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说话要避免尴尬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赵凡禹 本章:第七章 说话要避免尴尬

    会说话的人一般都是成熟稳重的,特别是身处窘境时,能够巧妙地以言语化解自己的尴尬境地。

    注意礼节,避免忌讳

    礼貌是文明交谈的首要前提。在交谈中要体现出敬意、友善、得体的气度和风范。要做到礼貌交谈首先就要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其次要注意学习一些礼貌忌语,一语不慎造成的后果可能是不能够弥补的。

    礼貌忌语是指不礼貌的语言,他人忌讳的语言,会使他人引起误解、不快的语言。不礼貌的语言,如粗话脏话,是语言中的垃圾,必须坚决清除。他人忌讳的语言是指他人不愿听的语言,交谈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如谈到某人死了,可用“病故”、“走了”等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港、澳、台同胞忌说不吉利的话,喜欢讨口彩。特别是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因香港人大都讲广东话,而广东话中“8”与“发”谐音,“4”与“死”同音。因此,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可用“两双”来代替。逢年过节,不宜说“新年快乐”或“节日快乐”,而用“新年愉快”、“节日愉快”或“恭喜发财”代之。这也是谐音的关系,因为“快乐”与“快落”听起来很相似。

    容易引起误解和不快的语言也要注意回避。在议论他人长相时,可把“肥胖”改说成“丰满”或“福相”,“瘦”则用“苗条”或“清秀”代之。参加婚礼时,应祝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在探望病人时,应说些宽慰的话,如“你的精神不错”,“你的气色比前几天好多了”等等。随着语言本身的发展,一些词汇的意义也发生了转移,譬如“同志”、“小姐”等,在使用时要针对不同对象谨慎决定。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时,应冷静处理,不用指责的语言,多用谅解的语言。

    此外,在交谈中,我们还应当避免争论的话题,即使你对这个话题有坚定不移的立场,最好也不要提起,因为争论很容易造成敌对心理,争执双方很快会陷入“竞争状态”,舌剑唇枪,互不相让,很少有人能对敌对者的攻击采取温和的反应,所以最好不使善意的讨论变成激辩。

    其实,两个人之间的交谈很简单,只要找出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就行了。假如对方对你的话题不置可否,你须留意,切勿尖刻、偏执地讨论这个题目,还是另择题目为好。辩论对两个头脑冷静、有谈话技巧的对手来说是一种开心的游戏,可对于容易冲动和脾气不好的人却是一件危险的事。人们在交谈中常有一些失言:“哎,你儿子的脚跛得越来越厉害了。”“你怎么还没结婚?”“你真的要离婚吗?”等等,一些别人内心秘而不宣的想法和隐私被你这些话无情地暴露了出来,实在是不够理智的。如果你想让人喜欢,就不要对跛子谈跳舞的好处和乐趣,不要对一个自立奋发的人谈祖荫的好处,不要无端嘲笑和讽刺别人,尤其是别人无能为力的缺陷,否则就是一种刻薄。此外,除非是熟识的亲友,不必多谈对方的健康问题,他若身有不适,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绪,一旦他抱怨起自己的疾病和痛苦,你又未必会感兴趣,但你若没表露足够的同情心,则会使对方觉得你冷漠、自私。既然如此,那又何如谈些令人愉快的事呢?

    一般说来,批评别人的话题应尽力避免,然而赞美别人所做的工作和本领却是很合宜的,常会使听者感到愉快。

    非常场境,机敏应答

    在美国第35任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过程中,肯尼迪的年轻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利条件。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攻击肯尼迪是乳臭未干的几个民主党领导人之一。肯尼迪哈哈一笑,把问题抛到一边:“萨姆·雷伯恩可能认为我年轻。不过对一位已是78岁的人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轻。”可是这个问题始终纠缠着肯尼迪。哈里·杜鲁门在一次全国性演讲中向肯尼迪挑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人。”这位前总统说。肯尼迪用逻辑和机智回敬了他的挑战。他说,如果年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这种排斥可能阻止杰佛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麦迪逊成为起草宪法的先驱、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

    肯尼迪在遭到突如其来的诘难时以非常机敏的方式巧妙地回答对方并予以有力的反击。机敏是机智、敏捷,体现的是人们对矛盾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变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判定相应的对策,而且还要随着事情变化不断调整应变策略。

    机敏者一般都是成熟稳重的,特别是身处窘境时,沉着稳重更有助于提供化解尴尬的妙法。巩俐小姐有次在香港接受访问,有个记者问道:“您觉得自己漂亮吗?”这时候回答“是”或者“不是”似乎都不够妥当,巩俐想了一下说:“我觉得我的牙齿是漂亮的,虽然不整齐却与众不同。”这样的回答博得了全场的掌声。

    说话要对事不对人

    评价或批评,只能针对一个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而不能针对这个人,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对事不对人。

    大多数情况下,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标,譬如澄清一个误会,陈述一个事实,发布一个指令等。

