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1953年夏季停战前的最后一战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刘培一 本章:第十八章 1953年夏季停战前的最后一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之前,即1953年夏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曾经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发动了为时两个半月的强大攻势——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这次战役,由小到大,进行了139次进攻战斗,连续攻破了敌人长期经营的坚固阵地,最后一次进攻一举突破敌军4个师25公里的防御正面,突入敌人防御纵深最远处达15公里;因战线南移扩展土地240平方公里。整个战役毙伤俘敌123000余人。就是在这次战役的攻势作战中,敌我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从而结束了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

    发起夏季反击战役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配合停战谈判,而恢复停战谈判的契机却来自新上台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

    艾森豪威尔这位美国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担任西欧盟军总司令,以指挥诺曼底登陆作战而闻名,战后以美国驻欧洲军队总司令的身份担任了北大西洋公约军队的总司令。他在1952年美国总统竞选中被共和党看中而推举为该党总统候选人。当时的美国舆论对于民主党政府总统杜鲁门坚持侵朝政策而又拿不出结束朝鲜战争的办法,已失去信心,种种为结束朝鲜战争的议论纷纷出笼。美国共和党乘机抬出艾森豪威尔来与民主党竞争。艾森豪威尔以结束朝鲜战争相标榜,声称他一当选就要到朝鲜去,因而一举击败民主党候选人史蒂文森,成为美国第34届总统。随着艾森豪威尔的上台,扩大战争举行登陆进攻的议论甚嚣尘上。

    艾森豪威尔当选后,立即履行了他到朝鲜去的诺言。在他的就职演说和第一个国情咨文中,他宣布用“行动”而不是用“言词”来打破僵局,声称扩大战争将不以朝鲜为限,并下令解除所谓台湾地区中立化,表示要利用国民党军队;与此同时,他还竭力鼓吹加速扩编南朝鲜军,以贯彻所谓“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政策。种种迹象表明,朝鲜战争到了一个转折的关头,战争一旦扩大,美军采取的主要进攻方式将是在中朝军队的侧后实行登陆进攻。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周恩来及彭德怀等领导人,对朝鲜战争形势了如指掌,丝毫没有因1952年秋季全线战术反击作战和上甘岭防御作战的胜利而放松警惕。上甘岭作战胜利之后,稍有军事知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结论,美国侵略军要想从正面战线进攻而取胜已经不可能了。当时的美国记者曾经有过这样生动的描写:“要想攻占中共军队芝麻粒大小的一块阵地,联军也要付出成千上万人的代价。”的确,他说的并没有夸大其词。在上甘岭战役中,敌军动用了6万余人的兵力,300余门大炮,170余辆坦克,1000余架次飞机,持续进攻43天,最后伤亡被俘25000余人,而一无所获。此次作战后,美国军方人士的目光自然转向登陆进攻,何况美国人引以自豪的是他们的海空优势及登陆作战屡战屡胜的历史。东京美军总部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总是念念不忘重演仁川登陆的美梦。

    面对朝鲜战争的实际,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人始终把防备敌人的侧后海岸登陆作为战争指导的重要一环。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美国国内的政治动向,防敌侧后登陆进攻问题便日益突出。1952年11月下旬,上甘岭战役刚结束,已在中央军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彭德怀即电示志愿军领导人立即着手进行反登陆的准备工作,以预防来春敌人从侧翼登陆,配合正面进攻。12月下旬,毛泽东主席接见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治委员邓华时,更进一步指示,志愿军应从肯定敌人登陆,肯定敌人要从西海岸登陆、肯定敌人要从清川江至汉川间登陆这一基点出发,来确定行动方针和部署。12月20日,中共中央给志愿军下达了关于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冒险登陆,争取战争更大胜利的指示,指出:“两年多以来,我志愿军协同朝鲜人民军,在对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军的英勇顽强的战斗中,取得了伟大的辉煌的胜利,已经摸清了敌人的底子,克服了很多的困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帝国主义采取了很多办法和我们斗争,没有一样不遭到失败。现在剩下从我后侧冒险登陆的一手,它想用这一手来打击我们。只要我们能把这一手打下去,使它的冒险归于失败,它的最后失败的局面就确定下来了。”指示要求志愿军“小心谨慎,坚忍沉着,动员全力,争取时间,完成一切对敌登陆作战的准备工作。”并再一次强调指出,“只要准备好了,胜利就是我们的了。”

    与此同时,中央军委增调了6个步兵军另一个步兵师,6个炮兵团4个炮兵营,1个高射炮兵团又1个高射炮兵营,1个坦克师,入朝或作为志愿军总预备队;指定了空军14个师,海军1个鱼雷快艇大队,1个海上巡逻大队,2个海岸炮兵连,准备参加反登陆作战。

    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心,志愿军立即全面地调整了战场部署,在东西海岸部署了足够数量的有作战经验的部队,展开了工程浩大的构筑坑道工事活动,从国内运输和储备了充足的作战物资,在西海岸纵深修筑了横向铁路、公路或辅助线,整修了原有公路,调整了后勤部署。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了这样的主导思想,即战争胜利必须建立在自己力量和准备的基础上,而绝不能有丝毫犹疑和侥俘心理。后来的历史表明,敌人的登陆虽未成事实,但据战后美方公布的资料表明,远东美军总部和五角大楼确实极秘密地制订了登陆进攻的实施计划,只待总统艾森豪威尔的抉择。志愿军和人民军反登陆作战准备的胜利完成,迫使美国和“联合国军”不得不放弃登陆进攻的企图。至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三个肯定”,是要志愿军领导人确立反登陆准备的决心,不要存在任何幻想和犹疑。这正是毛泽东作为战略家和统帅,在决定战略问题上的伟大气魄。

