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的佚散经过
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分订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巨册的《永乐大典》,
自明永乐六年(公元一四零八年)纂修缮写完毕后,隔了一百多年又再录副
本一部。可是时至今日,不过四百多年,这一部空前庞大的我国古代百科全
书,正本固然早已只字不存,副本残存者,据最近的统计,包括现藏国内的
原本及向外国抄录影印得来的副本在内,一共也不过七百余卷。比起原来的
二万二千余卷,佚散者已达百分之九十七了。
这部大书佚散的经过,自非一朝一夕之事。一般说来,可以归纳成三个
原因,即自然的灾祸、人为的盗窃和外国侵略者的劫夺和毁坏。
《永乐大典》本来是在南京开始编纂的。完成后就贮藏在南内文渊阁,
后来永乐皇帝在北京新建的宫殿落成了,迁都北京,《永乐大典》这时也从
南京迁去,这样就一直贮藏在北京,直到嘉靖三十六年,宫内三大殿火灾,
这部《永乐大典》几乎被连带烧掉。幸亏嘉靖喜欢这部书,半夜闻火警再三
传谕抢救,这才幸免。经过这场教训,他决定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分
贮两处,以便损失一部还有一部。这重录的工作在嘉靖四十一年开始,继续
了五年,直到他自己去世,他儿子继位后的隆庆元年才完成。
这一正一副的两部《永乐大典》,根据当时可靠的记载,正本贮大内文
渊阁,副本贮皇史宬。可是自嘉靖以后,明朝国势已衰,边疆多事,几个皇
帝又昏庸不喜文事,从此《永乐大典》就束置高阁,无人过问。宫内每年虽
有晒书之举,也不过是具文。这样直到明末,李自成入京,《永乐大典》正
本便在这次兵燹中被毁了。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记当时文渊阁藏书被焚情
形云:quot;内府秘阁所藏书甚寥寥,然宋人诸集十九皆宋板也。书皆倒摺,四
周向外,故虽遭虫鼠啮而未损。但文渊阁制既庳狭,而牖复暗黑,抽阅者必
秉观以登。内阁辅臣无暇留心及此,而翰苑诸君世所称读中秘书者,曾未得
窥东观之藏。至李自成入都,付之一炬,良可叹也。quot;
这里虽未说及《永乐大典》,然而《永乐大典》正本既藏在文渊阁,自
然也连同被毁无疑。这事郭伯恭所著《永乐大典考》一书曾有所考证。因此
满清入关以后,只发现藏在皇史宬的那部《永乐大典》,无人再提起文渊阁
的《永乐大典》,可见正本一定是在明末动乱之际付之一炬,否则决不会没
有一本流传下来的。后来乾隆时编辑《四库全书》,要用《永乐大典》来校
勘,所用的也全是嘉靖年间所抄的副本,更可见《永乐大典》正本的丧失,
一定是在明末清初易代之际。
《永乐大典》正本的佚散,虽然各家的记载颇有出入,但到了满清,已
不再有人见过正本,所见到的只是藏在皇史宬的嘉靖副本,却是各家一致的
说法。而且事实上,这时藏在皇史宬的副本,也早已残缺不全,不知在什么
时候已失去一部分了。
清初藏在皇史宬的副本,到了雍正年间又移置翰林院。张廷玉在所著《澄
怀园语》卷三曾提及此事。他说:quot;此书原贮皇史宬,雍正年间移置翰林院。
予掌院时,因得寓目焉。书乃写本,字画端楷,装饰工致,纸墨皆发古香。quot;
当时翰林院诸人肯留意这书的极少,何况是公家之物,卷帙又多,更无
人去点查。直到乾隆准备编纂《四库全书》,有人献议从《永乐大典》中辑
录遗书,这才认真的派员将它加以点查,这时才第一次发现存在翰林院的《永
乐大典》早已失去二千多册了。据当时负责办理此事的大臣于敏中等所奏云:
quot;查《水乐大典》一书,系明永乐初年所辑,凡二万二千九百余卷,共一万
一千九十五册,旧存皇史宬,复经移置翰林院典籍库。扃贮既久,卷册又多......
臣等因派员前往库内逐一检查,据称此书移贮之初,本多缺失,现存者共九
千余本,较原目数已悬殊......quot;
一万一千余册与九千余册比起来,虽然已经少了二千余册,然而在当时
(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一七七三年)可知仍存九千余册。可是经过修纂《四
库全书》时对于《永乐大典》的一番利用,这书竟渐渐引起当时词臣的注意,
这一来反而促成《大典》的厄运了。由于《大典》是存在翰林院的,当时堂
堂的翰林院诸公竟成了风雅的偷书贼,专偷《永乐大典》。常熟秉衡居士所
著《荷香馆琐言》,曾记当时翰林院诸人偷盗《永乐大典》的情形云:quot;《永
乐大典》原本万余册,陆续散出,光绪乙亥(光绪元年)检此书,不及五千。
至癸已(光绪十九年)仅存六百余册。相传翰林入院时,使仆预携衣一包,
出时尽穿其衣,而包书以出,人不觉也。又密迩各国使馆,闻每《大典》一
册,外人辄以银十两购之,馆人秘密盗售,不可究诘,致散亡益速......quot;
光绪十九年是公元一八九三年,这时《大典》所存者不过数百册,再过
七年是一九○○年,即庚子之役,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宫精华在劫夺之余
更被付之一炬,于是残存的《永乐大典》,有的被洋兵劫运回国,有的被焚
毁糟踏,从此剩下来残存在国内的只有几十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