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典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程超泽 本章:走出非典

    2003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冲击波,股市爆跌。“非典”在短期内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长期来看,假如把眼光放到整个本年度以及明年去考察,“非典”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态势不会有显着的影响。不可否认,中国宏观经济的某些因素在一定阶段会受到一些干扰,这主要表现在:

    对外贸易可能受较大影响,这种影响的滞后效应会影响到明年的出口以及经济增长。

    2003年第二三季度财政收支状况会受到一定干扰,国家财政用于支持缓解疫情的支出增加,而各种税收减免政策的实行和企业效益的下降会显着降低财政收入,这对本年度和下个年度的经济增长带来某些不确定因素。但不应过分夸大这种负面影响。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第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5205亿元,增长36.7%,比去年同期加快33.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导致本年度的财政力量大增,与财政收入的大幅上升相比,财政支出增长的数目(比如财政部的20亿元“非典”防治基金)显得微乎其微,因此不应过分夸大“非典”对中国本年度和未来财政收支状况的影响。

    2003年第二三季度总体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因社会零售总额的显着下降而受到影响。本年度第一季度原本消费者物价指数开始回升,表明中国正在摆脱数年来通货紧缩的阴影,而走上价格回升的良性轨道,但今年“非典”疫情延缓了这个过程,致使中国遏制通货紧缩的工作受到一定影响,这个因素会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景气造成消极后果;

    由于投资决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非典”对投资的影响将在较长的时间之后才能逐渐显示出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将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这个趋势不会有持久性。

    中国本年度的失业率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失业率的一定增加对原本比较严峻的就业局面造成一定压力。

    但总体而言,“非典”对中国对外贸易、财政状况、消费者物价水平和通货紧缩、企业投资和外国直接投资、失业率的影响并未超过中国经济的自身承受能力,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仍必将呈现良好的态势,这种估计,基于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基本面的信心:

    中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这种高速增长的势头可能受到突发事件的干扰,但是却不会中断这个进程;

    中国居民购买力由于“非典”而暂时受到抑制,导致社会零售总额的短期下降,但这种潜在购买力不会丧失,当消费者信心恢复之后,这种累积的潜在的购买力就会得到较大规模的释放,总体消费状况就会迅速趋于正常;

    自2000年以来,中国财政收入增长处于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财政实力的雄厚为中国尽快走出“非典”阴影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中国在加入tO之后,经济体系和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方兴未艾,中国仍是目前全球最具实力的资本净流入国,是最吸引外国投资者的区域之一。我们相信,中国作为全球最佳国际投资目标国的地位不会因“非典”而受到影响。

    基于以上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分析,我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持乐观态度。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SARS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未必不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从这次SARS危机中,中国建立了危机反应机制,而更为重要的是,SARS进一步诠释了信息化发展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驱动轮。毋庸置疑,SARS对投资的冲击,在范围上是局部的,在时间上是短期的。

    为了抗击SARS,除了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外,为了满足非接触经济下人们对沟通的巨大需求,中国必将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网络宽带化,具体来说,主要就是启动下一代网和3G的建设,这是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必将成为中国的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

    辩证地看,每一场危难的背后都蕴藏着机遇。当超越SARS来看这一场艰苦险恶的“战争”,SARS何尝不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磨练,何尝不是中国成长中一次丰厚的收获,何尝不是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素质的一个契机。国外经济学家也普遍认为,虽然SARS给中国造成一定的冲击,但疫情过后,饱受危机磨炼的中国将会变得成熟。只要中国认清趋势,掌握规律,趋利避害,主动出击,就必会在危难中求得新的更大发展。

    在估计“非典”对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行业的损失是不同的,有些行业甚至并未有所损失,反而受“非典”激励而保持较高增速。调查显示,中国受冲击最大的是零售商业、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行业和交通运输业。来自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5月20日的调查统计显示,甚至在一些“非典”疫情比较轻微的陕西、安徽等地,大约有38.4%的被调查企业表示“非典”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较大,有45.8%的企业表示企业销售状况受到较大影响,40%的企业表示因“非典”企业订货或服务预定受到较大影响,但进出口业务尚未受到较大冲击,有52.3%的企业表示企业的进出口未受影响。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对陕西等地的调研还显示,企业对疫情发展密切关注,有43.8%的企业表示若疫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考虑部分停工,12.4%的企业将考虑全部停工,这些企业中的餐饮、宾馆、旅游等行业,实际已处于半停工状态,个别工业制造行业(如依赖出口的食品加工业和粮食企业)和建筑业行业也受到较大影响。