    任何人都有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批评、责怪一个人本身与批评、责怪一个人做出的行为与事件,有很大的区别,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极不同。例如,一个学生解一道化学方面的题目,由于不小心,将分子式写错了,如果老师批评他:“你怎么这样笨,这么小的问题也会出错!”被批评者心里肯定极不舒服。如果老师只针对他写错了分子式这一行为来批评,末了提醒他以后多加小心,被批评者一般会心服口服。联想集团杨元庆就是“对事不对人”,他批评最多、最狠的人都是公司中进步最快的人。他最生气的是“应该想到实际上没想到”,痛恨“以工作之便捞取好处”。但是工作尽心尽力了,仍没有做好,他却会原谅此人。

    面对挑战,沉着冷静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那是一个谁也无法解开的“谜”,然而,我们的作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这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然后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梁晓声不知有诈,欣然答应。谁知那位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把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梁晓声却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问您一个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在这里,梁晓声也是巧妙地应用了“反弹”的应答技巧。

    当你面对尴尬,一般是对方故意为难你的时候,很好的办法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找到对方的思考逻辑,用同样的方式请对方予以解释,从而化解难题。

    给对方留一个退路

    要爽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是你的意见比较正确,而他人想要逃避责任的话,这又该如何是好?这样的情况比起自己爽快地接受他人的意见难得多了。

    这个时候,不应该逼得他喘不过气,或说不出半句话,也就是所谓的“赶狗入穷巷”。他人被你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抓你的毛病反击。如果你不懂得给对方留些余地,对方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很宽容,匆匆地随便找个台阶下,但内心的煎熬却不像表面的那样,这种屈辱有机会他一定会讨回来。如果你能够遇到一位心胸宽大且真正欣赏你的人,这是你的福气,你要心存感谢。千万不要因为这样就趾高气扬地不可一世。《孙子兵法》中也说过,攻敌时要留一条退路给敌人,若是把敌人团团围住而不留一条活路,敌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只好决一死战,全力反击。

    有句俗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人在有理的时候不要咄咄逼人,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而要有容人容事的胸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人们贴在弥勒佛身边的一幅对联。从这幅对联中,不难看出人们对大慈悲、大胸怀的敬仰之情。常怀宽容之心,实际上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和力量。史书载,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忍再忍廉颇的寻衅羞辱,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境界,终使廉颇幡然醒悟,从而给世人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应该说,宽容是双向的,于人于己都有益。如果一味苛求别人,得理不饶人,这样不但于事无补,也伤了感情。

    抓住时机澄清误会

    人际交往中,遭人误解是难免的事。在遇到误解以后,有的人感到委屈、悲伤;有的人情绪消沉,认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也有的人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到别人太不理解自己了,打算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想以此来消除遭人误解所带来的怨恨。正确的做法是,对误解要“解”不要“误”。所谓“解”,就是缓解、化解矛盾,让误解成为“雪消春水来”的转机。

    生活中的误解大部分是由于别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产生的。因此,当误解产生时,你应当寻找合适的机会,把事情向当事人解释清楚,让对方了解事情的“庐山真面目”。在申辩、解释时,态度要诚恳,要尽可能平心静气,采取谅解别人的宽宏态度,切不可因内心不满而使用过激的言辞。一旦情况清楚了,对方的误解自然便会烟消云散了。

    对有的误解,应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寻对策,不要轻易地指责误解你的一方。应该说,只要对方不是故意找你的茬,与你闹别扭,他对你产生误解总是有原因的。因此,你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被对方误解的言行。如果有,应“有则改之”,立即找到症结,并向对方解释清楚,保证今后多加注意;如果没有,你也不要随意责怪对方,而应采取积极适当的方法,以消除对方对你的误解。

    对于那些难以申明或一时无法用行动来证明的误解,不必计较,也不必着急。有句谚语说得好,“时间是澄清误解的明矾”。误解总要消除,是非总有定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面对奚落有妙招

    在社交场合,有时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抢白你,奚落、挖苦、讥讽你,你该怎么办?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

    若判明来者不善,是怀有恶意,故意挑衅,你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理、有利、有节,有礼貌而巧妙地回敬对手,针锋相对,“原物”顶回。

    如果有人用过于唐突的言辞使你受到伤害,或叫你难堪,你应该含蓄以对,或装聋作哑、拐弯抹角、闪烁其辞,或顺水推舟、转移“视线”、答非所问,谈一些完全与其问话“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用这种委婉曲折的方法反驳对手,定会取得奇特的功效。

    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棘手犯难的问题,对此若以幽默谐趣的方式回答,往往会“化险为夷”,改变窘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尴尬局面消失在谈笑之中。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练就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力很重要,但切不可主动进攻、出口伤人。而且防卫要注意有礼貌。

    莫要口无遮拦

    在交谈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给其他人造成不快。

    除非是亲密的朋友,否则最好不要对个人的卫生状况妄加评论。如果某人的肩膀上有很多头皮屑或口中很难闻,或者拉锁钮扣没系好,请尽量忍耐不去想,并等他亲密一些的朋友告诉他。如果你直接告诉他,特别是在人比较多的场合,很容易让对方处于尴尬的境地。

