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尔登会战
1916年刚刚来临,德军参谋总长法金汉的一个新的进攻计划已接近成熟。他认为德军无法赢得一个长期的战争,要瓦解协约国关键在于使法国尽快屈服,要做到这点必须让“法国因流血过多而死亡”。于是他便选定法国人视为圣地,必然死守的凡尔登要塞区域作为打击目标,但未必一定要拿下这个要塞,目的在于耗尽法国的元气,把它变为法国人的“流血池”。所以,法金汉给这个作战计划起了个杀气腾腾的代号——处决地。但法金汉给第5集团军司令、皇太子普林斯的命令是:“在穆斯河地区向凡尔登方向发动一个攻势。”这个命令比较空泛,甚至语焉不详。皇太子则顺理成章地作为含有攻占凡尔登的意思来理解,并依此作出进攻计划。法金汉自然不是这个意思,如果迅速攻下这个要塞,“要使法国把血流尽”的伟大战略就不能实现了。仗还没有打,德军前线将领同最高统帅部在目标认识上已发生错位。
由于大战以来,列日、那慕尔等要塞的陷落,使人们发现脱离野战部队、单独来防守永久性要塞是不可能的事。法军已将凡尔登、贝耳福等地的要塞的火炮拆除连同守备部队一块用以加强野战部队,以原来的要塞为基地建立野战工事体系,从而使要塞成为野战军团防御线上的不可分割之部分。凡尔登要塞防区隶属法军中央集团军群,它凸入德军防线,距德军主要铁路系统仅12英里,穆斯河流经此地,将该防区分为东、西两部,法军统帅部在凡尔登要塞区设置了4道防线,正面防御达112公里,法军3个军防守。
德军原定的进攻时间是2月12日,由于天气恶劣,雨、雪、雾等接连不断,进攻时间向后推迟了一个多星期。期间德军的投诚和俘虏人员向法军透露了德军即将进攻的消息,使得法军在德军发起进攻前,得到6个师和6个炮兵团的援助。2月21日,德军以15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向要塞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实施猛烈炮击达9小时,布拉邦特、奥恩、凡尔登这块狭小的三角地带落下200万发炮弹,法军损失重大,指挥系统瘫痪。2月25日,德军死战攻下要塞最重要的杜奥蒙炮台,夺取了法军第二道防线,获得战术上的重大胜利。法军统帅部急调贝当的第2军团增援凡尔登,并下达了死守的命令。德军虽然夺取了杜奥蒙炮台,但法军的防御是由要塞永久性工事和野战防御工事相结合所构成,所以炮台被占,但防区仍能坚守下去。关键在于同后方的联系。贝当在这方面显示了卓越的组织能力,他采取有效措施,始终保持着巴勒杜克-凡尔登的畅通无阻,这是当时前线与后方连接的唯一的公路。这条线路被法军称为“神圣之路”。这条65公里长的公路被分为6段,3900辆汽车被编为175个汽车排,约9000名官兵执行汽车勤务,通车能力达到每昼夜6000辆。在整个会战期间,几十万部队和数不清的武器弹药以及其他作战物资从这条“神圣之路”源源流向前线。
从3月5日起,德军把进攻重点移到穆斯河左岸,即凡尔登要塞西部。5月7日和20日,经三个月的反复冲杀和几度易手,德军加尔维茨集团终于分别占领了304高地和莫尔特-奥姆高地,这是凡尔登要塞防御线上两个重要支撑点。6月初,德军已经突破法军3道防线,正向最后一道防线反复冲击。这时德皇已发布6月15日前占领凡尔登的命令。6月7日,专门组成的德军炮台强击部队攻克法军位于最后防线上的沃炮台。6月24日,最后一道防线上的弗勒里村庄、蒂奥蒙堡垒群也相继被德军洛霍夫集团攻占。不过德军对凡尔登的进攻,此时已达到其高潮的顶点,在以后的两个多月里,德军对苏维尔炮台的几次进攻均被击退。