    艾森豪威尔于1953年2月2日在国情咨文中叫嚣扩大战争之后,毛泽东主席随即于2月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给予了针锋相对的回击,他说:“我们是要和平的,但是,只要美帝国主义一天不放弃它那横蛮无理的要求和扩大侵略的阴谋,中国人民的决心就是只有同朝鲜人民一起,一直战斗下去。这不是因为我们好战,我们愿意立即停战,剩下来的问题待将来去解决。但美帝国主义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好罢,就打下去,美帝国主义愿意打多少年,我们也就准备跟他打多少年,一直打到美帝国主义愿意罢手的时候为止,一直打到中朝人民完全胜利的时候为止。”毛泽东主席这个明确有力的讲话,既申明了中国人民不怕战争扩大的决心,又再一次表明了立即停战的意愿,不能不使艾森豪威尔慎重考虑和冷静对待。

    正是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下定了粉碎敌人登陆进攻和扩大战争的决心,坚决地进行了反登陆作战准备,又坚持争取停战的前途,才迫使敌人不得不悬崖勒马,被迫又回到停战谈判桌上来打主意。艾森豪威尔在公开场合上挥舞一阵大棒之后,暗地里却通过美国国务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给美军总司令克拉克下达指令,要他向中朝方面提出先行交换伤病战俘的建议。1953年2月22日,克拉克致函金日成和彭德怀,提议在停战前先行交换病伤战俘,试图以此为转机恢复停战谈判。

    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是中朝方面同敌人谈判以来一直坚持的指导方针。但是,美帝国主义依仗其拥有武器装备的优势,不愿公平合理地解决问题,一贯采取蛮横无理的态度,妄图用谈判桌上的讹诈和战场上施加军事压力来迫使中朝方面屈服于他们的无理条件,致使谈判长期达不成协议。至1952年上半年,五项议程中的四项都已达成协议,却又在战俘遣返问题上提出所谓“自愿遣返”原则,企图强迫扣留朝中战俘,使谈判形成僵局。10月8日,他们片面地中断了谈判,随后又通过联合国大会决议来向中朝方面施加压力。中朝方面坚持按照日内瓦公约无条件地全部遣返战俘的原则立场,采取了“争取停,准备拖”的方针,与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在修筑了坑道工事和阵地巩固以后,便立即向敌军实施战术反击,力求通过增大敌人消耗的办法迫使敌人转变态度。

    克拉克致函金日成和彭德怀后,3月28日,朝中方面本着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一贯立场,同意克拉克的建议,先行交换病伤战俘。3月30日周恩来外长发表声明,提议将坚持遣返以外的其余战俘转交中立国,以便经过有关方面的解释,保证他们遣返问题的解决。对此,国际舆论也纷纷表示欢迎。从此打开了僵局,中断6个月之久的停战谈判于4月26日重新恢复。

    这一时期,经过反登陆作战准备,中朝方面力量更为增强,战略上更趋主动,可攻可守,而敌方则处于无可奈何的被动挨打局面。至1953年4月,交战双方的具体情况是:

    敌军总兵力虽然增至120万人,地面部队24个步兵师,其中南朝鲜军16个步兵师,正在扩建的还有1个步兵师,其装备已接近美军水平。连同其海、空军共有64万人,但仍然是兵力不足。其二线兵力虽增至6个师,仍不足以发动有力的两柄登陆作战,实行正面进攻也难以持久。美军兵员更严重不足,每个师以2500名南朝鲜人补充缺额。敌军阵地工事较1952年秋季我军战术反击时有进一步增强,在基本阵地上已构筑有坑道或坑道式掩蔽部,并有大量的地堡群和各种障碍物,但第二、第三阵地仍为野战工事。敌人装备技术占有较大优势,仍掌握着战场上的制空权,但在清川江以北活动已受到很大限制,对我交通运输的威胁已大为减弱。其地面炮兵大口径火炮及发射的弹药仍居优势,但对付志愿军的坚固工事,其作用已大大降低。而敌军最大的弱点是士气低落。在1月下旬发生的一次战斗可见一斑。

