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们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商:
有人说他们是新经济的落伍者;
有人说他们存在着不合理的成功。
这个商帮究竟是如何兴起的?他们为什么对政事如此热哀?
一、湖商和徽商的比较
每年《福布斯》杂志都会推出中国内地的富豪榜,而浙江藉富豪人数总是位居前列。这令“浙商”一词在当今中国异常响亮。如今,浙商无疑是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实力最强的一个投资者、经营者群体。那么,为什么在浙江会出现马云、李书福、陈天桥……这样的商界风云人物?浙江这块土地又有过怎样的传奇?这一切得从浙江的商帮说起。
浙商应该分成两派,一派是湖州帮,另外一派是宁波帮。湖州在浙江的北边,在宋代时就已经有这个名字了,跟徽州是差不多的时期。我想拿湖商和前面讲的徽商做个对比,这个对比很有意思。这两个地方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有着灿烂的文化。徽州出了相当多的进士以及状元,而湖州也是一样。我的数据显示,明朝湖州出了172个进士,占了7%;清朝出了266个进士,占了9%。出了多少状元呢?总共加起来出了8个状元,很不容易,非常有成就的,所以湖州基本上也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
但是湖商和徽商的不同在哪里呢?不同之处在于徽州是个非常贫穷的地方,徽州的山多地少,所以养成了所谓“徽骆驼”的精神,吃苦耐劳,可是湖州不是。湖州人比较懒散,当时的人都批评湖州人说,此地的人们娇惰成性。也就是说湖州的子弟娇娇弱弱的,而且干的事很平常。这么样一种个性,加上富足的生活、灿烂的文化,同时和徽州一样封闭的环境,使得湖州人完全不具备徽州人吃苦耐劳的个性,他们基本就是花花公子,混日子的。我想通过这个机会告诉读者,我们要打破过去的旧思维,我们总认为一个商帮的形成和吃苦耐劳有关系,其实这个观点是错的,最重要的其实是机遇。
湖州商人的发迹史和徽商差不多,也就是徽商垮台之后,湖州商人起来了,因此在清末一直到民国初年这个阶段,是以湖州商人为主。他们是怎么发迹的呢?
二、湖商的蚕丝发迹史
湖州地处浙江西部,是著名的水乡和鱼米之乡。古语云:“苏湖熟,天下足”。自唐宋以来,湖州就是全国的主要产粮区。可是从19世纪开始,湖州境内方圆不过十里的小镇南浔,突然形成了一个商业团体。这个团体曾经富甲天下,辉煌一时,被人们称为“湖商”。相对于其他商帮来说,湖商的生活非常舒适。晋商的发迹是因为票号,徽商靠盐,那么湖州商人是抓住了什么机遇导致他们的成功呢?
1801年的时候,英国从我国购买了862石的蚕丝,到了1833年之后,就变成了9920石,这就为清政府成就了巨大的贸易顺差,最后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才使贸易顺差变成贸易逆差。而旦这个时候法国人也在抢购生丝,因此是生丝成就了浙江商人的兴旺。而且,这个生丝是湖州南浔七里乡所生产的生丝。七里是这个村的名字,以后念着念着就变成了辑里湖丝,实际上就是七里村所生产的丝的意思。
一直以来,中国的蚕丝都是欧洲市场的抢手货,在欧洲人眼里,辑里蚕丝是他们需要的最好原料。于是凭借着手中上好的蚕丝,湖州商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收上来的蚕丝卖到广州商人手里,稳稳地賺着不多不少的差价,但是当贸易的市场呈现在湖商面前时,安逸的湖州丝商开始在内心泛起波澜。1843年11月,上海开埠,刘记丝行的老板刘镛首先走进上海,开始直接与外国买办交易,在短暂的时间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与此同时,湖州丝商们纷纷放开束縛,走进上海,创立自己的事业。当年敢于走出南浔、走进上海的举动意味着湖商敢于创新的经营理念,走出的这一步成就了湖商的成功。
鸦片战争以前,生丝的出口要经过广州13个洋行,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了,而从湖州到上海的路程非常短,运费特别低。我们统计了一下,当时的运费只占整个货物价格的0.2%,所以生丝价格大幅下跌了35%,因此生丝在质地好的基础上,又有了地利的优势,使得它的销路猛地往上涨。而且当时英国对华的贸易报告里面说,当时生丝最大的出产地就是嘉兴府、湖州府,湖州的生丝产量是最大的,而且从上海转运的湖州生丝比例高达55%。可是太平军也打到湖州了,湖州商人趁此机会逃到上海,做丝买办。湖州商人顺应这个机会反而更发达了。到了1876年,上海共有做丝的公司大概75家,其中有62家是湖州人开的。
三、湖商的巅峰时刻
诞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上海新报》,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所有热门事物。
那时候报纸上每天都有关于辑里湖丝的报价,丝的价格也像今天的股票一样,随着市场行情而不断变化,就连在遥远的伦敦都有一个湖丝交易所。由于成功地进入国际市场,又掌握着辑里蚕丝的货源,湖商们瞬间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成了当年上海滩的成云人物。
那么一夜暴富的湖州商人,是如何利用手中的商业资本的呢?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隐患呢?