就在凡尔登会战进行时,俄军于6月4日在东线发起大规模攻势。英、法军队也在西线索姆河地域于7月1日发起声势浩大的进攻。8月27日,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在此情况下,德国在凡尔登的作战已失去战略意义。德皇威廉二世终于明白了法金汉的战术意义:不仅要法国人的血流尽,也要放干德国人的血。由于凡尔登作战失败,法金汉8月28日被迫辞职。兴登堡接任德军参谋总长,鲁登道夫任参谋本部首席军需官。法金汉曾断言,罗马尼亚在9月中收获庄稼前不会参战,现在正好是个难得的机会,把他降级充任罗马尼亚战线上的一个集团军指挥官的职位上。9月2日,新任参谋总长兴登堡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这时法军已重获主动权,在8月,法军相继收复杜奥蒙、弗勒里、和304高地。11月2日占领杜奥蒙炮台和沃炮台。法军就这样一码一码地恢复了丢失的阵地,经数月顽强攻击,于12月18日达到第三道防线,然后停止了进攻。
历时十个月之久的凡尔登会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会战,它纯粹是一场消耗战,是交战双方的物资竞赛。在这个被称做“绞肉机”或“穆斯河的磨坊”的凡尔登战场上,共毁灭了120个师,其中法军69个师,德军50个师。死伤人数:法军约54.2万人,德军约43.4万人。这场会战对于德军来说,无论从法金汉的目标,还是从皇太子误解后的目标来看,都是失败的。前者虽然极大地消耗了对手,但自己也同时被消耗了。后者既没有占领凡尔登,又没能达成突破,原因是以当时的武器火力,在狭窄的地段孤立地实施突破,不会给进攻者带来成功。防守者能够及时将预备队投入突破地段,封住突破口,还能进行有力的反扑,不让战术突破发展成战略突破。另外,一个法军炮兵无意中击中了隐藏在斯潘库尔森林里的一个德国兵工厂,引爆了装有45万颗大口径火炮的炮弹,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一次爆炸。在4月初,整个防区里德军所有15英寸和16.5英寸的大炮,都被法军炮兵摧毁。法国一位军事历史学家认定,这两件事情对于最终击败德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索姆河会战
在1915年12月6日的协约国军事联盟会议上,也就是第二次尚蒂伊会议,与会各国通过了英、法在次年夏季实施索姆河会战的计划。计划规定:法军3个集团军、英军2个集团军联合进攻法国北部的德军。法军应在佩罗纳、圣康坦、拉昂发动进攻,粉碎“努瓦荣突出部”和埃纳河地区的德军;英军应在巴波姆、康布雷、瓦朗西安发动打击。目的是击溃部署在阿腊斯和利斯河地区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由于德军先期发动凡尔登会战,打乱了法军的计划,迫使霞飞和其参谋总长德卡斯特尔诺将原计划使用的兵力减去62%,但英军原定投入的力量不变。
英、法军队为此次会战足足准备了5个多月的时间,在其进攻地带,从后方到前线共铺设了约250公里的标准铁路,500公里的窄轨铁路;修建了6个机场;构筑了150个混凝土场地,用于搭建大口径火炮专用的掩蔽部;挖掘了2000口小井,建造上水道网;扩大了13所后方医院,可容纳4万多名伤员;法军的军团、军、师的仓库里共准备了约600万发75毫米炮弹和200万发重炮炮弹。
担任攻击主力的是英军劳林森将军第4集团军的5个军加上英军第3集团军的1个军,和法军法约尔将军第6集团军的5个军。预备队是英军的1个军,法军第10集团军的4个军。会战共投入3500门火炮,300架飞机。防守的一方是德军比洛的第2集团军,开战时只有8个师,德军阵地由三条防线组成,彼此间隔二三公里,每条防线又有三条密集堑壕线和无数相互支援的支撑点,环形防御工事,四通八达的交通壕。阵地下面已略显地下城市的模样,照明用电灯,有洗衣店、修理厂、医疗站、咖啡馆。
会战从6月24日开始,炮兵向德军阵地持续轰击了整整7天,仅法军第6军团阵地上的炮兵就发射了250万发炮弹。7月1日,在航空兵和猛烈炮火的掩护下,步兵开始跃出战壕,向前进攻。在突破正面上,英、法军队的兵力密度是平均每公里1个师。进攻的第一天,英军士兵组成几批攻击波,在每一波里,他们秩序井然,手握枪、肩并肩,以标准的操典式正步前进。德军在对方炮轰时全部躲进安全的地下掩蔽部,并用地下潜望镜观察地面上的情况。炮击结束后,对方的徐进弹幕射击往后延伸时,德军又从地下回到地面阵地,架上机枪向成密集队形,正步走来的进攻者不停地扫射,其效果像割麦子一样,一片片地倒下。进攻第一天,仅英军就死伤超过6万人。法军的进攻出乎德军意料,因而取得较大的战果,在步兵进攻的第一天就攻下德军第一道防线。第二天拿下德军第二道防线。第三天德军反攻企图夺回阵地,被法军击退后,撤到第三道防线上。到7月5日,法军已攻入德军最后一道防线时,德军参谋本部派来增援的5个新锐师及时赶到,打退了法军的进攻并利用法军进攻出现的时间间隙,封闭了突破口。这样法军未能将战术突破发展成战略突破。到7月中旬,英、法军只在德军防线上楔入2~7公里。
