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篇 红色之岸看碧涛——关于嫩江的故事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何建明程贤章 本章:第51篇 红色之岸看碧涛——关于嫩江的故事

    楔子

    1957年我从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分配到黑龙江的北满大草原上一个新建的工厂——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从事技术工作。那时的富拉尔基是一个达斡尔族人聚居的小渔村,居民不过2000余人。我从天津乘坐火车,转了几次车,走了好几天,才来到这个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地方。出了火车站放眼一看,到处是一片荒漠,一时间,我不知所从。经过再三询问,好不容易才找到我要去报到的工厂。当时,它还在一所简易的房舍里办公,属于“干打垒”一类的建筑。不用说,我这个从现代化大城市来的大学生是感到很失望的,觉得来到这样荒凉的地方太委屈自己了。可是,过不多久,我就转忧为喜了。因为我听了先到的同志介绍说,这个地方是块“风水宝地”,是经过许多专家多方论证才把工厂的厂址选择在这里的。他们告诉我:“富拉尔基”是达斡尔语“呼兰额日格”的转音,意为“红色的江岸”。因此,富拉尔基别称“红岸”。关于“红岸”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野狼、狍子、獾猪出没的地方,荒烟漫地,荆棘丛生,人迹罕至。有那么一天,一位达斡尔族青年猎手,为追赶猎物来到这里,因为好久没有饮水了,使他感到非常口渴。而这里却没有一点水源可以饮用,直至渴得他奄奄一息。此时,恰巧有一位身着红衣的仙女从空中经过,看见青年的模样,顿生怜悯之情。于是,她用手一挥,随即伴着她手上的银手链,一条大江,便立即生成,江水滔滔而下,清甜的江水,滋润了青年,使他起死回生。醒转后的达斡尔族青年,一眼便看到面前的这位红衣少女,心里又敬又爱。于是,彼此一见钟情,并相约缔结良缘。成婚那天,仙女将一枚红宝石镶嵌在他们相见的大江之岸上,十里江岸,红光映照,璀璨夺目,映红了岸边。此后,他们生儿育女,子孙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依傍着身边的那条大江,以渔猎为生,并给他们居住的地方冠了一个美妙的名字——富拉尔基。

    这条由仙女用银链营造的大江便是现在的嫩江。富拉尔基位于嫩江的西岸,面向云蒸霞蔚的旭日,滔滔江水在这里拐个弯儿,然后流向远方。

    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少年,荒凉的小渔村,忽然插上了勘探队的红旗,各路人马从四面八方开到这里,富拉尔基发生了巨变。原来是天地变了,新中国成立了,大建设开始了,这里不仅要建设一座我国最大的重型机器厂,而且还要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发电厂和最大的特种钢厂,它们都属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企业。一个如此人烟稀少的小地方,建设这样三个规模庞大的大型企业,在世界都是少见的。听说以后接着还要兴建大型的化工厂、纺织厂、水泥厂等一系列工厂企业;兴建两所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并将在其不远的地方开发油气田。国家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寻常的决策?如此重视这个地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它们将来都紧挨着嫩江,用嫩江永不枯竭的流水,养育这些需要耗费巨大水源的大用户。

    另外,这里的土质经过嫩江水浸泡后特别结实。随便找个地方挖几十米的深坑,四周齐整而不会塌陷,特别适宜工厂的各种沉箱工程和地下工程,并且可以同时楔入千万颗钢桩,承载万钧重负。这里的自然资源无比丰富,地下储藏着无数稀有金属和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此地的农副业更是富饶,到处流传的一个民谣足以为证: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在饭锅里。那肥沃的黑土上随便插上一棵树枝,过不多久,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一粒下地,万籽归仓,是我们国家最有发展前途的粮食基地之一。

    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远景图画!我的心立即被它吸引住了。

    出于好奇,随后不久我便和同事们来到了嫩江的岸边,观赏这座将要养育我们和我们工厂的在人们心里具有无比神圣和传奇色彩的大江。放眼一看,果然非比寻常。一条宽阔的大江从北向南流去,浩浩荡荡,绿如碧玉,浪花翻卷,银光闪耀,红霞掩映,金翅金鳞;两岸参天古木,迤逦成行,江上偶有巨艟驰过,孤帆远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啊,嫩江,多么壮丽、神奇,富于传奇、充满想象的河流!

    在嫩江身边的富拉尔基,我生活工作了几十年,比我出生的江苏生活的时间还长,我在这里成家立业,历经风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夏天,在滔滔大江的浪涛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冬季,在晶莹如镜的江面上,乘坐着冰橇和伙伴们进行滑游角逐;兴高采烈时还会砸开冰窟窿做冬泳的戏耍,其乐无穷。所以,我把它看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出于对嫩江的热爱,经过多方寻访,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加上道听途说,使我对嫩江的来龙去脉、对那片黑土地的影响、于人间的祸与福,从古至今,总算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把它粗略地记述下来,作为远方游子的一点怀念之情吧……

    一、滔滔嫩江,源远流长

    原来,这嫩江乃是流经中国吉林和黑龙江两省那条大江松花江最大的支流。在黑龙江省,嫩江古名难水,亦称难河,元代称作孛苦江,到了明代,又改称脑温江,清初改名为诺尼江,最后才正式称作“嫩江”。据《黑龙江志稿》载:“嫩江译为妹江,嫩于满州语译为姐妹之妹”,是“碧绿”的意思,江水碧绿,因而得名。

    嫩江源出大兴安岭北麓支脉伊勒呼里山,南流在嫩江县以上接纳大兴安岭东坡和小兴安岭西坡流出的许多支流,汇聚而成,河水清澈、湍急。出山之后,进入松嫩平原,与第二松花江汇合后东流入松花江。全长1300余公里,流域面积283000平方公里。因气候寒冷,嫩江上游分布着多年的冻土带。江流一般有4个月的冰冻期,冰冻融化之后,江轮可从大兴安岭航行至齐齐哈尔市。4、5月间,冰河解冻,排山倒海的冰排顺流而下,气势宏伟而壮观,为一大奇景,闻名海内外,常常有许多游客不远万里前来观赏这个奇观。

    嫩江流经坡度很缓的松嫩平原,河道曲折,形成许多湖泊、沼泽。春季开始冰融雪化,夏秋多雨时节,许多河渠的流水汇聚于大江之中,冲决堤坝,时常有水灾发生,因而对其流域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很大的威胁,是人们的心腹之患。

    嫩江,依其地形、地貌和河谷特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自嫩江发源地到嫩江县城为上游段,河道长661公里。河源区为著名的大兴安岭山地林区,那里森林密布,沼泽众多,河谷狭窄,河流坡降较大,水流湍急,势不可挡,水面宽达100—200米,河道比降14.2‰,河流为卵石及砂砾组成。河源区以下,江道逐渐展宽,河道比降3.1—3.6‰,相继有许多支流汇入,水量陡然增大,河谷宽度可达5—10公里。由嫩江县城到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尼尔基为中游段,是山地到平原的过渡地带,河道长122公里。两岸多为低山丘陵,地势较上游地段略为平坦,但两岸不对称,特别是左岸,河谷很宽。中游段支流较少,除河道过嫩江县城4公里、右岸有较大支流甘河汇入干流外,其余均为一些小的支流或小的山溪,人们多不介意。从尼尔基到三岔河口为下游地段,河道长587公里。此一河段进入广阔的松嫩平原地带,河道蜿蜒曲折,沙滩、沙洲、江汊较多,江道多呈网状,两岸滩地延展得很宽,最宽处可达10余公里,水深达7.4米,滩地上广泛分布着泡沼、湿地和牛轭湖,构成比较复杂的地形地貌。

    江水流近齐齐哈尔市以后,河道逐渐舒缓,平均坡降为0.2—0.1‰,主槽水面变窄、变浅,宽度仅为300—400米,水深只有3—4米,它不利于江水的流泄,容易酿成水灾,以后我们将作详述。

    下游河段河网密度较大,右岸有诺敏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等大支流汇入嫩江,左岸广大地区基本属于内陆闭流区,有大片沼泽、连环湖和湿洼地。从河源到三岔河口高差达900米。这样高的落差也是构成嫩江水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嫩江的支流大多在右岸:流域面积大于一万平方公里的8条支流,其中有6条在右岸。左右岸支流均发源于大小兴安岭各支脉,且是顺着大小兴安岭坡面而形成,东北至西南向,或是西北至东南向,而后汇入干流。嫩江在历史上所发生的多次较大的洪灾,多数是由发源于大兴安岭山脉东坡的右岸各支流的水汇集所造成的。由于地形条件,夏秋季一旦有大雨天气,常形成暴雨中心。同时,由于各大支流的中上游多为易于产生洪流的山丘区,流量较大,在历次暴雨或连续降雨中,各大支流的水量相继注入干流,形成干流的大洪水。1998年的那次嫩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就是这样构成的。

