”

    “天哪,那你还要活到90岁干什么?”

    本来读者的期待是:戒绝烟酒女人得到肯定的评价,其结果则不但相反,而且把这一切当成了生命意义。否定了这一切,就否定了活到90岁的价值,那就是这一切的价值高出于长命的价值之上。

    这种幽默方法可贵之处,不仅在于结论,而且在于推演的过程,要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幽默家在进行幽默思维时,常常把两件表面上似乎毫无联系的事物牵扯在一起,从不协调中产生新的协调,从而产生幽默,我们不妨把它叫做“近远联想法”。可以说,近远联想法是幽默思维的基本要素,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俄罗斯有一位著名的丑角演员杜罗夫。在一次演出的幕间休息时,一个很傲慢的观众走到他的身边,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要想在马戏班中受到欢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须具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回答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的脸蛋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位傲慢观众的脸蛋,同杜罗夫能否拿双薪,本无丝毫内在的联系,在这里杜罗夫却巧妙地把它们牵扯在一起,从而产生了幽默,对这位傲慢的观众进行了讽刺。

    著名的法国钢琴家乌尔蒙年轻时,一天,他弹奏拉威尔的名曲《悼念公主的孔雀舞曲》,节奏太慢,正在听他弹奉的拉威尔忍不住地对他说:“孩子,你要注意,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在这里,拉威尔采用的也是近远联想法。他将公主与孔雀这两种原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出人意料地联系起来,使人们产生惊奇,并在笑声中意会到拉威尔话语的真正含义。

    拉威尔对乌尔蒙的演奏“节奏太慢”,并不是采取直接批评的方式,而是采用巧妙的暗示:“死的是公主,而不是孔雀。”这样,使演奏者首先得回味一下,拉威尔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弄清楚了,便意识到自己处理作品中的失误。应该加快速度,快到什么程度呢?拉威尔的话给了提示,是孔雀舞曲。演奏者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美丽的孔雀翩翩起舞的英姿。拉威尔的旁敲侧击,使乌尔蒙明白了自己的毛病所在。

    要想学习近远联想法的幽默技巧,也是可以办到的,你只要在脑子里排除一般的常规的联想和专业性的联想,那么剩下的联想一般都可称之为“近远联想”。你也不妨试一试。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从而使语言具有幽默的情趣,这种表达手法就叫作“反语法”。“反语法”言事反说,形褒实贬,形贬实褒,形成大起大落的语音化,透出诙谐之乐趣。

    一个朋友好久不见,突然见面,发现他长胖了。你可以这样调侃:“你越来越有膘了!”这带点戏谑性的幽默似乎不太雅观,如果换成正话反说:“啊!你怎么越来越苗条了!”幽默的表达会令你的朋友嗔怪地笑起来。

    从字面上听,这似乎荒诞不经,但从深层次上去理解,它传达出另一层意思,虽不明言,却了然于心。二者一对照,反差就强烈,谐趣就形成了。

    还有一种是反话正说,表面是肯定,实际是否定,形褒实贬,形成大起大落的语言变化,透示出诙谐之乐趣。

    这些方法被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

    有一次,一位朋友在说起“乘车难”时,滔滔不绝地介绍起乘车的学问。

    先说上车,车来时,上策为“抢位”——犹如球场上的抢点。精确计算位置,让车门正好停在身边,可首先据要津之利。当然,必须顶住!此中诀窍是:上身倾向来车方向。稳住下身,千万莫被随车涌来的人流冲走。

    中策则“贴边”。外行才正对车门,弄得拥来晃去,上不了车,枉费心力。最好的办法是贴住车厢,装出一付泰然自若的样子,一点一点地把“无根基”者拱开。只要一抓住车门,你就赢了。

    下策呢,是敢“搭挂”,将足尖嵌入车门(万勿先进脑袋),而后靠紧车门,往里“鼓拥”,只要司机关不上门,他就得让你上车。

    这里反话正说,表面教你不守秩序,实际是讽刺不守秩序之士。由于这些以肯定语气讲的话是明显荒谬的,因而才是可笑的。

    生活中,很多人善用此法讽刺丑恶,鞭挞罪行。

    形褒实贬的关键在于由褒转贬时要十分奇特,出人意料。“反语法”作为用来攻击他人的工具时,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必须把握。那就是无论你的反语如何含蓄,必须能够让欣赏者接受,听出真正的意思来,这样才能达到幽默的目的;否则可能是泥牛入海,毫无反应,也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误会来。

    运用词语的多义或同音现象,在特定的语境中,有意使词句具有双重意义,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延续的表达效果,即是“双关法”。

    其中,“借义双关”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借用词语的表面意义来表现更深一层的意思。

    古时候,有个睁眼瞎子,被诬告,逮进了县衙,审判时,他说:“我看不见东西,怎么会作案呢?”

    县官大怒,说:“你一双眼睛,黑是黑、白是白,怎么还说看不见?这不是骗本老爷吗?先打上二十大板!”

    瞎子怎么哀求也没有用,只好笑着说:“老爷看我是明明白白的,小人看老爷可是糊糊涂涂的呀!”