    这是一次由美军总司令克拉克授意,由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亲自组织的一次所谓“空、炮、坦、步协同作战实验”的进攻,使用了美军第7师1个加强营,火炮100门,坦克30余辆和1个有40余架飞机的战斗轰炸机联队,进攻目标为志愿军第23军第201团1个排据守的芝山洞南侧高地(美军称为“丁字山”)。进攻之前,经过几周准备,详细计算了所需的弹药,制订了周密的空、炮、坦克、步兵协同计划,本以为可以轻而易举的攻占志愿军阵地和俘虏志愿军人员,因此,有关的高级将领,如美第1军军长肯得尔、第5航空队司令巴库斯及美远东空军作战处长、第1军参谋长都来现场观战,并邀集了记者15名,以便扩大宣传,提高士气。1月25日进攻的这一天,敌军共向我阵地发射各种炮弹近17万发,投掷炸弹22万多磅,进行了多次冲击。然而,猛烈的炮火与精密的技术都不能代替缺乏进攻勇气的士兵——他们尽管得到了最密切的支援配合,还是接近不了志愿军的阵地,每次冲击都以失败而告终。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英勇沉着地抗击敌军,仅以伤亡11人的代价,毙伤敌军达150余人,而阵地屹然不动。美军发动的这不光彩的战斗,被一位记者比作为在罗马竞技场上供人欣赏的角斗,以致在美国国会中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骚动。半个月后,范佛里特即灰溜溜地卸任回国。这个例子实际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装备现代化而士气不高的美军,竟被装备劣势而士气高昂的志愿军所战胜。

    在我军方面,当时总兵力达180万人,其中志愿军为19个军,35万人,人民军为6个军团,45万人。装备技术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地面炮兵可以形成局部优势,1个步兵连进攻作战,可以得到10个炮兵连的支援配合。正面战线和东西海岸均构筑了10公里纵深、二至三道以坑道为骨干,结合野战工事或永备工事的坚固阵地,解除了后顾之忧。后方交通运输已能够有效地对付敌空军的轰炸、破坏,提前完成了运输储备12.3万吨作战物资的任务,并有余力运输部队。尤为突出的是经过反登陆战备动员教育,指战员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进一步发扬,增强了胜利信心。

    3月下旬开始,正面战线部队即有选择地进攻敌连以下目标,并取得了胜利。其中较大的战斗有:第46军进攻马踏里西山——梅岘里东山(敌称“织女星山”),全歼美军3个排、南朝鲜军1个班;第47军进攻上浦坊东山(敌称“老秃山”),全歼哥伦比亚营1个连另3个排,1个坦克排,美军2个班;第23军进攻石岘洞北山(敌称“猪排山”),全歼美军3个排另2个班;第67军进攻官岱里西山,歼敌350余人。加上在新占阵地上同反扑之敌反复争夺和其他战斗,全月前后作战达48次,歼敌达15000余人。

    在这种形势下,志愿军指挥员和战斗员纷纷要求进行有组织的全线性的战役反击作战。而举行一次战役反击,已经具备了条件。

    在中央军委同意举行一次战役反击以后,代司令员邓华起草了战役指示,于4月20日向全军发出,并要求各兵团拟定反击作战初步设想。接着,于4月30日至5月4日召开了志愿军党委会议,研究和制定了战役指导方针和部署。确定:战役目的“主要是消灭敌人,锻炼部队,吸取经验,以配合板门店的谈判。同时,适当注意改善我现有阵地。”战役指导的基本精神是“稳扎狠打”。所谓“稳扎”,就是要掌握持久作战并能随时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则,要稳重,防止轻敌急躁,急于求战,一定做好各项准备,有充分把握后再开始进攻;同时要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的方针,每军攻击目标以不超过1个营为原则,最好每次歼灭一两个排或一两个连,战役发展有利对再适当扩大。所谓“狠打”,就是要在正面战线巩固、侧后也有了保障的情况下,放手进行作战,狠狠地打击敌人,做到“不打则已,打则必歼,攻则必克,守则必固”。打击对象以美军及其他侵朝军为重点。根据敌人分布情况,西线以打击美军为主,东线以打击南朝鲜军为主。

    反击战役发起时间为6月1日,要求参战各兵团,各军必须在5月30日前完成战役准备工作。当时,已经恢复的停战谈判并不顺利,在我方提出新的遣俘方案后,美方仍然纠缠枝节问题。他们反对将不直接遣返的战俘送往中立国,同时拒绝以亚洲国家作为中立国。当我方对原方案作了进一步修正时,美国忽然从原有立场后退,又提出“就地释放”朝鲜籍战俘的反建议,企图强行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从李承晚不断反对停战,特别是反对全部遣返朝鲜籍战俘的言论看来,他们是在争取时间,以解决美国同李承晚集团之间的矛盾。

    中央军委给志愿军规定的任务是;“只管打,不管谈”,即使在这次同敌人恢复谈判后,还是指示志愿军“不要松劲,一切按计划进行”。其基本精神是志愿军作战不要受谈判影响,因为仗打得越好,对促进谈判就越有利。志愿军领导人估计6月份以前难于达成停战协议。为了密切配合谈判斗争,于5月11日决定,凡对敌连以下目标已完成作战准备的,即提前开始作战;随后又决定不统一发起时间。于是,战役反击第一次进攻提前开始。

