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国必治水
水这家伙,既是生命的源泉,也是生命的刽子手,你不治理它,不定何时,便会突然遭它屠戮。
水还是人类的命脉。命之脉若有病,久不治,则会致命,因而,治水便如治病救命。
一个民族不治水怎能兴旺?一个国家不治水怎能发达?一个地区不治水怎能景气?
辽宁是共和国的重工业长子,也是农业大省,但却又是水资源重点短缺的省份之一。而水既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工业的支柱,这个要命的矛盾迫使必须为国家的振兴作出应有贡献的辽宁,也必须格外重视治水。
中国水利史告诉我们,新中国建立以来的60年,国家年年在治水,是历史上最重视水利建设的时期。但是,遍布于960万平方公里辽阔国土的各个省、市、自治区,地理位置和水资源环境的差异,各自的治水经验和特点,也各有不同。
辽宁全省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水域面积一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02万平方公里,即“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样子。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92条,其中流域面积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有344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不足5000平方公里的河流31条;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条。主要有辽河、鸭绿江、大凌河三大水系,和渤海与黄海2920公里海岸线组成。三大水系分别流入黄海和渤海。辽宁地处亚洲东部沿海和太平洋北岸,一年四季温差较大,降雨量极不均匀,独特的自然环境,造成辽宁省水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仅近200多年来,就发生水灾130多次,其中局部大洪水45次,特大洪水16次,平均1.5年便发生一次。发生旱灾87次,平均2.3年发生一次,其中较大旱灾16次。所以说辽宁既属水资源重点短缺省份,又属洪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治水抗灾任务就必然重。而以往的辽宁治水,都是治江河之水,并且以治洪治旱为目标,而近些年在科学发展指引下,已发展变成治江河和治海加治污相结合的大治水观了。所以我这篇辽宁治水散记,特意起了“辽河入海水轻清”的标题,题中每个字都是推敲过的:辽河水系约占辽宁水资源的百分之四十,历史一度形成辽河文明即为辽宁的文化符号,所以本文标题中的辽河便象征和代表辽宁的江河水资源。“入”字表示辽河流入大海途中,水道的畅通与坚固情况。海则代表2920公里海岸线水域。近些年,随着全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越来越深入,辽宁人民的观念也在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曾遭受日本鬼子统治十四年的历史阴影影响,辽宁人太怕再受外来侵略了,抗与防的观念根深蒂固,因而,改革开放的前期很长一段时间,只重视内向发展,而大大忽视了沿海开发的外向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催动,使辽宁来了一个漂亮的大转身,变为背依陆地面向大海,彻底改革开放外向发展了。渤海和黄海的2920公里辽宁段海岸线,连接着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六个地区级市,他们在中央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直接指挥下,共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六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其实首先就是对2920水岸的治理,填海筑堤,围海建港,清海防污,也是个新的治水运动。由此,辽宁已选择“辽海”替代原来的“辽河”为自己的文明与文化符号了。为此,我曾写过一篇《辽宁在海边》散文,以昭示辽宁的地理与水位置。
读者也许会误解本文标题的“轻”与“清”二字相连,是不是误用或校对的差错。不是的。轻,是相对重而言的。现在的水,承载是太重了,泥沙与杂物,加许许多多工业污染在内,给人的生存也带来太重的压力,所以必须减负变轻。清,则不言而喻,污浊到不能饮用不能浴用也不能耕用的水,叫人看都没法看了。清便既是人们的期望,也是经过治理之后的事实了,当然也是相对曾经的不清而言。
二、衰朝弱国,辽宁几乎无力治水
1.辽宁古时属关外边区,地广人稀,比中原开发较晚。直到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才有了最早一次社会治水活动记载:“辽东都督巫凯筑广宁【今北镇市】、海州【今海城市】河堤。”
2.到了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才开始筑辽河堤防。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盘山开挖减河【双台子河】,第二年竣工,辽河才有了分泄洪水的历史。
3.民国初期,奉天省水利局组织修建了引浑河水的水田灌溉工程,水道从沈阳城东至北陵西南,长13公里,垦稻田万余亩。为保持辽河航运水深,缩短辽河下游航距,民国十一年【1922年】营口辽河工程局在辽河——双台子河之间开挖一条人工运河——新开河,并于二道桥子以下修建一座大型拦河闸——马其顿闸,与人工运河配套。两项工程同于民国十三年竣工。
4.东北沦陷时期,伪交通部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柳河上建成了一座以滞洪滞沙为主要功能的闹德海水库。
