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公元7世纪以来,日本的意识形态一直在强化一个“神国说”,即日本人来自一个共同的祖先——天皇家族,天皇家族来自于太阳女神,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就是开天辟地的太阳女神的孙子,此后,神武天皇的子孙便由天神立法,世世代代统治日本。
日本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自明治维新之后,花费了巨大的代价企图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证明这个神话,其结果却适得其反。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在奈良地区发现了日本天皇家族的古墓群,古代天皇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高丽(朝鲜)或类似于高丽甚至中国的手工艺品,这使日本人非常担心棺材打开后还会发现什么对他们更为不利的东西。因此,日本宫内厅以“皇室古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地”为原因,至今未发掘石棺。
大和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先人来自于何方,在渺茫的史诗和纷纭的传说中早已不可追寻。据日本历史学家研究,至少前十余代天皇,无法考证,其后的谱系也多有不足凭信之处。
在日本石器时代(绳纹时代)行将结束的公元前400年,中国已经处于春秋战国时代,形成了由富裕的贵族和贫穷的平民组成的帝王之国;人们居住在高墙保护的城镇中,国家正处于向中央集权过渡的阶段,此后不久,中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到了这时候,中国人至少已经有了900年的文字书写史,1500年的金属工具史,并且刚刚发明世界上第一个铁器。这些发展同样传播到韩国。
事实上,日本古代历史还要到中国史书中进行考证,公元2世纪以后,中国进入了汉朝的鼎盛时期,亚洲大陆先进文明开始大规模地进入日本列岛,随着移民不断的迁入,日本列岛的生产力条件大大提高,社会阶级分化加剧,各部族军事首领的战争形态也日益激烈,导致了日本列岛的部族大混战。
据《三国志》中《魏志·东夷传》倭人条(通称魏志倭人传),用了约两千字的篇幅介绍了三国时代倭国的情况。这篇文章里提到了当时在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女王国叫作“邪马台国”,下属30多个小国。统治该国的女王就是“卑弥呼”。书中记载道,邪马台国虽然历代也以男人为王,但是在连续六七十年的战乱之后,他们拥立了卑弥呼担任女王。卑弥呼擅长用鬼神之事迷惑百姓,年纪虽然很大却没有结婚,只有弟弟辅佐朝政。卑弥呼为王以来从来没有外人能够见到她的面,只有千名仕女以及一名送伙食的男人出入宫闱。
据记载,公元238年,卑弥呼派遣使者难升米朝见魏明帝曹叡。魏明帝赐予卑弥呼以刻有“亲魏倭王”的紫绶金印一枚,包括铜镜百枚在内的礼物若干。邪马台国与另一个由男王统治的狗奴国向来不和,她特地再次派遣使者来到魏国求助。魏明帝派出使者表示支持邪马台国,但是狗奴国对魏明帝的檄文却似乎并不在意。在长期的战争中,卑弥呼去世了。邪马台国拥立了一名男性为王,但是国中却引起大乱,只好再度拥立卑弥呼一族的女性“台与”为女王,这才平息了内乱。后来,台与再度派遣使者来到中国。此时三国时代已经结束,晋朝占据了主导地位。再往后,邪马台国就从中国的史书中失去了踪影。
据有关专家考证,邪马台国位于日本九州岛和本州岛,对日本人此后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日本民族的精神和风俗在这个国家得以奠定成型,中国语言学家郑张尚芳认为邪马台是Yamato(日语大和)的音译。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可见一斑。
邪马台国官吏从中央到地方分七级。中央一级官员由大倭、大率、大夫组成。大倭管理市场,大率是巡视地方的监察官,大夫是刺史。对外,卑弥呼遣使曹魏,受封为亲魏倭王,对内专心对抗狗奴国。而那些不接受邪马台统治的小国,则认为自己是吴泰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第一代君主)之后,与吴国亲近。
邪马台国形成了日本最初国家的雏形,支配着日本民族后来的本土信仰和日常习俗。在邪马台国,其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严格的社会等级之上的,人群被划分为贵族(大人)、平民(下户)、奴隶(生口和奴婢)几个等级,大人皆四五个妻子,是上层统治者,下户则有两三个妻子。两者间的地位与尊卑差别明显。而奴婢和生口则具有奴隶性质。政治权力在以国王为中心的贵族中按等级分配。邪马台国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和国都奉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种等级制度在日本人心中形成了极其牢固的等级思想,并在大和国建立后更加强化。对内,日本人把人们分成天皇、贵族、武士、农民和商人、贱民等若干等级。对外,日本人则把日本人理所当然地排在了地球人的第一等,以下依次是欧美人、中国人、朝鲜人、蛮夷人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家汤重南指出,日本天皇的血统问题是日本历史学的一段公案,至今无解。即便在日本学者那里也没有统一答案。首要的原因是日本早期历史记载一度是个空白。“日本国没有完整的历史,而更多的是神话传说。其中包括许多虚构的历史”。
