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沃伦·巴菲特:寻找危机里的大象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吴晓波潘强龙 本章:一〇、沃伦·巴菲特:寻找危机里的大象

    沃伦·巴菲特,美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长兼CEO,被称为“我们时代硕果仅存的商业领袖与投资大师。”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从小他就展现了理财方面的卓越天赋,在他5岁时就开始做生意,11岁便购买了生平的第一张股票,这些故事似乎是他一生的写照。

    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这是历史的偶遇,却铸就了传奇大师的传奇。格雷厄姆反对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传授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决窍,天才的巴菲特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而格雷厄姆传授的价值观,也成为此后巴菲特一生成就的价值观。

    走出校门后的巴菲特开始了作为投资生涯的传奇一生。他先是与合伙人成立了一个近似私募基金的合伙人公司,在美国股市纵横多年,后又成立了伯克希尔公司,致力于从事公司价值判断的投资工作,创造了包括《华盛顿邮报》、可口可乐、通用动力公司等在内的一系列投资业神话。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2.9%,这个数据比美国道·琼斯的指数平均高了12%,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如果谁在1965年交给巴菲特的公司1万美金的话,到1994年时,巴菲特会还给他900万美元的回报。而巴菲特的公司也在这段时间内超速成长,在1965~2006年的42年间,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只有6479%。

    在巴菲特所经历的沧桑岁月里,有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也包含了战争、世界的动荡。至少4次以上的经济危机、2次石油危机等等,数不胜数的社会动荡,描绘了一个大时代的来临,以及在这个时代里,具有传奇色彩的沃伦·巴菲特的人生。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挺过这些股灾而巍然不倒,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神奇,而是取决于他长期坚定的持有伟大企业的价值投资理念。

    贪婪时恐惧,恐惧时贪婪

    观点:我们也会有恐惧和贪婪,只不过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我们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我们贪婪。

    这是巴菲特最令人着迷的经验之一,也便如企业的辉煌之中往往孕育着毁灭的种子。事实上,巴菲特的“股神”是从大量成功中赢得的,而这些成功又多在萧条时期到来,股灾来临时,对于大部分人都是灾难,但巴菲特却会质问到:那你为何不再股灾前便撤退了?

    之危机背景

    在巴菲特成为“股神”的道路上,有三次股灾成功塑造了巴菲特的神话,也传递出了巴菲特基于价值观的实战理念。

    第一次发生在1968年。当时,巴菲特的合伙公司的股票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是年他们增长了59%,而美国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当时,美国股市一路走红,形势大好,一如牛市的前兆,但正当员工们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他的合伙人,他要隐退了!这个消息令人费解,彼时的巴菲特虽然不似现在般有名,但已然在投资领域里树立了名气,在众人的不解中,巴菲特逐渐清算了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不过,美国股市在这次似乎要跟巴菲特开个玩笑,在巴菲特隐退后,到1968年底依然强劲上升,巴菲特静静地看着,纹丝不动。半年以后,让其他不退出市场的投资者后悔不已的事情发生了。1969年6月,美国股市急转而下,渐渐演变成股灾。到了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以上。

    这种糟糕的情况还持续了很长时间,从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气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涨”时期,这段时期的巴菲特也心静如水,一直等到1974年美国的股票真正跌到低谷,投资者们一片悲观,无人敢轻易出手。这时巴菲特精神抖擞地重入江湖,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在市场与众人的悲观声中,巴菲特看到的是一大堆低价高质的股票,因为他一直坚信:股票的背后是公司,公司的背后是价值,遵循价值投资而不是投机是炒股的根本原则。巴菲特说:“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同样的事情在1987年再度上演,只是这次的规模是空前的。

    从1984年到1986年,美国股市持续大涨,累计涨幅2.46倍,道·琼斯指数从不到1000点上涨到是让人吃惊的2258点。但就在人们陶醉在股市连续5年持续上涨的喜悦之中时,一场股灾又降临了。1987年10月19日,这是历史第一个黑色星期一,一天之内,道·琼斯指数跌了508点,跌幅高达22.6%。

    股市暴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也未能幸免。巴菲特个人99%的财富都是他控股的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暴跌的这一天之内巴菲特损失了3.42亿美元。在短短一周之内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就暴跌了25%,巴菲特怎么办呢?事实令人大跌眼镜。在暴跌那一到,可能巴菲特是整个美国唯一一个没有时时关注正在崩溃的股市的人。他的办公室里根本没有电脑,也没有股市行情机,他根本不看股市行情。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安安静静呆在办公室里,打电话,看报纸,看上市公司的年报。过了两天,有位记者问巴菲特:这次股灾崩盘,意味着什么?巴菲特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也许意味着股市过去涨的太高了。