总体上,旧中国,辽宁地区的水利基础很是薄弱,如下数字便是那个“很”字的注脚:到新中国建立前,偌大一个省的土地上,只有5座水库、4座塘坝、65处灌溉站、156眼机电井,灌溉面积91万亩,治涝面积0.4万亩,低矮的堤防2000多公里。水利设施规模小,标准低,且年久失修,根本无法抵御水旱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没有任何保障。
三、一身朝气的新中国,辽宁年年治水
根据辽河流域现有水文站点不足、监测能力普遍偏低和已有水文测报设施老化落后的实际,近期要按照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规划的要求,建设辽河流域防汛指挥系统,加强水文测报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当增加水文站点。
新中国建立后的辽宁,既要面对旧中国留下的极其薄弱又破烂不堪的水利基础,又要面对接连不断的洪旱自然灾害。仅在1949—1990年的40年间,辽宁共发生洪水26次,平均1.6年一次,其中特大洪水4次,平均10.5年一次,一般洪水13次,平均3.2年一次;发生旱灾的频次也有增加,而且出现了连续9年和10年发生旱灾的情况,并出现了同一年西旱东涝和先旱后涝等复杂水旱灾害。
新中国的辽宁各级政府,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采取筑堤修库、建站挖沟、打井开渠、截流引水、蓄能发电、治山保土等措施,全面开发水利和水能资源,综合治理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据从新中国建立至1990年底的统计,全省用于水利建设的投资达77亿元,投入人工236亿个工日,动用土石方79亿立方米,兴建各类水利工程11万处。辽宁大地上水利工程星罗棋布,江河整修初见成效。这些水利工程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保护了城乡的防洪安全,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控制了水土流失,解决了农村大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和防病防氟改水问题,基本上满足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需要。
新中国成立至1990年这40年间,辽宁省水利建设,大体上可分为5个时期。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又很困难,基本建设投资较少。针对当时河道堤防多年失修、标准又很低的情况,重点进行辽河、浑河、太子河、绕阳河等大河堤防的恢复和整修,防洪投资约占这个阶段水利基建投资的一半,并修复了一些灌溉工程。1952年全省水田面积比1949年增加20万亩。与此同时,着手进行了大伙房水库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准备工作。从1953起国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思想指引下,水利建设步伐加大。1953—1957年累计完成水利基建投资近2亿元,平均年投资约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年投资的22倍。这个期间主要是集中力量兴建对防洪、灌溉有重大作用的浑河大伙房水库工程,5年共投资1.62亿元,占同期水利基建投资的81%。该工程1954年开工,1958年建成,工程质量优良,总库容21.87亿立方米,基本上控制了浑河的洪水,并为下游129万亩水田提供了水源。
<h4>1.为沿海“六点一线”水利工程作贡献</h4>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这个时期,国家水利投资增加,水利基建规模不断扩大。但受“左”的思想影响,水利建设中的“平调风”、“浮夸风”重新抬头。1966—1976年辽宁省国家水利建设投资达11.9亿元,为1949—1965年17年总和的1.37倍;完成土石方38.44亿立方米,超过1949—1965年完成土石方量的3倍。在“农业学大寨”和“建设一人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的口号下,许多地方不顾群众承受能力,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搞大会战,盲目追求进度,完成的投资和工程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许多工程基础工作跟不上,质量差,尾工多,遗留问题多,配套工程迟迟不能完成,损失浪费严重。
这一时期全省新增水库720座,其中大型水库11座、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693座,水库总数达到992座。在建成的各类水库中,有90%存在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差、工程不能配套等问题,需除险加固才能保证水库安全。由省直接投资建设的太子河参窝水库于1970年复工兴建,由于施工中片面追求进度,大坝混凝土浇筑不按规范要求操作,工程未竣工坝体就出现裂缝,1972年建成后,坝体裂缝继续发展,成为病险库,不得不降低水位运用,后经多次除险加固,才转入正常运行。柴河水库1972年10月仓促开工,在“三年任务两年完”的口号下,片面赶进度,不按设计要求施工,大坝建成后形成“橡胶坝”,1975年汛期大坝滑坡,溢洪道闸墙、堰体都产生裂缝,1976年被迫进行补强加固,仅这一项就浪费资金2452万元。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受“上新的、搞大的”口号的影响,不从实际出发,不区别地区条件地搞起了旱田灌区,开挖绕山渠道,修建“英雄大渡槽”,搞多级提水灌溉,工程浩大,用工多,投资大,管理运行费用高。有的灌区建成后,土地不平整,不能发挥效益,甚至半途而废。1967—1976年,有效灌溉面积虽然增加了798万亩,总数达到1415万亩,但1976年耕地【不含果树、林地等灌溉面积】实灌面积只有1044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74%,比1966年下降11%。