    从5月13日起,第20兵团和第9兵团所属各军先后对敌连以下目标发起进攻。至5月25日,进行了29次战斗,攻歼敌人20个据点,歼灭敌人3个连又2个排、3个班,另2个连的大部,毙伤俘敌4100余人。我军伤亡1600余人。以作战方式区分,第9兵团各次战斗均为攻歼守敌后即撤离,目的在于锻炼部队,取得经验。除个别战斗中敌人逃跑或我失利外,均获得了成功。第20兵团则同时进行了3种方式的作战,重点是以第67军进攻科湖里东南无名高地敌1个加强连的阵地,采取攻克固守、打敌反扑的战法,巩固地占领该地,以便以此为依托向敌基本阵地发展进攻。该地位于北汉江弯曲部,守敌为南朝鲜军第8师1个连另1个排,筑有总长为150米的坑道4条和为数甚多的明暗火力点。第67军以第201师1个连另1个排又2个班的兵力实施进攻,首以82口径以上火炮127门进行火力急袭,将主要突破地段敌表面阵地大部摧毁,并压制敌人炮兵半小时未能发射。步兵发起冲击后,经25分钟战斗即全部占领敌表面阵地。接着进入坑道作战。志愿军一面射击,一面展开政治攻势。敌人惊慌失措,或缩为一团,或即交枪,少数抵抗者即被击毙。在1951年粉碎敌人秋季攻势时荣立一等功的孤胆英雄唐凤喜,带领尖刀班,在17分钟内占领敌人两条坑道,歼敌13人,在打敌反扑中又利用敌人坑道坚守,歼敌70余人,全部肃清了坑道内之敌。从5月14日至17日,南朝鲜军以4个连的兵力,在大量炮兵和20余架次飞机支援下猛烈反扑31次,均被志愿军击退。包括进攻及打敌反扑共毙伤俘敌1300余人。该地全部为我巩固占领。第60军则以连续进攻的方式3次向鱼隐山以南之1089.6高地东山背进攻,全歼守敌1个连和2个连大部。在第二次进攻中,我仅以伤亡3人的代价即全歼守敌,打得非常漂亮。经过3次进攻,敌人不敢重占,该地亦为我巩固占领。为配合这两次战斗,该两军还以“抓一把就走”的方式向各自正面上的10个据点进攻15次,均获得成功。

    这次进攻虽然规模甚小,歼敌不多,但使我军增加了经验,增长了信心。它说明了这一事实,即对敌已经构筑直接坑道工事的坚固阵地,依靠我军炮火的增强和作战的勇敢,是完全可以攻克和守住的。这同敌人对上甘岭和丁字山的进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5月25日,美方谈判代表改变了态度,撤回了无理要求扣留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的方案,基本上同意朝中方面5月7日所提“将不直接遣返的其余战俘继续留在原拘留地交由中立国进行遣返安排”的方案,停战谈判有了较大进展,可望很快达成全部协议。美方为避免李承晚集团的破坏,在谈判前一小时才由美军总可令克拉克通知李承晚。李承晚对此极为不满,他不顾美国政府提出的种种保证,立即叫他的谈判代表退出谈判,并随即在汉城、釜山等地组织了反对停战的所谓“群众游行”,大肆叫嚣“反对任何妥协”,声称要“进军鸭绿江”,“单独打下去”。停战谈判受到了严重阻挠。

    此时,反击作战已开始第二次进攻。5月27日,第67军、第60军分别攻占了栗洞南山及949.2北无名高地(方形山)各约1个营至1个加强营的阵地。28日,第46军攻歼马踏里西山——梅岘里东南山及坪村南山敌各约1个连。根据美李在谈判上的不同态度,为了更有力地配合谈判,并使新入朝的部队迅速得到实战锻炼,志愿军领导人于6月1日决定:将原来以打击美军及其他侵略军的作战计划,改为以打击南朝鲜军为主,并适当扩大作战规模,求得大量歼灭其有生力量;对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军队暂不攻击。命令新入朝的第16军、第54军、第21军开赴第一线,分别归第9、第20兵团指挥,第21军集结于谷山地区为志愿军总预备队;从第9兵团及总预备队炮兵中各抽调1个团(欠1个营)加强第60、第67军。由此,第20兵团形成了全线反击作战的重点。该兵团于6月4日召开作战会议,确定以打击位于北汉江两侧的南朝鲜军第5、第8两师为目标,首先攻取敌各1个团的阵地,并准备粉碎敌人从纵深机动2个师以上兵力的反扑,再视情况扩大战果。这一计划的好处是2个军可以在火力上紧紧配合支援,而敌人则不便机动兵力。

    南朝鲜军第5师部署在北汉江以东地区。这一地区山高林密,自西向东,有949.2、973、883.7诸高地,由883.7高地向南为902.8高地。敌人在949.2高地部署了一个团,在883.7高地至902.8高地部署了1个团,另1个团为预备队,防御正面为9公里,纵深6公里。我军攻占949.2高地北无名高地以后,949.2高地已暴露在我军面前,但直接进攻949.2高地,兵力不便展开,易受两面敌人夹击,不便扩大战果。第20兵团和第60军决定首先攻取883.7~902.8高地,争取在打垮敌人反扑、大量杀伤敌人以后,再采取正面突击与侧后迂回的战法,攻取949.2高地以西敌另1个团的阵地。这样,第一步作战可以出敌意外,第二步作战两路攻击也易于成功。

    进攻敌1个团正面坚固阵地,用在敌前构筑屯兵洞的办法作为冲击出发地已不可能,时间也来不及。兵团及军的领导人在亲自侦察地形以后,大胆决定利用敌阵地前面的茂密森林隐蔽潜伏我之突击分队,作为冲击出发地。这一办法可以缩短冲击距离,突然发起攻击,但也具有很大冒险性。它要求潜伏部队必须严守纪律,保证在一昼夜之内不被敌人发觉,否则,不仅攻击不成,而且将受到重大损失。