    在这则幽默中,“糊糊涂涂”用得实在是妙极了,瞎子本意是说自己看县官时的真实感觉,但一下子却让旁观者“双关”到县官的昏庸糊涂上去了,其幽默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孤苦无助、受人冤枉的盲人自我辩护中的一个用语,却歪打正着地骂了昏官,令人不禁莞尔,又痛快淋漓。

    巧用同音异义词,充满调笑又常含隐喻,可发人雅兴,令人捧腹。这是一种典型的戏弄、调笑言辞。

    指鹿为马幽默法就是用双方心照不宣的名实不符,把白的说成黑的,从而产生反差,传达另外一层真正要表示的意思,达到幽默交流的目的。

    人们之所以能心照不宣,原因是语言表层含义的不同。从字面上看,你是指鹿为马,指白说黑;从深层意思是说你传达了另外一层意思,这层意思虽不明白,但已了然于心,而其了然的程度比明白讲出来更深,更能表现出幽默感。

    幽默的生命常常在名实不符的判断中产生。

    指鹿为马是不科学的,但是如果不是有意欺骗,双方心照不宣地名实不符,则能产生幽默感。

    英军总司令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凯旋伦敦,当时举办了一个相当隆重而盛大的庆祝晚宴,参加这次宴会的有各界社会名流、贵族绅士,还有许多参战的军官和士兵。

    晚宴的菜肴十分丰盛,末了,在每一个人面前都摆了一碗清水。其中一名士兵竟大大方方地将这碗水端起来喝了一口,见此情形,在场的贵族都窃笑不已。

    原来,这碗水是在吃点心之前用来洗手的,而这个农家出身的士兵哪里会懂得这种宫廷里的规矩,因而出了笑话,当时,那位士兵羞得满脸通红。

    就在这个时候,威灵顿端起这碗洗手水站了起来。

    “各位女士们、先生们,让我们共同举杯为这位英勇的战士干一杯吧!”一阵热烈的掌声后,大家举杯同饮。

    那位士兵和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威灵顿公爵的人品和作风大为感动。

    威灵顿公爵的指鹿为马,不仅为那位士兵解脱了困境,也表现了他崇高的人品和幽默感。

    幽默法就是利用对方预期转化的心理,巧设悬念,解释悬念,出奇制胜,但其解释在真理与歪理之间。

    由于幽默通常有这样一个规律,它总有个对转,总是让你领悟到你原来期待不同的东西,笑是在期待失落以后产生的。久而久之,一旦进入幽默的情境,人们总是期待十分出乎意外的谜底,这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习惯,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叫“心理定势”。

    这是幽默的正格,但是幽默不拘一格,像任何其他事物,有正格意味着必有破格,有预期的失落,必有预期失落的失落,故弄玄虚法就属于这种破格。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习惯于每天早上吃一个土豆,有一天,他把土豆放在餐厅的壁炉上晾一晾,可转眼之间却不翼而飞了。他不知道是谁拿走的。

    于是,他大声叫喊起来:“啊,我的上帝,请告诉我,是谁吃了我放在壁炉上的那个土豆?”

    他的佣人匆匆走来说:“不是我。”

    “那就太好了!”

    “先生为什么这样说?”他的佣人问。

    “因为我在土豆上放了砒霜,想用它毒老鼠。”

    “啊,上帝!我中毒了!”那个佣人焦急地喊道。

    拉封丹笑了:“放心了,我不过想让你说真话罢了。”

    这里,拉封丹用的正是故弄玄虚法,从心理预期来说是双重的失落。第一次是仆人说自己没有吃,而拉封丹说太好了,仆人有轻松的预期,结果却转化为非常严重的后果。接着又来了一个对转,预期的危险完全消失:这是双料的故弄玄虚幽默。

    故弄玄虚法的全部奥秘就是利用对方预期转化的心理。这种方法变化万千,有时不是给人一种双重转化,而是相反,故意给他一个没有转化的谜底,让他期待对转的心理落空,恢复到常态。

    值得注意的是幽默的功力不仅在于构成悬念,而且在于解释悬念。解释悬念,要有一定的逻辑性,才能服人。

    所以,在解释悬念时,往往要讲一点歪道理。歪道理从逻辑上来说,本来就是没道理,明明没道理,却要讲出道理来,就靠歪得巧妙,不给人武断之感。这时的关键就在于抓住任何一点在概念上沾上边的枝节来作为推理的支点,大加发挥。

    因此可以说,幽默之妙就妙在“真理”与“歪理”之间。

    所谓以正导反法是指一方用正面的前提作反面的解释,向另一方发起突然的攻击,使另一方来不及反应,在斗智的游戏中失败。

    通常情况下,在斗智性的交谈中,这种以正导反式的幽默最难防守,但作为进攻却是比较容易使用的。在正常心理的顺序上,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反面的动机、原因,造成了正面的行为、结果。而在幽默和程式中则相反,正面的结果在前,反面的动机在后,这样才可能造成对方预期的失落和发现的惊异。