1974—1976年全省“大打治涝歼灭战”,3年治涝投资6236万元,建设了一批排涝站和排水沟道工程。到1976年,全省初步治涝面积达到1229万亩。但是遗留问题较多,全省已治理涝区中各级排水沟道有40%没达到设计标准,尚需配套的桥涵闸达3.6万座。因此排水出口虽然达到5年一遇以上排水标准,但涝区内部沟系却达不到出口标准,造成排水不畅,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辽宁从1973年开始大力建设机电井,4年内共新增机电井6万眼。1976年全省配套机电井达到9.2万眼。但由于受“建设一人一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口号的影响,不考虑地下水状况,搞“奉命打井”,盲目追求指标,造成井的布局不合理,水源无保证,有些井打不出水来,有的遇旱井干,成为废井。10年间,虽然新增堤防3882公里【主要是中小河流堤防】,但是在“河靠山、路靠边”的口号下,大搞夹河坝,极力缩小河道行洪断面,结果每年汛期都有不少夹河坝被冲毁,不仅不能起到保护农田的作用,反而造成水冲沙压耕地的危害。10年间,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增加1573万亩,总数达到3320万亩。由于水土保护工程质量低,管护工作跟不上,使其不能很好发挥工程效益。相反,由于山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严重,新的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甚至破坏速度大于治理速度的局面。
历史转折与“六五”时期【1977—1985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过一系列的拨乱反正,水利工作也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自1980年起,压缩水利基建规模,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改变了重建设轻管理、重骨干轻配套的片面性,逐步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整顿和加强水利管理、搞好配套挖潜、开展综合利用上来。这一时期,虽然国家对水利投资有所减少,新建工程不多,但水利工作仍然取得了较大发展,充分发挥了水利工程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全省实灌面积由1977年868万亩发展到1980年的997万亩,增长14.86%;全省治涝面积由1977年1261万亩发展到1980年的l415万亩,增长12.21%。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辽宁水利工作进一步发展,到1985年底,全省农田实灌面积达到103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达到773万亩,比1980年增加的171万亩。特别是1984—1985年,为了改造中部地区中低产田,在中部地区水田井灌区实行统一规划,两年内新打水田井5000眼,开发水田82万亩,使全省井灌水田达到111万亩。在治涝方面,重点抓了沟系清淤扩建和沟渠建筑物配套,5年共清淤土方1亿立方米,配套桥、涵、闸2万座。全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从1980年的3879万亩增加到1985年的4499万亩,其中小流域治理面积达到683万亩。
1980年以前,全省只解决了41.94万人、1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到1985年,累计解决了139.68万人、51.66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其中,1980—1985年解决饮水困难人数为1980年以前的2.3倍,解决饮水困难牲畜数为1980年以前的3倍。
全省还对原有机电井进行了全面普查,并重新进行了调整,淘汰一部分闲置的废井,使机电井数量从1980年9.77万眼下降到1985年8.15万眼,但机电井的平均单井效益从40亩提高到60亩。
通过总结经验,改变了过去水利单纯为农业服务的观念,确立了水利为整个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为更好地满足各部门用水的需要,1979年全省开展了水资源调查,根据全省工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需要,进行了水资源平衡工作,在全省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仅1980年就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实际供水113.78亿立方米。其中,农牧业用水77.87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8.4%;工业用水27.29亿立方米,占24%;城镇生活用水4.88亿立方米,占4.3%;农村人畜用水3.74亿立方米,占3.3%。
1984年,水利部明确了“全面服务,转轨变型”的水利改革方针,即水利要从为农业服务为主转到为社会全面服务;从不讲投入产出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从生产服务型转到综合经营型。随着辽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也出现了新变化。1982年,清河、柴河、大伙房、参窝、汤河、闹德海六大水库划归省水利厅统一管理,全省各级水利管理单位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根据不同情况,各地分别采取了统、包、租等多种管理形式,促进了水利建设和管理的发展。全省集体管理的小型水库有600余座落实了承包责任制,占小型水库总数的68%。在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同时,水利综合经营发展也很快,各地水利管理单位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技术设备优势,大力发展综合经营,改变了过去单纯管理工程的被动局面,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良性运行,水利综合经营收入达到1亿多元,水费收入6000多万元。
