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潘向黎 本章:望洞庭

    从未去过洞庭湖。最早让我记得洞庭湖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脍炙人口的描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后来知道“八百里洞庭”在湖南岳阳市,湖中有山,传说是湘水之神湘君曾游之地,所以叫“君山”。后来,在诗中邂逅的次数多了,洞庭湖在我心中渐渐丰满起来。现实中的那个湖倒成了可去可不去的了,根据经验,想象中十分美好的去处,现实的“比照”往往会起破坏作用。

    关于洞庭湖的名句,较早的可能是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到了唐代,洞庭湖和君山成了写山水的热门。留下来的有: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岳阳楼》,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贾至《西亭春望》,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

    若将有关岳阳楼的诗排一个榜,状元、榜眼、探花恐怕依次是:刘禹锡《望洞庭》、雍陶《题君山》、方干《题君山》。刘禹锡眼中的洞庭是这样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则是:“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这两首都比喻巧妙,将洞庭湖写成了一幅照眼鲜明、轻灵幽美的画,再沿着这条路走已经很难超越,于是方干走了另一条路:“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虚构了自己“游仙”的经历,通过人仙对话,揭示了君山神话般的“来历”。这首诗其实就是说:此景只应天上有,从侧面写出了它的美是多么令人惊叹。

    然而,最有趣的当属李白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之三》:“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一生蹭蹬不遇的李白,这时已到晚年,流放夜郎刚刚遇赦,但对前景生出的最后一次希望很快就破灭了。他来到岳州,遇到正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的族叔李晔,两人同游洞庭,心情郁闷可想而知。所以,他眼中的风景完全是人生的投影:那兀立在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就像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总有那些障碍在妨碍他的一舒抱负、一展鹏程,所以他想刬却君山,让湘水毫无阻碍地浩荡奔流,一直入海。依然天真的李白喊出了不灭的心声:铲除一切障碍、消除一切不平,让世上一切有才有抱负的人走上平坦宽阔的大道。此前他在《江夏赠韦南陵冰》中也写道:“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且为吾倒却鹦鹉洲”,这和“刬却君山好”抒发的是同样的愤懑不平之气。然而,君山不能铲除,鹦鹉洲不能倒却,正如人生从来不可能“大道如青天”,所以诗人只能借酒浇愁。

    美有时是令人哀愁的。“岳阳楼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贾至《西亭春望》)这里的春心其实是春愁。面对风景,心旷神怡和愁绪满怀也就是一念之间,或者说,就是一首诗的表里。

    这么说来,我们在诗里一遍遍重温或者揣想着的,其实不是洞庭湖,也不是风景,而是不同的人生况味。而这种人生况味,是前人的,还是我们自己的,有时已不能分清。


如果您喜欢,请把《看诗不分明》,方便以后阅读看诗不分明望洞庭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看诗不分明望洞庭并对看诗不分明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