现在研究者把日本民族的起源归于以下几个版本:来自中国东北通古司的骑马民族;来自稻作文化发达的中国江南;来自阿拉伯文明;来自中国云南,因为历史上这两个民族都有“黑齿”的习俗;此外,还有东南亚、蒙古高原等说法。汤重南分析,日本人的祖先的确应该有中国血统,但是最终形成了一个多族杂交的日本民族。
有学者认为,日本最早的天皇应该是公元6世纪在位的继体天皇,之前并没有相关记载。后来日本为了美化和延长自己的历史,编撰了一个“辛酉年革命”,于是把时间前推,从公元601年一直往前推了1260年,并且人为制造了一个神武天皇,作为日本天皇历史的发端。实际上,连日本研究者也承认这个神武天皇是不存在的。继体时期日本还非常野蛮落后,中国已经到了隋唐时期,日本还是部落等地方政权割据。部落的首领叫做大王,后来才演化为天皇。更多的人相信,“继体”这一称谓就是表明了当时的日本体制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而且是非常大的变化,这个应该是日本天皇雏形最早出现的时期。
打开世界地图,人们很容易发现,日本位于亚洲的最东面,太平洋的西北角。在大约1.5万年前,日本列岛仍旧与亚洲大陆相连,此后,日本各地发生海进,出现了日本海,先后形成了朝鲜海峡、津轻海峡、宗谷海峡等。从此,日本逐渐脱离大陆。到距今1万年前,成为今天的日本列岛。
从日本往东,是浩瀚无垠的太平洋。从日本往北,是荒凉的西伯利亚。从日本往南,是太平洋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以上三面,都决定了日本人被上帝安排在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绝望境地。可以说,日本所处的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使它最有可能成为地球上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日本资源极端匮乏,其陆地上除了盛产木材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用的能源。日本本岛65%以上是山地,不利于农耕。在狭窄的日本岛上,只有20%的田地适合于耕作,而且每块耕地平均面积不超过2.5英亩。日本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台风、地震、海啸、火山爆发以及洪水暴雪,一样也没少。在日本列岛周围,每天3级以上的地震就有四次,日本国内共有活火山83座,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10,而且日本1/4的国土被火山喷出物覆盖着。日本国内没有大江大河,不具备产生原始文明的条件。更可怕的是,日本自古以来就属于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贫瘠又狭窄的岛屿上,又必须承载着这么多的人口。如果让日本人株守孤岛,没有外援,那么,这个地方迟早就会变成一个死岛。
可是,造物主在它的西面,安排了一个最敦厚的邻居,那就是汉文化发源地,世界上最古老繁荣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离中国之间的海运直线距离为700余公里,通过朝鲜半岛陆路来华也不过500公里。这样的一个地理环境的安排使日本处于一个绝佳的自卫地位。首先,中国人要跨海袭击日本,700多公里的海运距离是一个大陆民族难以轻松逾越的。而从陆路进攻日本列岛,不但要越过崎岖的朝鲜山脉,还要准备越过日本海峡的海军,这也是冷兵器时代很难实现的。而这样的地理位置对日本人则极为有利,当需要袭击中国时,浅浅的日本海峡对于人人熟悉海潮的日本人来说,如同儿戏。而一旦战争失利,撤回本土就意味着安全,因为中国人从来就是大陆民族。
中华文明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已经有了5000多年,从中华文明进入成熟期的汉朝开始,日本文明才在世界文明史上第一次露出了身影。世界上用文字记载日本人历史的不是日本人自己,而是中国人。
中国的东汉时期的史书中,已经有关于倭人的记录,大约是说,在朝鲜附近的大海上,有倭人居住,那里的人身材矮小,所以称为倭人。倭,就是矮小的意思。当时的日本,还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
古代的日本人只能住在土洞里,其土木建筑技术是朝鲜人传授的。日本历史记载,5世纪后半期,新罗送来了一个叫猪名部真根的木匠,雄略天皇命令他建造房屋,他使用中国人的规矩和准绳,把中国的建筑样式第一次正式传授到了日本。日本天皇的陵墓也是拥有中国技术的朝鲜人设计建造的。