为全面提高辽河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把整治辽河列为全省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工程,1986年1月省人大作出了《关于整治辽河的决议》。辽河干流整治从1986年开始,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投入人工1765万个工日,修筑堤防近1000公里,完成土石方l亿立方米,改扩建穿堤建筑物209处,治河工程87处,营造护堤林14万亩,使辽河干流防洪标准由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为开辟新水源兴利除害,在太子河上开始修建观音阁水库,1990年5月大坝、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这项工程在利用外资上进行了大胆探索,引进日本海外协力基金贷款180.62亿日元,并采用日本碾压混凝土筑坝新技术和业主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等先进的管理方式,为全省水利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七五”期间,全省普遍建立了各级行政首长负总责的领导防汛责任制,对100多条大中小河流进行清障,清除阻水林木3500多亩,动迁河滩地住房7600多间。
1985年、1986年连续发生的洪涝灾害,充分暴露了辽宁水利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差、农田基本建设力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实行农村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如何组织农民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已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1987年,省政府总结推广凤城县组织群众治山治水的经验,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主攻方向,以防洪除涝、水土保持和建设旱涝保收田为主要内容,以群众劳动积累为主要手段的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活动。省政府批准建立农村水利劳动积累工制度,引进竞争机制,水利费实行“以奖代补”,充分调动了各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的积极性。“七五”期间,全省农田基本建设投入人工4.84亿个,完成土石方21亿立方米,群众集资7.7亿元。全省共发展水田面积198万亩,打井10438眼,新增实灌面积239万亩,完成治涝面积492万亩,解决了91.5万人、26.7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在水土保持工作上,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监督管理,整顿和充实管护机构和队伍,开展小流域达标创优活动。5年间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77万亩。在农田水利建设中,以节水为主题积极推广先进技术,安排落实11个管道输水样板示范县,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收到显著成效;1989年全省遭受特大干旱,但农业仍取得丰收。这一时期完成了中部地区中低产田改造一期工程,并从1989年开始实施第二期工程,到“七五”末期,新打井3787眼,改造旧井1970眼,发展水田26.45万亩,新增水浇麦田55.1万亩。
“七五”期间,全省依法治水工作全面起步,深入宣传贯彻《水法》,加强立法和执法队伍建设工作,着手制定有关地方配套法规,1990年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辽宁省大伙房水库水资源保护管理暂行条例》。水政建设迈出新步伐,到1989年底全省有11个市水利局成立了水政机构,74个县、区有一半以上明确了水政工作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水政工作。水资源统一管理得到加强,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都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基本上形成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收费的体制,一些地区开始试行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制度。
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形势的推动下,按照水利部提出的水利管理要尽快走上良性循环轨道的要求,全省各级水利部门继续建立和完善了以水养水、以电养水的有关政策。一是调整水价,1989年、1990年两次调整水价;二是建立小水电发展基金,促进小水电发展,5年间全省建成投产水电站6座,中小水电总装机达到13.22万千瓦,年发电量2.7亿千瓦时;三是继续发展水利综合经营,重点放在渔业生产上。到“七五”末期,全省水库养鱼产量达到800万公斤,其中大伙房水库突破130万公斤,亩产突破15公斤,成为三北地区产量最高的水库。全省水库管理工作进入全国先进行列,1988年在全国大型水库经济效益指标评比中,清河、大伙房水库分获第一、二名。