    许多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尤其对女性而言,年龄是她们的秘密,不愿被人提及。对钱等涉及到个人收入的一类私人问题的询问通常也是不合适的,可以置之不理。

    在社交活动中,应以诚待人,宽以待人。要与人为善,而不要打听、干涉别人的隐私,评论他人的是是非非。不要无事生非,捕风捉影,也不要东家长,西家短,更不要传小道消息,把芝麻说成西瓜。说话要有事实根据,不能听风就是雨,随波逐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谓恶语是指那些肮脏污秽、奚落挖苦、刻薄侮辱一类的语言。口出恶语,不但伤人,而且有损自身形象。在社交活动中,应当尊重人,温文尔雅,讲究语言美,而不要自以为是,出言不逊,恶语伤人。

    此外,如果两人相见,话不投机怎么办?不妨把“话不投机”的对方当作会话训练的对手。有一种人,当他和某人在一起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可是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时,却沉闷得不讲一句话。

    俗语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些朋友一旦感到与对方讲话不投机,自己虽有话题,也不愿提出,而且从心底里拒绝接受对方的意见,这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所应有的态度。培养自己的会话能力,除了会话的场合与次数要多以外,更要把握与各式各样的人交谈的机会。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对某个人有很深的成见,一见到他,就产生一股厌恶感。这时,你不要逃避,应该更积极地去跟他交谈,这是训练会话技巧的最佳方法。你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跟他谈,例如电影啦、音乐啦,通过这些交谈,可以促进两人之间的感情,增加彼此的了解。经过几次交谈后,或许你会发觉:“哦!原来他不是一个那么令人讨厌的人!”也可能你们会从此变成一对很谈得来的朋友。

    日本影评家淀川长治曾说:“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令我讨厌的人。”这是一句了不起的名言,你如果能够去除不跟讨厌的人讲话的观念,一定会变得很有人缘,会话技巧也必提高,这种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而如果一次话不投机就放弃了深入了解的机会,或许失去的要比得到的更多。记住,给彼此一个机会,或许你就能收获一个知心的朋友。

    花点心思听人说

    如果你同别人谈话,对方谈起你不懂的内容或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可以说:“我上次已同某人谈起过这件事……”这样,就可以说另一个新话题了。原则上,只要你对每一件事,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那就不会有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出现。

    有时,一些你本来不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带给你意外的收获,使你受益匪浅。这也就是说,与人交谈,除了能带来兴趣,还能增长自己的见识。有了这种想法,在你的世界里,应该不再有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存在了。与呆板的人交谈时,只要你多花一点心思去注意,也会发现很有趣的地方。还有从老年人、父母、上司等的谈话中,也往往可以得到丰硕的收获。现代人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往往将父母的话置之脑后,实在是很可惜。请捺下性子,好好地听一次,你会发现很有趣、很有用的一面。听完后,你若觉得有必要批评,再去批评也不迟。批评和聆听是两回事。如果话题总是局限于流行的服饰、时代潮流等,那你怎么能成为会话的高手?又怎能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如果有人问,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才能很多人都会答:“口才。”换个角度讲,这个世纪同样需要听才。可以说会说话首先要会听话,要想提高口才,必须要提高听才。要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形成听人说话的良好习惯,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更多的收获。

    不行就找借口开溜

    在现实的交际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实在不喜欢的人,或者一个让人很尴尬的话题,如何应对这种状况,与麻烦的对手打交道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化解尴尬处境最常用的办法是“找借口开溜”。相信很多人都尝试过这种办法,可问题在于如何让这个借口显得自然,而不要出现欲盖弥彰的状况,使得状况变得更加尴尬了。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当时的场合和可利用的一些资源随机应变,见势行事。

    对于难缠而麻烦的对手,不妨采用下面这个办法:故意忘记他的姓名,暗示你对他的漠视。不同的称呼,表示了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代表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程度。如双方见过面,对方对自己的名字却根本没有印象,表明对方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对于专门从事与人打交道工作的人,记住对方的名字并在下一次相见时叫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武器,客人会因此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愉快感觉,感到受到对方的重视。若是不想承认对方的能力和人格,或者不希望与对方打交道,就可以故意假装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暗示与之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你占有优越的地位。这是一种实用的心理技巧,对于惹人厌烦或有意轻视疏远的对象,就故意问:“啊,我忘记了,你的名字叫什么?”这种问法,一定会给对方以相当大的打击,因为这样问就表示,你的存在对我毫无帮助,所以我根本没有记住你的名字。这种不友好的问话一出口,对方就容易显得有些不自在,他们会认为,说这话的人很不礼貌或者很傲慢,也就往往会终止交谈。