    经过一周时间的准备,进攻883.7~902.8高地的作战开始了。9日晚,担任进攻的部队6个步兵连另2个排和随伴炮兵及指挥机构秘密进入了潜伏地区。在开进途中和潜伏过程中,部队想出各种办法不发出声响,不露形迹。被敌人盲目射击负伤或烧伤时,坚持隐伏不动,出现了15名邱少云式的英雄战士。第542团第8连战士苟子清,被敌炮弹皮击中腰部,肠子滑出腹腔,他自己把肠子塞回腹内,用毛巾堵住伤口,忍着剧痛,直至牺牲没有暴露目标。这种牺牲个人、保证全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只有以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为宗旨的人民军队才能做到。就这样,3000余人的庞大队伍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潜伏了19个小时而未被敌人发觉,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10日晚,第60军发起进攻时,第20兵团原任代司令员郑维山、政治委员张南生和新任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王平,均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第3兵团司令员许世友也来参观。第60军集中82迫击炮以上火炮259门实施了20分钟火力急击,摧毁敌工事达70%,接着在敌阵前潜伏的部队如离弦之箭,从北、东两个方向,多路、多梯队突然向敌发起冲击,很快突破敌前沿阵地,接着向敌纵深迅猛突击。在向883.7高地主蜂攻击时,前进道路被铁丝网所阻,火箭筒班班长李云峰连续两次毅然伏在铁丝网上,让战友们踏着他的身体通过,争取了时间,而李则被铁刺刺得伤痕累累。由于对敌各阵地同时展开攻击,动作突然勇猛,当夜即全部占领883.7、902.8一线高地,全歼守敌,创造了阵地战以来一次攻歼敌一个团的范例。

    敌人决不甘心其基本阵地被占领、被割裂,从11日起,南朝鲜军纠集第5师、第3师各一部共3个团的兵力进行猛烈反扑。但我军预有准备,士气十分高昂,主动积极地作战,不论敌人反扑如何猛烈,都一一被打下去,敌人死伤累累。至14日,敌人无力继续反扑。当晚,我军遂乘胜以4个团的兵力从正面向此线以西的949.2高地至北汉江之敌左翼团阵地发起攻击,以一路直插江岸水洞里,迂回敌之侧后。敌人在我军强大攻势面前失去抵抗能力,纷纷夺路逃窜。其师长不待士兵撤完,即下令炸毁北汉江上的桥梁,撤不走的重型火炮、装备亦自行炸毁,殿后的部队已溃不成军,跳入北汉江的都被急流卷走。经一夜战斗,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全部占领西起北汉江的加罗峙东至广石洞一线以北地区,毙伤俘敌2000余人。在这同时,由第60军指挥的第33师亦攻占了鱼隐山正面的南朝鲜军第20师1个营据守的1089.6高地及其以南无名高地。总计,此次作战,第60军共毙伤敌14800余名,将南朝鲜军第5师第一线团的阵地全部占领,将作战地域向前推进了6公里。

    继第60军以后,第67军于6月12日以3个团的兵力,在82迫击炮以上火炮308门、坦克8辆支援下,向南朝鲜军第8师第21团据守的金城以东北汉江西侧座首洞南山(依其形状指战员称为“十字架山”)发起进攻。

    由于地理位置重要,地形利于防守,敌军十分重视座首洞南山的防御。经过长期经营,敌在该地已构筑了极为坚固的工事,形成了以坑道为骨干的与大量的地堡群相结合的支撑点式的完整防御体系。据战后了解,其坑道规格与我军坑道不相上下。对此,敌人视为模范阵地,誉之为“京畿山”、“首都堡垒”,曾多次组织军官到此地参观。我军要夺取轿岩山,进而拉直金城以南的战线,则必须首先夺取座首洞南山。

    为了夺取座首洞南山,第20兵团第67军进行了充分准备。如前所述,攻占科湖里东南无名高地、栗洞南山、690.1高地东北、西北山腿,即为直接攻取该山创造了条件。在直接准备工作中,又修筑了屯兵洞,研究并演练了消灭坑道内敌人的战法及手段,囤集了弹药。为保证进攻有足够的兵力和火力,为担任进攻的第200师加强了1个步兵团,集中了82迫击炮以上火炮300门,配属坦克8辆。战斗发起时,进行了28分钟的火力准备,在主要突击方向上摧毁敌军工事达70%。然后步兵分路发起冲击,迅速将敌分割成许多小块,各个歼灭。在战斗中,第600团重机枪射手任西和在机枪架被炸毁的情况下,毅然抱起枪身射击,及时掩护了部队冲击,他双手双臂被灼热的枪身烫伤,又遭敌人火力还击,光荣牺牲。第5连排长任志明,在连长、指导员负伤的情况下,主动代理指挥,占领主峰后,又进入坑道作战消灭了敌人。旗手陈仁华在手持红旗的同时,还用炸药炸毁了前进路上的敌人地堡,把红旗插上主峰。

    我军攻克主峰后,敌人二梯队以1个连至2个营的兵力反扑54次,均被打退。14日,我军乘胜扩大战果,全部占领了座首洞南山。整个战斗,第67军毙伤敌达13500余人。

    在第20兵团向北汉江两侧敌军发起进攻的同时,第9兵团之第23、第24军和朝鲜人民军也向敌22个营以下目标展开进攻,共毙伤敌11000余名,其中以第24军三次进攻399.8南诸无名高地规模较大,共毙伤敌1600余人。作战至6月15日,停战谈判全部达成协议,双方转入筹备签字事宜,我军亦发布命令:“从6月16日起,各部队一律停止主动向敌人进攻。”