辽宁的年年都治水,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比如,在1958—1960年的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大办风”盛行,大量水利工程盲目兴建,其中有相当一批工程终因财力不足和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半途而废。文化大革命中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但由于不尊重科学,许多工程蜂拥而上,搞所谓的“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致使许多工程不能运行,有的运行不久即被洪水冲毁,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的轰轰烈烈治水,缺乏科学论证、光图快,图多,而不图长久。这样劳民伤财的违背规律的蛮干做法,其根源除了愚昧无知外,还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思想作祟,其精神一点也不可嘉。
建国初期,建在辽河水系抚顺地段的大伙房水库,至今雄伟地立于不老的青山绿水间,像在告诫我们:治水治洪,必须虑及子孙万代,着眼千年大计;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批准的程序,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施工质量、统一竣工验收标准,使水利工程真正造福人民,造福国家。
大伙房水库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全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当时全国规模第二大的水库,位于辽河支流浑河上的沈阳与抚顺两大重工业城市之间的大伙房村。其控制流域面积5437平方公里,占浑河流域面积的47.4%,总库容量21.87亿立方米。当初,一提出规划设计项目就相当谨慎和缜密。新中国成立一年后,为了根治辽河水系的浑河水患,首先是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水利总局做了周密调查与规划,于1952年8月提出《大伙房水库计划任务书》。10月,东北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水库工程局,在水利部沈阳勘测设计院编制的《辽河流域规划要点》中,确立大伙房水库是以防洪为主的多目标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方案明确规定,“土坝按一级建筑物设计,即以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输水道和溢洪道按二级建筑物设计,即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这是堂堂的人民政府红头文件啊,字字千钧地写着千秋耀眼的亮点:“以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
1957年6月,水利部沈阳勘测设计院又提出《浑河大伙房水库改变运用方式报告》,水利部以“水设管理字第1890号文件”,批准同意采用运用方案中的第六方案,即主溢洪道堰顶降低3米,增设闸门;防洪限制水位由118.3米提高到126.2米,最高水位由128.0米提高到128.6米,增加净用水量2.91亿立方米。1976年、1977年,辽宁省水利勘测设计院提出溢洪道改建工程设计和保坝工程设计,增高了土坝和第二非常溢洪道。整个大坝的完工使用正好是在全国开始盲目大跃进的1958年,所以水库的科学设计和科学施工,以及科学改进,基本符合自然规律,是按科学规律建设成功的。至今库区风景如画,百姓安居乐业,引四面八方游人络绎不绝,并继续发挥着辽宁水利事业“领跑者”的不可替代作用。大伙房水库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管理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10万水利建设者用4年的时间建成了49.2米高的大坝,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技术条件下,大伙房水库的工程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在全国是一流的,在辽宁水利乃至全国水利建设史上也具有伟大的里程碑的意义。
大伙房水库建成50多年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防洪减灾方面,大伙房水库管理局先后调蓄了26次较大洪水,防洪减灾效益达160亿元。时至50年后的今天,大伙房水库仍遵循这种科学精神在建设和发展,被辽宁省评价为水利战线的领跑者。
当下,大伙房水库正在兴建并接近完工的新一期输水工程,输引的水不仅仅流过鞍山、流到辽阳,还是解决辽宁中南部地区7座城市21世纪前30年水资源短缺的战略性枢纽工程,能切实解决这些地区的饮用水安全问题。这个投资140多亿元的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包括:从辽东向抚顺大伙房水库引水的一期工程,和从大伙房水库向中部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输水的二期工程以及向大连市的输水入连工程,这是辽宁省水利史上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按照全省的水资源规划,到2030年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的供水量,将占到中部6市总供水量的40%至50%,是辽宁中南部的生命线。届时,受益人口将超过1000万人,受益地区的GDP占全省的80%以上。