    巧打圆场往好处说

    打圆场,是指交际双方因为某种原因产生误解、不快、尴尬或即将引发不必要的争端时,第三者及时适宜地出面,把此事向好的、吉祥的、有利的、愉快的方面加以解释,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把双方的矛盾“扼杀”在“摇篮”中的一种方式。打圆场辞令,就是在这种解说、解释中所运用的机智、巧妙、智慧、灵活、幽默等等让双方都能接受的恰当得体的语言。打圆场与调解的区别在于:调解一般是在双方矛盾、问题、纠纷出现之后,而且多针对时间较长和程度较深的矛盾双方;打圆场则是在交际双方的误解或争执产生之前或在即的时候,或者仅仅是一方在某方面产生误解、陷入烦恼及僵局时的解说、解释与开导。或者更确切地说,前者针对已经产生的纠纷、矛盾,后者针对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的误会、困境与尴尬的气氛。

    在交际活动中,由于交际双方彼此缺乏了解以及种种突发事件的存在,往往会导致尴尬或僵持场面的出现,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打圆场,那么就很可能引起一方或双方的不快,干扰事情的正常进行,甚至影响到彼此的关系和友情。由此可见,在交际中把握对方的心理,审时度势,然后凭借恰到好处的解说来化解尴尬与僵局,这确实是一项值得重视的能力。要想成功地打圆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其一,制造幽默的气氛。其二,强调事件的合理性。其三,肯定交际各方的价值。其四,指出交际各方观点的合理性。其五,根据事物与语言的谐音关系向好处发挥。其六,根据事物与语言的意义关系向好处联想。其七,从问题或事物的反向去思考。其八,把事物、事件原来的概念和意义引申。其九,把事件加以善意的曲解。其十,换一个角度重新解释。

    在现实生活中,过于严肃和枯燥的东西往往不易为人接受,所以人们会想方设法把它变得灵活些、有趣些。在交际场合中也是一样,如果某个较为严肃、敏感的问题搞得交际的双方都很尴尬,甚至于阻碍了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时,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幽默的解说将其诙谐化,利用它把原来被它搞僵的场面激活,使交际活动得以顺利推进。

    1950年代一次国宴,外宾见了盘内汤菜中的笋片的样子是法西斯纳粹的标志的形状,感到迷惑不解,于是询问陪同同志。陪同同志一看,发现是民族图案“万”翻滚后造成的,便解释说:“这不是法西斯标志,是中国传统图案,叫‘万’字,象征福寿绵长,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接着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齐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听了这机智巧妙的解说,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友好热烈,这道汤菜很快被吃了个净光。

    在这一外事交际活动中,中国传统图案“万”字符由于与法西斯的标志相似,结果制造了尴尬局面,这一事件当然令宾主都感到不悦。然而,机智过人的陪同同志使用了“将严肃问题诙谐化”的交际技巧,在对“万”字符进行解说之后,号召大家吃掉法西斯,结果一下子令僵化的气氛活跃起来,宾主双方的尴尬与疑虑烟消云散。

    人们之所以在交际活动中陷入窘境,常常是因为他在特定的场合做出了不合时宜、不合情理或有辱身份的举动,而旁人又往往不便于直接指出这种举动的不合理性,于是进一步导致了整个局面的尴尬或僵持。在此情形下,最行之有效的打圆场方法莫过于找一个视角或借口,以合情合理的依据来证明对方举动在此时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这样一来,个人的尴尬解除了,正常的局面也得以继续下去了。

    有一次,一位著名演员和丈夫举办一次敬老宴会,请文化艺术界许多著名前辈参加。90多岁的老画家由他的看护陪同前来。老人坐下后,就拉着一个年轻女演员的手目不转睛地看。过了一会儿,老人的看护带点责备的口气对老人说:“你总看别人做什么?”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老人说完,脸都气红了,弄得大家很尴尬,此时这位演员笑着对老人说:“您看吧,我是演员,不怕人看。”

    在这个例子里,年轻的女演员恰当地使用了“强调事件合理性”的打圆场技巧。在有许多文化界老前辈参加的宴会上,90多岁的老画家拉着女演员的手目不转睛地看,这确实是有悖常理的举动。考虑到老画家的地位和自尊问题,女演员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此事的态度,而是以“自己是演员”为依据,证明老画家看自己是正当而合理的,给老人铺了一个舒服的台阶。老人顺利摆脱了尴尬,宴会就可以正常继续下去了。

    当交际的各方因彼此不能满意对方的条件而争执不休时,作为调解者应理解争执各方此时的心理和心情,不要轻率地厚此薄彼,以免加深各方的不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只强调各方的差异(而非优劣),并对各自的优势和价值予以肯定,以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心理。

    一次,著名相声演员侯跃文主持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的“请您参加”。主要内容是由三个自告奋勇的家庭上台,根据所选的道具自行编排和表演节目,然后让观众打分。表演一结束,没等主持人发问,观众席上已是七嘴八舌,评哪组的都有,评比陷入困境。侯跃文灵机一动,对观众说:“到底哪组能得第一,还是让我问问他们本人吧。”随后逐个询问了三个家庭对登台演出节目的感受,并根据他们的回答宣布:第一组“谦虚”第一;第二组“勇敢”第一;第三组“团结”第一。三个组都得了“第一”。