    此次作战,全线共对敌军51个团以下阵地进行了65次攻击,毙伤敌41000余人,给南朝鲜军第5、第8两师以歼灭性打击,在北汉江两侧地区攻占了敌军3个团据守的阵地,使正面12公里、纵深3至6公里的敌军防御体系被破坏。这一地区的战场形势变得对我军更为有利。

    在板门店谈判双方进行签字前的准备工作时,南朝鲜的李承晚集团导演了一场破坏停战的罪恶行径。6月17日深夜,他们以“就地释放”为名,把27000名朝鲜籍战俘从俘虏营中放出来,并把他们中的许多人强行编入南朝鲜军队,企图以此来达到破坏停战协定签字的目的。

    国际舆论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响,纷纷予以谴责,把李承晚称作“出卖和平的叛徒”,“不负责任的乖戾小人”,有的还要求美国撤换他。派兵参加“联合国军”的国家也相继发表声明,表示不满或提出抗议。英国首相邱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称,这是“性质严重的事件”,使他“大为伤心”和“深为震动”。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向南朝鲜当局发出照会,抗议他侵犯了“联合国军”司令部权限。联大主席、加拿大外长皮尔逊、联大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在声明中也指责这一事件“显然违反联合国立场”。美国资产阶级报纸要求政府对李承晚“采取强硬态度”,直至逮捕他。与此同时,许多国家的舆论也对美国政府和“联合国军”司令部未能阻止李承晚的破坏行为表示不满,认为发生这一事件的责任“大部分应由联合国军司令部来承担”,甚至说“联合国军”司令部“犯了玩忽职守罪”。后来披露的资料表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给李承晚的电报中使用了强硬的措词,要他“立即毫不含糊地接受联合国军司令部的指挥”。显然,这导致了美国与李承晚之间矛盾的扩大和加深。

    在李承晚“释放”战俘的第二天,6月19日,毛泽东主席即在给谈判代表团的一份电报中指出,“鉴于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在行动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势,给敌方以充分压力,使类似事件不敢再度发生,并便于我方掌握主动”。6月20日,我方谈判代表即以金日成元帅和彭德怀司令员名义致函“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严正指责美方纵容南朝鲜当局的这一行动,要求美方“必须负起这次事件的严重责任”,立即追回被“释放”的全部战俘,“保证以后绝对不再发生同类事件”,并就“能否控制南朝鲜的政府和军队”,保证停战协定的实施作出答复。次日,由北京动身赴南朝鲜准备履行停战协定签字事宜的彭德怀司令员到达平壤,立即同谈判代表团和志愿军代司令员邓华进行了磋商,并向毛泽东主席建议:推迟停战签字的时间,再给南朝鲜军以打击,再歼灭朝鲜军15000人。次日,毛泽东主席随即复电,同意并肯定“停战签字必须推迟”,同时指出:“再歼灭南朝鲜军万余人,极为必要”。于是志愿军领导人决定,立即组织夏季反击战役的第三次进攻,以狠狠打击南朝鲜军。

    根据志愿军领导人的指示,由第20兵团来实施进攻作战,并把作战方向选在金城以南地区。这里敌军是清一色的南朝鲜军,建制属于第2军团的第3、第8、第6师和属于美第9军团指挥的南朝鲜首都师共4个师。夏季反击作战以来,其右翼的防御体系已为我军打破,阵地更加突出和暴露,其士气极为低落。而我军连续攻取敌营、团坚固阵地,作战经验更加丰富,士气高昂,并已查明了这一地区敌纵深工事薄弱这一情况。我军在这一地区已集中了4个军,400余门山、野、榴炮。这些都为志愿军发动较大规模的进攻战役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邓华代司令员与杨得志副司令员在得到彭德怀司令员和毛泽东主席的意图和决定以后,即决定由第20兵团在第9兵团第24军配合下实施金城战役,歼灭金城突出部的敌人,拉直战线,并在反击得手和情况有利时,向敌纵深作有限度的扩张。为增强第20兵团的兵力、火力、决定将第21军调归20兵团指挥,开赴第一线作战,并给第20兵团又加强地面炮兵2个团,高射炮兵1个团、反坦克炮兵3个连、工程兵4个营。加强后的金城正面我军5个军(含第24军)共有82迫击炮以上地面火炮1094门,平均每公里44.8门,敌我火力对比为1:1.7,兵力对比为1:3。