    嫩江气象水文要素,年内和年际及地区上的变化差异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为937.4毫米,最小年降水量为152.5毫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2%,其中7、8两个月所占比重最大,其余时间的降水量则微乎其微了。这样的气象水文条件,是嫩江流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嫩江河口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25亿立方米。年内及年际的径流分配非常不均。6—9月份最大,但这几个月的最大与最小平均流量相差50—80倍;年平均径流量最大与最小一般相差4—10倍,大者相差30—60倍。这些情况为我国的一般江河所罕见,这同样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形成的。

    嫩江流域属于寒温带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多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年平均气温仅为2—4℃,最低气温是-39.5℃,最高气温达40.1℃。冬季嫩江冰封期达150天左右,冰层厚度约一米左右。载重汽车可以在江面上驶过。

    嫩江流域跨越黑龙江省、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6个市【盟】、26个县【市、旗】。左岸均在黑龙江省境内,右岸大部分为内蒙古自治区范围,洮儿河下游和嫩江干流下游右岸为吉林省的区域。因此人们常说嫩江横跨三省、区,是有充分根据的。

    嫩江的支流主要有甘河、讷谟尔河、诺敏河、绰尔河、洮儿河等。干支流上游流经森林覆盖的山区,植被良好,水土流失较轻,含沙量很小。中下游穿过松嫩平原,中间经洪积台地,坡陡流急,河流侵蚀力强,大量的泥沙被水流卷走,进入松花江,所以它便成为松花江泥沙重要源头。下游为吉林、黑龙江两省的界河,河道坡度甚小,河流弯曲如蛇爬行,导致水流速度缓慢,河面宽度可达400—1000米,流路多处呈现网状,因而江中出现许多沙洲、岛屿。沿江湿地、沼泽比比皆是,湖泊、泡子紧密相连,形成地理上的一大特色。

    位于吉林省的江岸,在大赉以上皆是台地,多为高达10米以上的陡崖,构成天然的堤防,很少发生灾害;大赉以下的江流则完全由建造的堤防控制,以防水患。但在洪水泛滥期间,江面宽达1—2千米,水深8—13米,水势凶猛,波涛起伏,激流澎湃,如万马脱缰,奔腾呼啸,经常越出堤坝,构成洪涝,危害一方。

    因气候寒冷,每年11月中旬河流便开始结冰,11月下旬封冻,翌年4月初才会解冻,4月中旬终冰,结冰期长达160天左右。最冷的时候,冰层一米有余,在江面上可以过往载重汽车;鱼猎手们则凿开厚厚的冰层,在很深的冰窟窿里进行捕鱼,一网投下去,可以捕获数百斤鱼儿,银花灿灿,活蹦乱跳,则又是另外一种奇观了。

    嫩江的流水滋养了许多重要城镇,在历史和现实都赫赫有名,最典型的要数现在的嫩江县城了。

    黑龙江省的原嫩江地区因嫩江流经全境而得名,原来包括齐齐哈尔、龙江等县市,后又单独设县称“嫩江县”,与富拉尔基毗邻,是嫩江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区域。通过它可以窥视嫩江流域的概貌,一般人们均简称之为“嫩江”,用它可以追溯并了解嫩江的历史。

    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24°44′30″—126°49′30″,北纬48°42′35″—51°00′05″。北依伊勒呼里山,与呼玛县交界;东接小兴安岭,与爱辉区、孙吴县、五大连池市毗邻;西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隔江相望;南连松嫩平原,与诺河、齐齐哈尔市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嫩江流域的重要码头。

    “嫩江”古城旧称“墨尔根”,是很有些来历的,与这条大江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所以在这里要多写它几笔。

    墨尔根,人们认为它是我国北方早年的名城。它历史悠久绵长,史书上说它是边陲进入内地的咽喉要道,曾是黑龙江将军和墨尔根副都统驻地。墨尔根与爱辉、卜奎、海拉尔、三姓、呼兰、宁古塔等城镇齐名,是著名的“边外七镇”之一。《盛京通志》称其“北负群山,南临沃野,江河襟带,上下要枢”,地位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正因为墨尔根是嫩江流域的要塞,地灵人杰,其先民为祖国边疆开发建设和巩固国防发挥了重大作用。

    早在新石器时期,嫩江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的印记。帝舜时代,嫩江流域的肃慎先民就已经“朝贡弓矢”,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了。到了明代,正式置卫——军政合一的木里吉卫,是明朝中央管理黑龙江、嫩江流域的中转站和支撑点。清初在此设驿。康熙是个重兵尚武的皇帝,对保卫国家的疆土十分重视,可以说是寸土必争。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为预防并抗击俄国哥萨克对黑龙江流域的觊觎和侵略,决定在黑龙江建城永久卫戍,并自黑龙江至吉林乌拉设置驿站。墨尔根为此区间最关键之一站,有索伦总管驻跸于此。康熙二十四年【1865】,专门建城设兵驻守。康熙二十九年【1690】,黑龙江将军自黑龙江城移驻到墨尔根。十年后,即1699年冬,又由墨尔根迁往卜奎,即现在的齐齐哈尔市。而齐市理所当然地成为嫩江流域的要塞。

    黑龙江将军管辖的范围很广,北达外兴安岭,西至额尔古纳河,东沿布列亚山,直至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口以西,南至齐齐哈尔以南的松花江岸。当时的墨尔根副都统的辖区也相当地大,其辖境南北长度为385公里,东西宽度为424公里,总面积达71225平方公里。1908年,大清王朝裁撤墨尔根副都统,设置嫩江府。后来又改称为嫩江地区,再后又改建制称之为嫩江县,直到现在。如今嫩江县的政区图形就好似一把巨斧。人们经常这样说,是这把巨斧劈开了兴安山地,造就了嫩江平原。

    关于墨尔根的由来,民间有很多传说,听起来饶为有趣,兹择其要者,志之于后。

    一说墨尔根【又作木里吉】是蒙语【还有说是满语】,汉语的意思是“善射”即“善于打猎的人”或称“精能”、“有智慧的人”。表示这里居住的人是以“打牲”为生。二说墨尔根是来源于嫩江城东的墨尔根河【嫩江支流】,因河名而得城名。三说为康熙年间,有人在此地挖井,偶得一块石头,其表面有唐代时镌刻的“莫来耕”字样,后历久相传音讹称“墨尔根”。三种说法,各有千秋,都可以找到“凭证”,因此,均为人们所认可。

    另外,墨尔根还是一个至为高贵的称号。清朝开国元勋多尔衮曾被封为“墨尔根代青”【汉语为睿亲王,意为英明的统帅】。据说,这是顺治母亲孝庄皇后的意旨,其中既有对多尔衮功勋卓著的认可,又含有某种宫廷斗争的意蕴。当时大清王朝要求人们必须如此称呼,否则,男人就要被罚摘掉他佩带的刀箭,女人就要被罚当众脱掉裙子。其尊贵和威严的势态可见一斑,多尔衮内心亦引以为荣。

    墨尔根最早是土著民族的逐水而居的摇篮。康熙二十五年后,置八旗、水师营、官庄、驿站等,当时,人丁兴旺,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早期驿站的“站民”多为戍卒子弟、三藩旧部和流人组成。民风遗俗淳厚、人性朴实。一夫耕作,一家数口即可“仰食而有余”。而炊饪、浣汲、舂击之事,都是妇女所为,男女分工是很严格的。旗营、屯站各有自己的营生、事业,他们皆结茅为舍,栅木为墙,独具一格。“土著人架木覆茅,妇子合作,戚友之能匠事者,助而不佣。”夜不闭户,无盗贼之患;路不拾遗,无掠抢之虞。人民安居乐业达百年之久,亚赛“世外桃源”了。人们至今还对此津津乐道,怀念那时的光景。

    墨尔根城的建设也很有规模和特点。公元1686年的墨尔根城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该城为内城外郭建制。内城垣外以松木为栅,内填土夯实,高一点八丈,宽一丈,周长四百五十四丈;上设女儿墙,四角各建一座角楼。外郭以土为垣,周长八点五里,东、西、南边各设一门,北设两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墨尔根居两镇中间,首尾易制”为由,黑龙江将军衙门自爱辉搬到墨尔根城,并移驻副都统一员,佐领、骁骑校各八员,水师营各员和满洲兵五百员。墨尔根城增置协领四员,佐领、骁骑校各七员,索伦、达斡尔兵四百余人。这一时期,衙署及官邸等建筑,多为磨砖对缝,前出檐,后出梢,门前置台阶的建筑形式。康熙三十年,有关衙门还将鄂温克、达斡尔十五佐领、兵900名编入墨尔根八旗,足见战略地位之重要,故被人们称作嫩江流域的“咽喉”。