    在主持“请您参加”节目时,侯跃文清楚这一节目本身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于真正分出高下,重要的是激发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基于此种考虑,在节目出现僵持的局面时,他并没有和观众一起争论孰优孰劣,而是强调了各个小组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对各组的价值都予以肯定。最后,侯跃文提出了解决争执的建议:“三个组同获第一”,结果很容易地被大家接受了。

    当人们因固执己见而争执不休时,造成僵持局面难以缓和的原因往往已不是双方的观点本身,而是彼此的争胜情绪和较劲心理。事实上,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本身常常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角度的转移,不同乃至对立的观点都可能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在打圆场时可以抓住这一点,帮助争执双方灵活地分析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彼此观点的相对性和兼容性,进而停止无谓的争执。

    清末名士陈树屏善于用几句话解开人们的纠纷,人称他“片语解纷”。有一年,在他做江夏知县的时候,清朝著名大臣张之洞在湖北做督抚。张之洞与抚军谭继询关系不太合得来。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等人。座客里有个人谈到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就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持不下,不肯丢自己面子。陈树屏知道他们明明是借题发挥,狗扯羊皮说不清楚的。他心里对两个人这样闹很不满,也很看不起,但是又怕使宴会煞风景,扫了众人兴,于是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词谦恭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而抚军大人是指落潮而言。两位大人都没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张、谭两人本来都是信口胡说,听了陈树屏的这个有趣的圆场,自然无话可说了,于是众人一起拍掌大笑,不了了之,停止了“争”。

    在上例中,张、谭两人因江面宽窄而争执不休,致使宴会大煞风景,其实根本上是两人的较劲心理在作怪。为了不使众人扫兴,主人陈树屏抓住“江面宽窄”这一焦点,指出它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只要时令一变,两人的答案就都可能正确。经过这一处理,原来看起来二者必居其一的僵硬问题变得灵活了。张、谭两人都没有说错。既然如此,两人也就顺台阶而下,停止了无谓的争执。

    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猝不及防的意外事件,往往会让当事者遭遇尴尬、不快或引发不必要的麻烦,轻则烦恼伤心,重则结下疙瘩,有的甚至一生都在心中笼罩着一层厚厚的阴云。这时如果利用突发事件及事物与语言间的关系进行机智巧妙的阐释,就会使当事者转忧为喜。

    (1)火烧衣服——幸福无边

    一个周日,某豪华酒店正为一对青年举办结婚典礼。彩灯高悬,宾朋满座,新娘新郎在爆竹声中相依相偎缓缓而来。不料,一团火星溅到新娘的衣服上,顿时蹿出了火苗。幸亏有人眼疾手快,上去将火捏灭。尽管只烧了条衣边,但新娘还是很难过的,她觉得新婚燕尔就把衣服烧破了有些不吉利。在场的人都有憾意,却不知说什么好。还是一位老者见识多,他站到新娘面前说:“恭喜你!新娘的衣服边没了是个好兆头,它将预示你们这对新人将来一定恩爱美满,幸(新))福(服)无边!”老者一句话,利用“新”“服”与“幸”“福”的谐音关系,巧妙地转换成另一种吉祥的祝福,化腐朽为神奇,说得众人都乐了,新娘也便转忧为喜了。

    (2)16444——多拉发发发

    前几年,当社会上“8”字身价一涨再涨时,有家个体户的汽车却摊上个16444的号码。亲戚朋友都说这个数字太不吉利——一路死死死。车主也因此郁郁不乐。可是,邻居的一位中学生却说:“大爷,你这号码很好,因为在音乐简谱中,它们是:多拉发发发。只要你‘多拉’货,就一定能‘发’财。”车主一听,非常高兴,硬是要送那中学生80元钱,奖他的好口才,谢他的巧祝福。从此之后,车主再也不嫌那个号码了。

    此例中,聪明的中学生没有按照阿拉伯数字来解释,而是将之转换成音乐简谱中的谐音,这么一转换,就将十分不吉利的几个数字“变”成了祝福语。真是一语解忧!

    (3)酒杯筷子被碰掉地——悲去喜来,处处快乐

    一年春节,王成和几个朋友一道去看望一个刚刚病愈的朋友。在即将要吃饭时,女主人端来一个盘子,里面是一套酒杯和一把筷子。不巧,背着身给客人点烟的男主人一转身把盘子碰翻了,噼里啪啦,酒杯全碎了,筷子也撒了满地。男女主人都很尴尬,一边收拾一边埋怨,火气都很足。客人也不知所措。这时,王成急中生智,一边帮着拾筷子,一边说:“哎,哥们儿,你家从此要交好运了,这么多酒杯打碎了,筷子撒得满地都是,这叫悲(杯)去喜来,处处快乐(筷落)!”“好!”其他几个朋友都帮着打圆场,两位主人也立刻化忧为喜了。

    此例中,王成由酒杯之“杯”想到悲痛之“悲”,由筷子落下想到“快乐”,真是自然天成,不留痕迹。

    (4)纱门装横——大发横财

    一天,李成去同事家里商量一件事,正好同事家里有个木工在装纱门。一没留神,木工将印有花鸟图案的纱门装横了。主人发现后有些不乐意,木工也很歉疚。见此情景,李成逗了一句:“老兄,你这纱门装得妙趣横生。把材料用横了——看来主人家是要大发横财了。”主人听后,连说:“托福!托福!”木工也来了一句:“经这位先生一说,我这纱门装得横竖都好。”

    上例中,将纱门装横,本是一件错事,但经李成这么一解释,竟变成要“大发横财”的预兆,主人听了能不心花怒放?