8月里,英、法部队继续发展攻势,双方援军接踵而至,联军增加到51个师,飞机有500架。德军增加到31个师,飞机近300架。英、法方面虽占据优势,但德军战术对头,采取机枪集群战术,成群的士兵携带机枪,占据弹坑或掩体,使以散兵队形进攻的对方遭到巨大的伤亡,德军隐蔽在防线纵深的预备队,经常对已经获得前沿突破的敌军发动强有力的反击,使对方前功尽弃。头两个月的战斗,英军伤亡近20万人,法军8万人,德军超过20万人。
9月至10月间,会战规模扩大,英军投入哈夫将军的第5集团军,法军投入米希勒将军的第10集团军。德军在原有第2、第1集团军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第6集团军。9月3日,在炮火轰击后,英、法联军以4个集团军的兵力发起协同进攻,几天后再次逼近德军第三道防线。9月12日,法军攻克德军最后一道防线上的布夏文,但后续部队没有及时跟进,无法向纵深发展突破。第二天清晨,德军机枪群封锁了突破口,法军第二次丧失战机。
9月15日,英军首次投入新武器——坦克。同后来的坦克相比,这些“摇篮期”的坦克非常笨拙,车体长8.1米,宽4.1米,高2.5米,平均时速3.7公里,最大行程19公里,储油量约为6小时,车内温度高达70度。预订参加进攻的50辆坦克还未开到前进阵地,便坏了32辆,实际投入战斗的只有18辆。这些庞大的钢铁怪物发着巨响,冲破带刺的铁丝网,碾平掩体,压扁机枪巢,用机枪和火炮猛烈扫射,如入无人之境。德军士兵在心理上受到了震撼。在坦克支援下,英军5小时在10公里宽的正面上轻易地向前推进了4~5公里。以往这个战果的代价是几千吨炮弹加几万条人命。英军取得了战术胜利,但没有实现决定性的突破,因为坦克投入得太少。
10月里,联军方面又发动几次进攻,也投入少量坦克,但带来的是巨大的损失和微不足道的战果。到11月中旬,由于天气不好和物资耗尽,双方终于停止了索姆河会战。这场会战持续了近4个月,双方共投入兵力150个师,协约国军队没有达到目的,在花了巨大的代价后,仅夺回240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军损失34.1万人,英军45.3万人,德军53.8万人。这次会战显示出协约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绝对优势,实际战果虽然有限,却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
3.意大利战线
1916年3月11日,正当西线凡尔登会战打得难分难解时,卡多尔纳指挥意大利第2、第3集团军发起第五次伊松佐河会战。意军此次进攻的目的在于不让奥军调往其他战线,并与西线盟军遥相呼应,以减轻德军对凡尔登前线法军的压力。奥军在几个点上发动反攻,逼退了意军。会战持续到3月29日才结束,双方均遭受重大损失。
奥军参谋总长康拉德曾要求德军合作,彻底击败意大利,迫其退出战争。但被拒绝,因为法金汉一心想在西线把法国的血放干,同时又认为即使打赢了这一仗,也达不到使意大利退出战争的目的。康拉德转而又提出用德军替换俄国战线上的奥军,以便抽调出奥军9个师到意大利战线,同样被法金汉所拒绝。于是康拉德决心单独干一场。他不动声色地从俄国战线调回最精锐的5个师,计划从北面的阿尔卑斯山地出击特兰托,得手后迅速进到伊松佐河意军集团的背后,将其包围消灭。
