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海外日本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苏言唐静松 本章:3、海外日本

    中国习惯用GDP衡量发展,人们认为日本经济负增长或者不增长,是日本经济衰落了,但实际情况是日本在海外不断增长,是用GNP衡量,而不是用GDP衡量。就像温州商人一样,温州的GDP现在在浙江排名靠后,但温州在全国和全球的投资、贸易活动,盈利是非常大的,赚的钱是非常多的。你能说温州经济衰退了吗?

    日本的经济活动也差不多,更多是它在海外的活动。“海外日本”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中国,换言之,中国GDP进步中,有一部分是日本GNP增长。

    在传统的合作模式中,中国企业扮演的是生产、贴牌(终端),而利润最高的环节均被日企等海外企业控制,这一模式,多年来一直重复上演,直到今日,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日本有六个著名的财团,即三菱、三井、住友、富士、三和、第一劝银。这些财团与银行、制造企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各大成员企业间形成松散的联合体。这六大财团的前身是日本著名的四大财阀——安田、三井、住友、三菱,二战之后,这些财阀表面上分崩离析,实际上解散之后的各个企业之间以“经理会”的形式长期保持合作关系。

    日本财团在中国的布局即是以综合商社为主导,以制造企业为武器,在财团的统一整合下掌控全球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商业布局。

    如此看来,索尼、东芝以及人们耳熟能详的松下电器、丰田汽车不过是财团推到消费者面前的品牌表演者而已。而真正主导日本经济的力量来自于以三井最为著名的六大财团。六大财团同时也是构筑日本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是日本国民生活方式、组织方式以及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

    至2010年末,日本持有海外净资产已连续19年称冠全球,其对中国的贸易出口金额达到13万亿日元,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趻从2000年开始,日本已经有八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

    对于日本经济,人们看到的其实是两个:一个就是本土经济,遭遇天花板而步履蹒跚;另一个则是它的离岸经济,在全球配置资源,暗自发力,由跨国公司与财团为单位串联起来的庞大帝国已经悄然形成。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唐淳风有个比喻:“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能光看GDP,海外企业的收益和海外资产的收益也是重要指标。就像一户农民,你不能光看他田里种粮的收获,还得看他儿子在外打工、经商、办企业的收入。不能光看他乡下的土砖房,还得看他在城里买的小洋房、门面房和工厂厂房。”由于有着庞大的海外布局,日本制造产业的许多GDP被统计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但在GNP上日本一直保持了高增长,单从经济上看,它已经在海外打造了一个新的日本!

    只说宏观,似乎很空洞。其实,放眼身边,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环节,都因为“海外日本”而发生了变化。

    首先,不得不提一下我们吃饭时用的筷子。和中国一样,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外出就餐或吃工作餐的常用餐具。但日本的一次性筷子几乎全部是从中国进口的。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近64%,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7%,为什么日本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呢?

    原来,日本人早在江户时代就发明了适合日本饮食习惯的一次性筷子。到1990年,日本国产一次性筷子的产量达到了240亿双。由于一次性筷子消耗了大量木材,日本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一次性筷子是否破坏森林资源的讨论。一些厂商于是将目光转向海外。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林野厅200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产量仅占3%左右,其余97%都是依靠进口,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一次性筷子占全部进口量的99%。也就是说,日本约96%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

    据说,最初把一次性筷子介绍到中国的是一名日本商人,中国对日本大量出口一次性筷子也是因为一名日本商人。上世纪90年代初,当一些日本商人开始在海外开拓一次性筷子的加工基地时,一名日本商人首先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建立了一家小厂。这家厂子一开始还不是直接利用中国的木材生产出口日本的一次性筷子,而是使用了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进口的白桦木进行加工生产。后来,看到有利可图,不仅日本商家大量进入中国,以合资方式在华投资设厂,就连中国本地的一些企业也开始转产一次性筷子。这样,中国的一次性筷子在向日本出口的同时,也开始在国内普及。

