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精髓的高科技在硅谷,中国高科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克里斯托夫·金 本章:第十八章 精髓的高科技在硅谷,中国高科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高科技作为现代危机的幕后推手锁定着人类的发展趋向,是任何未来一位世界领袖都必须正视和应对的第一挑战。人类遭遇的所有危机均起源于供需结构的永久性失衡和错位。高科技奉献给地球和人类以利益和巨大效率,但抵不上它衍生一个毁灭性的灾难。真正的高科技是人类智慧的高度浓缩,不可能百花齐放,遍地开花。

    是中国科技界蓄意误导高科技,还是被高科技无意误导?

    这一古怪刁钻的问题,谁也说不清,但令人忍俊不止。不过,只要见识一下中国高科技中心和高新开发园区无所不在,层出不穷,就略知端倪!

    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到天津、广州、武汉、深圳、重庆、大连、南京等中心城市、再到苏州、无锡、宁波、东莞等二线城市,最后再到江阴、昆山、岳阳、中山、荆州等地方小城和县城,哪一处不见高新开发区大兴土木招商引资,哪一位官员不高谈阔论高科技产业化、商品化、地方化。

    相对于科技强国美国,也只有硅谷这样一个名正言顺的唯一的高科技中心,按理说,中国高科技举世无双,高科技成果辉煌璀璨,成千上万的中国高科技中心和高新园区的整体实力无人比翼。

    其实不然。

    除了航天飞行、卫星探测、核能、纳米、生物遗传工程等相当狭窄的尖端技术领域,说中国实际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可能一点也不过分。

    不信,你去咨询一下中国和世界最客观、最具影响力的大科学家和大教授。计算机技术、网络传媒、软件外包、太阳能,即使是目前十分热络的3G无线技术和已经建起的许多半导体工厂,都早已不是严格定义的高科技。

    为什么?

    很简单,如果高科技能够如此迅速普及,谁都会做,谁都可以毫无障碍地大显身手,甚至连中国南方农村的许多乡镇企业都能在技术员的指导下驾驭计算机和芯片生产线,那是什么高科技?那是低科技或者是已经成熟的二流、三流商品工艺技术。

    将市场上流行的一般商品技术工艺流程一概纳入高新技术的范畴,这是对高科技的误读和无知,是对科学家的不解和鄙夷。不要以为那些从硅谷海归的工程师或研发人员带来的就是下一代高科技核心技术和产品,不要以为沾上硅谷就是了不起的高科技研发人员,不要以为他们高谈阔论的商业计划书就是高科技产业化的蓝本。

    直率地说,这些商业计划书仅有千分之几的机会从美国风投获得投资。

    当然,中国另当别论,撒网捕鱼似的投资流行得很。

    骗不了美国人,骗中国人并不难。

    中国有的是钱,风投不给或少给,抠门,政府无偿贷款和补贴更绝。

    实际上,海归中大多数都是普普通通的工程师,不少都是失去工作后走投无路,一跺脚回国重新创业,谋职。常识是,一个英特尔半导体公司,一个谷歌搜索引擎公司,一个微软公司,旗下的在职工程师或应聘工程师何止十万百万,难道他们都是具有特殊发明创造和创新技术的科学家和产业家?

    傻瓜才相信。

    美国只有一个高科技中心硅谷,因为高科技是聚成、高效、迅捷、精华的代名词,不可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不可能散兵游勇、遍地开花。

    在这样一个整体研究水平如此强大、多元化优秀人才如此众多、资源如此丰富的国家,美国人只承认和接受一个硅谷的现实。

    因为他们从不相信,无数顶级智慧的人才各自为阵单兵独打能够产生和集成最理想的创新技术,他们不认可无数分散的高科技地点可以凝聚最优化的生产效率。因此,美国政府、企业和人民只愿意将最宝贵的资金和最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一个或最多几个高度集成的高科技中心。

    真正的高科技具有时间性和效率性。

    十年前,一个新技术出笼需要一年甚至几年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今天,高科技日新月异,仅以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衡量其市场价值。这就是为什么苹果公司不断推出升级或革新换代的智能手机,这就是百度为什么发展的触角不断延伸到更宽广的领域,这就是风投为什么越来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分散风险,将投资限制于那些持续成长、不断创新的市场型企业。