    一位画家到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去度假写生,他和一个农夫住在一起,假期结束时,画家想送给农夫一些钱,但农夫说:“不,我不要钱,你给我一张你画的画吧!钱有什么用?一个星期之内就花完了,但你的画将会永世长存。”

    这对于画家来说自然是好事,是一个积极的有利于己的要求,是很难不接受的。画家非常高兴,并感谢农夫称赞他的画。

    农夫笑着答道:“我并非为了别的,我有个儿子在伦敦,他想成为一名画家,他下个月来这里的时候,我要把你的画拿给他看,我想这样一来,他就不会再想成为画家了。”

    幽默的奥秘都在出人意外似真而谬的解释中,在这里农夫的要求是正面的,而解释却是反面的。提出正面的要求是为了引导出反面动机。

    以正导反式的幽默关键在于:导向反面时,其理由要十分奇特,它必须别出心裁,它必须发人之所未发。在构思这种类型的幽默时,切忌拘泥,最要不得的是过分的实,放不开想象的翅膀,幽默感是一种情感的自由,是从现实的压迫中获得的一种解放,而解放的极致往往就进入了某种假定的境界,只有进入了这个境界,才够味。

    正话反说,有时表面是肯定,实际是否定,在大起大落的语言变化中,透示出诙谐的乐趣,因而达到言此就彼的言语张力。

    古代庄宗爱好打猎。他率大批人马外出打猎,踩倒了很多庄稼。当地县官出面制止,惹庄宗大怒,县官不服。这时,一个叫敬新磨的优伶站出来,捋袖摩拳地痛骂道:

    “你身为县官,难道不知道我们天子喜欢打猎吗?你为什么要唆使老百姓种田而向皇上交租税呢?你难道不会让老百姓都饿死,而使这里的田地都空出来,供给我们皇上驰骋打猎用吗?”敬新磨说完,请求庄宗立即将县官处死。庄宗明白其用意,放了县官。

    敬新磨正话反说,表面是训县官,实际是说庄宗,使庄宗认识错误,迷途知返。

    蕴含的幽默,是种充满情趣的正话反说。

    一句幽默、风趣的反语,一句善意、巧妙的批评,化解了矛盾,增加了理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护士小陈去某商场买布料,她选中了一块灰色大方格布料。但她发现布口是斜的,不是沿方格走的,于是便要求售货员把斜口裁正以后再扯。售货员不耐烦地说:“你这人真自私,怎么不替别人想想?”

    小陈听后很恼火,回答道:“我自私,我当然要自私。布是给我扯的,不是给你扯的,不是给别人扯的。你不自私,把好好的料子扯斜了,你多会替别人着想啊!”几句话说得售货员哑口无言。

    小陈抓住对方的话把,运用正话反说,在“自私”和“替别人着想”这两个词上做文章,反驳非常有力。正话反说,使小陈的话具有很强的讽刺味道,比泼口骂人要体面得多。

    正话反说,可提高论辩语言的战斗力,是反击对手的有力武器,但要注意场合,不可滥用,因为它具有很大的攻击性。

    装傻扮痴的幽默说法

    故作愚蠢幽默术是通过故意装傻的方式,以表面的愚蠢来掩饰自己的难堪或寄寓过人的智慧,让人透过表象,曲折地品尝出潜藏的幽默之趣。

    通常,人们都十分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力求给人留下聪明绝伦的印象,稍稍做了一点“傻”事,都要想方设法地掩饰过去,很少有人愿意将自己的“愚蠢”暴露给大家看。这几乎成了一个思维定式。正是这个定式给我们提供了施展幽默才华的空间。偶尔故意地装装傻,煞有介事地暴露一下自己的缺陷,人们初看之下会吃上一惊,不免对你产生疑问,继而加以思考,随即完全领悟,发出会心的微笑,进而佩服你的机智和幽默。

    有一个流浪汉闯进一个果园,他见到什么摘什么。苹果、梨什么的,摘了好多。一边摘一边塞进自己的怀里和口袋里。

    园主突然走过来,一把抓住他的衣襟,问道:“你怎么跑进我的果园里来了?”

    流浪汉吃了一惊,只好答道:“对不起,老兄!这几天刮大风,是风把我吹到这里来的。”

    园主问:“那你为什么要摘我的苹果和梨?”

    流浪汉:“风太大了,把我吹得东倒西歪,所以我碰到什么就抓什么,要不风就把我刮跑啦!”

    园主问:“那你为什么把果子装到你的口袋里呢?”

    流浪汉:“真对不起,你来的时候,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呢!”