    墨尔根要冲之地和特殊的区域中心的位置,使它成为黑龙江将军府、副都统衙门所在地达208年之久,是由吉林经墨尔根到爱辉镇的北路驿站的管理中心,当年,它无愧于嫩江流域的首屈一指的重镇,是关键的水陆码头。因而在萨布素将军和42位副都统管理期间,它始终具有很高的政治、军事地位。大清历代皇帝对其都极为重视,最鼎盛时期,曾驻有水师及马步军3000余人,对之进行严密守卫。墨尔根确实曾显赫一时。

    墨尔根没有辜负人们对它的重视,当年在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战争中,它是最重要的后勤补给运转基地,对战胜侵略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它还是战时向上峰禀奏胜负驿路的起点。仅从墨尔根到雅克萨之间,就有500名蒙古兵在往返迅速传递着军情。夏季利用船舶来往飞渡,冬季则在冰上滑行,嫩江成为交通要道。清兵攻克雅克萨后,从这里出发只用了11天的时间,就将捷报送到了康熙手里,使康熙大帝对这块边防重地了如指掌,经常进行发号施令。在这位尚武皇帝的心目中,嫩江上游的墨尔根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他还谆谆告诫他的后继者,决不可忽视这条大江和坐落在大江之滨的城市。

    因为备受皇帝的青睐,国防守土、巡边查界更是黑龙江将军、墨尔根副都统时刻铭记的重要职责。每年五月,墨尔根副都统总是派遣麾下驻防协领,率领数百人会同卜奎【即齐齐哈尔】、爱辉副都统进行视察和巡边。每巡必至额尔古纳河边,因为河的西边即为俄罗斯属地。察视多为河东岸的沙草地带,仔细检查是否有俄罗斯人在此放牧的痕迹,其目的是要严防发生俄国人侵犯我边界的事件。巡边往返需五六十日。黑龙江将军、墨尔根副都统每次上任则必须履行这个任务。当时去往墨尔根是很艰苦的,首先需要渡诺尼江,西北则要经过兴安岭,逢山则伐树开路,渡河则折木为筏,马匹需凫水而过。来至界碑前则要举行隆重的祭告山川仪式,之后,分别取走去年留存下来的标记,重新记录下这次巡视之情状。“各书衔名日月于木牌”,“以备后来考验,此为定例”。那是绝对马虎不得的。巡边汇总成文字材料后,逐级上报墨尔根副都统、黑龙江将军、理藩院,最后禀奏皇上。

    巡边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山路坎坷,遍地荆棘,几乎无迹可寻,而且经常有野狼穿行,猛虎当道;水路则沼泽遍地,深浅难测,一旦陷入,吉凶难卜。巡边的官兵,在途中往往需要选择具有标志性的大树,削去皮留下记号,以便按此寻找归去的道路。当时,山中多生长一种名曰草蜢的毒虫,潜伏在草丛中,俟机而动。当天空无风或大雨过后,则凶猛地蹿出草丛,扑向人畜,让你躲闪不及,经常螫得马牛流血,兵卒身股尽呈赤色,苦不堪言。

    当时,粮食是途中最重要的东西,随时需要食用。但因往返百余日,辎重较多,难以全部随身携带,只好将粮秣等食品挂在树上或掩埋于地下,留下标记,归来时再取出来,就地烧烤而食之。

    这样的巡行当然是异常辛苦的,然而其中也不乏某种乐趣。据《龙沙纪略》记载:“渡诺尼西北数百里,则陟降取道。松柞数十围,高穷目力。穿林而行,午不见日。石色斑驳,若赵千里画幅闲物。有石洞,洞中几榻,天然如琢。行者辟草,得之借少憩焉。”因有诗记述之,诗曰:“五月巡边草茁亥,西行轻骑抵河涯。无皮树下堆高冢,归路糇粮去日埋。”生动地勾画出巡行者的艰苦行状与他们的感受。

    清代的墨尔根由于战略地位的重要,经济、文化沉积深厚,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教育发展也有较快的发展,成为了中俄贸易大通道中的主要集散地和中转站,其主要交通干道是嫩江,主要交通工具则是嫩江上往来的船舶。特别是在每年的深秋,俄罗斯商团或百人,或六七十人,络绎不绝,他们都经过墨尔根到卜奎【即齐齐哈尔】进行交易,也就是中俄之间重要的经贸交易会。俄国人所携带的马牛、皮毛、玻璃、佩刀之类,换取中国的缣布、烟草、姜椒、糖饴等物品。

    每年春天,此地还有一种活动当时叫“楚勒罕”【达斡尔族语】,即兵车之会。地址多在卜奎城北十余里的地方。具体规定是,于草青发芽时,各蒙古部落及虞人,皆来通市,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热闹非凡。各族人民除向黑龙江将军交纳貂皮外,主要进行商品交换。嫩江东部、北部的各族群众和俄罗斯人,带着当地的土特产品,经过墨尔根城前往参与这种交易活动;连嫩江上游大量的木材也顺流而下于此进行销售。于是,在“楚勒罕”期间,墨尔根城一下子变成了欢乐的场所。经过艰苦繁忙的狩猎季节,人们多是赶着牛马全家赴会。屠沽亦皆载道,人们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而且满载着“收获”和欢乐。史书对此多有记载,曰:“轮蹄络绎,皮币山积,牛马蔽野。”真是盛况空前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墨尔根还是“黄金之路”的起点。公元1888年10月,民族实业家李金镛带领员司、兵弁几十人,由墨尔根沿清康熙年间抵抗俄罗斯时的旧驿道,披荆斩棘,伐木锄草,艰难行进,途经36个日日夜夜,历尽千辛万苦,最后到达漠河。他们在老驿道的基础上,修筑了一条包含33个驿站长达近两千里的新驿道,由此北上漠河,开发黑龙江上游老金沟金矿,成为一条真正的黄金之路。1889年,清朝宫廷从这里获黄金3万两,1895年又获黄金5万两。一锭锭黄金都是从这运往京城的,为当时风雨飘摇的晚清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此功过,后人评说不一。

    墨尔根是黑龙江最早设置官学开办教育的城市。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请皇上,要求在墨尔根城八旗左右翼各建一学堂,设助教官。当时的康熙皇帝比较开明,准其所奏,于“墨尔根城设义学二所,于新满洲锡伯、索伦、达呼尔及进貂皮达呼尔等,每佐领下选取俊秀幼童各一人,入学读书”【参见《龙沙志略》】。八旗官学自然以学习满文为主,辅之以骑射。此外,宗教文化的传播,在当时也很盛行,到处设坛建庙,塑佛雕像,城内先后建起了先农坛、大佛寺、文昌阁、观音庙、万寿宫、土地祠等,其中学习关内的庙宇,布满了金身神像。康熙年间,在城东南角还特别建筑了一座文庙,这应该是黑龙江最早的祭祀孔子的地方了。满清的统治者和臣民们对孔老夫子也是非常崇拜的。

    墨尔根除极少数八旗官学习满文、练习骑射外,通晓中国经史文章的人是非常少的。后来,因为清朝皇帝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大兴文字狱,将前朝的大批官员和文人,关进了监狱,其中有的被杀掉了,还有不少被流放出关,谪居塞外【可以称之为“劳动改造”吧】,有的就流放到墨尔根一带。这些人多半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是他们不自觉地传播了汉之文风,并为当地的学子所接受,从而逐步传布于广大群众。当时曾有一首描写横渡嫩江的竹枝词【民歌】很可能就是这些“犯人”所创作的,歌曰:“桦船携趁渡头忙,往来轻飞逐鸟翔。收拾烟波人散后,一肩帆影荷斜阳。”诗意很浓,其情其景,描绘得非常逼真,引人入胜,因此流传得很广,到处被人诵唱。

