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为什么海归之路越走越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克里斯托夫·金 本章:第九章 为什么海归之路越走越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甄别海归优劣,激励海归自强,是国家人才战略不可缺少的一环。然而,大量海归返潮导致“物以稀为贵”的价值概念荡然无存。在最近爆出的“打假皇帝”方舟子揭露“打工皇帝”唐骏涉嫌博士学位造假的诚信危机中,两名海归名人唇枪舌战针锋相对,实际上使得海归整体体无完肤,含冤蒙羞。

    “海归之路越走越窄”是一个许多人敢想不敢说的严肃话题,涉及到国家人才战略和政策以及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的方方面面。

    中国海归的历史源远流长。

    海归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海外留学人员掀起了一波波回国浪潮。当时,很多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步入疲态,中国经济却逆流直上,一枝独秀,持续多年保持双位数年经济增长率,特别是中国各级政府大力推动海外招商引资,高薪招聘留学人才,为创业留学人才提供包括启动资金、住房补贴和免税等极为优厚的全方位支持,一举成为海归返潮的巨大动力。

    海归从“出国热”到“海归潮”,除了怀家念国、叶落归根的天然情结,其背后更有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后所带来的国际地位的显著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中国加入tO,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行,上海世博会隆重推出等喜事连连,而由于美国华尔街引爆的金融危机转化为全球性实体经济危机,海外就业市场异常严峻。海外游子对中国未来几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经济形势普遍持乐观态度,兴奋不已豪情满怀,推动了回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衰。应该肯定,随着中国政治体制趋向稳定,法制规范逐渐完备,投资环境持续改善,再加上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这对全世界而言,具有极大的“磁石效应”。

    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企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而拥有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的风险投资、西方先进的商战理念、丰富的中西方沟通经验和人际关系资源的中国海外留学人员,自然而然地成为海归的开路先锋。

    海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观念,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他们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他们给中国带来了更加理性与开放的心态,成为推动中国不断进步的一股重要力量,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文明的步伐。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这些美好的景象近年来急转直下,供过于求的海归回国后就业形势出现严峻的局面,重新回炉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成为唯一的选择,海归问题终于浮出水面。

    国内就业市场严峻,大量海归回流,往后看,不可乐观。

    海归之路越走越窄,大多数海归不转型,不放下身段,将无路可走。

    作为国策之一,关注海归这一先天不足的价值群体势在必行!

    海龟即海归人才,土鳖系本土精英。

    海龟和土鳖,同根生异地长,海龟水土不服良莠不齐,土鳖占山为王游刃有余。对海龟的过分溺爱和政策倾斜,自然对土鳖不公不平引起反感,同时误导海龟适得其反。对海龟和土鳖一视同仁因才适用,不拘一格降人才,同时鼓励海龟与土鳖打成一片风雨同舟,才能引导海龟走出误区,正确对待自己。

    理论上,海归隶属高端人才,高标准严要求,学术公认一流,德行也不应次之。然而大量海归回流,拖泥带水,市场价值和需求随之锐减,必然影响海归的整体形象。海归失宠天经地义,海归之路坎坷崎岖,越走越窄。

    最近爆出打工皇帝唐骏涉嫌博士造假,使得的始作俑者无地自容,无法自圆其说。没有诚信的成功一如沙滩上筑起的楼阁,一场疾风暴雨,一阵波涛汹涌,顷刻间就给冲刷得体无完肤、无影无踪。

    能力再强能说明什么,因为没有什么比诚信更重要!

    成功可以复制吗?

    事实上,成功是难以复制的,每个人的成功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渊源,还有智慧和打拼,而失败是被无数次重复的,是可以复制的。

    每一个失败的人都是在重复前人的失败,而不是成功。要是大家复制唐骏的成功,弄一顶不入流的博士帽戴在头顶,迟早后院起火,悔之晚矣。其实,我觉得唐骏不该写那本,要是写《我的错误不能复制》,或许说的过去。不过世事就是这样,总是难以料定。

    一个涉嫌造假缺乏诚信的人,还要不断推出自己的成功传记,炫耀自己夸大的风云岁月,严重误导社会大众和年青一代。这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过去。如果说,那就是靠欺骗可以蒙骗天下。

    看一看周围的朋友,成功之人自有不同的版本,失败之士都如出一辙。很多人觉得成功高不可攀就放弃了,而一旦放弃就必然降低标准与更多的同类竞争,去重复无数人已经复制过的错误,反而更难,更不易成功。

    因此,成功可以复制,是一种诡辩,谁相信,谁上当!

