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扩张:回归专业化的狂想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吴晓波 本章:第三次扩张:回归专业化的狂想

    “公开谴责事件”让赵新先的资本扩张受到了战略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自此以后,“三九系”的多家上市公司基本上失去了融资功能。根据年报数据显示,到2002年底,三九集团的经营净利润只有2271.3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2%,债务总额为191亿元,资产回报率仅为0.1%。在这种十分严峻的形势下,赵新先转变了多元化的资本扩张战略,而试图回归中药行业。然而,他的回归,仍然表现得激情无限。他提出了三九专业化的“三化战略”,即“中药现代化、中医专业化、健康服务化”。

    他观察到,中国商业似乎进入到了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比如说在家电领域,国美、苏宁等连锁渠道商迅速崛起,对制造商构成了强大的渠道优势威胁。三九的药品绝大多数是通过医药站和医院出售的。赵新先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连锁药店势将成为最热门的投资领域。这个时候,他已经对中国制药企业在技术上的开发和竞争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认为:“对于没有太多核心技术的国内制药企业,其优势不在技术,也不在研发,而应该是在国外制药大佬进来之前尽快建立自己的生存壁垒。”他所谓的“生存壁垒”,就是要把三九从生产制造向营销、商业服务方向转型。

    为了实践这个理念,他提出在国际和国内两大战线同时出击,分别实施“麦当劳计划”和“沃尔玛战略”。

    “麦当劳计划”是在全球建立一个连锁型中药诊所网络。赵新先计划在5年内开办1000家连锁诊所。他算了一笔账,在美国开一家诊所大概需要20万美元,一年可收入1000万美元,总额就可达100亿美元。根据他的调查,在美国就有大约1万家小型的中医诊所,在加拿大也有2000家,如果能够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就可以十分轻易地建成一个全球性的中医连锁诊所。三九先是在加拿大多伦多创办了第一家中医药医疗中心,之后又在英国、美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相继开设了50多家类似的中心。此外,还在洛杉矶开办了一所现代中医药研究院。然而,因为种种缘故,这个激动人心的“麦当劳计划”最终也跟三九的很多项目一样,成了一个“半拉子工程”。

    “沃尔玛战略”则是在国内编织一张最大的连锁药店网络。赵新先对连锁药店的关注其实在2000年就开始了,在那年的7月30日,三九召开连锁战略研讨会,确定从金融租赁公司筹资13亿元,建立5000家连锁药店的发展计划。后来,这个计划又增加到了空前的1万家店。赵新先对连锁药店寄予厚望。他不断催促部下到各地跑马圈地,控制终端。他甚至认为,连锁药店将是三九集团的第一品牌。在短短1年多时间里,三九连锁药店就发展到了1000家的规模,但是由于开店费用很高,而规范化管理及营运成本控制不力,连锁药店很快呈现后续乏力之势。赵新先再次犯了“战略清晰、战术紊乱”的老毛病。美国的《财富》中文版在一篇评论中,直接称之为“中国‘大跃进’式的冒进,美国安然式的牛皮泡泡”。

    三九的第二大“专业化工程”,是筹建一家中医院集团。它与海南省达成协议,收购海南中医院,同时还跟广东省的一些中医院商谈收购事宜。赵新先打算把这些中医院整合成一个新的集团,买壳在香港上市。同时,三九在深圳东部筹划开建一个规模惊人的健康城,其中包括90个洞的国际上最大的高尔夫城、一个超豪华的五星级健康宾馆,以及一个包括疗养院、临终关怀医院和特殊护理医院在内的大型综合健康服务系统,其总投资将超过40亿元。

    赵新先是那种颇有战略直觉的企业家。在产业的每一个转型点,他都能很早就意识到,并迅速地做出反应。但他在项目的执行上却总是显得“大而不当”,在一次又一次的布局和冲杀中,三九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但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的项目却始终未出现。在第三次扩张中,赵新先的表现像一个巅峰已过、力不从心的老棋士,开局宏伟,中盘紊乱,尾局不堪入目。《新财经》在一篇评论中分析说:“三九的专业化战略让人疑惑,制药业属于生产领域,连锁药店业务属于流通领域,医疗健康更侧重于服务领域,三项业务均和‘医药’有关,但实质则截然不同,投资风险更大。”在某种意义上,三九的此次专业化回归是一次缺乏深思熟虑、更具冒险性的赌博。


如果您喜欢,请把《大败局Ⅱ》,方便以后阅读大败局Ⅱ第三次扩张:回归专业化的狂想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大败局Ⅱ第三次扩张:回归专业化的狂想并对大败局Ⅱ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