    墨尔根虽然有了开发建设,但当时由于地处边塞绝域、苦寒之地,生存环境还是无比艰辛的。且看前人的描述:“四时皆寒,五月始脱裘,六月昼热十数日,与京师略同。夜仍不能却重衾,七月则衣棉矣。立冬后,朔气砭肌骨,立户外呼吸,顷须眉俱冰。出必勤以掌温耳鼻,少懈,则鼻准死,耳轮作裂竹声,痛如割。土人曰,近颇称暖。十年前,七月江即冰,不复知有暑也。墨尔根山城,寒益烈,卧炕必为通夜之火,更设大炉。燃薪于侧,焰甫尽,则寒气入室。卧者惊而起矣,数益薪,始及旦。墨尔根七月则雪。雪不必云也,晴日亦飞霰。或皎月无翳,晨起而篱径已封。旭光杲杲,雪未已也。”从这段绘形绘色的描写中可以充分看出,这块地域的自然环境当时是何等的酷劣,墨尔根的先民为开发、建设、保卫这片土地,坚苦卓绝,历经艰辛,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从而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前所述,墨尔根城虽然处于高寒地带,但也曾经大为辉煌过,是嫩江流域中北满草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在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对我国发难时,俄罗斯侵略者也趁虚而入,墨尔根因而惨遭毁坏。公元1900年8月10日在北大岭与俄国侵略军的战斗中,北路指挥长凤翔壮烈殉国。8月18日俄军进入墨尔根,将城中抢掠一空,城垣、黑龙江将军衙门、副都统衙门、印房、档案房和各种仓库三百四十四间,或拆或毁,皆遭破坏,有的甚至被侵略强盗放火烧为灰烬。如今已经没有任何残垣断壁可供后人凭吊,只有嫩江流水见证了这片土地的苦难与耻辱。

    墨尔根城于1908年改设嫩江府。1913年始设嫩江县。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我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收复,于1945年8月建立民主政权,1946年3月成立嫩江县人民政府,归属黑龙江省嫩江地区。它地域辽阔,交通发达,特别是嫩江的水运得天独厚,是沟通黑河口岸、辐射大兴安岭和内蒙古东部的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耕地面积阔大,在黑龙江省内居第二位,是全国著名的麦豆、马铃薯、甜菜生产基地,素有北国粮仓之美誉。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矿产资源均十分丰富,现已发现铜、金、钼、铁、钨、锌、镍等金属矿产62种,其中铜的储量占全省首位,全国第三。嫩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清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率使团和十万水陆军团在此修整三个月,北上洛古河,与俄罗斯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民族英雄萨布素将军和42位副都统曾在此屯垦戍边,开蒙教化,抗击沙俄;民族实业家李金镛以此为基地,修桥筑路北至漠河,始创“黄金之路”;“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我国东三省,共产党率领的抗日联军亦曾踏遍嫩江大地,打击日寇,屡创大捷。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来到这里的驻军农场官兵和农垦转业官兵,他们艰苦卓绝,战天斗地,前赴后继,无私无畏,“献罢青春献终身,献罢终身献儿孙”,更为嫩江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建设边疆一曲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回顾墨尔根的历史,令人可歌可泣。它为嫩江的流水,展示出绚丽的光彩,是嫩江的滔滔碧波,造就了它的光荣。

    至于嫩江流域的其他重要县市,也都借助于这条大江的滋养,发展壮大自己,影响全黑龙江省甚至是全国的生产和建设。

    对此,人们首先会想到位于嫩江流域中西部的齐齐哈尔市。

    齐齐哈尔古称“卜奎”,是黑龙江西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嫩江从市中心流过,它始建于公元1125年,至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不仅仅是嫩江流域的重镇,而且还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点。齐齐哈尔曾经做过多年的黑龙江省会,扼嫩江之咽喉,水、陆、空四通八达,地位极其重要。现有面积4.24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余万,有汉、满、蒙、回、达斡尔、赫哲、鄂伦春等35个民族。

    齐齐哈尔的工农业都很发达,是东北重要的老重工业基地,有大小工厂企业数百家,生产了各种民用机器和军工产品,销售全中国,有的产品甚至销往全世界。是全国最大的35个城市之一。它身边的扎龙自然保护区,芦苇丛生,飞鸟成群,成千上万的丹顶鹤,栖息在芦荡内,招徕五湖四海三大洋的游客,前来观光,变成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

    另外,就是开头笔者写到的富拉尔基了。

    富拉尔基虽然名义上属于齐齐哈尔地区,但是已经自成系统,是闻名世界的工业重镇。嫩江在其周围转了半个圈儿,然后向南奔腾而去。富拉尔基原来只是一个荒凉的小渔村,几十年来,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为国家生产了许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器产品。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第一重型机器厂,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便生产了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3万吨模锻水压机、大型轧钢机、铝板轧机以及大电站的转子、大型舰艇的龙骨;北满特种钢厂,是独一无二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生产了用于制造“两弹一星”的钢材和其他一些国家特需的特种钢材;富拉尔基发电厂供应了几乎全部黑龙江的电能,缓解了东北老工业区能源的压力。其他如黑龙江化工厂、纺织厂、水泥厂等企业的产品,都在黑龙江占有重要的位置。

    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1959年发现的大庆油田,一举甩掉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后,多年来为国家提供了数十亿吨“工业血液”,巍巍石油城,以崭新的雄姿,屹立在嫩江之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四化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上述这些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无不借助于嫩江的流波,因此,它们都是嫩江值得骄傲的儿子。现在,它们均享誉海内外。关于这方面的报道数不胜数,在此就不多加赘述了。

    二、美丽的嫩江滋养了一个优秀的民族

    在林海莽莽的大、小兴安岭中,嫩江蜿蜒奔腾南下。美丽富饶的嫩江两岸,繁衍生息着许多少数民族兄弟,据调查统计,约有35个以上少数民族聚居于这里。但是,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个勇敢善良的民族——达斡尔族同胞。他们的生存与发展和嫩江有着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这里略加介绍。

    几个世纪以来,勤劳、骁勇的达斡尔族人民与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发祖国东北边疆,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公元1643年,达斡尔族人民就在嫩江岸边,凭借着这道天堑,英勇击退沙俄殖民者的入侵。1651年,沙俄侵略军再次入侵黑龙江流域,进而企图侵占嫩江流域的城乡。面对侵略者的炮火,达斡尔族人民手持大刀、长矛和弓箭进行顽强的抵抗。战士们宁死不屈,有近百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同时,在反击沙俄入侵的雅克萨战役和收复新疆伊犁的战斗中,在中日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一系列抵御帝国主义入侵的战争中,达斡尔族人民都英勇参战,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为保卫祖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17世纪以前,达斡尔族已在黑龙江北岸结成村落,聚族而居,是当地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从黑龙江北岸南迁后,达斡尔族人民开拓嫩江流域的土地,为开发祖国的东北边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成绩卓著。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达斡尔人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进行农、猎、牧、林特别是捕鱼等多种生产活动。他们不仅把这种多种经营生产方式,从黑龙江北岸带到了嫩江流域,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给他们的多种经济活动增添新的内容。

    达斡尔族具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通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由于居住分散,达斡尔语形成了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虽然语音、词汇、语法略有不同,但差别不大,可以互通。

    达斡尔族重视教育,在清代就设有满文学堂,20世纪30年代初组织教育促进会,捐款资助办学校,帮助贫困学生深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党和政府的特殊关怀,文教事业迅速发展,义务教育得到了普及,许多人都受到完整的学校教育,大学毕业已经不是稀罕的事了。现在有不少科学家、文学家是达斡尔人。

    达斡尔族有丰富的民间文学。内容有关于人类起源的、膜拜大自然景色的、图腾崇拜的,更多的则是叙述和赞颂英雄人物的神话传说。清代达斡尔族文人阿拉布丹写有《蝴蝶花的荷包》、、《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深受达斡尔族人民喜爱的《少朗与代夫》,叙述了19世纪后半叶达斡尔族反抗民族压迫、反抗封建统治者的英雄故事,是一篇具有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优秀作品。近代达斡尔族文人钦同普创作的《农夫歌》、《打鱼歌》、《伐木歌》等作品,也在达斡尔族人民中广泛流传。而且它们几乎都是以嫩江流域做背景的,读了这些作品,更加深了我们对嫩江的认识。

    历史悠久的渔猎生活,滔滔的嫩江洪流,造就了达斡尔族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与民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活动,强化了达斡尔人的剽悍和旷达的性格。

    在达斡尔族的民间体育活动中,有适应狩猎生产和抵御外来敌人的武装斗争需要而兴起的射箭运动;有摔跤、扳棍、颈力赛等极为普及的体育活动;更有久负盛名的传统体育活动——曲棍球。早在我国辽代,达斡尔族的先民——契丹人中就盛行与现代曲棍球相似的运动。这种运动历久不衰,直到现在仍然被坚持着,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了。

    达斡尔族人的住所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一幢幢坐北朝南的高大的“介”字形草房,内壁和大棚装饰着各种图案,大方雅观。家家户户的院墙围绕着红柳条编织的带有各种花纹的篱笆,恰如一幅幅彩色的油画,再映衬着一江碧水,令人赏心悦目。