1876年前后,是湖州商人达到顶点的时刻。大家知道他们有多有钱吗?湖州商人在这个时刻就有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做“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用动物的形体来表示他们的财富,四头大象,八头牛跟七十二只狗。财富超过100万两的就是象,50?100万两的叫牛,30?50万两的叫狗。其中最有钱的人叫刘镛,还有张氏家族、庞氏家族跟顾氏家族,四头大象。
我们来做个比较,当时最有钱的刘家有多有钱?他的资产是2000万两,那么除了他之外,还有三头象、八头牛、七十二只狗,加在一起财富超过8000万两。当时清朝一年的财政预算是多少?7000万两,一群小小的湖州商人富可敌国。可是这些人再有钱,也比不上徽商有钱,乾隆时期的徽商江春同志捐出来的救灾款就是1120万两,这就和山西太谷曹家的财富差不多。你能捐出1〗20万两,可见你还有10倍或者百倍以上的钱。徽商当时捐的数目就和这个时代最有钱的人的家产差不多。这么巨大的财富,我想请问大家,你们认为你们所理解的湖州商人拿这些财富干什么去了?
你想想,一个从闭塞的环境出来的人,当他一旦有钱,他会干什么事?盐巴。你能相信吗?在清朝道光年间之后还在做盐,尽管在盐上赚了不少钱,但他们的头脑中仍然存在以前僵化历史上孕育出来的思想,他们就想到这些。和徽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整个思维的僵化完全跳不出徽商的格局。那么谁来做盐巴呢?
第一个,我刚才讲的刘镛家做徽商的两淮盐,更僵化。还有,第二名的张家做什么盐?浙江盐场的盐。那大家说,在这个时刻,有没有人曾经想到说要把这种商业资本转化成产业资本呢?和国际接轨呢?没人想到。
另外,湖州商人在做盐的同时,还做典当和房地产,这个房地产特有意思,因为这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湖商的资本用途
当时湖商最大的投资就是以上海为中心的房地产行业,大大小小的湖商纷纷在上海购置房产,这些房产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以刘家为例,仅仅刘家第四房就在上海出租房屋700多栋,房租收入达到了每月5万银元以上。
今天在高楼林立的上海,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精致幽雅的花园洋房,这些19世纪留下来的城市风景,有很多就曾经属于湖商。湖商们不约而同的也是最大的一笔投资,就是以上海为中心,辐射杭州和湖州的房地产产业。
作为经济中的基础行业,一旦遇到社会动荡,房地产行业就成为蚕食资产的巨大旋涡。可是,当时的湖州商人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也为湖商的没落埋下了伏笔。
大家猜一下,在1862年所有的租界加在一起,谁占了一半的地产?就是我们的湖州商人,是一位叫做陈熙元的同志,整个租界一半的地产就是他一个人的。还有我们上海福州路广西街那一带,当初是谁的?刘家的。那么这个刘家在全国各地买卖房地产,据我们所查到的资料,在他们名下的义田,就是赡养同宗人的义田就超过1万亩。坦白讲湖州商人盖宗祠的不多,他们喜欢盖房子。刘镛这么有钱,盖了房子没有?盖了。他盖的房子是仿效一个书法大家赵孟频先生的,他很羡慕赵孟頫的房子,于是搞了一个小的莲花庄。各位知道他的小莲花庄建了多少年吗?从北洋水师建立的那个时刻,一直延续到了40年之后,历经爷爷爸爸跟儿子,才完成。花了多少钱?100万两。
100万两在当时如果用于实业,可以兴办几个机械缫丝厂,可以购置1000多台最先进的缫丝机器,可是很可惜,湖州商人并没有将财富投资于此,更没想到产业经营。1937年,随着战争爆发,房价暴跌,经济崩溃,很多湖商在银行里的存款瞬间化为乌有。到了20世纪40年代,湖商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华民族工业的舞台上悄然落幕。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湖商的没落呢?