    谈到海归,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一如既往地赞美拥护,一种是不屑漠然。现实的情况是今天的海归与以前的海归处境已不同。一看就知道,海归走向“海待”,淡化了海归的光辉形象,随着更多的海归蜂拥回流,随着更多类似唐骏涉嫌造假丑闻的浮出,海归的彻底失宠将很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在国内的人天天想着出国留洋,而在国外的留学生却梦想着回故乡。很多留学生像是站在围城的城墙上,看看城里,再看看城外,却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家。每日,徘徊在城墙上,忧虑,伤感……”这是来自网上“留学围城”的感慨。

    教育部的一组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2.9万人,比上一年度增长27.5%;与此同时,全年留学回国人数10.8万人,同比增长56.2%。近几年,中国留学归国人数几乎每三年翻一番。

    物以稀为贵,大量海归涌入国门,国内应接不暇,加上一部分海归行事高调而底气不足,要价过高又良莠不齐,从而株连海归整体。这些真假海归充斥在当今社会的各个角落,正在成为中国如火如荼的招商引才活动中,一个逐渐浮出水面的飘浮状体。

    祖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有一点毋庸置疑,即置根本土的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现代海归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因此有“桃子熟了摘桃子”之嫌。

    此外,出国留学早已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新鲜事,出国中介提供给从申请到录取和安顿的全套服务,出国手续也不复杂,国外领事馆签证也宽松了许多,也不用严格的考试或具备优秀的水平。换句话说,只要你有钱、有本事联系到海外的学校,跨洋留学无人拦截,走到天涯海角都不是梦想。

    出海和海归的放任自流改变了人才市场的自然生态,结果供大于求,供求失衡,海归的价码一路下跌,甚至跌的低于本土同行。一些海归丢人现眼,连一二千元的月收入也与本土同行竞争,打的不可开交,使海归群体蒙受的负面影响雪上加霜。海归长期享受政府的特殊待遇,越来越招致本土同行愤愤不平,他们从暗地里窃窃私语到公开叫板:凭什么?

    在海外漂流了几年或几十年,回国就应该高官厚禄、众星捧月相待?大家干一样的事情,一样的加班加点,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海归有什么理由在待遇上高国内同行一等?海归有预感,一劳永逸地享受特殊待遇不一定持久,即使国家明里支持,实际上,他们也是理智的人,也得考虑来自民间的声音。

    不言而喻,海归政策是国策。

    从海外全职或半职归来的是海归,双向晃悠跌跌撞撞的也是海归,同样享受国家奉之神明、顶礼膜拜的荣誉和待遇。直到今天,海归已经远不如过去那样如日中天,不可一世,但还是受到国人敲锣打鼓相迎,鲜花美酒伺候。

    由于国家人才政策向海归整体倾斜,海归大军日益膨胀,海归质量自然下滑,海归逐渐形成备受宠爱和争议的国内一族,荣辱一生。

    过多的溺爱和宽容使得一些海归迷失了方向,漫天要价,有恃无恐,凌驾于国人之上,也给一些海归可乘之机,学会了国内学术界潜隐的走穴敛财,不认真做事,不兑现自己的承诺,白白辜负了政府和人民的苦恋之情、爱戴之心。

    当然,成功的海归大有人在,学术和德行一流的也不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点,全身心投入祖国大业,而不是双向游走,投机敛财。

    中国的大手笔海归政策不是不好,而是需要调整。

    从经济上刺激海归的政策长期难以维系,其方向正在逐渐偏离航道,副作用不小,面临触礁。而从道义上激励海归报效祖国,将更加坚定海归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更能帮助海归第二次创业,放下身段,提前适应国内激烈竞争的大环境。