    达斡尔族人喜欢吃加牛奶的稞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不习惯吃炒肉。节日宴会里待客的珍贵菜有“手扒肉”。男人于夏天多身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足踏“奇卡来”【皮靴】;妇女则身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欢穿白袜、花鞋。他们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在那些时日,他们都着盛装,逐户拜年;姑娘和小伙子们还互赠礼物,借机表达爱情。

    达斡尔族大多信仰多神教,供奉天神、山神、火神、财神、祖神等。由于达斡尔族居住在祖国各种文化交汇和过渡的地带,加之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变迁,因而形成了他们社会、文化多元化的特征。达斡尔族的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所表现的,正是这种农、牧、渔、猎多种文化兼容的特点。

    达斡尔人能歌善舞。著名的罕拜舞就是他们的民族舞蹈,其优美的舞姿像嫩江流水一样潇洒荡漾。每逢节假日,达斡尔族的青年男女,都来到嫩江岸边的大草原上,点起篝火,燃着火把,他们穿上花团锦簇的民族服装,围着篝火翩翩起舞,唱着自己的民族歌曲;累了饿了,小伙子们就一头钻入嫩江浪涛里,打捞几网“鳌花”;或者骑上骏马,跑进森林深处,打上几只狍子;然后放在火上一烤,成为鲜美的“手扒肉”,大家边吃边舞,其乐融融。这是嫩江流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使人无比欣羡。

    嫩江流水滋养了达斡尔族兄弟,达斡尔同胞也以嫩江为自己的母亲河。《布特哈志》中的一段文字专门描写了达斡尔族同胞的性格特点:“性情朴厚而质直,见义忘利为国忘家,……而其外恒无余资遗产,轻财好义,不事积聚,身后萧条。”美丽的嫩江,使达斡尔人用其智慧、勤劳、朴实的特性,创造了自己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现实。

    三、发怒的嫩江像一条不驯的苍龙

    虽然嫩江的滔滔碧水给它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福祉,包括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滋养了许多少数民族特别是达斡尔民族,使之繁衍不息;造就了众多闻名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大都市。因此,嫩江流域的民众把它看成自己的母亲河。但是,由于人们不善于体贴和爱护自己的“母亲”,做了许多有害于母亲的蠢事,又经常惹得母亲发怒,给她的不肖子女以严厉的惩罚。多年来,有些蠢人【包括执政者】,他们杀鸡取卵,在上游大肆砍伐森林,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湿地功能退化,加上水利工程设施的缺失和落后,以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平衡遭到极大的破坏。再碰到气候异常,引发连续的暴雨,因而常常发生程度不同的水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情况,在过去的年代,都曾经接连发生过,从远古时期直到元、明和大清王朝,从军阀混战到日伪统治,再到中华民国,一直是灾祸频仍,旱涝不断;到了新中国建立之后,曾经初步搞了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对灾情有所改善,但后来由于总在穷折腾,只顾搞政治运动,不管人民疾苦,从而也忽略了对嫩江水患的彻底治理;上游的许多隐患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因而导致发生多次较严重的洪涝灾害。

    远的不说,在1969年夏,嫩江曾经发生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大洪水。齐齐哈尔的水文站的洪峰流量达到每秒10000立方米,为50年一遇的大灾害,到处是一片汪洋。洪水淹没了农田140余万亩,滨洲铁路被冲断267米,铁路停运了一个多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很大的损失。此后又陆续发生几次洪涝,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但是,这仍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疏于治理,以致后来发生了更大的灾害。

    到了1998年夏,一场百年不遇【也有人说是300年不遇】的大洪峰,铺天盖地地卷来了,嫩江流域的城市和乡村,遭受了空前的灾难。

    其实,那年夏天,老天爷像是和全中国人民作对似的“全面出击”,使整个中国都处在特大洪水的威胁中。首先,长江流域连降暴雨,自4月始,连续两个多月,暴雨挟着闪电,带着雷鸣,没日没夜地向大地倾泻。江河暴涨,水位急剧上升,自6月下旬起,长江下游全线处于警戒水位之上,超历史的洪峰一个接着一个,一浪高过一浪,整个长江流域全线告急,一齐投入了抗洪抢险的殊死搏斗之中。

    祸不单行。就在这个时候,东北的嫩江、松花江,也隐去往日温柔美丽的笑靥,露出了凶猛可怖的狰狞面孔。肆虐的暴雨,横扫着白山黑水、松嫩草原,暴雨所到之处,江湖水涨,河沟漫溢,一片泽国,像在与长江流域相呼应。

    凶猛的洪水跳过了设防水位,警戒水位,紧急水位,危险水位,历史最高水位,越涨越高,疯狂地突破新的水位纪录。试看当时全国的水患情况:

    从元月初开始,钱塘江便全线告急!太湖随着告急!

    3月中旬,湖南的湘江告急!

    6月中旬,长江全线告急——重庆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芜湖告急!南京告急!

    7月中旬,内蒙告急!吉林告急!黑龙江的哈尔滨告急!

    进入8月,紧接着就是嫩江地区告急!富拉尔基告急!齐齐哈尔告急!大庆告急!急急!急!——嫩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咆哮的江水像一条怒气冲天的苍龙,疯狂地摇头摆尾,卷起一次又一次洪峰,吞噬着一个个村庄,一片片良田,一个个城镇,一座座工厂,一所所学校。

    肆虐的苍龙,用其巨大的魔爪,撕开了嫩江中下游近千个大大小小的民垸,众多人被夺去生命,几百万亩良田被淹,几百万人流离失所。传媒机构和水利部门每天都在不断地发布大大小小的险情。闹得人心惶惶,惊恐万状,不可终日。

    嫩江怒涛横冲直撞,撞开了一个个口子,不仅威胁黑龙江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而且冲进内蒙、吉林境内的乡镇和村庄。特别使人们忧虑的是,洪水突破一道又一道防线向大庆扑来,大庆三水压境,中国最大的油田面临灭顶之灾。

    这场世纪末的大洪灾席卷了整个中国。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报告,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达3.18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3004人,倒塌房屋49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666亿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场空前的大灾难。

    面对这场百年不遇的洪灾,中国人没有束手待毙。他们要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尊严而战!为保卫改革开放的成果而战!为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而战!

    长江、嫩江、松花江沿线有数千万群众扑上大堤,与洪水展开了英勇的搏斗。几十万人民解放军官兵从四面八方奔赴抗洪一线,投入紧张的战斗。军民肩靠着肩,手挽着手,用血肉之躯垒起了一道道摧不毁的长堤——“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黑龙江省,嫩江、松花江流域,数百万军民与洪水进行着殊死的搏斗,飞机、汽车、舰艇,海、陆、空军,男女老幼,万众一心,一齐上阵。他们头枕怒涛,与江水共眠,日日夜夜守护着大堤,守护着身后的家园,守护着哈尔滨,守护着齐齐哈尔,守护着富拉尔基,守护着大庆油田。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人与洪水搏斗的活剧。汗水与血水,生存与毁灭,坚忍与苦难,奉献与牺牲,组成了一曲曲英勇悲壮而又荡气回肠的旋律。水涨一寸,堤高一尺,人与洪水进行着从未有过的抗争和较量。有的人倒下了,再没有爬起来。有的人被洪水卷走了,带着未竟的事业,带着对亲人无比的眷恋,带着人生的许多牵挂和遗憾。

    在齐齐哈尔的抗洪现场,有几十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他们将决心书挂在堤上,表示誓与齐市共存亡。正是这样的党团员,用身体挡住汹涌的江水。正是这样的共青团员,在狂风暴雨中手挽着手扑在江堤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着狂风掀起的恶浪,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的英勇牺牲精神,可歌可泣。在这里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粗略地描述一些感人的事例。

    追本溯源,我们首先研究一下,这场洪灾是怎样形成的——

    原来嫩江干流的洪水,多半由其右侧的大支流的来水形成,一般在同盟水文站形成洪峰,其洪峰由干流洪水、支流甘河和诺敏河的洪水组成。洪水向下游推进过程中,支流洪水不断加入。据史料记载,嫩江干流洪水大多发生于8月下旬至9月下旬,由于河道平缓,江面较宽,洪水流速慢,持续时间长,并呈多洪峰形态。

    可是,在1998年汛期提前了。从8月上旬开始,嫩江全流域即普降大雨,导致其支干流同时发生特大洪水。齐齐哈尔水文站流量突破12200立方米/秒,这是历史上罕见的现象,所以有人称作是“300年一遇”。于是,其下游的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大庆、哈尔滨、佳木斯等重要城市和油田,面临毁灭性灾难。