湖州出了很多政治家,包括张静江,很有名的,还有陈其美,陈其美是什么人呢?是陈立夫、陈果夫的叔叔,他们都出自于湖州,对政治特别感兴趣。
比如张静江好了,他的爸爸用10万两银子给他捐了一个江苏候补道台,几年后他当了外交部的一等参赞,有一次随钦差大臣孙宝琦出使法国巴黎,在船上遇到了孙中山。孙中山就讲他的革命理论,把张静江讲得很感动,说“我帮你”。可是我怎么帮你?你打电报给我的话不太方便,所以你最好找你的朋友打电报来,写ABCD,A是1万,B是2万,依此类推。到了1905年,孙中山开始搞革命了,手中缺银两。孙中山同志说,拍个电报给张静江吧。这个电报按照历史上讲是胡汉民拍的。可是孙中山就是这么个性的一个人,还真拍了。他写什么呢?ABCDE,写A太少了,写E又太多了,就写个C。没过几个星期,张静江汇了3万法郎给他。当时一个法国工人一个月才赚200法郎,等于是把一个工人十几年的薪水汇给他。而孙中山食髓知味,又拍电报去了。这次不好意思借多了,用A或者B1万2万地汇,慢慢汇回来。到最后,张家在上海开的通运公司,因为孙中山的革命而正式宣告破产。
五、湖商的投资短视
当年,富起来的湖商没有抓住振兴民族工业的机会,却将大量的资金流向捐官买爵、修园建楼等非经营性的领域。这只能说明湖商的投资存在短视的问题。可是20世纪30年代,一夜之间,大量的湖商破产倒闭,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整个上海的浙商里面,湖州商人由原来1911年所开的工厂、公司占所有浙商的一半,变为1927年之后的1/4,可以说是大幅衰退,为什么?他们碰到了什么事?两件事。
第一,日本蚕丝的问题。《马关条约》掠夺了中国两亿多两白银,因此促成日本的工业化。日本的机器造蚕丝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就通过这些条约大量进人中国,冲击着湖州的蚕丝市场。而且又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后,所以当时我们银元或者白银的汇率还不只是涨,而是大幅波动,一下高得不得了,一下低得不得了,因此中国造丝的人简直生存不下去。加之整个欧洲的蚕丝需求量大幅下降,还有日本的竞争,湖商就扛不住了。虽然当时很多湖州商人进口机器设备来做蚕丝,但只要是进口的机器就要被清朝政府层层剥削,因此进口机器设备也解决不了问题。以上这些因素加起来,就造成湖商全面倒闭风潮。
第二,人造丝的问题。1924年我们只输入了24石的人造丝,到了7年之后变成14500石,人造丝更美观、更耐用、更便宜。因此我们的湖州七里丝简直没有机会在市场上竞争。所以到了1913?1914年,浙江的13家丝厂就倒闭了10家;上海的56家丝厂,倒闭了30家。那么这个结果,也象征着湖商的厄运来临。胡雪岩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我很不喜欢把他归纳为徽商,他是标准的湖州商人,一倒之后全垮,他连最简单的国际竞争的意识都没有,对全世界来讲他没有概念,还根本不知道人家在玩什么,他搞不清楚的。因此他们败在哪里呢?不是资金不足,而是思维的极其僵化。
如今湖州丝行的旗幡依然随风飘动,码头上却不见了往日的繁华,当年富可敌国的湖商,这个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在商海中的沉浮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湖商们生活的区域在今天被称为长三角经济圈。这里是目前中国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在这里新一代的浙商依然在经历着商海的沉浮。他们用瞩目的成就演绎着新浙商的精神,期待他们能够托起中国新时代商帮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