    流浪汉偷摘园主的苹果和梨而被当场拿获,当然十分难堪,却又不得不找些理由为自己辩护。他厚着脸皮,东拉西扯,却不能自圆其说,被园主抓住要害,逼得无路可走。忽然间,急中生智,来一个故意装傻,把过人的机敏隐藏于痴呆木讷的表象之中。园主听了他最后一句话,会不免一怔,随即自然会哈哈大笑,佩服流浪汉的幽默,当然也会宽恕他。

    故作愚蠢幽默术要求你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愚蠢”惟妙惟肖地展露,这样人们才会因为意料不到而惊诧莫名:“这个人怎么啦,他真的这么傻吗?”疑窦顿生,随着疑问的涣然冰释,你的真实意图的暴露,就给人们带来一种说不出的快意,幽默的春风就拂过人们心田。

    在人际交往中,故作愚蠢有着很强的戏谑性。人们不会为了一个人的聪明而发笑,也不会留意那些刻意耍弄的小聪明。而愚蠢却是人们的聚焦点,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人们都乐于为之开怀。何况故作愚蠢本是高度机智的产物,对方和自己都明白其中的“呆傻”的成分,双方心照不宣,又抵制不住其俏皮味的诱惑,笑得也就更加地快意和自然。

    应当注意的是,故作愚蠢背后所隐藏的真实意思,要让对方稍加思考后就能明白。即要让对方很容易明白你的“愚蠢”是假的,是你故意运用它来制造幽默。不然,对方对你的“愚蠢”百思不得其解,不仅领会不到你幽默的本意,反而会真的认为你是一个愚蠢的人,这可就糟了。

    真痴真呆法的运用方式,一般是在讲话或文章中以引用幽默故事的形式出现。如在即兴发言或交谈中穿插一二则,就能增强讲话的幽默感,起到讽喻、启迪的作用。

    真痴真呆法以谬为真,实质愚蠢,其蠢言是愚行,虽一方甚至双方均不知其谬,但是听众或读者却一眼就能看出其荒谬绝伦,有悖于常理,甚至不合常识。常理和常识是人际交往中不言自明的前提,而在故事或幽默中却成了矛盾的焦点。

    请看一个真痴真呆的实例:

    有个苏格兰人佛·斯图思在镶牙后用伪钞支付医疗费,因此被医生告到了法院。在法庭审讯时,佛·斯图思要申述说:“牙科医生给我安装的是假牙,我当然要付假钞。”

    此话显然荒谬,假牙可以代替真牙咀嚼,而假钞却不能代替真钞起流通作用。佛·斯图思钱迷心窃,说出这翻痴言傻话,不过是自欺欺人,想蒙混过关。由于并非表里不一,因此,属真痴真呆一类。

    某电站外挂着一块告示牌,上面用红色大字醒目地写着:“严禁触摸电线!50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告示的最后一句纯属画蛇添足。既然“一触就死”,何需“违者法办”,人都死了,还能如何去“法办”他呢?寥寥数言,尖锐地讽刺了那些思考问题不周密的人,揶揄之中包含诙谐,令人捧腹。

    假痴假傻幽默法是表里不一,表面上既痴又傻,内里高度机智,把过人的智慧隐藏于痴呆木讷的外表之中,让对方透过表象,曲折地品味到浓浓的幽默之趣。

    假痴假傻法既要你不动声色,还要你煞有介事,假戏真做,令人大吃一惊,产生问号,继而加以思考,随之完全领情,发出会心的微笑。

    作者:这篇小说如何?

    编辑:很好,可以发表。但有个地方要改动一下。

    作者:请你改吧!

    编辑:只要把你的名字改成巴尔扎克就好了。

    对方略加思考后即能明白。如果对方百思不得其解,那就不能透过傻相而领会到幽默之本意,幽默也就无法构成。

    在人际交往中,故作“假痴假傻”是高度的机智的产物,尽管对方和自己都知道其中的“痴”和“傻”,但客观上会因其“痴言傻语”中所含的俏皮味而引发幽默谐趣。

    一位姓马的工作人员骑自行车不小心骑到了道路的左边,正巧和迎面驰来的一位青年所骑的自行车相撞。那青年大概被撞痛了,火冒三丈,张嘴就嚷:“你怎么连一点交通规则都不懂?骑车为什么不靠右边走?”

    面对青年的盛怒,小马即借用了韩复榘的一句话笑着答复对方:“如果所有的人都靠右行,那么左边的路不就全空着了!”

    这句地地道道的“痴言傻语”引得对方“扑哧”一笑,满肚子的火气似乎都在笑声中消散了。接着小马又笑着向对方表示道歉,两个人客客气气地分手了。一场冲突被小马的“假痴假傻法”所造成的幽默感排解了。

    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巴鲁赫在巷子里遇上了一个送葬队伍。他走过去,只见他以前的朋友法基尔在棺材旁垂头行进。他问道:“给谁送葬啊?”

    法基尔悲伤地说:“我的第二个妻子。”

    “真的?”巴鲁赫惊奇地说,“我完全不知道你已经第二次结婚。现在我向你表示最心的祝贺!”