    面对中国如此众多的高科技中心和高新开发区,让风投如何将最宝贵的时间、资金和资源高效率地投入到一个或最多几个高度集中的潜质企业。如此一来,中国高科技领域成为群雄争鹿、谁都可以折腾的战场。

    高科技是人类创新智慧的精髓和沉淀,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大显身手的特殊行业,倘若普及开来,一旦让无数的能人志士大卸八块,急功近利,就不成其为高科技,而是低科技,是人人可以参与的市场化工艺流程和商品复制技术。进一步说,高科技是以人类自身应有尽有的最高智慧为创新平台,以大自然为完成生产所需要的资源输送和环境依托,将人类的创新能力转化为高度有效的生产力,不断突破产业“瓶颈”,使产物成本和服务减至最低,将生产效益和利润提升至最高,直到不可逾越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是人类终结自身的“地雷阵”,是悄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数不胜数的利益和效益的同时,它同步将地球上所有可实现的资源完全耗尽并引发气候变动、环境污染、核扩散等灾难,最终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理性地深入探讨过“减速高科技”这个极为敏感的专题,谷歌、百度的强力搜索引擎也检索不到具有实质内容的定义和相关字眼。原因很简单,高科技仍然是一个心照不宣的自然禁区,是万众欢腾的“皇帝新衣”,还是光环下依然熠熠生辉的世纪明星,挑战者立马,勒缰,打住。

    因此,几乎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有一天参与引领世界的中国,亟需重新认识硅谷不断演变的发展模式。

    硅谷的成功,离不开联邦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资金支持,同时,美国顶级学术和研发环境为高科技创新思想的孵化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天时地利。第三代科技浪潮期间,1999年,硅谷第一批公开上市的企业达到72家,多达13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涌向这一地区,占美国风险投资总额的30%以上。完善的资金注入和退出机制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清除了障碍。

    硅谷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引领着全球高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兼有褒义的经济全球化的领袖和贬义的现代危机策源地的“双刃剑”之名,褒贬不一。

    硅谷成名之后,其他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纷纷仿效,建立自己的高科技园区,层出不穷,但从来没有任何国家有实力挑战美国高科技霸主地位。经济危机虽然重创了高科技企业,甚至严重影响相关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但高科技人才密集的硅谷,绝不会轻而易举地退居幕后放弃火车头的领袖地位,撂下半个多世纪以来辛勤打下的一片天下。

    减速高科技、和谐大自然,将人类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有限的自然资源集中于民用技术等传统行业,生产更适宜人类基本生存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将是硅谷未来的发展方向。

    毋庸置疑,硅谷在新的挑战中将同样起到“火车头”的风向标作用。

    硅谷(Silicon Valley),是最早研究和生产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芯片的地方,是美国加州圣塔克拉拉(Santa Clara)谷地的诗意名称。

    地理上,硅谷位于美国西部名城旧金山经圣克拉拉至圣荷西近50公里的一条狭长地带,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还是当今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科技产业的重地。

    硅谷最初形成的原因只是政府为了留住斯坦福大学的一批留学生而建立的科技园区,无巧不成书,成就了这个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举扬名天下。

    20世纪60年代中期,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依托当地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一流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集科学、技术、生产于一体,诞生了思科、英特尔、惠普和苹果等跨国大公司。

    目前,硅谷已有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10000家以上,其中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的公司和电子计算机公司约占全美1/3和1/6强。80年代后期,生物、空间、海洋、通信、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和创新企业纷纷冒头,硅谷捷足先登,一举成为美国和世界高新技术的摇篮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火车头。

    硅谷的迅速发展,得益于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跃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坚实基础和巨大影响。最值得一提的是硅谷的人才政策,它以最优厚的移民政策和发展机遇招贤纳才,海纳百川,集结了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顶级精英。

    美国的人才政策,最早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德军的战火下接收的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博士,他为美国乃至人类的核物理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号称世界科学技术领域的第一人。

    除了美国,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有如此高瞻远瞩的魄力和能力实施这样伟大的人才战略?

    勤奋、好学、进取,是硅谷人的特色!