进攻部队为奥军第3、第11两个集团军,由欧根亲王指挥。由于山区气候恶劣,奥军足足等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意军得到了情报,把防御力量增加了一倍。5月15日,奥军向当面之敌布鲁扎蒂指挥的意大利第1集团军发起猛攻,起初,奥军进展较大,连续突破意军两道防线,几天后又部分地突破了意军第三道防线,眼看奥军就要跨出山区,踏上威尼斯平原。意军参谋总长卡多尔纳孤注一掷,将全部预备队押上,奥军攻势开始减弱。6月4日,应意大利国王向沙皇的求援,俄军在东线向主要由奥军防守的地段发起突袭,取得战略性的突破。奥军被迫从激战的前线抽出部队前往增援。6月16日,奥军停止进攻,就地转入防御。同一天,意军发起强大反攻,从6月25日起,奥军全线后撤,但意军却没能完全恢复丢失的阵地。
在这次特兰托会战中,意军损失至少14.7万人,其中被俘者约5万人。奥军损失约8万人。奥军战果虽丰,但没有达到战略目的。意军在特兰托的惨败使国内震惊,导致萨兰德拉内阁于6月12日倒台,保罗·博泽利新政府成立。
7月9日,意军停止在特兰托地区的反攻,抽调部队加强伊松佐河战线。8月6日,意军发起第六次伊松佐河会战。意军第3集团军在10多天里,夺得了一些地盘,攻占了奥军重要军事要点戈里齐亚,改善了防御势态。虽然战果十分有限,但恢复了军队的自信心。这次双方损失是:意军伤亡7.4万人,奥军伤亡6.1万人。
随着协约国军队在各条战线的形势改观,卡多尔纳的进攻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从1916年9月到该年年底,他又在伊松佐河连续发动了第7、第8、第9次攻势,由于浓雾弥漫和阴雨连绵,这3次进攻只获得局部性的战术小胜,而且得不偿失。3次交战意军共伤亡达7万人,奥军约5万人。
4.勃鲁西洛夫攻势
1916年3月,德军发动凡尔登攻势不久,法国便通过法驻俄军事代表团团长波将军,向俄军参谋总长阿列克谢也夫请求俄军尽快在东线发动进攻,减轻西线盟军的压力。俄军遂于3月18日至29日,动用第2、第10、第12集团军,发动了纳罗奇湖战役。俄军进行了两天的猛烈炮击,但对德军阵地损害甚小。炮击过后,俄军开始密集冲锋,立即被德军火炮和机枪编织成的火力网所罩住,经10天左右的冲杀,俄军损失11万人,德军损失2万人。俄军在纳罗奇湖的进攻以完全失败而告终。
俄军统帅部感到要守住一条1200公里宽的防线是非常困难的,德军一旦从西线腾出手来,集中力量于东线任何一处,都能轻易突破俄军的防御。唯一解决的办法是在5月先敌进攻,迫使德军随俄军的行动而改变计划,而不是相反。4月14日,已取代尼古拉大公自任俄军总司令的沙皇和参谋总长阿列克谢也夫召集各方面军司令官和参谋长及军需官举行最高统帅部会议。会议决定:在夏季对德军发动大规模的、先发制人的打击;原定的进攻日期从5月初推迟到5月底;在东线的3支大军里,由中路的西方方面军担负主攻;右翼的北方方面军负责佯动以迷惑敌方,如情况发展有利的话,则由佯动转入全力以赴的进攻;左翼的西南方面军实施有力的辅助性进攻,以配合主攻方向。
就在5月中旬俄军为夏季攻势作准备时,奥军在特兰托发动打击,重创意军。意大利政府上下惶恐不安,意大利国王亲自致电沙皇,请求俄国用西南方面军的进攻来减轻意军的压力。俄军统帅部遂于5月31日下达了进攻的指令。6月4日拂晓,俄军西南方面军在勃鲁西洛夫指挥下,在320公里的正面上发动全面突击,3天内获得巨大的战果,俄军从80公里宽的突破口潮涌而入,奥军第4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丢盔弃甲,向后溃逃。康拉德为了一举荡平意大利,从这里抽走了5个精锐师,现在,他须为此而付出可怕的代价。
勃鲁西洛夫是俄军中最优秀的指挥官,当时的战争经验已否定了正面突破的作战方式,尽管这样,实际作战还是采取毫无成效的正面进攻,因为当时的军人们面对战场僵局实在无计可施。勃鲁西洛夫发现:正面进攻的失败是因为进攻的一方必须在选定的地段集结大量的兵力和重武器,由于有了飞机空中侦察的手段,这种集结就失去了隐蔽性,对方能够准确判断出地点,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防止突破,所以,进攻一方就应在20~30个地点同时开始做进攻的准备工作,使守方无从判断主攻方向。勃鲁西洛夫运用这一观念,获得正面突破的成功,把战术突破发展为战略突破。