    (5)水瓶打破——达到新水平

    有一年教师节,某乡一百多名中小学教师在学校欢聚一堂,庆祝自己的节日。参加这次聚会的还有县教委和乡政府的有关领导。当校长陪同各位领导来到会场时,一名热情的学生提来一瓶开水,很有礼貌地给他们一一斟上水。快到刘书记面前时,刘书记站起来说:“让我来。”说罢就从那同学手里接过水瓶。由于没拿稳,水瓶掉在地上,“嘭”的一声把会前的喧闹驱散了,全场一下寂静起来,大家都把视线投向刘书记,刘书记非常尴尬。大会主持人对此情景也感意外,飞快地考虑着对策,一分钟后他就凑上前去对着麦克风说道:“老师们,看到了吧?这是在证明我乡的教育在刘书记的领导下打破了一个旧水瓶(平),也预示着我们很快达到一个新水瓶(平)。”听到这儿,大家轰地笑起来,随即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那尴尬的局面一下子被冲得无影无踪。

    身居要职的刘书记当着一百多名师生和领导的面,失手打碎了水瓶,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有损颜面的事情。主持人急中生智,利用谐音,把“水瓶”说成“水平”,称赞刘书记带领教育界突破了原有的旧“水平”,使他能够从容体面地下台,从而成功地维持了会场热烈的气氛。

    从以上五例不难看出,利用中国汉字的谐音与事物、事件的关系进行巧妙机智的转换,实在是打圆场辞令中的“当家本领”。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如果细心体味、挖掘与联想,总能找到内在的联系。打圆场者就是根据事物、事件同语言之间的意义上的关系进行巧妙、积极的推衍联想、生发,从而将两者紧密地联想在一起,做出一种吉祥、快乐、令人高兴的解释,使对方从烦恼与不快中解脱出来,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这从表面看是辞令,其实更本质的东西是打圆场者的思维与智慧。

    (1)桌上三颗钉子——考试板上钉钉

    有一次任小姐和几个同事一起去参加省里的业务考试,当她们走进考场时,只见梅小姐的桌子上钉有三颗大钉子,且冒出很高。不难想象,这不仅会刮坏衣服,同时也会影响答题的速度。梅小姐一脸的怒气要求监考老师换桌子,可监考老师说:“现在不能换,别违反考场纪律!”梅小姐气得柳眉倒竖,连说:“真倒霉,不考了。”任小姐见了连忙打圆场说:“有几颗钉子算什么!”梅小姐说:“你说得轻松,这可是三颗钉子,躲都躲不过去呢!”任小姐说:“你太幸运了,我还求之不得呢!”梅小姐说:“你别拿我开心了,这么倒霉的事要让你碰上,你还能说幸运?”任小姐说:“你知道这三颗钉子说明了什么吗?这叫板上钉钉!说明你今天的三科考试铁定了都能过关。”梅小姐听后马上转怒为喜:“借你的吉言,我今天要是三科都及格了请你去吃麦当劳。”结果一个月后发布成绩,梅小姐果然三科都顺利过关。

    桌上有三颗大钉子本是很恼人的,更何况是参加考试?但任小姐却在梅小姐气恼成怒的时候,用一句百姓常说的“板上钉钉”的俗语与三科考试联系起来,作了积极的联想,解释为“三科铁定了都能及格”,这正中了梅小姐的下怀,岂不皆大欢喜?

    (2)打车拉过了头——讲课会有突破

    有一次,姚丽陪同事王艳打的去市里讲公开课,在车上她们还在不停地研究着怎样才能把课讲好,结果不知不觉车开过了头。王艳又着急又生气,责怪司机没及时提醒她。司机也不示弱说:“多拉了你这么远,我还没管你多要钱呢,你还来责怪我,你自己是干什么的?”姚丽一看他们争吵起来,灵机一动地说:“王艳,你可万别生气,车开过了头这是一个好兆头,这说明你今天的公开课会有突破的。”王艳听后高兴地说:“真的?你咋不早说呢!”司机也为姚丽的机智喝彩说:“还是这位小姐会说话,通情理!”结果不仅平息了一场无谓的争吵,而且使王艳带着好心情讲课,发挥得很好,公开课讲得特别成功,还获了一等奖呢!