    在黑龙江省防汛总指挥部,有关人员在地图圈点全省1899公里堤坝上的险段时,他们的笔几乎都落在肇源县上。

    肇源是一个与哈尔滨一衣带水的农业县,是上游嫩江、第二松花江两条黑龙江北方主要江河的汇合地,松花江主干道由此形成。肇源的上游,便是老工业基地齐齐哈尔;下游是全国著名的石油城大庆、粮食主产区绥化和省会城市哈尔滨。

    肇源距离哈尔滨将近400公里。当时,汽车穿过哈尔滨——大庆高速公路,一眼就可以看到,沿岸不少庄稼和树林,被洪水“缠了脖子”。

    骆驼脖子是三江汇合进入黑龙江省的第一站,这里沙基沙坝,防御标准号称“20年一遇”,但这是糊弄人的说法,实际上一半也没有达到。

    8月6日早上,汪洋似的洪水在那里的小榆树300米险段,咆哮着卷走了子堤上垒的17层泥袋,几百根打在水里的木桩也给拔走了。堤坝上,刚刚转业到这里的原团省委青农部长单增庆,正在组织抢险。他现在是负责西南片四个乡抗洪任务的县委副书记。

    单增庆在抢险中扭伤了腿,但是不肯离开堤坝半步。他一瘸一拐地和民工们一起往编织袋里装泥。他说:“老天爷的脾气变得越来越糟了,5月份,我们还在这里抗大旱,现在又不得不抗洪了。这是跟咱们较劲哪!”由于他多日奋战在堤坝上不回家,他的17岁的女儿惦记爸爸,前一天赶到堤上看望他。遇上下雨,原本泥泞的土路像涂上了油,什么车也出不去,想回家都不成了,随即脱下鞋袜,和爸爸一起参加抗洪战斗。别看姑娘年纪小,可干起活来,一点也不让大人,搞得浑身上下都是泥水,也不愿意下来休息。看到这样的情景,小伙子们更是玩命地干了。你难道能够落在一个小姑娘的后边?

    在近5天的时间里,嫩江浩德段6000米堤坝出了3次险情。其中3日降雨100多毫米,赶上往年几个月的雨量;8级大风卷着一丈高的浪头,打得堤坝三面脱坡。人在坝上根本站不起来,只有拖着沙袋爬行——即使这样也没有人后退一步!

    前一天夜里,浸泡已久的浩德江堤背面塌方,抢险队徒步行军几十公里,在凌晨赶到险段;县委副书记方杰的车在半途中就无路可走了,为抢时间,只好坐着马车赶到抗洪现场。来到后二话没说,将外衣一甩,立即投入抢险战斗。县委书记身先士卒,广大群众当然就争先恐后了。

    在另外一个险段,一直在坝上“车轱辘转”的县委书记田凤春对大伙儿说:“黑龙江全省主要江河堤防1200公里,肇源境内就有619公里,是防洪战线最长的县、市,我们必须守住这个阵地,不能后退一步!”肇源县20个乡镇,十几个靠近江边,数十万人已经跟洪水死缠死打了40多天,有的群众累得趴下了。田凤春仍然向大家鼓劲说:“县里储备的抗洪物资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有些乡镇已经向村民家征收了5次编织袋。不过咱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努力,准备更大的牺牲,拼出血本,决一死战,保住江堤!”

    对于仍然停留在过去几次抗洪记忆的田凤春来说,1998年的洪水显得太突然了。主汛期居然提前了一个月!水位之高、水量之大和持续时间之长,更是罕见。因此,他再三告诫大家:“同志们,我们决不能有丝毫麻痹!”他用嘶哑的嗓子鼓舞干部群众:“我们必须准备打两个月以上的持久战!思想决不能懈怠。”

    可是,水到底要涨到什么时候,涨到多高,谁也说不清楚。

    8日,洪峰冲毁了嫩江最重要的水文站之一——江桥水文站。这有可能直接影响嫩江水位和流速的预报。它所在的泰来县,也多处告急。

    其实,泰来县与肇源县隔嫩江相望,乘坐渡船只要半个多小时就可以抵达。可惜,渡口根本看不到船的踪影。附近的农民说,嫩江的江面一下子宽了十几倍,浪又急又大。开渡船的人,都不愿摆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敢拿命挣钱?正在危难中急着过江的人,只好绕道吉林省,坐火车绕上一圈。那时,火车在沟满壕平的树林、田地与草原之间滑行,便像汪洋中的一条船。遇上两侧农田完全被水淹没、路基滑坡的地段,列车只能缓行,如履薄冰。因此,这使过往的列车时断时续,有的晚点十几个小时。小站上,人们都在打听,前面的路,还通不通?自己要坐的火车,可能晚点多少?

    这样,原本一个小时的路,人们取道吉林省,在新肇、大安、白城,换了3回火车、用了10个小时才辗转到达泰来。

    8月9日夜里21时,泰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人声嘈杂,几乎各个房间的人都在对着电话大喊:“哪儿?哪儿?快坚持不住了?”“要多少石料?”“编织袋还在路上,再等等啊!”

    防汛办副主任马志民说:泰来县当天的水位比前一天早8时又上升了44厘米。19时达到141.54米,超过警戒水位1.84米,超过保证水位1.14米。比建国以来1969年最高洪峰还高0.78米,流量10400立方米/秒,是历史上有水文记录以来的最高水位。坝内坝外的高差,已经高达4—5米。堤外,就是当地130万亩耕地和32万人口,以及黑龙江和吉林的若干产粮大县。形势极为严峻。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某集团军副军长李树森和齐齐哈尔军分区司令单忠良,率领数百名战士和几十台车辆,神兵天将一般出现在泰来县城。

    解放军的到来,使处于惊险中的泰来县城里的百姓们,顿时充满了喜庆的气氛。那些因抗洪而疲惫不堪的人们,似乎一下子盼来了救星。他们谁都知道人民子弟兵的亲情和干劲。果然,解放军来到后立即进入抢险阵地。战士们个个都像猛虎下山似的,和洪水进行顽强的搏斗,他们不怕风吹浪打,争分夺秒,争先恐后,奋不顾身。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为了酬谢人民子弟兵,各地群众自发地前来进行慰问活动,那种军民鱼水情也是十分感人的。

    齐齐哈尔军分区司令员单忠良大校,率领部队来到堤坝上抢险,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了。只见他站在高处,一边指挥部队战士和民兵搬运抗洪物资,一边帮助慌乱的群众向山上转移。为了给群众多争取一些宝贵的时间,单司令员又亲自率领官兵急行军赶到村口,用沙袋和塑料布阻击洪水,帮助群众及时脱离险区,进入了安全地带。

    12日凌晨,被嫩江洪水围困了一天一夜的托力河乡1000余名群众,是沈阳军区动用两架直升机和11艘船,才救他们脱险的。当时,齐齐哈尔地区持续下雨,能见度极低,飞行员是冒着极大的危险来飞行的。其中两架飞机,在非常条件下飞行了18个架次,空投了153000只编织袋、2.25吨塑料布。一位老乡面对这样的情景激动地说:这才真是咱人民的子弟兵,世界上到哪里能够找到这样好的军队啊!

    当时的齐齐哈尔是什么情况呢?

    从8月10日开始,齐齐哈尔全城宣布进入抗洪紧急状态。黑龙江省防汛总指挥部也从省城哈尔滨移师到这里。全市所有人力、车辆、物资,随时听从防汛总指挥部的调遣。

    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向全党、全军、全国发出“夺取抗洪抢险决战的最后胜利”的总动员令,要求全党全军全国继续全力支持抗洪抢险第一线军民的斗争,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共和国的几位最高领导者也和千千万万抗洪战士一样,关心着全国的灾情;关心着嫩江流域的灾情。

    8月14日,刚主持完一个重要的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受党的总书记江泽民的委托,赶赴齐齐哈尔市,视察抗洪抢险工作。刚刚下了飞机,他便冒着倾盆大雨,来到嫩江大堤的昂昂溪地段。当时,战斗在堤坝上的是万余名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抗洪的各路英雄们,人人身上的泥水、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这些勇士在堤坝上连续坚守四个昼夜,已经很疲惫了。但是,当他们见到李鹏同志到来时,顿时个个精神振奋起来。因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国家高级领导人亲临嫩江抗洪第一线。

    李鹏在泥泞的堤坝上不停地行走查看,他的裤脚和鞋子也溅上了泥水,但是,当他亲眼看到和听到勇士们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竭尽全力守堤筑坝的艰辛情况后,也被深深感动了,他一边和大家紧紧握手、一边连声说:“辛苦大家了,辛苦大家了。党和国家感谢你们!”