    假痴假傻法以“奇痴”、“特傻”的言语使人产生新奇鲜明的印象,构成强烈的幽默感,迅速抓住人心,在笑声中奉告某些意思,能使言谈风趣,增强表达幽默效果。

    假装糊涂,以假痴来麻痹敌人,然后再反守为攻,战胜对方。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哈里逊,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沉默寡言,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孩子,他家乡的人常常拿他开玩笑。比如拿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银币放在他面前,然后告诉他只准拿其中的一枚。每次,哈里逊都是拿那枚五分的,而不拿一角的。

    一次,一位妇女看他那样可怜,就问他:“孩子,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哈里逊回答说:“当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一角的银币,他们就再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那么,我就连五分也拿不到。”

    从哈里逊的“傻”中可以看得出来,“傻”有时是大智慧的高度呈现。

    大智若愚运用在论辩中,是指对对方的谬论,假装不明白,没能发现他的本意,故作曲解,谬释其意,讽言刺人。

    在某机场售票厅里,旅客们正在排队买票。突然,一位绅士粗暴地挤到售票窗口指责售票员工作效率太慢,当人们要他排队时,他又嚷道:“你们叫什么?不知道我是谁?”

    对此,售票员平静地问旅客说:“各位,这位绅士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不然,我想他不会做出有失身份的举动的。谁能帮助他回忆一下,他是谁呢?”

    售票员的话引来了阵阵笑声,绅士羞得满脸通红,悻悻地走了。

    售票员面对绅士的不文明,假装不知,实则机智幽默,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曲线型思维的结果,即采用拐弯抹角的进攻方式。因此,运用此法可以产生强大的嘲讽和幽默效果,是论辩家常用的雄辩技巧。

    这里同样有一则故事:

    一位小伙子在三叉路口迷路了,向一位老农漫不经心地问:“喂!到李家庄走哪条路,还有多远?”

    老农对小伙子粗声大气很不满意,好久才说:“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

    小伙子感到奇怪:“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

    老农笑着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

    小伙子感到自己失礼,立即向老农道歉。

    老农故作愚昧,以“丈”论路程,而正是这种貌似愚蠢的话,表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论辩天才。

    特殊场合往往会碰到不同的问题,对于模糊不清的事物,如果运用精确的语言,是很难表达的,这时模糊的应对便可派上用场了。

    南齐时,有个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颇深。

    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逊于臣子。

    一天,齐太祖提出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写毕,齐太祖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既不愿压低自己,又不愿得罪皇帝,他眉头一皱,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听了,只好笑笑了之。

    面对皇上的刁问,王僧虔模糊应对,妙在其答所不能答,使自己脱离进退两难之窘境。

    模糊应对变通性强,收缩性大,攻击力小,是一种常用的舌战技巧,广泛用于外交谈判。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当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一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旅馆门前被一群美国记者所包围,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原子弹?”莫洛托夫绷着脸仅用了一个英语单词回答:“足够!”

    “足够”这个模糊概念,既可以回避有多少原子弹这个当时不便公开的秘密,又表达了前苏联人民的自尊和力量,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1982年秋天,我国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中美作家会议。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子龙解个谜:“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不加思索,答:“你用什么方法放进去,我就用什么方法拿出来。”

    金斯伯格赞扬蒋子龙才思敏捷,因为他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阿凡提当理发师,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想找机会整他一下。

    有天,大阿訇又来理发。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刮脸的时候,问道:“阿訇,您要眉毛吗?”

    “要,当然要!”

    “好,您要我就给您。”阿凡提说着,“嚓嚓嚓”几刀,就把阿訇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手里,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

    “阿訇,胡子要吧?”阿凡提又说,阿訇连忙改口说:“不要!不要!”阿凡提连声说好,又是几刀,把阿訇的胡子全部剃了下来。

    阿凡提利用“要”的多义施展计谋,故意误用,逗得阿訇左右为难,连连上当。

    常见的9种幽默方式

    一般来说我们说话时采用的幽默方式有以下几种:

    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同志怀着深情与敬意为主席站岗放哨,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有一天,毛泽东突然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对我为什么这么好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才想通。原来你们这些同志都只能为官,不能为人。”工作人员被主席的话惊呆了:“这句话的分量实在太重了。我们全心全意照顾主席,他怎么这样批评我们呢?”大家都感到困惑不解,心情也紧张。见此情景,毛泽东笑着解释说:“说你们只能为官,这就是说你们对我这么好,不都是为了我这个当官的吗?说你们不能为人,是说你们不能为个人考虑考虑嘛!我看到你们这么多的人在我这里站岗放哨,一呆就是好几年,要是你们在前方,早就是什么长了。”经主席这么解释大家茅塞顿开,不由得变“惊”为笑,心情轻松了。毛泽东同志对全心全意保卫他、照顾他的同志心存感激,但他没用褒奖之词,而是用了“你们都只能为官,不能为人”的批评式赞扬,故意使对方疑窦丛生,造成错觉,形成心理压力。然后解释,使之冰释雪消,起伏中顿生幽默。同志们为毛泽东同志对部下的一片真情所震撼,彼此的心贴得更近了。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完全可以用几句话激起对方按思维定势无法解除的疑惑,造成一定心理压力。然后给对方做出一番打破常规的解释,释去对方心理重负。在对方心理起伏中产生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在对方由疑问到解惑,由惊讶到平静情感的大起大落中,产生幽默感。