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冬季施工的难度很大,却彰显出工程设计的人文关怀。负责大伙房水库输水二期工程的辽宁润中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冬季施工不影响农业生产,工程过后输水隧道的上方仍将恢复为稻田。”据了解,在建设过程中,这一工程已经创下了许多奇迹。大伙房水库输水隧道工程是高危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面临着遭遇围岩破碎垮塌、涌水、塌方等多种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由于整个工程采取了世界先进的安全控制措施和严格的管理手段,这项巨大的工程至今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这本身就是工程界的一个奇迹。此外,这项工程在同一隧洞中使用3台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创造了日掘进63.5米、月掘进1111米的纪录,同时还创造了误差2厘米的世界级高精度贯通等多项纪录。
大伙房水库输水一、二期工程预计2009年年底基本建成,届时辽宁中南部地区将涌来滚滚清流。以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为龙头的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将彻底打破制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大连是一个缺水的城市,人均拥有淡水资源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金州以南人均淡水资源量是全国的十六分之一。在这个火热的冬季,大伙房水库输水入连工程也已经正式开工。工程建成后,将改变大连地区缺水状况,改善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增强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工程新建输水线路全长222.17公里,年调水能力为3亿立方米,投资估算49.23亿元,预计2012年竣工用水。
大伙房水库二期工程全长10368米,外加三座支洞约1216米,共计约11584米,其中主隧洞开挖设计量约8954.9米。自2006年8月份正式开工以来,克服围岩软弱、埋深浅、变化大、富水、气候变化等施工难题和周边环境复杂、协调难度大等不良影响,科学组织,精心施工,顽强拼搏,在全线的隧洞开挖进度上一路领先。
这条长85.3公里直径8米的引水隧道彻底完工后,将会超过57.6公里的瑞士戈特哈尔德隧道,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隧道。
这条高差36米、完全靠自流引水的隧道东起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西至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隧道将穿越50余座山峰、50多条河谷、29条断层。地表到隧道顶端距离最大为630米,最小60米。建设这项名为“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的引水隧道,旨在引用优质充沛的辽东山区水源,供给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中部城市群,解决该地区百年内用水问题,受益人口近1000万。
四、治水需先治人
面对滔滔洪水,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辽宁省各级领导干部,与人民风雨同舟,共同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精神长堤。那精神长堤的“神”是谁?神都是人变的!时下老百姓供奉的财神关老爷,曾是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因他为人最讲诚信忠义,而后来的实践证明,经商发大财者,最终必得靠诚实守信,所以关公才由人变为后世的财神。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变成底层百姓求幸福的大救星和拯救之神。
1994年的盛夏,曾经被举世闻名的辽沈战役打响了名字的锦州大地,忽然一反常态,从十年九旱的脾气一下变得大雨连绵,灌得它身边的大凌河水陡然上涨。
7月13日,辽西重镇锦州附近的河流都猛涨起来。锦州迅速遭受了洪水侵袭。知道这一情况后,正在省城沈阳开会的省委委员、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立即告别会场,当晚急忙驱车赶回锦州。他为什么能灾情就是命令,分秒不误连夜往回赶?他给党员干部讲课时曾这样说过:“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因为在战场上我们的党员干部总是冲在最前面说,同志们跟我来;国民党之所以被赶到台湾龟缩一角,是因为他们的干部在战场上总是站在队伍后面喊,弟兄们,给我上!”这个上任刚刚7个月,面对许多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经济十分困难的局面又袭来特大洪水的危险时刻,他怎能不赶回去喊“同志们跟我来”呢?
当晚8点半,驱车3个多小时赶回锦州的张鸣岐马上率其他领导先后赶到位于市区的小凌河桥南大堤和桥西北侧堤岸查看水情,指挥抢险。
晚上10点半左右,接到锦州市所辖凌海市的告急,张鸣岐一行又立即赶了过去。此时,滚滚洪水正快速穿过位于凌海的大凌河公路桥。
急于了解灾情的张鸣岐和其他市领导先后来到大凌河公路桥上。这时,河水流量已超过1.2万立方米/秒。张鸣岐又和凌海市委书记薛恒等11人来到最易决口的城北尤山子村一带查看,正遇村东侧大坝决口,洪水淹没了道路。张鸣岐和凌海市委书记薛恒等人在齐胸深的水中跋涉前进,忽然一道大浪打来,张鸣岐等人立时被洪水淹没、冲散。凌海市委书记薛恒等8人被闻讯赶来的解放军官兵救了上来。在场的最高领导、这个教育手下干部在关键时刻要高喊“同志们,跟我来”的张鸣岐书记,却被洪水吞噬了生命!