直到中国的三国时代,日本人仍旧没有自己的服装。当时的日本人,没有针、剪,穿得很不成样式,《魏志·倭人传》记载,日本的男子“其衣横幅,但结束相连,略无缝”;日本的女子“作衣如单被,穿其中央,贯头衣之”。而且男子无论大小,都“鲸面文身,以朱丹涂其身”。这就说明此时的日本人还没有衣服,男人身上像缠了个麻袋,女人身上像背了床单被,而且浑身刺满了图腾物,他们还处于原始人部落社会的状态。
公元283年,朝鲜半岛的百济首次向日本人送去了缝衣的女工,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接受缝衣技术。
同年,一群自称是秦始皇后代的部族人也从百济进入日本,给日本人带去了养蚕和纺织技术,这是日本首次大规模地接受纺织技术工人。
日本最早的制革术、绘画术、历法、医药、文学和儒学,乃至后来的全部文化教育事业,都是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
从中国的三国时期开始,中国人就开始接受日本人的朝贡,最爱面子的中国人在被朝贡之后,当然回馈的是丰厚的赠礼。日本吃的粮食——水稻,日本人穿的衣服——麻布,日本人祭祀用的祭器——铜器,都源于中国。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直至隋朝的6个世纪中,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像样的王国出现了,大和国,这就是今天日本国的前身。此时的日本人,依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公元285年,朝鲜人王仁从朝鲜半岛来到日本,向大和国国王(此时的大和国的首领称为大王)献上了中国的书籍十卷和《千字文》一卷,这是有历史记载的日本人从中国人这里学习文字的最早的记录。此后,日本皇室开始正式学习汉字。
公元645年,日本正式开始了效仿中国隋唐体制的大化改新。但是,在大化改新刚刚取得成效的公元663年,日本人就迫不及待地向朝鲜举起了武士刀。
公元663年,中国唐朝高宗龙朔三年,日本天智天皇起倾国之兵攻打新罗,意欲趁朝鲜半岛混战的机会攻入朝鲜,威胁唐朝的藩属国新罗。同年8月,日本军在朝鲜的白村江与唐朝和新罗的联军交战,日本人惨败。
白村江之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大规模的抗日斗争,奠定了此后接近一千年的东亚政治格局,对中日双方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借鉴意义。这场战争是日本人对自己的恩人恩将仇报的一次大表演,其来龙去脉值得仔细分析。
朝鲜半岛自四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之间互相争斗,此消彼长。一直打到公元七世纪。公元594年,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百济、新罗开始向隋朝朝贡。日本也于608年向隋朝派遣使节。622年,唐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建立册封关系。在这三国中,新罗和唐朝关系密切,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将苏定文率水陆联军13万前往救援,大败百济,俘获其国王。同年9、10月间,百济遗臣两次遣使日本朝廷,请求援助,并要求送还在日本作人质的丰璋王子。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由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化。日本人遂借机出兵朝鲜半岛。
661年正月(农历,下同),日本齐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后来的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赴九州,欲统兵渡海西征,但齐明女皇因旅途劳顿,于当年7月病死,出征计划被迫推迟。8月,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9月,5000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同年5月,日本将军率舟师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公元663年3月,日本又增兵2.3万人,唐朝也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5、6月间,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实力锐减。唐军与新罗军队趁机调兵遣将,于8月13日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至此,惨烈的白村江海战拉开序幕。