    第20兵团在北汉江两岸进攻结束后,正准备调整部署。代司令员郑维山、政治委员张南生在师以上干部会议上,对第一、二次反击作战作了总结,并与新任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王平作了交接。在接到志愿军首长命令后,新老兵团首长共同研究制订作战方案,并经志愿军领导人批准,下达正式作战命令,决定:以所属5个军(第60、第67、第68、第54、第21军)组成东、中、西3个作战集团,从三个方向突击。第一步攻歼敌第一线团基本阵地之敌,以攻取轿岩山为重要作战方向;第二步三个集团会攻梨船洞一带之敌(从地形上判断为数重点扼守的核心阵地)。根据“稳扎狠打”的方针,区分两个步骤无疑是适宜的,但轿岩山为敌防守重点,易守难攻,主要突击方向选在这里,却有悖于避实击虚的原则。第67军第200师师长李静曾建议把主要突击点放在西集团,或放在中集团之右翼官垡里方向,可惜这个意见未被采纳。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当轿岩山成为敌军主要注意方面的时候,次要方向就容易获得成功。当然,前提还是部署必须得当,措施必须有力,计划必须周密。这里有这样一个故事:7月12日16时,即进攻的前一天,主管作战的杨得志副司令员审查3个集团作战计划时,了解到东集团组织有渗透迂回支队,准备插入敌人阵地纵深,他认为,中、西两集团也应当组织这样的支队,尤其西集团进攻区域内,纵向的山势走向和道路更利于渗透迂回,如果有一个支队在战斗发起后,插至下榛岘附近,首先打掉敌人的指挥机关和炮兵阵地,对于完成第一步作战任务和第二步向梨船洞进攻都将十分有利。于是发电给中、西集团和20兵团,提出这个意见。这便是“奇袭白虎团”的由来。

    为了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发起进攻,作战准备是紧张而繁重的。在兵团的作战方案基础上,各集团以下参战单位都要制订自己的作战计划,需要勘察地形,选择进攻道路,构筑攻击出发阵地。在后勤保障上,需要抢运作战物资达15000吨,其中炮弹一项即达70万发,另有炸药124吨。为此,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由副司令员吴先恩在第20兵团设立了前进指挥所,调集了10个汽车团2000辆汽车担负这一任务。由于运输任务超过平时的2.5倍,司机一夜行车达440公里,经常一日只吃上一餐。从团到阵地的运输都是依靠人力,许多担任运输的士兵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以致腿肿胀,脚打泡化浓,脊背发生溃疡。交通保障更为艰巨,为保证汽车运输和坦克、火炮进入阵地和转移阵地,要开辟新的道路,并加强原有道路桥梁的维修。仅依靠工兵远远不敷需要,不得不使用大量步兵来担任,总计在作战过程中,用于道路保障的步兵达11个团、3万余人。指战员们就这样不怕困难,把物资运上阵地,保证作战需要。

    为了进一步创造进攻的有利条件和迷惑敌人,掩护战役准备工作的进行,第60军攻歼了北汉江以东938.2高地及广石洞以西高地南朝鲜军第5、第7师各1个营。第67军在北汉江以西攻歼了529.3高地(金城川与北汉江汇合处以北)南朝鲜军第3师一个营、690.1高地敌1个排、轿岩山北山腿南朝鲜军第6师1个连。两军在新占阵地上同敌进行了为时一周的反复争夺,毙伤敌达12000余人。然而,进攻690.1高地和轿岩山北山腿使敌判断我将发起更大的进攻,于是,开始增加第一线兵力,轿岩山由1个团增加为2个团。但战场基本形势未发生变化。

    7月13日夜,天空中浓云密布,大雨欲来。我军按计划发起进攻。首先以1000余门大炮进行火力震击,在20分钟内发射炮弹1900余吨。猛烈的炮火,摧毁了敌军的大部分工事,破坏了敌军的通讯联络,震慑了敌人的精神,打得敌人抬不起头来。我军各突击部队乘势发起攻击,一小时内即全部突破敌前沿阵地。

    由第68军第203师、第204师和第54军第130师组成的西集团,在突破前沿后,以2个师并肩作战,分别向522.1和552.8高地敌各1个营展开围攻。与此同时,以第609团副团长赵仁虎率领的渗透迂回支队(1个加强营)沿两个高地之间的公路插入敌人纵深,其先头由第607团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率领的化装成南朝鲜军的侦察班12人,巧妙地通过敌人哨卡,直插至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以白虎头为团旗,号称“白虎团”)团部附近,出敌不意一举消灭了该团团部。随后,跟进的支队主力又以突然动作消灭了美军第555榴炮营大部和乘汽车来增援的南朝鲜军首都师机甲团第2营大部。至14日晨6时,已前出到芳通里、梨实洞、北亭岭、下榛岘一线以北地区。17时40分占领了峰火山、月峰山。在战斗中,歼灭南朝鲜军达3个营,击毙其机甲团团长陆根洙,生俘了首都师副师长林益淳,缴获105毫米榴炮12门。

    由第67军、第54军第135师、第68军第202师(欠1个团)组成的中央集团,分两个波次展开。首先集中火力保障左翼师进攻轿岩山,1个小时后转移火力支援右翼师由官垡里西山向中芳坪地段进攻。轿岩山之敌进行了顽强抵抗,我军至14日零时始占领中峰、东峰。投入二梯队以后,于14日10时25分始占领轿岩山。在战斗中,第199师第595团第1连战士李家发,以负伤7处的身体堵住敌机枪工事射孔,为部队打开了冲击道路,成为又一名黄继光式的英雄。右翼师进攻开始时间晚,但发展顺利,当晚23时37分歼灭了官垡里西南高地守敌1个营,随即投入2梯队沿金城至华川公路发展进攻。14日晨6时,占领了金城川北侧的龙渊里、东山里;8时,渡过金城川;18时,占领了梨船洞。进攻中,在商山里以南截击逃敌1个营,将其大部歼灭,在竹洞附近,缴获飞机1架及满载弹药的汽车29辆。