    车拉过了头,按常理不应该怨司机,可因讲课而着急的王艳却责怪司机,司机岂能容忍?在双方即将接火之际,姚丽机智地由“拉过了头”联想到“突破”的概念,将之解释为“讲课一定会有突破”,既灭了王艳的“火”,让她因为这个好兆头而高兴起来,同时也为司机解了围。

    (3)做梦牙掉一块——办事打开缺口

    李霞和阿云约好了晚上6点在楼下会合,一块去朋友家,她答应托朋友为阿云的女儿找工作。可直到6点10分了还不见阿云来,李霞便打她的手机催她。阿云接话说:“哎呀,我正要给你打电话和你商量呢!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大牙掉了一块。听人说梦见掉牙不吉利,我心想着今天办事肯定不会顺利。咱们是不是改天再去?”李霞一听很生气。她得知阿云的迷信根深蒂固,便灵机一动地说:“你可真想错了,这是好梦啊!你梦见牙掉了一块而不是全部,那就叫打开缺口啊!这不正预示着今天的事一定能办成啊!”阿云一听果然高兴地惊叫起来:“哎呀,真的吗?还是你说得对,我信你的!”她俩如约而去,还真应验了,结果事办得十分顺利。

    按照习俗、迷信的说法,梦见掉牙确实不吉利。可李霞却细心地抓住“梦见牙掉了一块而不是全部”这个细节,将之巧妙地解释为“打开缺口”,打消了阿云的顾虑,使她欣然如约。至于事办得顺利与否,则是一种偶然的因素。

    (4)蛋糕盒裂开缝——以后“开心”过

    青年教师赵威去为岳父过70岁生日。一位亲戚因故未来,托人送来一盒生日蛋糕。席间,当老岳父乐呵呵地打开蛋糕盒子时,脸色陡然阴沉了下来!快嘴的岳母心里装不住话,大声嚷了起来:“哟,这蛋糕盒子怎么裂开了一道缝?真是的……多不吉利!”欢乐的场面顿时有些凝固。这时,赵威急忙站起来端起一杯酒,笑着说:“爸爸,这可是您老寿星的好兆头啊!这就叫做70岁以后‘开心’过!来,敬您一杯,愿您老今后的日子永远开心快乐!”这一解释,把岳父、岳母全部说“开心”了,大家一块高兴地笑了。

    生日蛋糕盒开了缝,本是很偶然的,但在生日宴会这个一年一度的喜庆气氛里,确实是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老年人往往比年轻人更讲究兆头。赵威巧妙地根据蛋糕“开心”的情状,顺着“开心”的情状想到了“开心”的生活,把蛋糕裂缝的“开心”转换成了高兴、快乐的“开心”,并融进了自己真诚的祝福,真是聪明而善解人意。

    (5)怎么是个破货——破旧立新

    家在农村的小朱正在举行婚礼。按照家乡风俗,新婚那天,新郎、新娘要入席吃茶用饭,然后分桌敬酒。小朱和新娘在众人簇拥下入席,各位来宾也分别入席,第一盘盛满喜糖和糕点的金色塑料盘,由一个帮忙的伙计端了上来。可是就在伙计把盘子放在餐桌上的时候,只听“咔嚓”一声脆响,盘子破裂了。宾客们听到刺耳的声音,全部的目光都扫了过来。端盘子的伙计吓了一跳,慌了神,脱口而出:“怎么是个破货?”这句话就像一声惊雷,气氛一下子紧张了。小朱见此情景,灵机一动,高声说:“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我们带了个好头啊!”听了他的话,全场一片欢腾。

    打破了装喜糖的盘子本来已经让人们感到震惊和不祥,再加上端盘子伙计的一句话,更让当时的情况雪上加霜。小朱抓住这个“破”字做文章,赋予其“破旧立新”的意义,既激励人们打破陈规陋俗,符合年轻人新婚的场合,又迅速扭转了伙计不合时宜的话语造成的难堪局面,使婚礼得以顺利进行。

    从以上五例不难看出,利用汉字中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特点,将原来不吉祥、不中听的话语给以另一种意义的解释,确实是打圆场者应该把握的法宝。

    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窘境,在当事人无法解释、无力摆脱与无可奈何的时候,第三者往往可以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从问题、事物或事件的反向去思考,做出让对方欢喜、满意的解释。这也是打圆场辞令中较高层次的方法。

    一位中国人去美国探亲,他的姐夫在西雅图开了家餐厅。一天,他正帮大姐洗碗,忽然店堂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餐厅为招揽生意,每当客人离座时,总要奉送点心一盒,内附精致“口彩卡”一张,上印“吉祥如意”、“幸福快乐”等吉利话。眼下店堂里一对新婚夫妇,原是老主顾,昨天他俩满怀喜悦地光顾。这天上午,他们打开点心盒,意外地发现竟没有往常的“口彩卡”。两位信奉上帝的虔诚的基督徒顿感太不吉利了,便来“兴师问罪”。新郎还算克制,只是追究原因,新娘却委屈得快要落泪了。身为招待的外甥女,自知忙中出错,急得张口结舌。大姐不断赔礼道歉,仍无济于事。去探亲的这位弟弟不慌不忙地跨到大姐跟前,微笑着,用不熟练的英语说道:“No ne news”(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一句话,使新娘破涕为笑,新郎也顿时喜上眉梢,高兴地和他握手拥抱,连连道谢。

