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吴晓波 本章:我写《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

    如何写作一本企业家的传记?在商业传记类书籍方兴未艾的中国图书市场上,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解方式。有的人会受到以前的“报告文学”的影响,将传记当作半纪实半创作的文学作品来经营,并努力拔高传主的形象。而更多的人,会受到当下正热的管理学的影响,在他们看来,既然是写到企业,就应该提炼出一定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观点,尽量从战略、文化、管理的专业角度,高屋建瓴地去解构一个企业,还原一个企业,写传记不仅仅是真实再现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成为作者本人“立言”的一种方式。比如“XX局”、“解读XX”、“XX模式”,大多含有作者在通俗的传记之上,再赋予某种专业色彩的努力。

    《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2005年4月由中信出版社在内地出版。在随后的3个月内,又相继推出了台湾地区的繁体字版和港澳地区的繁体字版。据中信版权部门的人说,台湾、香港书商对此书写作的“国际化”风格甚为推崇,以前当台湾引进大陆版权书籍时,往往要对书稿进行大量文字方面的修改。但本书的修改幅度非常之小,因为他们看到,本书的故事讲述方式,台湾人也看得懂。

    这本书,由于出版社的催促,从立意到完成写作,只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并且这2个月内,我还要承担一个杂志记者的重任。在白天完成杂志社的份内工作后,晚上又飞快地围绕着这本书运转起来。时间的仓促、采访的不足(无法与西方记者写作一本传记需要花费2年时间、采访二三百人的“常规”相比),给本书留下了些许先天不足,不过,就其已经实现的成绩来看,我本人还算比较满意。我认为这本书的品质,还是足以成为人们深入了解黄光裕和国美发展史的一份权威资料。当然,没有3年多以来对黄光裕的接触和关注作为基础,我也根本无法完成这样一本书。

    殊不知,这位大意的记者不该将本书划入此类。因为与同时期出现的一些其他企业传记不同的是,本书作者是受出版商的委托,进行独立采访写作本书,而不是受企业的委托进行企业史的写作。

    《105亿传奇》作为我的第一本书,令我感到高兴的是,我可以将我从西方商业传记中所获得的理念和经验,尽可能地发挥运用到我的采访写作中来。建立在尽可能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的讲故事,是本书最大的特点。可以说,这本传记,是一本没有设置任何阅读障碍的大众读物。长期的财经记者生涯中对西方优秀传记及商业报道的学习揣摩,使我在对国际化讲故事方法的运用方面,还是感到较为得心应手。

    如何写作一本企业家的传记?在商业传记类书籍方兴未艾的中国图书市场上,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解方式。对我而言,我宁愿采用最简单的方式,这个方式就是讲故事。

    当然,在专门针对这本书提供新内容方面,黄光裕本人是后来才加入进来的。因为当出版商与我签订写书合同之际,黄光裕以他一惯的低调方式,婉拒了我写书的请求。因此这是一本未经黄光裕授权便开始操作的传记。到书稿的“外围采访”收尾之时,为了保证此书在资料上的权威性,我再一次请求黄光裕配合接受采访。看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黄光裕便同意了这本书的操作。他在看书稿的过程中,回忆了一些事情,使本书更进一步掌握了黄早年的创业史。

    此前已有2人建议过我写作黄光裕传记。但我比较怀疑黄的故事是否真的会让大众产生兴趣,一直未能下定决心。申音承诺我采访写作之外的事一概不用担心,让我产生了信心和兴趣。第二天早上,才睡了三四个小时的我起床后便在纸上写下了这本传记的写作大纲。一共大概分成了13章。每一章的故事内容,都落实到了纸上。事实证明,这对于日后快速操作出黄光裕传记并且保证一定的品质,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在写作时,基本上沿用了最初的写作框架设计。

    本书刚刚从印刷厂的流水线上下来、还未进入市场之际,就有一家中央级大报推出了一篇整版报道,是关于企业传记的。该报道的记者,了解到本书的一点简单信息后,大笔一挥,将此书归入“企业御制书”行列,进行道义上的批判。这番归类和批判在网络上激起了很大的反应。

    这样一本传记针对的读者首先是那些关注创富精神的人,其次是对家电零售领域和国美电器公司进行关注的人。与那些一心寻求专业型读者的传记不同的是,这本传记希望能在一个较广阔的群体里寻找读者。毕竟,像黄光裕这样近20年前一无所有、通过白手打拼,成为身拥百亿资产的巨富,也是大众的创富榜样、财富英雄。