    语言要富有幽默感,必须言之有物,使其形象生动。以实求幽默,幽默有;以虚求幽默,幽默无。语言真实形象生动,能促人联想,产生“具象”,让人感觉余味无穷。

    有一次,孙中山在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讲民族主义。礼堂非常小,听众很多,天气闷热,很多人都没精打采。这时,孙中山便穿插一个故事:那年我在香港读书时,看见许多苦力工人聚在一起谈得很起劲,听的人哈哈大笑。我觉得奇怪,便走上前去。有一个苦力说:“后生哥,读书好了,知道我们的事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又一个告诉我:“我们当中一个行家,牢牢记住那马票上面的号码,把它藏在日常用来挑东西的竹杠里。等到开奖,竟真的中了头奖,他欢喜万分,以为领奖后可以买洋房、做生意,这一生再也不用这根挑东西的杠子过生活了,就把竹杠狠狠地扔到大海里。不消说,连那张马票也一起丢了。因为钱没有到手先丢了竹杠,结果是空欢喜一场。”孙中山风趣的话,引来台下一片笑声,那些打瞌睡的人也禁不住跟着笑了起来。孙中山接着归到本题:“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民族主义就是这根竹杠,千万不能丢啊!”孙中山先生这个充满幽默感的故事不仅让昏昏欲睡的人们清醒过来,也使得自己的演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分析就可以知道,孙中山的话言之有物,生动形象,使人们通过联想产生了一种“具象”,而且这个“具象”的愿望与结果,又严重背离,从而达到了强烈的幽默效果,人们在笑声中明辨是非,认识了真理:千万不能丢掉民族主义。

    将事实进行无限制的夸张,造成一种极不协调的喜剧效果,也是产生幽默的有效方法之一。

    马克·吐温有一次坐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离讲课的时间已经不多,他十分着急,可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幽默家想出了一个发泄怨气的办法。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这位列车员也挺幽默,故意仔细打量,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哩。”幽默大师回答:“我现在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时还是孩子,火车开得实在太慢了。”火车开得很慢确是事实,但绝也不至于慢到让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这里便是将缓慢的程度进行了无限制的夸张,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令人捧腹。

    有时候为了摆脱无谓的纠缠,故意虚张声势,利用夸张的事实与现状的矛盾,而形成幽默,达到预期目的。

    有一天,林肯因身体不适,不想接见前来白宫要官的人。但是,一个要官的人却赖在林肯的身边,准备坐下长谈。正好这时,总统的医生走进房里。林肯向他伸出双手,问道:“医生,我手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东西?”医生说:“我全身都有。”林肯说:“我看它们是会传染的,对吗?”“不错,非常容易传染。”医生说。那位来客信以为真,马上站了起来,说:“好了,我现在不便多留了,林肯先生,我没有事,只是来探望你的。”林肯与医生假戏真做,假称“斑点”非常容易传染,虚张声势,虽不动声色,却把那位要官的人吓跑了。这种夸张幽默使林肯摆脱了纠缠。

    模仿现存的词、句及语气等而创造新的语言,是幽默方式中很常见的一种,往往借助于某种违背正常逻辑的想象和联想,把原来的语言要素用于新的语言环境中,造成幽默感。

    一位女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要么给我自由,要么让我去死’这句话是谁说的?”过了一会儿,有人用不熟练的英语答道:“1775年巴特利克·亨利说的。”“对。同学们,刚才回答问题的是日本学生,你们生长在美国却回答不出来,而来自遥远的日本的学生却能回答,多么可怜啊!”“把日本人干掉!”教室里传来一声怪叫。女教师气得满脸通红,问:“谁?这是谁说的?”沉默了一会儿,有人答道:“1945年,杜鲁门总统说的。”这位同学模仿老师的提问作了回答,从而产生了幽默效果。

    一位军官的朋友向他打听某种军事秘密。他不想严辞拒绝而使对方难堪,又不能因私废公。于是他故作神秘地问道:“你能保守秘密吗?”“能!”对方答道。“那么,我也能。”军官说。这位军官就是模仿了对方回答的方式和语气,从而摆脱了窘境,既保守了军事机密,又维护了朋友之间的感情。

    使用模仿语言还可以直接借用原文。比如一位导游带一旅游团游黄山,于凌晨五时前往狮子峰观日出。可是刚到半山腰就听到有人声。来到山顶,发现狭小的山顶上“有利地形”全部被占据,于是她笑着说:“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导游借用的是一句完整的诗,但它所表现的意境却完全不同,它包含了导游对“有利地形被占据”的无奈。于是游客在她幽默的感染下,也减弱了一些失望。

    所谓曲解,就是对对象进行“歪曲”,“荒诞”地进行解释,以一种轻松、调侃的态度,将两个表面上毫不沾边的东西联系起来,造成一种不和谐、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产生幽默感。有意违反常规、常理、常识,利用语法手段,打破词语的约定俗成,临时给它以新的解释,甚至对问题进行歪曲性解释,把毫不相关的事捏在一起“拉郎配”,从而造成因果关系的错位或逻辑矛盾,得到出人意料的结果,形成幽默感。