公元663年8月17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与新罗王率陆军团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与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8月27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岂料首日水战一开,两军战船相撞,日本的竹木船多不敌唐军的松木巨船,隔船相搏,日本的倭刀虽锋利,也难敌唐军的长矛勾枪。
《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朝鲜)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次日,唐朝和新罗的舰船阵中,引三国时吴蜀联军火烧赤壁的战法,突然连连发射燃火的矢箭,敌方猝不及防,四百多艘战船顿然陷于火海。大多士兵跳入滚滚江水中溺水而亡,未死者皆投降,战后,百济丰璋王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白村江战役,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乘机进攻,翌年攻陷平壤,存在705年之久的高句丽灭亡。
白村江之战的惨败,也促使日本退守本土,900余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间未敢再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中大兄皇子深恐唐朝与新罗军队进攻日本本土,于是从664年起,花费巨资,先后构建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的太宰府建“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坝长1.2公里,底部宽80米,高十几米,外侧是一条5米深的水沟。为了保险,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但是,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军日本本土。
白村江交战,是日本与唐朝的一次直接较量,它确立了唐朝在东亚地区的中心地位。面对强盛的大唐帝国,战争的惨痛教训,促使天智天皇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外政策。于是,日本及时修正对外政策,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积极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此后,大唐帝国不仅没有惩罚日本人,反而以更加慷慨的姿态资助日本的发展。在白村江战役之前,日本已经派遣过四次遣唐使。但史实证明,白村江战役后,日本派出遣唐使的频率、使团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战争之前。最具典型意义的第七次至第十次(669-733年)遣唐使,使团规模较大,一般为四条船,五六百人,约是战前的两三倍。
唐朝的中国人是日本人的师傅,而且长期在世界上处于最强者的位置。要证明自己的强者地位,就必须打败中国人。在日本人看来,只有击败中国唐朝,才能证明自己学成出师,也只有征服中国人,日本人的神国地位才能得到确认。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日本人都是把唐朝视为挑战的对象,中国被称为唐域,中国人被称为唐人。
自唐朝衰亡后,中国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势趋于衰弱,日本就很少再派遣遣唐使过来朝贡了,日本人的强者意识使他们只认可强者的国度,对于弱势国家,他们基本没有兴趣。
在白村江之战被打败后的日本人在此之后对唐朝更加恭顺,好像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不过,挑战大唐的意愿没有任何改变,此后的日本人,特别注意学习唐朝的军事。同样,对于邻国朝鲜,有文字记载的1000多年的日本历史,就是一部对朝鲜民族实施侵略、杀戮和凌辱的历史。
大和国大约兴起于公元3世纪末,在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基本上统一了日本的除北海道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但新兴的大和国在立国之初,就将征伐朝鲜作为自己的目标。公元4世纪中叶,大和国即开始策划进攻朝鲜,公元4世纪60年代,大和国终于攻入朝鲜半岛,征服了今朝鲜半岛庆尚南道地区,建立任那地方政权,并设立“日本府”对朝鲜人进行殖民统治,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被迫成为日本的朝贡国。
公元4世纪末,大和朝廷随着国势的增强,更加加紧了对朝鲜人的殖民掠夺。据高句丽好太王碑记载,倭(指大和国)于公元391年渡海击破百济、新罗,迫使其国人成为臣民。公元399年,倭寇大举进攻新罗,“倭军遍布新罗国境”,直到公元404年,倭军才被高句丽打败。
日本最早的史书就有关于早期日本人企图欺凌朝鲜的记载。早在公元200年的时候,日本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统治者神功皇后就以“毅然”侵略朝鲜而世世代代受到日本人的崇拜。