俄军西南方面军向铁路大枢纽科韦耳逼近,开始危及普里皮亚特河以北的整个德军防线的侧后,兴登堡迅速从四面八方凑集援军,由林辛根将军统一指挥向俄军反扑。到了6月末,俄军冲势减弱,不久转入防御。7月28日,勃鲁西洛夫从南、北、东三面向科韦耳发起进攻。这时,他的部队从原来的进攻配角成为主角,中路埃维特指挥的西方面军起先借故迟迟不动,后来也没有给予有力的配合。俄军最高统帅部里原来没有人对勃鲁西洛夫的进攻抱有信心,也没有为他准备后备部队和作战物资,等到用马车把大批物资缓慢地向前运送时,德军的增援正在高效率的铁路上向东疾驶。俄军付出了重大代价没能攻占科韦耳,却拿下了布科维纳。9月初,俄军地盘上收获颇丰,不过攻势已成强弩之末。双方战线稳定在斯托霍德河、基谢林、兹洛切夫、勃列扎纳、加利奇、斯坦尼斯拉夫、杰拉滕、沃罗赫塔、谢列京一线。
奥军的惨败使德国人感到恼火,对自己的盟国大有麻绳拴豆腐——提不起之感。德国人一向希望在东线建立统一的指挥,但被奥匈拒绝。这次惨败后,奥匈便赶紧接受德国的建议。于是,兴登堡的职权范围向南延伸了360多公里。为了照顾奥匈的面子,在塔诺堡到罗马尼亚边界之间另成立一个集团军,由奥匈皇储卡尔大公爵任总司令,但必须接受原德军马肯森第11集团军参谋长希克特将军(30年代到中国任蒋介石首席顾问)做他的参谋长,以便德方的控制。
俄军西南方面军的夏季攻势是奥匈帝国在大战中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若不是德军投入40万援军,奥匈帝国很可能就此崩溃。这一战使意大利军队避免了毁灭的命运,有力地支援了正在西线苦战的英、法联军,并促使罗马尼亚放弃中立,加入到协约国一边作战。此战奥军遭到真正意义上的毁灭性打击,损失部队达75万之巨,其中被俄军俘虏40万人。俄军损失也达50万人。这次攻势作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军事上最杰出的一次表演。勃鲁西洛夫成为这次大战中唯一以个人名字来命名一个会战的人。
5.其他战场
1916年8月27日,罗马尼亚对德、奥宣战。消息传来,威廉二世的第一个反应是战争已经输了。罗马尼亚原来与三国同盟缔有互助条约,其国王也是霍亨索伦王室成员,但罗马尼亚对其邻国保加利亚和奥匈素有领土要求。大战爆发后,双方胜负一时难以判断,故而头两年且作壁上观,现在协约国的威逼利诱下终于参战。罗马尼亚军队约50万人,编为4个集团军,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差,虽然士兵很勇敢。
罗马尼亚统帅部的计划是越过喀尔巴阡山和南喀尔巴阡山向西、向北进攻,到达匈牙利平原并夺取梦寐以求的外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罗军把3个集团军投入进攻,但由于隘道险阻、补给困难和指挥上的无能,罗军的攻势只前进了80公里就被奥军阻止了。
罗马尼亚虽是弱国却资源丰富,德国的石油和粮食依赖它的提供。所以,德国决定迅速将其征服。9月1日,由德、保、土三国军队混合组成的马肯森集团在保加利亚境内的多瑙河之线展开进攻,进入多布罗加省。马肯森集团兵分两路向北推进,一路沿多瑙河,一路在黑海附近切断罗马尼亚唯一通往黑海的铁路线。但俄军第9集团军的到达暂时挡住了德军锋芒。9月30日,德军3个师和奥军2个师组成的法金汉第9军团在外特兰西瓦尼亚集结完毕,并开始同罗军接仗。另一个由1个德军师、4个奥军师组成的奥军第1集团军担任助攻,在一个月的时间,法金汉利用罗军的弱点,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法,很快击败3倍于己的罗军,证明了他虽然不是一个称职的参谋总长,却是一个杰出的战地指挥官。12月1日,亚费里斯鸠指挥罗军向渡过多瑙河的马肯森部反攻,在获得少许成功后最终一败涂地。在马肯森和法金汉两集团的钳形攻势下,罗军放弃首都布加勒斯特,残余部队退守塞利特河下游。经过4个多月的战斗,罗马尼亚丢掉了几乎全部的领土。