    巴菲特没有恐慌地四处打听消息,也没有恐慌地抛售股票,面对大跌,面对自己的财富大幅缩水,面对他持有的重仓股大幅暴跌,他非常平静。原因很简单:他坚信他持有的这些上市公司具有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他坚信股灾和天灾一样,只是一时的,最终股灾会过去,股市会恢复正常,他持股的公司股价最终会反映其内在价值。

    日后,巴菲特对于股灾的一段话不断被引为经典,他说:“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流行病的突然爆发,在投资世界永远会一再出现。这些流行病的发生时间却难以预料。由它们引起的市场价格与价值的严重偏离,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偏离程度也同样难以预测。因此我们永远不会试图去预测恐惧和贪婪任何一种情形的降临或离去。我们的目标是相当适度的:我们只是想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而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个理念,成为巴菲特成功最好的护身符,在后来成为股神的过程中,他被形容为能捕获“稀有的快速移动的大象”的人。

    如何抓住小刀的把手

    观点:不要去抓正在跌落的小刀,而要等待真正的投资良机。因为急于抄底,很可能抄到手的是一只正在跌落的小刀,而且你抓到手的往往是刀刃,而很少是刀把。

    巴菲特的投资是基于价值判断的投资,他把这比喻为刀把。当股市巨变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是“抄底”,但面对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时,巴菲特认为抓住的依然可能不是刀把,而会是刀刃,为此,巴菲特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不做自己不擅长的行业投资,以及坚守住自己的理念。

    之危机背景

    巴菲特规避危机还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绝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1995起,美国又进入了大牛市,从1995年到1999年美国股市累计上涨超过2.5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其中,推动这一轮行情的主动力是网络和高科技股票的强势表现。

    但这一轮涨势却更巴菲特没有关系,就在网络和高科技股暴涨的那段时间,巴菲特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传统行业公司的股票,坚守的结果是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1%,而巴菲特的业绩却只有0.5%,不但输给了市场,而且输得非常惨,这是巴菲特输给市场业绩最差的一年。

    于是在1999年度大会上,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纷纷指责巴菲特,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报刊传媒都在传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已经过时了。巴菲特成了风暴的中心,事实上,这也是巴菲特一生的主旋律,但巴菲特是从来不会被这些打倒的。当时巴菲特的理由很简单,他因为看不懂网络股、科技股,因此也便无法判断他们的长期发展远景,所以只有放弃。

    但2000年时,美国股市中的网络股泡沫破裂了,2000、2001、2003三年,美国股市大跌了9.1%、11.9%、22.1%,累计跌幅超过一半,在这样的熊市中,一直持有传统行业股票的巴菲特以60%的涨幅取得了价值观上的胜利。经历股灾后的人们明白了巴菲特的精要之处,因为大多数人在投资时,根本不谨慎,他们不知道一家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不知道安全边际有多大,也没有什么投资盈利的确定性,可能仅仅只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理由:因为这只股票在涨,所以看起来以后还会涨就买了。

    但巴菲特却告诉大家,价值最终一定会决定价格:“市场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忽视公司的成功,但最终一定会用股价加以肯定。正如格雷厄姆所说:短期内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在长期内它是一台称重机。”

    与不做不擅长的投资原则相比,巴菲特对于抄底的理解也是他规避危机的法宝。

    今天我们都知道,当证券公司门口的卖报工都开始高谈股票的时候,一定是市场最灼热的时刻,危机可能已经潜伏了。那相反的方向是:若连卖报工都开始讨论全球金融危机,这是否意味着机会已经出现了呢?

    对此巴菲特的意见是:不要去抓正在跌落的小刀,而要等待真正的投资良机。因为急于抄底,很可能抄到手的是一只正在跌落的小刀,而且你抓到手的往往是刀刃,而很少是刀把。尽管巴菲特最擅长的是抄底,但他更擅长的是基于价值判断的超低。巴菲特说:要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而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如果您喜欢,请把《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方便以后阅读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一〇、沃伦·巴菲特:寻找危机里的大象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一〇、沃伦·巴菲特:寻找危机里的大象并对案例(第九辑):不景气,不气馁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