    但也有一些产业受到“非典”的正面刺激而显出良好势头。根据国家统计局5月15日对全国工业生产的统计数据,汽车生产高速增长,4月份轿车产量16.7万辆,比上年同月增长83.6%,北京等地的汽车销售呈现出非常火爆的景象。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当月实现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同月增长40.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29.1%,均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防疫商品、健身用品、“消毒类家电”等畅销。除此之外,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等重点行业保持良好增势。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短期内,零售商业、餐饮、住宿、旅游、航空等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受损失较大,部分工业企业在建项目、新开工项目、已达成投资意向项目、以及服装、面料、食品、电机等行业也会在短期内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汽车、通信设备等部分行业增速呈现上升势头,冶金工业和电力工业等重点行业受疫情影响甚微。

    从非典伊始,世界权威经济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和大企业集团对中国经济普遍表示乐观,并作出了务实而富有远见的预测:

    JP摩根相信SARS不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永久损害。JP摩根报告认为,虽然2003年第二季度经济数据受到SARS影响,但中国在亚洲区仍占优势,估计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6.5%至7.5%。JP摩士中国研究部主管何启忠表示,SARS属外来性灾难,造成极其严重社会及经济损失,然而,只属一次外来因素冲击,随着有关措施推行,相信SARS不会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永久性损害。JP摩根公布有关非典型肺炎对中国经济影响报告指出,中国受SARS影响系统风险可能被过于跨大,目前国内外汇储备分别为短期债务及债务偿还要求5倍及10.2倍。该行指出,内地体制健全,即使经济破坏影响拖延逾五年,中国仍有抵御实力,故预期短期内不存在任何债务违约风险及主权风险。

    正当中国政府和人民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困难时期,德国《世界报》4月23日一则报道这样说:“机场的体温检查和空空荡荡的饭店及购物中心不应掩盖这一事实。那就是中国经济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国民经济之一。”

    《华尔街日报》5月2日报道说,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需求普遍疲软的情况下,美国制造商将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视为一个罕见的亮点,仍对中国情有独钟。

    路透社5月13日的一则报道称,一项对基金经理的调查发现,SARS没有打击投资者对于投资中国的意愿,中国仍是他们短期内最钟爱的的亚洲市场。

    企业家则把他们对中国经济的乐观变为投资中国的实际行动。着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近日先后四次吸纳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石油”股票,成为中石油的第三大股东。

    5月17日,摩托罗拉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麦克·扎菲罗夫斯基亲临北京,签署投资北京9000万美元建立摩托罗拉研发公司项目合作备忘录,并表示摩托罗拉未来5年总计将为这一项目投资5亿美元,这一计划不会受非典的干扰。瑞典着名的家具公司宜家最近宣布,公司在中国的扩张计划不会受到非典疫情的影响,投资6000万美元在北京新建家具超市的项目如期举行。

    在抗击非典的特殊考验中,中国政府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世界的信任和尊重。这是世界依然看好中国经济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作风雷厉风行,对疫情开诚布公,各项防治措施坚决有力。国际社会从中充分看到中国政府表现出的强大应变能力、高度公信力和强大社会动员力,充分感受到中国政府对人民、对国家和对世界负责任的严肃态度。正如美国商会执委会主席史提夫·温安洛说:“中国政府对这场史无前例的疫情所表现出的负责态度和迅速、彻底的反应,会帮助贸易伙伴、雇主及投资人树立信心,而这一切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全球着名投资机构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在题为《中国的警醒》的报告中更认为,中国领导人奋起应对危机的努力,反映出他们崭新而独立的领导能力。经受非典危机考验后的中国会更加成熟和强大。

    中国经济连年持续高速增长奠定的良好发展后劲,日益健全的市场增长机制,让富于战略眼光的投资者进军中国不会因非典造成的暂时困难所止步。一些投资者认为,非典属自然灾害而不是经济危机,动摇不了中国经济的根基,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机制依然存在。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已经为中国经济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冲力。更可贵的是,由市场力量驱动的中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廉价劳动力和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也是国外投资者继续看好中国的基本因素。正如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郑杏娟所说,选择投资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及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供应。这些因素都不会因为非典而改变。

    2003年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依然高达8.5%。随着中国经济的水涨船高,外商在中国投资办企业回报丰厚。追逐利润的投资者自然不愿失去能下金蛋的鸡。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廉价劳动力和日益完善的投资环境,也是国外投资者继续看好中国的基本因素。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廉,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这使得在华投资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各种限制进一步取消,政策的透明度和成熟度大大增强,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国内外投资者的信心。正如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郑杏娟所说,选择投资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及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供应。这些因素都不会因为非典而改变。

    “非典改变不了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趋势。”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经济学博士点主任陈智琦教授的这一结论,代表了当今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一个基本看法。旁观者清。他们基于丰富经验和战略眼光作出对中国经济的这一评价,对我们坚持防治非典和经济建设“两手抓”,迎难而上促进经济发展应有很大启发意义。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方便以后阅读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走出非典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走出非典并对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