    中国的一次性筷子对日出口虽然给一些地方带来了收入,也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项产业给中国带来的问题。据日本一位从事环境问题研究的人士介绍,如果按一棵成年树木能够生产出一万双筷子计算,那么中国每年对日出口的200多亿双一次性筷子至少需要250万棵树,需要砍伐掉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这对我国的林业资源是极大的破坏。

    另外,日本政府虽然曾在1995年、1996年先后对我国进口日本的牛肉和猪肉采取过限制措施,但在一次性筷子问题上,日本政府却从1999年年初开始把进口关税由原来的5.2%下调到4.7%。这也反映了日本政府对带有破坏他国资源性质的进口问题所持的态度。

    说完了吃饭,马上就是穿戴,随着人民的物质生活改善,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注重自身的穿着,“羊绒制品”就是当前比较新潮的一种服饰。

    山羊绒,又名“开司米”,是世界稀有珍贵的动物纤维,被称为天然纤维中的一颗明珠。我国山羊绒的产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了较快的增长,中国原绒产量近年达到12000吨,占全世界近75%。世界上最优质的山羊绒几乎全部产在中国,产地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辽宁等地区。

    目前,山羊绒出口是我国主要的创汇产业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方面,由于市场需求加大,山羊绒市场行情近年来一直看好,山羊数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牧区牲畜头数增长过快,草原超载放牧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草地退化、沙化,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据有经验的牧民说,山羊啃食青草的速度极快,它们每天的摄食量达2~2.5公斤鲜草。草场好,它们沿着地皮吃;草场差时,能用蹄子把草根刨出来吃掉。它们不管路多难走,即使是悬崖峭壁,只要有草有树,山羊照样能爬上去啃食。绿色的草原就这样在山羊的啃食下,变成了大片大片的荒漠。所以有牧民形容山羊是“一把刀子和四把小镐”,所过之处往往是寸草难生。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草原上养山羊,就像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生产一次性筷子一样,同样出自日本人的“指引”。据《青年文摘》里的一篇文章说,日本人在1981年以前是在自己国家养山羊,但他们很快发现了养山羊带来最大的问题——山羊不但吃草,而且吃草根!于是,他们将山羊繁育基地挪到了中国,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用雄厚的资金和原鄂尔多斯毛纺厂合资成立了羊绒厂。

    1979年5月25日,内蒙古自治区纺织工业公司与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双方签署了合同,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羊绒加工技术设备,开始筹建鄂尔多斯羊绒衫厂。1981年,伊克昭盟羊绒衫厂正式投产,结束了我国只出口原绒和羊绒初加工的历史。1993年,伊盟羊绒衫厂更名为鄂尔多斯羊绒衫厂。从此,内蒙古大草原开始了噩梦!

    日本人很会做生意。20世纪80年代,牧民的羊绒可以卖到280元一斤,而现在仅是七八十块钱一斤。他们先用高价吸引你大量养殖山羊,再压价收购。羊毛不是粮食,只能卖给羊绒厂,羊毛便宜了,就再多养一些来维持生计吧,于是多养一些山羊,带来的后果却是价格压得更低,山羊养得更多!

    从全球羊绒生产格局看,近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美国本土大生产企业逐步退出。接着是日本的很多羊绒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萎缩。由于本国的环境成本高,日本本土的纺织业纷纷将工厂搬到中国的大陆生产。很显然,中国大面积的草地被沙化,与日本纺织业的“战略转移”以及日本国民大量需求的山羊绒消费有着密切的关系。200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本土羊绒产业萎缩的日本,却是世界羊绒制成品消费的大国,仅羊绒衫的购买量就达500万件!毋庸置疑,这500万件羊绒衫绝大部分是从草原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进口的。


如果您喜欢,请把《日本,我误解你了吗?》,方便以后阅读日本,我误解你了吗?3、海外日本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日本,我误解你了吗?3、海外日本并对日本,我误解你了吗?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