    由第60军、第21军、第68军第605团组成的东集团,以第21军位于北汉江以东担负防御,钳制正面之敌,以第60军附第605团分3个梯队,从执宝里、龙虎洞地段向轿岩山东南、金城川以北进攻。因该军7月6日始交防由北汉江以东转至江西,炮兵于13日晨才进入阵地,准备时间不足,加之正面狭窄,又横越山脊,突破后发展缓慢,至14目6时始占领汝文里至472.3高地一线,12时始占领585.5高地。下午,敌军动摇,我军迅速占领金城川以北地区。17时一部西渡金城川与中集团会合。18时,攻占了金城川与北汉江汇合处以南之461.9高地。

    第9兵团第24军14日零时攻歼了注字洞南山、杏亭西山守敌2个营、4个连另1个营大部,13时30分攻占432.8高地及杨谷以北地区,控制了上、下九井间公路,保障了第20兵团右翼安全。

    在我军强大攻势面前,敌军或则被歼,或则丢弃武器装备,狼狈溃逃。沿金城至华川的公路上,汽车轧着尸体,坦克堵住汽车,乱成一团。美联社记者曾这样描述:那些仓皇溃逃的南朝鲜士兵,“有的攀在坦克上,有的骑在大炮身上,但是还有成千的人用那起了水泡的一双脚,一拐一拐地向南步行,到了精疲力竭的时候,在路旁的泥泞里倒头就睡,顾不得倾盆大雨了。”“如果共军有一队战斗轰炸机的话,他们就能把公路上的这个长达数英里的地段变成一条血河。”

    我军攻势作战发展顺利,在不到一昼夜的时间里,即向南推进了9.5公里,两步作战,一步完成。在此情况下,志愿军首长认为,我军进攻距离受后勤跟进保障能力的限制,而敌军虽受到重大打击,但成建制地被我军歼灭的不多,必然依靠其快速的机动能力迅速组织向我军反扑。为贯彻“稳扎狠打”的指导方针,巩固占领已得阵地,即电令第20兵团以主力控制现占领线,迅速构筑工事,修通道路,推进炮兵阵地,抢运弹药物资,准备打敌反扑,同时以若干有力支队,乘敌混乱之际,积极向南发展,继续扩张战果,占领有利阵地,以掩护主力防御准备。据此,各部队除主力转入防御外,第20兵团东集团以2个团南渡金城川,于16日占领了黑云吐岭、1118高地、白岩山以及以东之949.5高地,867高地一线,又向南推进了约8公里,中集团于15日晨占领了602.2高地以南无名高地及后洞里;西集团和第24军则在击退敌一部兵力反扑后,将阵地推进至新木洞至间榛岘公路北侧,与敌对峙。

    我军的凌厉攻势,打得敌军慌了手脚。7月16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和美第8集团军司令泰勒,急忙赶到前线,在南朝鲜军第2军团部召开高级军官会议,声言要发动最大的反攻来夺回金城以南的失地。从这一天下午起,敌人即开始反扑。17日,敌集中6个团的兵力,在100余架次飞机和大量炮兵支援下,猛攻我军黑云吐岭、白岩山至867高地一线突出阵地。我军在无炮兵支援的情况下与敌激战竟日,毙伤敌3000余人,除867高地失守外,其余阵地屹立未动。第20兵团首先考虑到该线阵地过于突出,又处于背水作战,炮兵支援与运输补给问题一肘不能解决,乃报请上级批准,除以1个营继续控制461.9高地外,其余部队于当夜撤至金城川以北。18时,敌反扑重点指向中集团正面,先后展开1至3个团的兵力,在480余架次飞机和猛烈炮火掩护下,连续猛攻602.2高地至巨里宝北山一线阵地。此时,中集团方向公路已修通,炮兵阵地已转移就绪,弹药物资得到及时补给,敌人的反扑遂难以得逞。至停战时,在金城正面敌反扑共达1000余次,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只占领了我巨宝里北山一个阵地,所谓“最大的反攻”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在金城以南大反击的同时,其他正面上的我军和朝鲜人民军均作了积极的有力的配合作战,共对敌连以下目标进攻27次,毙伤俘敌16000余人。其中第1军进攻198.6高地战斗和第23军进攻石砚洞北山战斗,均同敌人进行了反复争夺,各杀伤敌3000余人。第23军第200团战士许家朋,在双腿负伤和炸药失效的情况下,为打开冲击道路,毅然以身体扑向敌地堡射孔,壮烈牺牲。

    这次进攻作战,我军共毙伤俘敌7.8万余人,缴获坦克45辆,汽车279辆,飞机1架,各种炮423门,各种枪7400余支,因战线南移而扩展土地面积达178平方公里。我军伤亡33253人。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重大胜利,给“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当局以沉重打击,加速了朝鲜停战谈判的过程,有力地促进了停战的实现。


如果您喜欢,请把《抗美援朝的凯歌》,方便以后阅读抗美援朝的凯歌第十八章 1953年夏季停战前的最后一战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抗美援朝的凯歌第十八章 1953年夏季停战前的最后一战并对抗美援朝的凯歌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