在张鸣岐以命抗洪的精神鼓舞下,决堤堵住了。
几天后,大雨还在下着。锦州市的通往殡仪馆的十里长街两边,站满了工人、农民、市民、干部、教师,他们自发地冒雨为用生命抗洪的张鸣岐书记最后送行。送行的队伍里有人扯着长长的白色条幅,条幅上的悼词有的虽被雨淋得模糊难辨,但一幅挽幛的大字仍赫然醒目:
黄流浊水,无损洁白之身;青天白云,永记清官忠魂。
凌水低吟,哀鸣岐君早逝;闾山颔首,赞父母官德馨。
张鸣岐,这位被百姓称为“平民书记”的锦州市委书记,他为抗洪献出生命时年仅49岁。
和张鸣岐同时牺牲的还有一位男记者,他拍下的照片,和从洪水退后的野外找到的摄像机留下那些已变得一片雪花了的图片,却和张鸣岐书记的名字一起,永远留了下来,变为不朽。
被当地人民传颂为河神的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逝世后,刚好一年,又是夏季,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同时降临在辽宁中部的好几座城市。
我在本文开头说,水有时也是生命的刽子手,就是由这两年接连而至的特大洪水而言。谁能计算得清,光是人类就有多少生命死于水的屠刀?1888年,辽宁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境内大小河流纷纷冲出堤坝,滔滔滚滚肆无忌惮,有的村庄被它一口吃去大半。1995年7、8月之交,水又一次在辽宁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它趁着几天连绵不断的大雨把几百万人呼隆隆推上了断头台,虽然最终被劫了法场,但许多水利专家们测算说这次洪水比1888年那次大多了,恶多了。怎么个恶法,当年我亲临了一些现场,不用我细加描述,“百年不遇”四个字已足够读者去联想。我要说的是,洪水中我看到许多眼前仍晃动着张鸣岐身影的领导干部的泪水。
我是在水正退着的时候和几位作家结伴儿赶到重灾区辽阳市灯塔县的。说句实话,开始我真没怎么当回事,觉得自己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抢险救灾,还到过老山前线和兴安岭大火灾现场长时间采访,各具形态的死人和形形色色感人事迹听得见得太多了。我们在县委、县政府找不到书记和县长,就直接找到县抗洪救灾指挥部,我有灾区采访经验,这种时候想等人坐下来给你谈情况是不可能的。我们未经允许悄悄溜进会场。开会的几十个人一个特点:嗓子都是哑的,眼睛都是红的,脸色都是疲惫的,说话都是短的实的。后来才知道,这些县委常委和各乡镇一二把手们一直在水情最危险的位置指挥,6天6夜没回家休息了。虽然身在会场,大概脑中仍是轰轰隆隆的水声吧,不然我们五六个生人在会场听了一个多小时,怎么会没人撵,也没人招待呢?会一散,几十人呼呼啦啦都奔大食堂去了。大锅饭也没人安排桌。我瞅准县委书记和县长那桌挤了个座儿,端着饭碗请求书记给指定个重灾区去采访。胡忠雄书记说重灾区水深过不去。我问他怎么过,他说乘大卡车。我说我们也乘大卡车。他说目前最高级的就是卡车,领导们还分不过来。我说我站在他卡车车厢上,他才答应了我跟他的车到前面去。
