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个普通人的愤怒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苏言唐静松 本章:3、一个普通人的愤怒

    2001年8月上旬,离日本战败投降日越来越近。8月13日下午4点半,当选不到半年的日本第87任首相小泉纯一郎身穿燕尾服以首相身份去参拜。

    韩国人愤怒了,20名青年人于8月14日在汉城日本驻韩国大使馆门前剁小指抗议。报章上开始分析韩国人和中国人对这件事反应的差异。

    同一天,下午4点多,一个中国青年人向公司领导请假,说身体不舒服。他按捺不住积压许久的情绪,琢磨着做点什么。他给几个朋友打电话,朋友们都在上班,不愿意一同出来,他只有一个人行动。他突然想到小时候看的抗日影片《夜幕下的哈尔滨》中的一幕:一个中国人在夜幕下往日本占领区的柱子上刷上“还我河山”四个字。

    他准备也这样做,买油漆,在靖国神社门口刷几个字。

    靖国神社附近的地铁站叫九段下。一出站,他心就凉了,靖国神社附近到处是警察,黑色防暴警车也停了好几辆。那天他穿的是白色裤子。这时候已经晚上七八点。

    他先到了附近的公园里,试用了一下油漆。他担心喷不成,又专门买了两罐玻璃罐的饮料,准备把饮料喝完,往里面灌油漆,然后摔到靖国神社里面。但喝完后,发现罐子口太小,灌不进去。

    公园里蚊子很多,他有些烦躁。他又犹豫了,万一被抓,他在日本的前程可能就要中断。但他想:如果就这么走了,以后再也没有脸在朋友面前谈论国家大事。

    当他再次下决心“干”的时候,他给朋友打了个电话,让朋友明天帮他去买机票,这是安排好的第二天的事情。老婆在山西太原即将进入临产期,他计划回国陪伴夫人生孩子。那时候,他喜欢背双肩包。包两边的网袋里各有一罐油漆,远看就像放着两罐饮料。他手里还提了一个纸袋,那里面也是油漆。

    到了靖国神社南门,这里没有固定哨所。他趁警察不在的时候,选了一罐黄色和一罐红色的油漆,这是代表国旗的颜色。他先拿出红色的,猫着腰,喷了“该死”两个字,这个字喷在石雕的底座上。石雕是“一个像狗的动物”,看上去张牙舞爪,于是他站起来,把油漆“往狗口里喷”,喷满了,口里像流血一样。

    越喷越起劲,他又往里走到门口,再喷了“该死”两个字。这时正好被一个日本警察发现,两个人都愣住了,警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知道自己跑不了,就继续喷,那个警察拿出对讲机说:这里发现一个捣乱分子,请求增援。

    不到30分钟,来了许多警察。他把油漆罐一扔,坐在地上。警察问他:你是韩国人?中国人?日本人?他回答:中国人。

    警察看到他身边的手提袋,问:“这个,可以打开吗?”他就打开了。“背包也能打开吗?”他又打开了,里面没有危险物品。

    警察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你问我?我还要问你。这时候已经是深夜,他被带到了一公里以外的警察局。

    4个月后,经过3次开庭审理,他被日本法院以“损坏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期3年执行。

    这就是曾轰动一时的“冯锦华事件”。用红漆在靖国神社东侧门的一个石雕底座上喷写了日语“该死”字样的年轻人,就是冯锦华。他1970年生于山西太原,1994年赴日留学,先在日本学校学日语,后考上日本东洋大学学法律,大学毕业后在日本公司就职。

    冯锦华被捕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了,这是为数不多的对中国公民个体在外国的刑事案件发表意见,冯锦华事件“不是一般的、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是具有特殊的政治背景”。中国驻日大使馆与日方进行了外交交涉,希望日方考虑政治与历史因素,对冯免予起诉,及时放人。

    大使馆还帮他介绍律师,但收费有些贵,被他拒绝了。他的同事出200万日元把他保释出来。出来的当天晚上,他上网一看,国内门户网站的头条都是他的事情,他觉得20多天的“牢”没白坐。在监狱里时,日本警察对他说:“日本的右翼很厉害,我们警察都惹不起,你别折腾。”冯锦华回来后在枕头底下放了一把刀。