罗马尼亚的参战对两大交战集团来说都有得有失,协约国家又得到了一个盟友,开辟了一条新战线,迫使德、奥分散了兵力。德、奥虽然打败了罗马尼亚,从而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并把战线的北翼依托在黑海海岸之上,获得比较安全的保障,但战线却由此延长了400公里,正如鲁登道夫所言:虽然我们在罗马尼亚获得胜利,但在总体上我们被削弱了。
塞尔维亚战败后,在萨洛尼卡登陆的协约国军队的去留便成了问题。经协约国首脑讨论,最后还是决定留下来,作为今后在巴尔干作战的基地。到了1916年7月底,萨洛尼卡的协约国军队已达25万人,其中英军5个师,法军4个师,补充整编后的塞尔维亚军6个师,意大利军4个师。法国将军萨拉伊负责统一指挥。8月间,为配合罗马尼亚方面的作战,保加利亚第2集团军首先采取攻势,想占领希腊的卡伐拉海岸地区。9月10日,协约国军队发动了一个攻势,11月19日,塞尔维亚第1集团军突破保军第1集团军防线,攻克莫纳斯提尔隘口,这是马其顿山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若非德军及时来援,这个集团军可能全军覆没。
希腊仍保持中立,但英、法却不满足于希腊的中立,于1916年7月6日,宣布对希腊进行经济封锁,要求彻底解除希腊军方握有实权的亲德分子职务。9月中旬,英、法扶持维尼齐洛斯组成“临时政府”,而此时在雅典又组成一个听命于协约国的新内阁。10月和12月,协约国家两次敦促希腊政府交出自己的舰队,不然炮轰雅典。在一连串的逼迫下,希腊政府步步就范,终于被英、法押上战车,正式对德宣战。
土耳其的“拿破仑”——恩维尔对土军1916年的作战没有明确的计划,他认为这场战争的胜负并不决定于土耳其战场,而是在欧洲。他向法金汉建议将多余的土军调往伊松佐河战线或加里西亚战线,但恩维尔的想法很快为俄军高加索军团先发制人的行动所打乱。
俄军考虑到达达尼尔会战的结束,使土耳其很快会把腾出的兵力调往高加索方面,这将加剧情况的严重。所以俄军决定与其被动等着挨重拳,不如乘对方还未形成重拳之前先动手。1916年1月10日,俄高加索集团军发起埃尔祖鲁姆战役,经一个月的激战,重创土军第3集团军,攻入军事基地埃尔祖鲁姆要塞,土军向西后退70~100公里。4月1日,俄军得到增援后乘胜发动第二次打击,于4月5日攻占军事重镇特布拉松。土军连吃两个败仗却并不气馁,频频调集部队,于5月30日出其不意在梅马哈顿地区发动强大反击,俄军败退,直到7月初俄军才把形势稳定了下来。8月5日,土军第2集团军在奥各诺特方面再次进攻,将当面俄军击败,战斗延续到9月上旬,因严寒突然降临,双方遂停止作战行动,各自准备过冬。从严冬到第二年开春,双方都转入防御。
当英军汤森德纵队被围困在库特时,英军先后派出援军前往解围,到4月已损失2.2万人,所有援军均被土军击退。在此之际,俄军统帅部向英国人提出救援办法,但却在计划中乘机打自己的小算盘,英国则怕战后让俄国人占了便宜,予以拒绝,同时要求俄军进攻土军后方,以解除被围英军的困境。于是俄军巴拉托夫骑兵军以蜗牛般速度驰援。1916年4月29日,英军汤森德纵队1.2万人被迫向土军投降。这时俄军的救援部队才刚刚攻下哈纳金。7月2日,土军第6集团军乘胜攻击俄军巴拉托夫的骑兵军,将其击败,收复哈马丹。
达达尼尔海峡会战结束后,法金汉说服恩维尔,组织远征军进攻苏伊士运河,以便把更多的英军牵制在那里。德军中校克雷斯指挥土军2个师和1支德、奥技术炮兵队向苏伊士运河进发。此时,驻埃及的英军总司令莫尔雷正在苏伊士运河地区部署防御,但很快他便发现单纯防守不如主动出击,于是率部向西奈半岛前进。8月初,土耳其远征军开始攻击罗马尼和卡提亚的英军阵地,但被莫尔雷巧妙地击退。到1916年年底,英军已越过西奈半岛的沙漠地带,占领了土耳其远征军自动退出的阿里什,接着又攻占马格哈巴,完成了保卫苏伊士运河交通顺畅的战略目标。土军这次远征战果不佳,但同样达到了把很大一部分英军牢牢牵制在苏伊士运河的目的,使之不能调往法国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