《新编日本王室史话》这样记载:神功皇后不仅“容貌秀丽”,而且“聪明睿智”。她的丈夫仲哀天皇死后,她为了稳定军心,决定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她一改仲哀天皇攻打熊袭(当时日本列岛上的一个叫狗奴国的地方),决定西向出征朝鲜半岛,公元232年,倭人围攻新罗都城金城。新罗王亲自率兵迎战,才将倭人打退。但是,神功皇后没有白来,倭人掠夺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图书,班师回国。
从此之后,每当日本人想要攻打朝鲜人的时候,总是要先把这位神功皇后的“功业”重新炫耀一番,以激励那些继承神功皇后“事业”的子孙们。此后,掠夺朝鲜人便成为了日本人的一项基本国策。到公元5世纪的时候,经常渡海侵掠朝鲜半岛的日本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了一个“任那”殖民政权,并以此为基地,大肆抢掠朝鲜人的财富。公元530年左右,日本人终于从朝鲜人那里获得了其梦寐以求的先进技术——百济国同意向其贡献五经博士、易博士、历博士、医博士、药剂师、乐工、僧侣等高级知识分子,对促进日本文化的进步,赶上当时世界最先进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552年10月,百济国又向日本大和国贡献了一尊释迦牟尼的镏金佛像和若干经卷,从此佛教传入日本。
尽管朝鲜人源源不断地给日本人提供财富和技术,日本却并不满足,继续增兵扩大对朝鲜的占领,无奈技不如人,公元563年,日本人被新罗军队赶出了朝鲜半岛。日本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侵朝战争才算告一段落。公元571年,多次策划攻打新罗的钦明天皇一病不起,临终前仍然念念不忘攻占朝鲜半岛。
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唯有先占朝鲜。
16世纪末,在日本列岛,中部尾张国织田信长被刺死,部下大将丰臣秀吉(1536-1598年)继续其统一日本列岛的事业。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全国后,深知各大领主如德川家康等对他的服从是不坚定的。而且在全国领地的重新分配中,丰臣秀吉所得的直辖领地并不占有绝对优势,只要德川家康等一些大武士联合起来,他将处于劣势。
因此,丰臣秀吉希望打击这些大领主的势力。将大领主所积蓄起来的人力物力,引向能够消耗其实力的战争中去。于是,丰臣秀吉物色了朝鲜,作为制造这样一场战争的目标。
此外,丰臣秀吉还企图以陆军通过朝鲜,从而入侵明朝。
丰臣秀吉的这一企图,早已有之,早在征讨毛利的时候,丰臣秀吉就写信给织田信长说“臣必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宿志”。在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也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1589年,他致书朝鲜国王:“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大明,使其四百州尽化吾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
1592年4月(明万历二十年),日军的先遣部队渡过对马海峡,于4月13日在釜山登陆,战争正式开始。这一年是壬辰年,所以朝鲜称此役为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则叫文禄、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二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
小西行长首先在釜山登陆成功后,加藤清正率后续部队继续登陆,庆尚道的朝鲜水军则彻底被九鬼嘉隆所败,右水使元均竟自焚船舰,根本无法配合陆军阻止敌人登陆。结果小西行长轻而易举地拿下了东莱城。然后整个先遣队按照计划分成三路:小西行长猛进密阳,直指忠州;加藤清正则攻打彦阳、蔚山,企图在忠州同小西行长会师,进而直逼京城(汉城)。黑田长政则越过秋风岭北上,以策应友军。与此同时,日军水军则攻占了庆尚、全罗、忠清等道的沿岸地区。
同陆军的接连胜利相比,日本水军却是连连受挫,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全罗道的水军节度使李舜臣。此人弓马娴熟,精通兵法,尤其善水战。4月20日,他就调动全道的水军赶往庆尚道去重新编组被击溃了的庆尚水军。5月7日,在玉埔海面突然袭击了停泊在这里的日军50艘舰艇,共击沉了26艘,其后在追击到永登浦时又破坏了5艘。紧接着李舜臣第二天在赤珍浦偷袭了日军的补给船队,又击沉13艘。结果使得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失败,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