    多少年来,被中国社会竞相热捧,并长期赋予特殊待遇的海归是不是绝对地等同于国家急需的人才,作为海归是不是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度和对科学研究的务实性,海归政策是否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整、代之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刺激为辅,却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问题。

    在中美两个大国博弈的狭缝中辗转求利十分危险,脚踏两只船更易使海归漂浮不定,无从建树。直至越来越得不到社会的尊重,最后落荒而逃,导致国家整体的人才政策和具体的个人期盼遭遇意想不到的冲击。

    旁观者清。

    之所以大胆地将海归群体和海归个人区别开来,是因为社会大众对海归的整体印象已大不如前,甚至极为反感。究其原因,海归群体鱼龙混杂,他们中间既有价值连城、鞠躬尽瘁的国家栋梁,也有天涯海角、好高骛远的失业游民,还有混吃混喝、伺机行骗的投机客。

    如今国门敞开,出国如流水,政府和人民没有必要将大批量的海外人士与本土人才泾渭分明地区别开来,也没有必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金集结和赏赐那些双向敛财的滑头海归。

    攸关国家利益的的尖端技术和学术研究项目,能在中美两个对峙的大国之间畅通无阻地找到平衡点令人生疑,从任何角度讲都是极为困难的。至少,美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将秉持坚决反对、甚至阻挠的立场,弄得不好诉诸法律,对薄公堂,那就麻烦了。要不就是什么瞒天过海、不着边际的忽悠项目。对两个壁垒分明的大国具有一个“忠诚度”,同样不可思议。他们有什么特许的分身术,可以在两个国家的核心知识产权领域顺利游走,在挑战性极强的科研工作中身肩两个重任、执行两个完全不同的使命。

    一心二用不是科学工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精力和资源各50%的配置更是学界唾弃的欺人之谈。要知道,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坐得住,坐得下来,不食人间烟火,赖得住寂寞,必须抵挡许许多多的人情世故和利益诱惑。

    双向海归做得到吗?

    这样一来,我看不出他们是在真正地为国效力,而是在政府的感召下,顶着海归的光环回国,出一把名,捞一茬利,然后一溜烟没影了。

    中国人的善良是出了名的,但善良也是会坏事的。中国鼓励一些海归人才自由地双向行走,两全其美,指望他们可以利用海外的平台和资源间接地为国家作贡献,也不顾及他们对所在国高薪聘请的职责如何尽心尽力。而事实上呢?那些所谓的海归在海外并不着美。因为没有一个名牌大学、政府机构和核心企业鼓励自己的员工海外兼职,背信弃义。弄得不好,鸡飞蛋打,不良纪录存档在所在国的黑名单上,为以后发展布下重重陷阱。

    用脑袋往深处想,而不是用大腿琢磨,除了忙里偷闲,偷偷摸摸,甚至违法乱纪,怎么可能光明磊落地通过正常渠道转移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而不受所在国政府和企业的监控和惩罚?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同样不允许其核心雇员脚踏两只船,平分秋色。

    挽救海归是一种发自心底深处的良知呼唤,是关心海归未来发展的第一行动,是义不容辞的全社会责任。无论如何,作为海外游子,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同路人挡住后来人的路,使得海归之路越走越窄,最后阻塞海归的崎岖之道。

    海归人才是否好甄别,是骡子,是骏马,拉出来溜溜。

    单向海归所取得的成就,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令人信服。自然科学家不说,老一辈科学家不说,还是说一说年轻一辈的海归人物。

    经济金融学界的李稻葵等人全身心投入中国的发展令人瞩目,已经分别成为中国经济政策和中国民间企业的代言人,说他们是中流砥柱也不肉麻。这种义无反顾地回国效力才可能得到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重用,才可能建立起自己货真价实的品牌和市场,才可能声名鹊起,打开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而双向游走的海归心浮气燥,不可能沉下心来、低下姿态,利用假期之便,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研发环境下,潜心攻克某一个科学研究上的顶级难关,克服重重障碍,最后获得巨大成就。简直开国际玩笑。即使成功,也是凤毛麟角、微不足道,到头来还要为知识产权属于中国还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挠头,官司不绝,最后说不定一无所获。