    对我而言,我宁愿采用最简单的方式。这个方式就是讲故事。不需要去构筑那么多富有专业色彩的形而上的东西,不需要让传记貌似有理论研究高度。传记,根据我的理解,就是对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富有意义和情趣的描述。传记首先是要大量占有跟写作对象相关的各种资料,尽量使材料能够反映传主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对于一个商人而言,他的创业是怎么开始的,他抓住了一个什么样的好理念,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下,做出了怎样的努力,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克服发展中的障碍,如何凝聚起各种力量将事业做大,在传主生意发展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哪些新思路,以怎样的方式壮大自己的团队,在光明面的背后,有哪些消极的、阴暗的东西。当然,作为人物传记,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传主的个人成长背景,个性特点是怎样的?并且传主的个性如何主导和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发展。传记就是找到大量一手资料来还原这些东西,并用容易理解的语言将之描述出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本传记,应该怎样反映国美的故事,凭借我对黄光裕和国美的了解,我心里有一个大概的框架。不过还需要进行大量新的采访,因为有很多内幕性的故事,以及国美早期发展的具体情节,我在以前的采访中涉及得并不多。

    可以说这本在很仓促的情况下操作而成的书,能够得到这样一个肯定,是令我欣慰的一点。

    在机缘巧合下,我成为了2004年度胡润版“中国百富榜”居首富位置的国美电器创始人黄光裕的传记写作者。当黄光裕当年10月获得首富称号并被媒体广为炒作时,我作为一个对黄光裕有着最长时间接触、也最知根知底的财经记者,自然也考虑过写一本黄氏传记的可能。但最后真正使我下决心的,是在我11月下旬又一次采访完黄光裕并为我当时所在的《环球企业家》杂志写作一篇稿件的过程当中。这篇稿件的编辑申音(也是此书的特邀编辑)在午夜时分收到我的稿件时已战斗了一天,人困马乏,但我稿件中对黄光裕的描写还是令申音振作起了精神。在随后的MSN讨论中,他兴奋地建议我写一本黄光裕的传记。并且他负责为我的书稿找到出版商。

    我认为,在中国现阶段,还缺乏这样一个写作传记的职业阶层,这样的传记写作标准更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

    当然,在西方传记操作的理念之中,独立调查、立体写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传记的灵魂所在。传记作者可以表达对传主的好感和欣赏,但一定会比较立体地描述他的个性与得失。传主的一些不体面的故事,也往往在传记当中得到充分展示。这种独立和立体大概也是市场驱动的结果,没有人愿意看一本只写正面故事而不全面反映传主一生的书。

    《105亿传奇》的操作同样采取了独立调查、立体写作的理念。书中所展示的并不全是对黄光裕作为创富者的阳光积极一面。黄本来是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他在国美近几年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极端管理手段也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众叛亲离”,以及黄创业早期涉嫌贩卖走私电器的“原罪”,在书中都有相当的描述。只不过,商人在中国是一个强势阶层,在本书出版过程中,黄光裕对书中一些不能令自己满意的情节作了强行删改。这算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因为如果不妥协,这本书便在强势力量的压迫下,无法见到天日。所幸的是,这样的删改并没有伤及全书的整体面貌,只是在一些局面,使本书失去了几分锐气。

    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一本基本能够体现我的传记写作理念的书。我认为这种并不复杂的理念,在以后的中国传记出版市场,肯定会产生巨大的生命力。

    此前的3年多时间当中,我与黄光裕及国美其他人员进行过多次采访接触,是最早对黄光裕进入深入采访的记者,仅我与黄光裕的采访对话录音,到准备写书就已有近4万字。其中大量鲜活的材料,是其他记者们不可能再从黄光裕口中问出的。毕竟随着他出名,他不可能再像早期一样对媒体开放自己的心声。而在早期,他是一位极度低调、以不接受采访著称的人物。采访到他的人寥寥无几。我有缘成为这样一本书的作者,与我3年多前撬开当时还躲在国美“幕后”、尚不知名的黄光裕的金口有关。

    提纲为我提供了一个按图索骥的地图。哪里是故事的薄弱环节,我便努力找到了解相关内幕的人,并说服他接受我的采访。就这样,一个完整的黄光裕和国美的故事,在我的采访录音和笔记整理资料中,逐步得到丰富和完善。有几个关键人采访为本书贡献了大量新内容:国美创业元老、有“小李飞刀”之称的李俊涛,黄光裕的母亲,黄光裕的大妹妹黄秀虹,国美的高层管理人员华天、何阳青,已经离开国美的早年创业期重要人物何炬、刘秀芬、陈晓萌等等。这些已离开的人士为我提供了更为客观、全面的回忆。


如果您喜欢,请把《案例(第三辑):返回原点》,方便以后阅读案例(第三辑):返回原点我写《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案例(第三辑):返回原点我写《105亿传奇——黄光裕和他的国美帝国》并对案例(第三辑):返回原点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