    这句平息风波的妙语就是反向思考的结果。没有吉利的话,这当然不好,但是否就是绝对的不好呢?反过来想一下,就想到了美国的一句谚语:“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妙语一下子就找到了,而因此引起的麻烦也自然消除了。

    其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的尴尬与僵局都是交际一方无意之间或因不了解对方而造成的,怀有恶意与歹念的情况并不多见。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第三者是最合适的打破僵局的人选。如果第三者能根据具体情况将引起尴尬的事物、事件原来的概念、意义引申向别处,则会有效地化解尴尬僵局。

    20世纪80年代末,老诗人严阵和青年女作家铁凝等访问美国。有一次他们去参观博物馆,开馆时间未到,他们便在广场上散步。恰巧有两位美国老人在旁休息,看见中国人来,他们很高兴地迎上来交谈,说中国人是他们最为敬仰的。其中一位老人为表达这种崇敬的感情,热烈地拥抱铁凝,并亲吻了一下。铁凝十分尴尬,不知所措。另一位老人抱怨那老人说,中国人不习惯这样。那拥抱过铁凝的老人,像犯了错误似的呆立一旁。严阵走上前去,微笑着说:“呵,尊敬的老先生,您刚才吻的不是铁凝,而是中国,对吧?”那老人马上朗声笑道:“对,对!我吻的是铁凝,也是中国!两种成分都有。”尴尬气氛在笑声中烟消云散了。

    这里,老诗人严阵机智幽默地将美国老人吻铁凝这件事转移引申为“吻了中国”,把铁凝个人这个属概念引申为“中国”这个种概念,这就使当事人双方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从尴尬的气氛中跳了出来。而且,这种引申实际上也抬高了美国老人吻铁凝本身的意义,这种吻象征着一个美国人向开放的中国的致意!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或局外人由于彼此不甚了解,常常会做出一些让对方迷惑不解的举动,导致尴尬、紧张场面的出现。为了缓解此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故意曲解的策略,假装不明白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而给出有利于局势好转的理解,进而一步步将局面朝有利的方向引导过去。

    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偕夫人赖莎访美,在赴白宫出席里根的送别宴会的途中,他突然在闹市下车,和站在路旁的美国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将汽车扭转回头,冲下车,围上前去,并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旁的美国人赶快把手从裤袋里抽出来(怕他们袋内藏有武器)。行人被搞得不知所措,有人责问这是为什么?站在戈尔巴乔夫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赶快打圆场,向责问的美国人解释说:“他们的意思是要你们把手伸出来,跟我丈夫握手。”

    这种随机应变、顺水推舟的圆场话真是两全其美,既维护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人的友好感情,也消除了由此带来的尴尬局面。顿时,周围的美国人都伸出手来同戈尔巴乔夫等人握手致意。

    在本例的交际场景中,交际的局外人——苏联保安人员出现了,由于他们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以至于破坏了戈尔巴乔夫同美国市民的正常交际活动,使局面窘迫难堪。幸亏戈尔巴乔夫的夫人十分机智,适时地使用了故意曲解的技巧,把保安人员的举动解释为“请美国人握手”。这样,尴尬的局面不但顺利缓解,而且有力地推进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民众的友好感情。

    人们在交际中的困境与僵局之所以能使人“困”起来和“僵”起来,就因为当事人自己没能从固有习惯的思维圈子中跳出来。而打圆场者若想成功,就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把引起发生困境的事物、事件和问题调换一个角度重新向好的方面加以解释,从而使当事人认同这种全新的、吉祥的说法。

    牡丹,是中国的传统名花,有“富贵花”之美誉。有一次,著名画家喻仲林开办画展,其中的一幅牡丹被一位老者买去。过了几天,老者忽然打一电话,坚决要求退还此画。他振振有词地说:“你的牡丹图中有一朵牡丹画在纸边上,只剩下半朵了,这叫做‘富贵不全’,我总不能把‘富贵不全’挂在家里呀!”

    喻仲林听后,略加思索,故作惊讶地答道:“哦,你把它叫做‘富贵不全’呀,我这里也给它一个画题,叫做‘富贵无边’。”

    老者一听,连声称好,再也不提退货的事了。

    上例中,老者把画在纸边上的半朵牡丹理解为“富贵不全”,以此来责备画家,未免有一点强辞夺理。然而画家顺着对方的思路,调换了一个角度,却得出了另一种“富贵无边”的解释。可谓想法独特,道理充分,寓意吉祥,终于使有些偏执的老者连连称好,立刻认同并喜欢上这种吉庆的说法。


如果您喜欢,请把《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方便以后阅读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第七章 说话要避免尴尬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第七章 说话要避免尴尬并对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