    尽管如此,从海外重回祖国怀抱,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幸事。

    无论能力高低,只要愿意海归,都应敞开民族的双臂热情迎接和鼓励,这是国家的原则立场。探讨海归问题,旨在鼓励海外游子报效祖国,与国家战略完全一致,但侧重于如何把好海归整体的质量关。让海归之路不至于越来越窄,最后走不下去。

    这里不得不多谈一下唐骏诚信危机对海归整体的负面影响和冲击。

    越辩越糟,骑虎难下,这是唐骏面临涉嫌博士造假指控以来的两难局面,唐骏周围的亲朋好友和律师智囊都知道这一点,但没有办法扑灭这一场越烧越旺的燎原野火。现实是,一方面不愿直接认错,黯然离开好不容易打下的名利江山,另一方面已经被牢牢勒住了虚假或水货博士的软肋,又不得不面对。

    唐骏目前的处境的确很难。难极了!

    美国西海岸中文媒体这几天每天都登载有关唐骏假博士的新闻和解读,满城风雨,看戏不怕台高,屏息以待后续效应。因为这里的人都知道西太平洋大学(estern Pacific University)是一个不入流的“学位工厂”,说是野鸡大学也不过分。唐骏怎么解释都苍白无力。

    在我看来,唐骏面临的不仅是一场个人诚信的巨大危机,也是中国名利场浮夸成风,浮躁不安的一个缩影。很多官员和商人都备有不知从哪里来的博士头衔,连根本不需要博士“充蒜”的唐骏也堕入其中。唐骏怎么了?

    在中国,为自己贴金,写个人传记和成功历史蔚然成风。唐骏栽就栽在也要效仿这一股“自传”风,要为自己树碑立传,千古流传,反复炒作自己的,结果惹来飞祸。写传记是一枚悄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双刃剑,稍不留神掉下来砸在头上就惨啦。

    唐骏的博士学位涉嫌造假余波荡漾。我一直担忧唐骏这样一个心中偶像在名利的追逐下轰然倒下,我一直盼望唐骏拿出铁证证实自己的博士学位货真价实。遗憾的是,文学城今天头条新闻爆出唐骏造假成事实,他真是从未听说过的西太平洋大学(pacific ern university)的速成博士。My God!

    美国的博士并不好拿,不可能一边日理万机操持公务,一边还有大量精力攻博士。美其名曰,领导干部的从政经历就是学识,岂有此理,两套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风马牛不相及。没有至少四年的含辛茹苦、刻苦钻研,美国博士难以成行。三年博士极为罕见,定有机遇和超人之处。两年博士不值一谈,一定是野鸡水货。

    唐骏栽在一本接一本的传记上,是枪手所写还是自己亲笔?方舟子等大批严谨之人当然不满。?其实任何人的成功不可能复制,只有失败才容易复制。在中国书市上,年轻人大出个人传记,用自己的偶然成功误导大众,导致更多的人浮躁不安盲目追求。

    就业市场排斥博士众所周知,视之为象牙顶端的异端,过度合格、偏执倔强、领域狭窄、难以与团队相处。风险投资界除了考虑博士(PhD)从事科技领域的工作,其他部门根本不感兴趣。我见过好多哈佛、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穷困潦倒,不得不转行做餐馆、开洗衣店。

    恩格斯说,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

    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思想是,特竞天择,适者生存。

    动物的本能在于为生存不惜弱肉强食,残杀和灭绝同类。同样,个人、企业和国家无不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披荆斩棘,恃强凌弱,兵戎相见。别说谎言、欺骗,就是同室操戈、满门抄斩,穷兵黩武,烽火连天,又何妨?这样的历史和现代悲剧不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我们身边重演吗?