    有意曲解还包括偷换概念。将对方谈话中使用的概念借用过来,并赋予新的内容,也会产生幽默的效果。如一位妻子瞪着丈夫说:“我一见你就来气。”丈夫却慢条斯理地回答:“好啊,我练了一年气功还没气感,原来是你把我身上的气都吸到你身上去了。”这位丈夫巧妙地将生气的“气”偷换成气功的“气”,逗妻子一乐,她的“气”也就在笑声中消了。

    偷换概念的另一种方法是“以偏概全”。对于范围过宽或比较抽象的问题,只用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说明,既有利于回答难以回答的问题,又体现了幽默感。

    有一次,一名新闻记者问萧伯纳:“请问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的区别何在?”这是一个范围很大且很抽象的问题。如果要从理论上做出一个准确的回答,恐怕得费好大劲也不一定能令对方满意。于是他说:“假如这里有一瓶只剩下一半的酒,看到这瓶酒的人如果高喊:‘太好了,还有一半!’这就是乐观主义者;如果悲叹:‘糟糕,只剩下一半了。’那就是悲观主义者。”在这里,萧伯纳巧妙地使用“以偏概全”的方法,选择了一个生动的事例,化大为小,回答得轻松自如,不仅颇有幽默感而且令人回味无穷。这与爱因斯坦用一个小伙子坐在火炉旁和坐在一名少女旁的不同感受解释他的相对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语双关”可谓是幽默最厉害的招式之一,它又不只是“幽默”而已,同时还隐含了“智慧”的成分。“一语双关”恰如其分,活脱脱地表达出对人及事的看法,除了使人们“不禁莞尔”或“哈哈大笑”以外,更是“机智人生”的呈现。

    所谓双关,也就是你说出的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另一个是引申的含义,幽默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也可说是言在此意在彼,让听者不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能领会言外之意。

    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死了去见阎王,要求下辈子做人。阎王说,你既要做人,就得把全身的毛拔掉。说完就叫小鬼来拔毛。谁知只拔了一根毛,这猴子就哇哇叫痛。阎王笑着说:“你一毛不拔,怎么做人?”这则寓言表面上是在讲猴子的故事,却很幽默地表达了“一毛不拔,不配做人”的道理,虽然讽刺性很强,却也委婉、含蓄。

    利用字的谐音来制造双关的效果,会显得很有幽默感。传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竟无法下笔。眼看要交卷了,便“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能获主考官录取。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竟将“戚”错写成“妻”,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你。”“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来了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情趣。

    有一则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上面完全没提到吸烟的害处,相反却列举了吸烟的四大好处:一省布料:因为吸烟的易患肺痨,导致驼背,身体萎缩,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么多布料;二可防贼:抽烟的人常患气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贼以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窃;三可防蚊:浓烈的烟雾熏得蚊子受不了,只得远远地避开;四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

    这里说的吸烟的四大好处,实际上是吸烟的害处,却很幽默,让人们从笑声中悟出其真正要说明的道理,即吸烟危害健康。

    这就是所谓的正话反说,说出来的话,所表达的意思与字面意思完全相反。如字面上肯定,而意义上否定;或字面上否定,而意义上肯定。这也是产生幽默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秦朝有个很有名的幽默人物优旃。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扩建御园,多养珍禽异兽,以供自己围猎享乐。这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大臣们谁也不敢冒死阻止秦始皇。这时优旃挺身而出,他对秦始皇说:“好,这个主意很好,多养珍禽异兽,敌人就不敢来了,即使敌人从东方来了,下令麋鹿用角把他们顶回去就足够了。”秦始皇听了不禁破颜而笑,并破例收回了成命。

    他之所以能成功地劝服秦始皇,主要是使用了幽默的力量。他的话表面上是赞同皇上的主意,而实际意思则是说如果按皇上的主意办事,国力就会空虚,敌人就会趁机进攻,而麋鹿是没有能力用角把他们顶回去的。这样的正话反说,字面上赞同了秦始皇,也足以保全自己;而真正的含义,又促使秦始皇在笑声中醒悟,从而达到了他的说服目的。

    说出别人想不到的语言,表达别人想不到的含义,这是幽默的宗旨,即所谓的标新立异,出奇制胜,这样往往会使你的语言具有特殊的说服力,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一个顾客在酒店喝酒,他喝完第二杯后,转身问老板:“你一星期能卖多少桶啤酒?”“35桶。”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那么,”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啤酒的方法。”老板很惊讶,忙问:“什么方法?”“这很简单,只要你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了。”这位顾客的本意是指责老板卖的啤酒只有半杯,但他利用老板惟利是图的心理,巧妙地设下一个圈套,让老板不知不觉地钻进去,然后出其不意地指责老板的行为。

    事实上,所有的幽默都是以“出其不意”而致胜。否则,就会显得平淡无奇,达不到效果。尽管它多用于揭露弊端、讽刺卑俗与愚蠢,但绝不是锋芒毕露,相反它总是委婉地指出人们的缺点,让人们在笑声里看到自己或他人的丑行或影子,顿悟而悔改。在一家餐馆里,一位顾客正把饭中的砂石一粒一粒地拣出来摆放在桌子上。服务员见了不好意思地说:“净是砂子吧?”顾客笑笑,摇摇头说:“不,还有米饭。”这位顾客没有直接批评饭的质量。他抓住服务员说的“净是砂子”做文章,便说“还有米饭”,通过否定的形式来肯定米饭中有很多砂子,就显得非常委婉,这样既表达了自己对米饭中砂子过多的不满,又不至于引起对方的反感。