    知识就是工作,技能就是财富,为了跟上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每一个硅谷人都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他们忘我工作,加班加点,担心稍有懈怠和落伍,明天就会被扫地出门,被无情地裁员,剥夺工作的权利。

    硅谷是高科技人才集中地,集结着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达100万人以上,其中美国科学院院士在硅谷任职的近千人,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多达30多人。

    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们不仅母语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各有所异,所学专业和特长也不一样;如此一批科技专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维活跃,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来自中国和印度的技术骨干,是硅谷中高层高科技产业的主力军。

    早在1997年,硅谷高科技研究中心已达861个,居全美和世界首位。

    由于跨国公司的集中和研发中心的配置,硅谷仅在1998年取得的专利数量就达到8280项,居全美首位,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领衔的波士顿科技中心所获专利数3687的2倍不止。

    硅谷是美国和世界青年心驰神往的竞争圣地,也是世界各国留学生的竞技场和淘金场。硅谷作为信息技术革命最早的产业核心,通过技术移民和种族融合,形成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重地,在科技创新的历史上具有无可争辩和挑战的地位。

    时至今日,即使在现代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美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照样一如既往地敞开大门接纳优秀人才,众所周知,排外和反移民等排斥和嫉妒人才的风气在世界的许多国家甚嚣尘上,如欧洲。

    美国反其道而行之,视人才为最宝贵的眼睛,决不允许“反人才”的法案在国会立法通过,决不让歧视人才的行动在美国的大地上以任何形式发生。

    这是值得中国借鉴的政策。

    今天的高科技,将成为明天的常规科技和传统科技或低科技,今天人们利用的技术和知识,五六十年之后只残留1%,99%将自然过时,残存在历史的记忆中。

    20世纪80年代,为了占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世界上许多国家研究和制定了高科技的战略发展计划,当时出台的举世瞩目的发展计划包括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前苏联的战略防御研究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计划、中国的“863计划”等。

    高科技在今后几年之内的突破尤其重要。

    可以想象,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笼,每一个新经济模式的应用,都会在市场上爆发强烈竞争,必然导致高科技的生命期越来越短,更新换代越来越快。

    高科技的生命轮回终有一天划上一个休止符,人类终有一天,无法跟上高科技高速发展的频率并有能力掌控它,失控是必然的。

    高科技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高科技的推动,这种借力发力、再借力再发力的循环赛,使之不断逼近高科技、终结高科技自身的最后阶段。

    谁能在高科技的最后冲刺中,紧紧抓住整合全球资源的话语权、定价权和决策权,谁能在科技危机刚刚出现征兆,将其从非理性无序扩张转化为理性有序开发,谁将在民用工业领域,大显高科技再现辉煌,谁就有机会引领全世界。

    在硅谷的发展历程中,风险投资促进和激励了硅谷高新技术产业最强有力的发展,可以说,没有风险投资作为输血泵源源不断地提供给高科技企业成长壮大所需要的资金支持,就不可能有硅谷的成功。

    在高风险高回报的驱动下,硅谷形成了世界上最具风险意识的科技逐鹿场。

    在高科技发展了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各国政府在高新技术公司和风险资金方面投入的热情方兴未艾,全力扶持,雪中送炭,仍然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趋势。硅谷塑造了大批世界跨国企业领袖,形成鼓励创业者创新和冒险的管理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各国不少科技较发达地区,为了更快地促进地方经济,都试图建立起自己的硅谷,如波士顿的“第二硅谷”、“日本硅谷”、“韩国硅谷”等。中国也不例外,北京中关村硅谷、上海浦东硅谷,深圳硅谷、武汉光谷等接踵而至,从学习硅谷经验开始,中国的高新开发区经济区已经走过了20多个年头,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产业聚集地。

    在国际和国内环境的不断变化下,中国的开发区经济面临第二次创业的关头,如果不能及时应变,调整定位,则可能丧失当前的发展机遇。

    中国地方政府的“GDP业绩和形象工程”,造成各一体的高新开发区之间因资源配置、人才管理和优质项目运营方面的激烈竞争。

    硅谷多了,就不成其为硅谷。

    一位著名科学家曾经说过:“硅谷是不能复制的,硅谷只有一个!”

    随着现代危机的不断演变,高科技越来越成为只有极少数顶级科技研发人员才能染指和深入的战场,中国成千上万的高科技中心和高新开发区如何转型?


如果您喜欢,请把《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方便以后阅读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第十八章 精髓的高科技在硅谷,中国高科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第十八章 精髓的高科技在硅谷,中国高科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对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