    在堤坝上,李鹏面对抗洪战士们,发表了慷慨激昂、情真意切的讲话。他除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家表示慰问和鼓励外,又殷切地说:“希望军民团结,并肩战斗,坚持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要千方百计保住国家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

    李鹏的话事后变成了现实。洪水过后,总结经验教训,嫩江上游的尼尔基大型水利枢纽便开始兴建,这是国家对嫩江两岸百姓最大的关怀和帮助,也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之一。

    这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在齐齐哈尔周围的土地上奔腾肆虐了62天,终于在军民团结的顽强奋战下败退了。然而,这一场人与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也留下了严重的创伤,洪水所经之处,惨不忍睹,满目疮痍:2000余村镇被洪水淹没,数十万灾民亟待重建家园。他们马上就要面临着防寒过冬、孩子上学、灾后疫情的预防等等许多棘手的问题。

    正当受灾的百姓们为今后的生活犯难发愁,地方干部在苦苦思索、寻找如何帮助灾民渡过难关的时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于8月30日上午,及时地来到了嫩江流域的重灾区泰来县进行视察。

    朱镕基首先来到泰来县托力河乡的大泡子岗,人们也叫它洪生新村。因为这里的地势较高,所以托力河乡的灾民都转移到了此处。在这里,县政府为他们盖了地下简易房——地窨子,还搭建起一排排整齐的救灾帐篷。然而在对面的不远地方,仍然是一片汪洋,浊浪滚滚,令人望而生畏。

    朱总理最先来到地窨子里探望灾民。他亲切地向灾民们嘘寒问暖,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随即就和当地的干部共同商讨救灾的办法,并且作出了具体的指示。

    朱总理对学生们的学习条件特别关注。这一天,他在齐齐哈尔一共看望了三所灾区的学校,其中有泰来县大兴镇的大兴综合学校、梅里斯区的鲜民村小学等。在看望学校的同时,除了对孩子们表示慰勉外,还当场给每一个受灾的学生发放了书包和文具盒,使孩子们直接感受到党中央的爱护和关怀,小小童心饱享了党的温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在泰来县,朱总理面对洪水冲过的一片废墟,向当时在场的一位县领导询问道:“洪灾过后,你打算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这位县领导胸有成竹地回答:“总理,我要先把学校盖起来,而且要盖最好的砖瓦房,让孩子们能够在舒适的环境里念书。”

    朱总理听后,立即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随口说道:“你和我想到一起去了,孩子和教育永远都应该是第一位的。在灾民房子没盖好之前,一定先想办法解决校舍问题,有困难国家帮助你们。”然后,他又对在场的一位女教师和蔼地笑着说:“我的话听见了吧,记住啊,管你们的县领导要盖砖瓦房的校舍。”教师们听了都高兴地笑了起来,没想到中央首长这样体贴民心,又这样平易近人。

    在视察中,朱镕基同志还再三地对身边的省市县领导说:“洪水退了,要抓重建,而且规划要有科学性、长远性,借此调整不合理布局。比方新建一个小城镇,什么地方是中心,什么地方是居民区,水源、污水处理,都要先规划好再建设,让老百姓安心。尤其是学校一定要先建起来,因为学生是我们的未来,是国家的未来,这是科教兴国的大计。国家补助一部分钱,银行再贷款一部分。对于灾民,最重要的是自救,可以用以工代赈的办法,让他们既重建家园又能够赚到钱,一举两得嘛。”国家总理日理万机,但对具体救灾工作却想得那样周到,那样全面,干部们无不感到深受教育。

    洪水无情地冲垮了齐齐哈尔市的氧化塘。朱总理对陷于瘫痪了的氧化塘非常关注。在听取当地干部汇报受灾情况的时候,面孔始终十分严肃,但最后说出的话,却露出了这位共和国总理一贯幽默而直率的性格:“你们受灾了,不就是需要国家拿钱吗?该给的一定给。”一句话把在场的干部们都说乐了。在朱总理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齐齐哈尔的氧化塘如期建设并很快地恢复正常运行。

    朱总理刚刚离去不久,同年的9月5日上午11时,江泽民、温家宝、曾庆红等中央领导同志又在风雨交加中来到齐齐哈尔。3位国家领导人同时到来,使灾区的百姓更加备受鼓舞,他们充分感受到党中央对嫩江流域的洪灾是多么地重视!

    因为惦记着灾民过冬问题,江泽民总书记首先来到了洪生新村。从帐篷到地窨子,走了这家又看那户,看了水井又看医疗点。总书记一路查看一路询问陪同人员:居民的住所能不能御寒?口粮够不够吃?能不能喝上洁净的水?有病能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当得知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证后,总书记感到比较放心了,他说:“北方气候寒冷,而且冷得比较早,安全过冬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一定要努力解决好,群众的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就能很快实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总书记想得很周到,说的话很实在,在场的人都感到心里很温暖。

    总书记又来到了滔滔洪水旁边。面前本来是万顷沃野和整齐的村舍,现在却是一片汪洋。望着洪水,他神情凝重,深切叮嘱身边的县干部:“要千方百计抓紧排水。明年能不能种上地,关键在于排水;一定要保证明年能及时种上地,让老百姓有收成啊。”

    雨仍然下个不停,而且越下越大,风趁雨势,越刮越紧。江泽民总书记一刻也没有停下脚步,冒着风雨连续查看了灾民用的水井和卫生所,看望了战斗在灾区的市里卫生防疫部门的医护人员,反复强调:大灾之后,要预防大疫。并且再三说,这是当务之急。

    江总书记讲话的时候,大雨滂沱,但人们却都在冒雨聆听,许多人脸上激动的泪水和雨水交织在一起。他们感到党中央和老百姓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处处为人民着想,因此,对抗洪救灾越发充满胜利的信心。

    江总书记说道:“洪水无情人有情,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处处应该有温暖。我们大家应该互相帮助,风雨同舟,同心协力,共渡难关。”总书记的话亲切、朴实、富有人情味,人们听了都觉得非常舒心。

    在嫩江流域的抗洪期间,共和国的最高领导先后前来视察,与抗洪战士同甘共苦,大大鼓舞了这里人民的抗洪斗志,对战胜这次特大洪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灾后重建工作的胜利进行。

    四、如何制服这条桀骜不驯的“苍龙”

    1998年嫩江、松花江那场特大洪水,黑龙江人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场面,那洪水过后赤地千里的惨象,都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同时,人们也不会忘记,大水之后发生的连续三年的严重干旱,给城乡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饱受洪水肆虐和缺水困扰的黑龙江人民,既怕水又盼水啊!人们多么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制服这个桀骜不驯的“苍龙”,让它不再发威作祸,从而给嫩江流域包括黑、吉两省的人民,带来永远的福祉啊!

    应该说,为了嫩江流域兴水利,除水害,人们已经做了不少的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最近几年,已先后建成大型水库5座,中、小型蓄水工程分别为28座和174座。它们都已经发挥了一定的效能。

    同时,为解决大庆油田用水和松嫩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问题,发展养鱼、育苇,改善草原等事业,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开始,国家就投资建设了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引嫩工程,统称“三引”。“北引”从嫩江干流讷河市拉哈镇渡口到松嫩平原腹地,工程控制面积3750万亩,引水干渠长45公里,引水流量100立方米∕秒。“南引”位于嫩江左岸,松嫩平原的西南部,控制面积3600平方公里。“中引”位于松嫩平原乌裕尔河、双阳河的尾部闭流区,工程控制面积7500平方公里,南北长150公里,东西宽50公里。由于引来嫩江水,“三引”控制区域已退化的草原、减少的芦苇、消失的泡沼又开始恢复了生机,鸟类纷纷来此栖息,渔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粮食产量也逐步得到提高。人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它们的效益。

    但是,这些工程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嫩江的水患,似乎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感;人们不禁要问:如果再发生1998年那样几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怎么办?还得像那样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地抢险救灾?人们殷切盼望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困扰亿万人民心腹之患的大难题。终于,在黑龙江广大人民的强烈要求和期盼下,在省、市委领导的不懈努力下,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嫩江流域多少代人翘首以盼的根治嫩江水患的水利事业——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成为被国务院批准的《松花江、嫩江、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中推荐的一期工程,列为国家“十五”计划重点项目,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标志性工程之一。

