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像级”县委书记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吴晓波 本章:“铜像级”县委书记

    1992年,小商品市场管理处接待了一群特殊的义乌农民。他们拎着一只沉甸甸的蛇皮袋,一拉开,里面装满了现金。

    当时接待他们的老何,如今还在管理处工作。他一开始很紧张,不知出什么事了。

    “小商品市场马上到建市10周年了,我们想表点心意。”

    老何心里的石头落地了,“但是你们拿那么多钱来于什么?”

    农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一位青年人开了口:“我们想树一尊像,我们几个是代表大家来的。”

    老何又有点紧张了,什么像,别是财神菩萨什么的,这回看来还挺认真的,那劝阻起来可要费好大一番口舌了。

    然而,农民们接下去的话又出乎他的意料。

    “我们想为谢书记树一尊铜像。”

    他们所说的谢书记,就是1982年出任义鸟县委书记的谢高华同志,当时他离开义乌已经八年了。

    那是一个瘦削矮小的中年人,顶多九十来斤,一米六五还不到,走在马路上,像是一朵棉花在飘。

    但是,就是这朵“棉花”,在金衢盆地已经流传成了一位极富魅力的传奇人物。据说,当时为了小商品集市到底能不能办下去,县委、县政府开了三次办公会议,可还是意见不统:。

    在满屋子的烟雾中,谢高华把手‘挥:实事求是办,大家到人民群众中去寻找答案。

    然后便有了二十多天的深入农村、街道、机关的大调查,辩论,交流,对抗。

    据说,最后是一位瘸腿老头的经历让谢高华和他的同事们下了决心。

    这个老头是华溪村人,过去每年伸手向国家要救济,四十多岁还讨不起老婆。

    1980年以后,他在别人的鼓动下也加入到了商贩行列,他拄着拐杖到江西进货,雇人发送,就这样两年下来不但娶上了老婆,还存下了万把块钱。

    据说,当时谢高华正在华溪村搞调查,听到这个例子他激动地一拍大腿,直起身来,大声说:好,这不是很能说明问题了嘛!

    谢高华在随后的县委、县政府扩大会议上是这样讲的:敲糖换毛是我县的一大优势,应予以大力支持。小商品市场是根纽带,必须加强管理,把它办好。

    1982年8月25日,义乌县政府宣布,自9月5日起,正式开放稠城镇小商品市场。

    同年11月25日,义乌县委、县政府召开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会议。会上,县委书记谢高华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冯爱晴是当年参加代表会的专业户之一。她在义乌也是一位很出名的人,小商品市场的第一张工商营业执照就发给了她。

    她曾经多次作为商贩代表,向县领导直陈意见,同谢高华也是老相识了。

    她回忆说:“开代表会那天,我就坐在第一排,跟谢书记面对面。他的眼睛里满是血丝,看来熬了好几个夜。那‘四个允许,是他一字一顿从牙缝里逼出来的,他说完后,会场上一片寂静,很多人的眼泪都掉下来了。”

    时至今日,人们可能已经很难真切地体会到这“四个允许”所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力和解放力了。

    也无法真切地体会到,当年谢高华和他的同事们所承担的巨大的精神压力。

    因为,无论是专业市场的正式开放还是“四个允许”,在当时都是直愣愣地冲着某些政策“高压线”撞去的。

    在1979年到1982年期间,全国沿海许多地方都出现过市场萌芽的现象,但是,当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同原有的僵硬体制发生碰撞的时候。不少人选择了逃避和退缩,有的则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无数脆弱的“市场胚胎”便在这样的氛围中悄然夭折了、萎缩了。

    哪怕是在开风气之先的浙江省,也是到1984年3月,才公开提出“搞活流通,促进商品生产,发展集市贸易,支持个人贩运活动”。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80年代初那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拉锯战之中,基层党的干部和政府官员扮演了一个非常微妙的角色。这时候,便涌现出了一大批尊重现实、勇于创新的地方干部,他们适时地成为了农民群众的领头羊、专业市场的接生婆、创业精神的捍卫者。

    1992‘年,有记者采访谢高华。重提往事,谢高华仍然非常激动,他说:做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封建官吏尚能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的干部。

    如果没有谢高华和他的同志们,义乌小商品市场能否走到今天,确实是一个疑问。正是这些敢于对现实、人民和自己负责的干部,在一个特定时刻的勇敢坚持,成就了一段辉煌的神话。

    其实,谢高华的铜像能否在义乌树起,已无关紧要了。

    他和他那一代的共产党干部已经被演绎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传奇人物,他们的功名,将从此流传民间。

    1982年底,义乌小商品市场摊位激增到7001983年底,又激增到1050个。

    当年7月,义乌县政府投资58万元,建造起一个占地20亩的摊棚式市场,场内全部是水泥地面,钢架玻璃瓦。区别于先前的街巷交易。它被称为是第二代小商品市场。这也可能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专业市场了。

    1984年,市场摊位增加到了1800多个。

    同年,义乌县在全国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兴商建县”的战略方针,这也是谢高华为义乌做的最后一项工作。这一年的11月,他调离义乌。现在,他是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万事开头难,谢高华作为第一位为专业市场拓荒开路的地方干部而被义乌人民所惦念。然而,当我们的目光离开正在叙述中的t984年时,我们又会发现,谢高华并不是唯一的。从提出“兴商建县”到“办活市场,百业兴旺”,到培育起一个多类型、多层次、配套完整的市场体系,一任一任的县领导-不断推动小商品市场登上新的台阶。

    这些干部,向人民学习,在实践中探索,渐渐地让自己变成了一个“市场通”。而那种接力棒式的发展思路,也终于使义乌走出了一条堪为全国楷模的市场之路。


如果您喜欢,请把《农民创世纪》,方便以后阅读农民创世纪“铜像级”县委书记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农民创世纪“铜像级”县委书记并对农民创世纪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