    在被拘留期间,办案的检察官就曾暗示冯锦华希望私下和解,可是冯锦华当时还气在心头,表示坚决拒绝。在9月3日保释后,一直到11月19日才开庭审理,延迟这么长时间,检察官也是有意为之,劝当事人庭外和解,并督促冯锦华的律师做他的工作。

    冯锦华开始一直没有同意,后来看各方有些诚意,所以就同意试试看,检察官让他写一份书面的陈述给靖国神社。“但当我将写好的陈述书交给检察官后,他看后决定不交给靖国神社,他说你这样写肯定会使他们更为恼怒,还不如不和解了。就是到19日开庭之前,检察官还督促我的律师让我再考虑庭外和解之事。”冯锦华后来对《北京晨报》的记者说。

    其实,靖国神社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让冯锦华赔偿,赔20.9万日元,冯锦华当时就表示坚决不干,他说:“要是赔偿,就意味着我承认错误,向靖国神社道歉。”冯锦华表示宁愿接受日本法律的裁决,也不愿意向靖国神社低头。

    后来冯锦华表示,因为这个案件比较复杂,涉及的问题也很多,中国的外交部、驻日大使馆等多次交涉要求日本方面对冯锦华免予起诉并释放,但由于种种原因,东京的检察院还是决定起诉冯锦华,而并不是靖国神社要求起诉的。

    对于这么一个简单的案件为什么会上升到刑事案件呢,据冯锦华回忆,主要是他的态度“不好”,比较强硬。事前,冯锦华也向有关人士咨询过这类的损害物件的案件只要态度好点,承认错误,很快就会解决。“如果态度不好,可能就会升级。检察官一直希望这件事情能‘完满解决’,但是靖国神社提出的要求我没有办法接受,所以只好开庭审理。”

    那时候,冯锦华留了一头浓厚的头发,戴着大框眼镜,气质上仍像一个留学生。网络上,许多人把他尊崇为“民族英雄”、“中国脊梁”,但他似乎并不符合“粉丝”心目中的形象,许多时候他还在为日本辩护,他觉得中国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太多。

    他觉得自己的行为,“就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件很小的事”。他觉得中国外交、民间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你看人家日本双簧戏唱得多好啊,一边是政府,一边是民间。”“如果每个人说话都跟外交部说话似的,那多恐怖。”

    这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不冷静之举,然而,事出有因。你我都清楚。

    在美国及大部分欧洲国家的眼中,日本过去一直是“形象不错”的国家。德国《图片报》在欧洲范围内做的一个调查,甚至将日本选为“最受欢迎的亚洲国家”。但最近几年,由于日本“争常”、修改历史教科书等问题,引发周边国家的强烈抗议,一下子将它的本来面目暴露在西方公众面前。西方主流媒体开始纷纷撰文,谴责日本的强硬外交政策,以及它在历史问题上不负责任的态度。

    德国《新消息报》的社评称:“二战已经结束60年了,日本始终没有承认历史错误,假如德国也拒绝承担历史责任的话,难以想象现在的欧洲会是什么样子。”

    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绝大多数在联合国工作的国际职员,并不了解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对亚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但亚洲很多国家强烈反对日本“争常”一事,让他们看到了日本以前许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有联合国官员甚至惊呼:“日本原来是这样的国家!”

    《德国之声》等媒体认为,对于亚洲国家的抗议活动,日本政府负有十分重大的责任,因为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并没有从根本上反省自己的历史罪行,日本半心半意的道歉是不能让中韩等国满意的。瑞士《时代报》则在一篇题为《历史问题背后凸显日中韩战略分歧》的分析文章中指出了日本的真正用心。

    文章称:1945年由战胜国美国参与撰写的日本宪法规定,日本自卫队只能自卫,如今这支队伍却出现在了伊拉克;日本潜在的民族主义也因首相小泉纯一郎对靖国神社的参拜而受到肯定……这一切都说明,日本正妄图改变它在亚洲的战略地位。