而此时的日本陆军在占领京城后兵分两路:小西行长过开城向平安道进发,加藤清正攻打咸镜道,直抵中朝交界的会宁,这时朝廷宣祖已经逃到了义州。结果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陆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外的全部朝鲜半岛。要不是水军惨败,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线,恐怕朝鲜不等中国出兵就已经灭亡了。
此时的大明王朝尽管朝政腐败,但余威尚存。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遂决定援朝以巩固辽东和京师。于是明朝于1592年6月2日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先锋戴朝弃、史儒率部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李王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游击王守官带大部队也进入朝鲜。
为了及时补给陆军给养,日方九鬼嘉隆又派出了三路舰队侵朝,同李舜臣舰队在闲山岛前展开决战。闲山岛水深,利于朝军,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日军进入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军主力立刻摆开了鹤翼阵,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击溃了日军。击破了59艘敌舰、数千日军,史称闲山岛大捷。这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敌残余部队。
7月17日拂晓,中日两国军队终于开始发生冲突。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与天朝大军抗衡哉?”轻率地调动全部兵力进攻平壤。当时连续降雨,道路泥泞,以骑兵为主的明兵很难施展威力。当冲入好像是空城的平壤时,立刻遭到了小西行长部的伏击。日军的火枪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戴朝弃、史儒当场身亡,其余兵将更是死伤惨重。祖承训一天之内退到大定江,然后撤回国内。平壤攻防战使本来对明朝尚有一定戒心的丰臣秀吉不可一世,立即派岛津义弘增兵朝鲜,企图从陆地支援小西、加藤、黑田部。
出乎丰臣秀吉意料,大明朝10月17日任命李如松为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大规模援助朝鲜。李如松43000大军于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第二次平壤攻防战宣布开始。
1月6日,明军包围平壤,次日总攻开始。小西行长占有地利,退缩在练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而李如松则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同时以火攻对抗。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也中弹而死。最后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但小西行长同样筋疲力尽,无力再战。小西行长连夜率残兵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派兵从后面追杀,又歼灭600余人。一共消灭了1646名日军、生擒5名,明军伤亡为796人。
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加藤清正此时已经将其屠掠一空,焚城南逃。2月27日,李如松领两千人在汉城附近的碧蹄馆同日军发生遭遇战,幸亏大将杨元赶来救援,才退回开城。当时京城日军有4万多人,是日军的精锐部队,绝对数就比朝中联军要多。李如松决定先确保开城一线,一边等国内新增援兵,一边整顿朝中联军。明兵部尚书还主张和谈,而另一方面丰臣秀吉得知己军受挫,粮饷不足,疾病流行,也打算撤兵。双方不谋而合,虽然朝鲜国王极力要求复仇,但明朝还是决定和谈。
3月22日,明使沈唯敬前往龙山同宇喜多秀家谈判,议定日军4月19日退出京城,明军随即进驻。5月2日,侵朝的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丰臣秀吉不甘心就此失败,遂一方面在庆尚、全罗道修了18座城堡,一方面运用外交手腕,派小西如安前往北京递交日本的和谈条件,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打打停停的“和谈”时期。
鉴于日军可能不会再有大的军事活动,明军大半在1593年8月回到国内,只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李舜臣被朝廷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实际上就是海军的总司令官,整饬军队,建造战船。而秀吉也不断地利用谈判时间补充兵力,运送武器给养,以备再战。