    毋庸置疑,这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地球村的宿命。企业发展同样如此,不遏制和扼杀竞争者的结果就是自取灭亡。人类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别无选择,人类的发展正是这样从腥风血雨中一路走来。海内外沸沸扬扬的博士造假事件的主角唐骏,也在重复这样一个人间悲剧。在骤然降临的诚信危机中,他一定感悟和意识到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生存哲学的重要性。那就是,为生存而战。

    向社会大众屈身谢罪,认错道歉,意味着什么?是职业生涯的黯然句点,还是辉煌顶峰的源远流长?是顶礼膜拜的青年偶像,还是被百度百科定义为一个精英耻辱的时代象征?是励志书的无穷放大,还是成功学的轰然倒塌?是放弃名利的著书立说登台演讲,还是从此埋名隐姓、孤独做人、金盘洗手?对誉为“打工皇帝”的唐骏来说,只能上不能下,要么透心自刎,要么拼死一搏。太难了!

    我很理解唐骏此刻的进退维谷,我丝毫看不出唐骏正在选择一条放弃二十年来苦心经营和精心打造的美好前景的不归之路。对他来说,是是否生存下去的挑战,而不是认错道歉的问题。如果没那么严重,认一个错,如过眼云烟,又何妨!

    于是,打死不认输的唐骏襟怀坦白:“如果我把全世界都骗了,就是你的真诚蒙到了别人。”好一个唐骏,鸭子死了嘴壳子硬,干脆来一个以毒攻毒。你说我骗,我就骗,但我用真诚骗倒你,就是能力,骗倒的是全世界一群骗倒后还礼赞的白痴。唐骏豁出去了。

    “我用真诚欺骗你”可能从此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句流行语。

    环顾四周上下,真实的谎言曾经迷倒了多少痴情男女,曾经撂倒了多少铁血将士,曾经颠覆了多少经典思维……这实质上是人类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在濒临危机和消亡时的一种本能的挣扎和本性的彰显。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活下去,柳暗花明,东山再起,渡过眼前危机高于一切。

    著名电影演员施瓦辛格主演的迷倒了无数观众,梦醒后才知道人世间还有黑白的颠倒,谎言的真实。克林顿总统在任时与莫妮卡?罗文斯基的丑闻,打死不认错,最后反而凤凰涅槃,化险为夷,在第二任总统卸职时创下民意支持历史新高。

    唐骏说不定从中悟到了什么?

    我好奇地关注着唐骏每一次精心策划的只言片语。

    他昨天上午还那么不露声色地发给所有港澳资讯员工一封内部电邮。他郑重宣布:“一个星期的网络大风波从今天开始应该收尾了。”

    当社会大众紧锣密鼓,虎穴追踪之时,他已经发出了悄然收网的指令。唐骏的危机管理似乎从这里出现曙光,他在为生存而战。可不是吗,据说上头已经发出了封口令,各媒体请注意,唐骏事件不得再过度渲染和深层报道。

    根据目前在中国本土游离的海归特色,可细分为五类,广义的海归概念延伸到了港澳台同胞。

    1.官方海归

    这批海归是国家公费资助定向培养的明日之星,乃国家持续发展的栋梁之材。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稳操胜劵,海归耀眼的光环加上国内早已预留的机会,使这一批海归自信满满,春风得意,如鱼得水。

    他们才是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

    2.创业海归

    这是一批最有本事的创业者,海内外习以为常,百折不挠。他们大多数致力于打下属于自己的一片江山,不甘为人作嫁,因此孤注一掷,自筹资金,明明白白地放弃海外优厚的收入和环境回国创业。他们大多将家庭留置海外,海天一方,其艰辛和压力以及创业风险天知地知,自己知。

    他们是与时俱进、不畏风险的强者。

    3.空降海归

    这群海归明星闪亮,既实惠,又幸运,当然也是能力超群的一流海归。他们从成千上万的候选人中海选,脱颖而出,再由海外跨国公司直接或间接地空降到中国,又名“首代”或海外驻中国全权代表,充分享受海外最优厚的待遇,气度不凡,先声夺人。

    他们是前呼后拥人人羡慕的一群“牛人”。

    4.普通海归

    这是海归的绝对主体,背负着不灭的梦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往往水土不服,进退维谷。他们回国的主要目的是找工作,求生存,在竞争激烈的就业战场上不得不遭遇与本土同行激烈厮杀的肉博战,处境最艰难。

    试想一下,如果海外求学时间不长,真才实学欠佳,海归后只能拿一两千元的工资,被国人看贬自然顺理成章。既然海归,就得有超人之处。哪儿来?