    德国国际媒体研究所负责人弗罗托教授就说过,以前,欧洲媒体很少关注二战后日本的表现,更不知道日本历史教科书是怎么回事,对于日本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纷争、在亚洲国家的形象等,欧洲媒体也几乎不做报道。这次日本“争常”引发不断升级,不仅让欧洲媒体了解了日本与邻国矛盾的原因,更让普通百姓认识到,日本不正视历史的行为是不会赢得尊重的。

    德国亚洲研究中心安东纽斯博士也说,日本是个很注意自己形象的国家,有详尽的国家形象推广计划。因此,多年来,欧洲人眼中的日本是先进、守信的,日本人也是彬彬有礼的。但近来,日本屡屡犯错,它对周边国家的强硬姿态让日本的国际形象大打折扣,很多人甚至认为日本人“不诚实”、“不负责任”、“自大”。这种转变会直接影响日本“争常”。在谈到日本政府对待历史问题的立场时,安东纽斯使用了欧洲媒体普遍使用的“修正主义”一词,这本来是欧洲媒体近来在谈论欧洲极右翼试图否定或篡改纳粹屠杀历史时所用的词汇。

    美日一直是铁板一块的同盟,可是近来,就连日本的盟友美国的媒体上也出现了揭露日本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声音,同时希望美国不要一味偏袒日本。2005年4月11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署名文章称,日本首相小泉顽固地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将自己的政治命运寄托于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以及布什政府的对外政策。为保证美国政府对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提异议,日本刻意将批评美国“单边主义”的字眼从教科书中删除。日本还不顾周边国家反对,迫不及待地想“争常”,让人怀疑其动机。

    文章认为:“尽管日本政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称得上是‘道德败坏’,但美国对此却一贯保持沉默。二战中,中美两国在打击日本军国主义上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二战一结束,冷战开始,美国便不顾中国人民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受到的创伤,立即掉转枪口,与日本交好,企图扼杀选择了共产主义的中国。现在冷战已经结束,到了美国应该听取中国正当诉求的时候了。”

    《洛杉矶时报》这样的文章在美国媒体上并不多见,许多媒体流露出对日本的偏袒。但媒体的关注,以及对日本与中韩等亚洲国家交恶背景的介绍,还是让读者了解了很多他们过去从未听说的信息。

    退休老人洛佩兹·波蒂略说,《洛杉矶时报》这篇文章让她对日本这个国家有了新的认识。她说:“我今年70多岁了,以前从未听说日本强征慰安妇、篡改教科书等事情,只知道二战时日本人袭击了美国的珍珠港,给美国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一个不能正视历史的民族,是不会得到其他民族尊重的。”

    在各种压力之下,日本在“争常”上,国内媒体已不像以前那般胸有成竹了,甚至在日本感觉最能拿出手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上也出了问题。据日本共同社2005年4月11日报道,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公布的对22个成员国2004年度ODA援助额显示,日本已连续4年递减。从ODA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看,日本为0.19%,不仅低于法国的0.42%、英国的0.36%和德国的0.28%,更远低于联合国设定的0.7%的目标值,从上一年度的第19位下降到第20位。这成为日本“争常”的又一个障碍。

    与此同时,日本国内开始出现要求政府进行反思的声音。日本《朝日新闻》的社论称,中日关系在建交33年来沦落到这种境况,是“此前无法想象的”,而导致中日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就是小泉参拜靖国神社。

    文章称:“首相在去年9月表明要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是,非但没有得到韩国的支持,反倒激怒它,并开始阻止起日本‘争常’了。中国也因此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日本的活动。试问在关键的亚洲地区都无法得到支持,日本采取的是怎样的战略呢?”文章最后指出:“首相强调要构筑‘世界中的日美同盟关系’,但如果在亚洲都无法稳固立足的话,日本只能成为依赖美国的寄生虫。”

    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首先尊重别人。这个道理,于人于国,皆如此。


如果您喜欢,请把《日本,我误解你了吗?》,方便以后阅读日本,我误解你了吗?3、一个普通人的愤怒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日本,我误解你了吗?3、一个普通人的愤怒并对日本,我误解你了吗?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