    美国总统林肯年少在学校读书时聪慧过人,有一次老师想难住他,便问:“我想考考你。你是愿意回答一道难题呢?还是两道容易的题目?”“回答一道难题。”“好吧,那么你说,蛋是怎么来的?”“鸡生的。”林肯答道。“鸡又是哪里来的呢?”“老师,这是第二个问题了。”林肯说。老师想把林肯引入“鸡生蛋,蛋生鸡”这个纠缠不清的问题中,但林肯却以巧妙的解释避开了。

    英国著名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同比她小13岁的考古学家马克斯·马温洛结婚后,有人问她为什么要嫁给一个考古学家,她幽默地说:“对于任何女人来说,考古学家是最好的丈夫。因为妻子越老他就越爱她。”这一巧妙的解释,既体现了克里斯蒂的幽默感,又说明了他们夫妻关系的和谐。

    有一位读书人当了新郎仍然保持读书到深夜的习惯,妻子满腹怨气。一天她对丈夫说:“但愿我也能变成一本书。”丈夫疑惑不解:“为什么?”“那样你就整日整夜把我捧在手上了。”丈夫顿时明白了妻子的用意,打趣说:“那可不妙,要知道,我每看完一本书,都要换新的……”这位丈夫的巧妙解释,不仅表达了他对书的爱好,更表达了他忠于妻子的感情。

    上面这三则充满幽默感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巧妙的解释能产生很强的幽默感,即对原意加以巧妙的解释而造成幽默效果。

    百无禁忌非幽默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轻松幽默地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营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常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但是,玩笑开得不好,幽默过了头则会适得其反,伤害感情,因此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幽默要遵循得体原则。

    幽默的内容取决于幽默者的思想情趣与文化修养。幽默内容粗俗或者不雅,虽有时也能博人一笑,但过后就会变得乏味。而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玩笑所产生的幽默,不仅能给对方启迪和精神享受,而且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

    钢琴家波奇一次演奏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对听众说:“朋友们,我发现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座位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

    对人友善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也是幽默的一个标准。一般来讲,幽默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如果借着开玩笑对别人冷嘲热讽,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这种玩笑就无法称得上幽默。

    也许有些人不如你口齿伶俐,表面上你占到上风,但别人会认为你不能尊重他人,从而不愿与你交往。

    生活中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对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同样一个玩笑,能对甲开,不一定能对乙开,能对乙开,也不一定能对甲开。一般来说,晚辈不宜同前辈开玩笑;下级不宜同上级开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开玩笑。在同辈人之间开玩笑,则要掌握对方的性格特征与情绪信息。对方性格外向,能宽容忍耐,玩笑稍微过大也能得到谅解。对方性格内向,喜欢琢磨言外之意,开玩笑就应慎重。对方尽管平时生性开朗,假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伤心之事,就不能随便与之开玩笑。相反,对方性格内向,但正好喜事临门,此时与他开个玩笑,幽默的氛围会一下突现出来,效果也会出乎意料地好。

    美国总统里根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们将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不恰当的场合、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为此,前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

    总的来说,幽默要注意场合,在庄重严肃的场合不宜开玩笑。

    幽默也可以学习

    幽默有时让人感到神秘。有人想学,却无法学会;有人没怎么学,却脱口而出。那幽默是不是与生俱来、天赋而生的呢?经过研究发现,幽默是人的独特性情气质,和游戏一样,是人的本能。在对一些具有幽默感的人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幽默确有某种遗传基因存在。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大师侯宝林和他的两个儿子,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陈强和他的儿子陈佩斯,都可以说是幽默有某种遗传因素的存在,但幽默感并不神秘,它主要还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和训练而成的。

    幽默的学习,首先从含蓄开始。幽默应该引人发笑,但高级的幽默又最好可以让人回味。幽默是言近旨远。这里还是一个萧伯纳的故事。有一个朋友邀请萧伯纳赴宴,想让萧伯纳给他弹钢琴的女儿美言几句,好借此名扬天下。萧伯纳一到朋友家,女孩就迫不及待地弹了起来。弹了半天,萧伯纳一言不发,女孩只好先开头说话:“我没有妨碍到你吧?”萧伯纳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你弹好了。”萧伯纳的幽默简约含蓄,有弦外之音。非得经过琢磨才好领会他的意思。

    幽默要有创意,是形象思维,因而联想和想象是不能没有的。不但要研究幽默名家的作品和来自民间的幽默精品,而且要广泛地了解各种艺术形式,增强自己的艺术敏感,训练自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在各个意象间构建想象的能力。

    当然法无定规,幽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我们面对的是变动不息的人群,所以幽默也只能因人因事而异,才能达到效果。


如果您喜欢,请把《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方便以后阅读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第六章 语言要有幽默感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第六章 语言要有幽默感并对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