    他们是中国社会越来越多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

    5.归根海归

    这是一大批叶落归根的老华侨。他们经历了人间太多的峥嵘岁月和沉浮沧桑,终于白头到老,壮志未酬。他们可能是衣锦还乡的实业家、可能是走投无路的漂泊者、可能是隐姓埋名的神秘人……

    总之,他们是至死不渝心系祖国的自由人。

    谁都知道人才重要,只要是人才,别说高官厚禄,房子车马,就是亿万年入,股权董事,要什么就给什么。但前提是,海归必须是货真价实的人才。

    唐俊曾经是公认的顶级人才,加盟新华都,就得十亿年薪天价,打工皇帝的称号由此而来,从来没有争议。直到最近事发东窗,由另一位“打假皇帝”的海归博士方舟子揭露唐骏涉嫌博士学位造假引来漫天质疑,才捅出漏子。

    海归人才若能为中国企业和市场带来理想的回报,取得重大突破,一点特殊的高薪补偿算不了什么,得到顶级的待遇也理所当然。但是,甄别货真价实的人才并非易事,满足人才的特殊需求也得苦思苦想。

    水土不服,盛名之下,其实难负,期待和实际落差巨大,还要适应来自四面八方的蜚短流长,面对本土同行的直接挑战和社会的异样眼光,海归陷入困境。

    在家人面前,必须光宗耀祖;在同行之间,必须独领风骚;在海外同行眼中,还必须更上一层楼。这样的精神负重,姑且不论来自物质生活上的压力,来自精神层面的落差也不可能轻松。

    如何调整突如其来的失衡心态,挥去海外生活的朴实无华,适应日新月异的家乡巨变,重建不可忽视的人脉关系,同时抵御国内高消费的强烈诱惑和夜生活的灯红酒绿,海归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可谓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煎熬。

    说实话,挺难的。海归的出路在哪儿?

    要么回来当老板,成就一番大事业,打下一片天下,凭硬本事,谁都管不着。要么当企业高管,凭实力强人出头,私底下打建自成一体的团队,呼风唤雨。要么成为名人教授,走穴下海,独来独往,同时海内外游走,人家不得不拜。

    以上三条路固然好的很,不过仅是为具有真才实学又能左右逢源的实力派海归而备,大多数海归只有望洋兴叹的份儿,上不了这个台阶。

    海归在定位上出了问题,期待鹤立鸡群享受特殊的待遇势必循以上之路,而此路实在是太窄太难,越来越难。事实上,海归大批的反潮,已转型为不折不扣的普世动物,其稀缺的光环基本散尽,而绝大部分留在海外的“未海归”才是海外留学生的精华。实话实说,拥有一份稳定的高薪工作、家庭和多少年来打拼的天下弃之而去的海归,我还没有见到有几个,见到的不是创业的,就是失业的。

    回国创业的海归另当别论,即便如此,也没有几个敢放弃海外的一切,孤注一掷。他们大多数游走两岸,左右逢源,逢凶化吉,旱涝保收。他们常常私底下说:“海外赚钱不易,国内赚钱更难。”

    海归,在失去原有的光环之后,正在成为进退维谷的“特殊弱势群体”。除了两边游走的海归,大多数海归早已破釜沉舟断了退路,回不去了。

    海归之路越走越窄,是否意味着中国海外人才战略的有待完善?

    该是全面检讨和审视海归政策的时候了。


如果您喜欢,请把《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方便以后阅读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第九章 为什么海归之路越走越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第九章 为什么海归之路越走越窄,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并对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