    尼尔基水利枢纽位于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嫩江干流上,坝址右岸为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尼基尔水利枢纽”因此而得名;左岸为黑龙江省讷河市二克浅镇,距下游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约189公里。如前所述,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由北向南流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三省【自治区】,在黑龙江省肇源县三岔河汇入松花江,干流全长1370公里,流域面积29.7万平方公里。尼尔基水利枢纽坝址地处嫩江干流的最后一个峡谷,扼嫩江由山区、丘陵地带流入广阔的松嫩平原的咽喉,枢纽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占嫩江流域总面积的22.4%,多年平均径流量104.7亿立方米,占嫩江流域的45.7%。

    尼尔基水利枢纽总工期预期为5年,于2001年6月1日开始施工。施工导流采用两期导流的方法。第一期为左岸明渠导流,第二期为厂房安装间坝段临时底孔导流。2001年11月8日实现一期截流,于2004年9月15日实现二期截流,2005年9月11日下闸蓄水,2006年7月16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6年12月底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多年来,承担东北地区水利规划、管理、建设等任务的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为了做到防御水旱灾害、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东北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协调流域内各省区有关部门,对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和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曾经反复地进行了系统、全面、科学规划,形成了具有较高质量的松辽流域水利“三大规划”。1998年大水之后,按照国务院要求,编制了松辽流域水利发展“十五”计划,以及松花江近期防洪建设若干意见等一些专项规划。把嫩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综合利用,以解决黑龙江北部、吉林西部、辽宁省境内的辽河中下游地区严重缺水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80年代初以来,各级领导为之关心、广大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为之不懈努力的目标。而几大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龙头工程,就是这个尼尔基水利枢纽。因此,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的上马,标志着松辽两大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战略的启动,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是不言而喻的。

    为了建设和管理好这一甲类国家项目,国务院有关部委从一开始就考虑建立与国际工程接轨、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管理机制。在建设管理机制上,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在投资方式上,由水利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三方出资,资本金比例为4:3:3,电力部分申请利用国内银行贷款。国家是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的投资主体,由水利部代表并行使国有资产授权方职能。

    水利部和两省、自治区领导及各有关部门对尼尔基工程非常重视,尤其是部、省和自治区主管领导亲自听汇报、作指示。两省、自治区政府均行文对尼尔基工程建设有关问题作正式承诺,税务、物价部门也对税收分配和水、电价作出相应的承诺。现在,按国家发展改革计划委员会的要求,水利部和两省、自治区签订了联合建设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意向书,已经先后召开了第一次尼尔基水利枢纽筹建领导小组会议,两次嫩江尼尔基水利水电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通过了《水利部、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联合建设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协议书》、《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资本金出资协议书》、《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分标方案和招标计划》、《水库淹没处理补偿投资包干协议主要原则》,及公司组建方案、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等重要文件。两省、自治区政府对移民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机构、抽调了得力干部,实施这项工作部署。特别是县、市【旗】移民机构,克服了经费不足、民众居家难舍等困难,会同设计单位在实物指标复核和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中做了大量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保证了工程按计划进行。

    人们完全可以预期,这个宏伟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将能够牢牢地制服嫩江这条不驯服的“苍龙”,使它乖乖地造福于当代和后代的嫩江流域和整个东北地区人民。

    五、痛定思痛的思考

    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外国的江河历次所发生的特大洪水,给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是难以数计的;洪水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也是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严重的灾害不仅使人们感到棘手和痛心,同时,它也给予人们以深刻的警示;它揭示了这样一个铁定的事实:江河上游的植被惨遭破坏,水土严重地流失,是酿成洪灾的主要成因,从而折射出保护水土资源,治理生态环境的重要地位。痛定思痛,寻求根治水患的对策,已势在必行。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的38.2%。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积下游河道,削弱行洪能力,一旦上游的来洪量增大,便会迅速引起洪涝灾害。远的不说,自建国以来,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8—10厘米,有的河段目前已高出两岸地面4—10米,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我们国家的“心腹之患”。这是最突出的也是最明显的例证。近几十年来,全国各地都有类似黄河的情况发生。随着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各地大、中、小河流的河床逐渐淤高,因此洪涝灾害也随之日趋严重。

    水土流失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情况发生,而长江中上游更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主要地区。长期以来大量的毁林开荒,滥伐林木,使长江流域的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上游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初的30—40%下降到现在的10%,使本来就需整治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植被吸纳降水能力受到显著的影响,地表径流增大,山坡集流时间缩短,水土直下江河,导致山洪暴发,引发水土流失,江河淤积,生态环境失衡。整个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3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56.2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1.2%,年土壤侵蚀量达22.4亿吨,年土壤侵蚀模数3985.8吨/平方公里。这些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长江、黄河流域如此,其他江河所发生的水患,也概莫能外。

    就拿黑龙江省来说,1998年夏季,嫩江、松花江出现了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洪灾的发生,从根本上讲,也是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松花江、嫩江等流域生态系统早已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其环境功能显著下降。据统计,全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3.4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30%。每年流失土壤达2—3亿立方米。开垦60—70年的坡耕地黑土层,一般由原来的60—70厘米减少到30厘米。另据全省土壤普查资料统计,由于水土流失,坡耕地露出黑黄土、破黄土、黄土的面积已达1570万亩,土壤肥力逐年下降,致使每年少收粮食25亿公斤。

    大量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了粮食的减产,而且使江河发生了淤积。松花江哈尔滨段的河床比50年代普遍抬高了30—50厘米,嫩江流域的滨洲铁路桥下淤积的沙滩长达3400米,淤积量达490万立方米,河道的行洪能力由此而大大降低。

    此外,到目前为止,空气污染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引起气候异常,造成持续性大量降雨。上游山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遇到降雨量较大时,雨水未能受到有效阻挡,于是便形成大量地表径流,汇入河流,在短时间内导致河水流量暴涨。水土流失导致下游河床、湖泊和水库淤塞,使河流行洪不畅,加上部分水利工程失效,当然便会削弱其蓄水调洪等重要功能。由于河床抬高,致使许多地区地下水位升高,农田土壤次生潜育化严重,其肥力自然衰退。特别是长期持续过量地采伐,也使黑龙江的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森林覆盖率严重地下降。此外,由于江河流域防护林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足够的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尤其是大、小兴安岭的森林火灾的频繁发生,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森林结构,大大侵扰了生态平衡,加剧了嫩江、松花江流域的水土流失,为洪水的泛滥,创造了最方便的条件。

    其次,防洪体系不健全,抗御洪水的能力偏低,也是造成洪灾的重要原因。

    一般说来,防洪问题,最终要通过构建完善的防洪体系来解决。防洪体系包括由河道堤防、河道整治、蓄滞洪区和干支流水库工程组成的工程体系和由洪水预报、预警、管理、法律及政策支持等措施组成的非工程体系两大部分。黑龙江省的江河堤防标准普遍偏低,如嫩江、松花江干流堤防全长1899公里,除个别城市堤段外,1998年的大水前,绝大部分堤段的防洪标准不足十年一遇。在防洪工程总体布局中,蓄滞洪区建设严重滞后,遇特大洪水,缺乏防范措施。在已经建成的数百座水库中,40%属于病险库,嫩江、松花江干流上长期缺少控制性水库工程,缺乏对洪水的调控手段,致使防洪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同时,水情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手段不能满足现代化防汛指挥要求,亟待加强建设。有关政策性法规建设尚不配套,甚至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由于防洪体系不健全,再加上洪水威胁范围内国有固定资产及人民群众财产的快速增加,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1949—1999年,全黑龙江省仅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480亿元,其中1998年高达238亿元。据统计分析,建国以来,黑龙江省洪涝灾害的成灾率达77%,而全国平均成灾率为45%,说明黑龙江省防洪工程的标准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上种种事例充分说明,治理江河的水患,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抓住根本,全面解决。首先,一定要制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育林、护林工作,增加森林的覆盖率,严格控制江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同时要有效地控制空气污染,努力降低二氧化碳的含量;此外,再辅以必要的水利设施,构建完善的防洪体系。多方面齐头并举,才能有效地控制洪水的泛滥,最后达到根治的目的。

    百年大计,必须从根本上抓起。

    当然,这决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功。可是,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唤起全国人民的重视,这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每一个公民对此都责无旁贷。对于嫩江流域的人民,应该找到并认识它的特点,溯本追源,抓住时机,综合治理,在现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求得根本解决。

    严峻的局面虽然业已形成,但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必须唤起人们的注意,抓紧时间,认真对待,尽快治理,力求实效。否则,拖延时日,养痈遗患,我们更对不起后代子孙了。

    【程树榛: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


如果您喜欢,请把《中国治水史诗》,方便以后阅读中国治水史诗第51篇 红色之岸看碧涛——关于嫩江的故事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中国治水史诗第51篇 红色之岸看碧涛——关于嫩江的故事并对中国治水史诗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