明、日的谈判一直持续到了1596年9月,仍然处于僵局状态。秀吉认为日军已经有能力再战了,但首先他要设法除掉李舜臣。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秀吉的计策,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李舜臣,结果李舜臣被捕入狱,被押送到京城。
得知反间计成功后,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调动14万陆军和数万水军侵朝。从动员到集结就绪共花费5个月时间,在7月准备完毕。明朝因日本毁约大为震怒,也调动了川、陕、浙、蓟、辽的陆军和福建、吴淞的水军,再度援朝。
7月7日,九鬼嘉隆要一雪前耻,一举重创元均为首的朝鲜水军,又配合陆军水陆夹击漆川岛的朝鲜水军,朝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制海权。8月1日,14000日军三路进攻全罗道,正好赶上明军进驻全罗、忠清。大将杨元率3000人守卫南原,但寡不敌众,2700余人战死,杨元负伤。
8月19日,明军除守卫稷山外全线退至汉城,日军占领了全罗道全部地区。李舜臣重新被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但此时他手中只有12艘船和120名士兵而已。于是李舜臣整顿了残余部队,在碧波亭水域悄悄准备恢复实力。
9月7日黑田长政10000人分攻稷城和舒川,被明将解生打败。这时明将邢玠和麻贵统兵四万和朝鲜权粟元帅会师,大举南进。丰臣秀吉情知不妙,加上李舜臣又在鸣梁海峡以少胜多,大败日水军,所以日军连忙战略后撤,令加藤清正守蔚山、小西行长守顺天、岛津义弘守泅川,形成沿海要点的守备态势。
联军经过侦察,决定先进攻只有两万人的蔚山。12月23日午夜,明军三路直捣蔚山,李如松交战后佯退,会同友军消灭了500余日军。正在监督西生浦的加藤清正连忙返回蔚山,亲自守城。明军连续四天猛烈强攻,仍旧没有攻下城池,其间加藤清正也难以支撑,就送信给明军乞求讲和,被拒绝。双方僵持之时,西生浦13000多日军赶来增援。1598年2月9日,明军屡攻不下,被迫撤退。
蔚山战役后,双方都调整了战略。秀吉眼见反攻无望,只得继续确保防线,在朝鲜南部站稳之后再蚕食朝鲜。而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但主力未损,而且国内又派陈遴和邓子龙的水军前来助阵。所以明军开始同时进攻三座要塞:蔚山、泅川、粟林。同时明水军和李舜臣的联合舰队控制了南朝鲜海权,切断了日军的退路。这时候在朝日军只有6万人,而中朝联军则有11万之众,明显占有优势。
8月18日,征战一生的丰臣秀吉因为朝鲜战争的失利,在气急败坏中病死于伏见城中。临死前遗命退兵。这对朝鲜的日军无疑是雪上加霜。小西行长进退不能,再次提出和谈,并再度遭拒,只能坚守城堡,等待援军。
9月20日,中朝联军水陆并进,向小西行长驻守的顺天进攻,同时明军还袭击了晋州。一直到10月2日,顺天仍未被攻破,而袭击晋州的明军已经占领晋州,以近3万人的强大兵力攻打泅川。本来战况顺利,但不料明军火药库突然爆炸,结果全军大乱,又遭日军追击,伤亡高达800多人。
到了11月,日军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小西行长再次准备厚礼送至李舜臣营中,希望和谈,还是遭到拒绝。绝望的小西行长向岛津义弘求救,岛津于是集结近500艘船,企图冲破联军防线,打通回国的渠道。在露梁海面,与陈遴、李舜臣的水军展开最后一次大规模水战。战斗中李舜臣、邓子龙先后战死,但岛津的舰队也被歼灭了200多艘。
12月上旬,日军全线后撤,幸亏日本国内派兵救援,方屈守一隅,联军因为李舜臣之死而变得迟钝,日军终于大部分勉强撤回了日本。日本的这轮单挑无功而返。
战争结束后,朝鲜在汉城建了“大报坛”以感谢明朝相救,之后明军回国,朝鲜对明的感激之情甚至持续到了清初。
因为丰臣秀吉之死和朝鲜战争的惨败,刚刚恢复秩序的日本又陷入了文吏派与武将派的纷争。德川家康(秀吉的大将)的嫡系部队因为没参加战争而丝毫未损,两年后关原之战爆发……德川幕府诞生。
满清入关后,清朝国力鼎盛,日本人在200年间未敢轻举妄动。但清朝道光之后,国力急转直下,终于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人打败,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既让日本看到了欧洲列强侵略的恐怖性,又让他们看到了新一轮挑战中国人的机会终于来了。明治维新(1868年)后的第三年,日本国力刚刚有所上升,国内的武士阶层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征服朝鲜(三韩)。明治六年,日军开始侵略中国台湾,明治八年,日本人强迫中国的藩属国琉球与清朝解除册封关系,明治十二年,日本公然吞并琉球,改名冲绳县。至1895年,日本人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彻底改变了近2000年来的力量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