轿车在水灾面前害羞了,没脸见人了,尤其是豪华轿车。我挤上大卡车。一米多高的车轮立时没去一多半。许多地方水还齐腰深,庄稼肯定是全完了。我看见不少老乡在房倒屋塌的黄水中网鱼。有几个网鱼的小伙子还举着鱼嬉闹。我想到了唐山大地震后熟人们相逢时的情景:“你家咋样?”“死了一个。”“那真不错。我家死俩。还有死三四个的!”死一个的人家竟受到羡慕,那真叫重灾。我问胡书记,这次全县共淹死多少?他说全县被淹面积达80多万亩,水深一般都在两米多,最深的地方人站房顶还没膝盖。受灾人口40多万,可只在水中发现一具尸体,但那尸体是用绳子拴了胳膊绑在房山的。这说明全县不仅没淹死一人,连水前死人的尸体也保住了。
“唐山那家伙……”我顺嘴说了半句玩笑马上就止住了。胡书记似乎觉得我口气里流露出不以为然的意味,特意向我强调了一下灾情:“灯塔县是全国淡水鱼养殖重点县,肉食鸡养殖量占全省四分之一。过水的地方鸡一只没剩,鱼倒是都活着,但统统自由了。54万亩庄稼绝产,178个村庄遭洪水围困。水都上来了人还守着猪圈鸡棚不走,咱们各级干部一个个撵、拽、背……”说着说着胡书记眼圈红了,还擦了擦眼睛。
这时我心也没动,甚至闪过一丝不舒服的感觉:这胡书记是不是在给我们作家弄景儿看?不一会儿,我们遇上了辽阳市委书记傅克诚和代市长龚尚武。他们也是坐大卡车上来的,嗓子哑得和乡干部差不多。他们问站在水中的老乡眼下最急需什么时,老乡没有一句怨言,却安慰他们说:“看你们急成这样,急需什么我们也不好意思催了!”听了这话,我看到书记、市长眼圈也红了。我已在电视上见过他们在飞机上俯瞰汪洋大水时流泪的镜头。
很快我们又遇上也是乘坐刚拉过煤的大卡车赶来的副省长肖作福。这位管过多年农业的常务副省长看见四周是水的公路上晾着好些粮食,急忙叫卡车停住。他惊喜地捧起粮食一看,脸色又阴沉了,他手中的稻子颗颗都生出了细芽。他以为天晴了,被水泡过的粮食晒干了还可以吃的,不想都生了芽子,接连看了好几处都是这样。他把老乡叫到一起,又把市县领导叫过来,问还有没有能吃的粮食。市县领导说正在调集。肖省长又问老乡,调集来就能吃上饭吗?老乡说没有电没有柴来了粮食也没法吃。“那就同时送煤气罐来,送煤来……”肖省长说这话时声音嘶哑。有人递给他一瓶水,他喝了一口,半晌没再说出话来。我看见他眼里又溢出了泪水。我最见不得成年人的泪水了,尤其比我大的成年男人的泪水,我曾认为,见着重病人就落泪的医生肯定是新医生,并依此类推,遇着老百姓有难事就嘴起泡淌眼泪的也准是新干部。可眼前这几位省市县官们已不年轻了!我把这想法跟省里下派到灯塔锻炼的一位年轻副书记说了,他说看来你们作家太小瞧人了,你打听打听,看到决堤洪水时,胡书记他们是不是痛哭失声了?胡书记可是当县级干部十好几年了。晚上我打电话想找胡书记聊聊,他说这有什么好聊的,你问尚杰洪县长,还有牛广涛、郝国增副书记,哪个不是7天7夜一直在水里跑,一人包一个乡,谁没流过泪?
2003年——
若是面对洪水给人民带来的灾苦眼睛湿也不湿,这样的干部还能用心治水吗?治水需先治领导干部!防洪需先防腐!这是历次大水灾总结出的经验。
下面仍是1995年辽宁百年不遇特大洪灾的一小部分记录:
7月29日上午,省防汛指挥部通知清河水库、柴河水库开启溢洪道闸门泄洪;下午,省委、省政府派出6个工作组赴抚顺、沈阳、铁岭、本溪、鞍山、辽阳协助抗洪救灾;傍晚,省防汛指挥部调部队支援沈阳、鞍山、辽阳抗御浑河洪水;夜9点,省委书记顾金池在听取大伙房水库上游降雨与水库泄流情况后指示:【1】洪水到来前确保沈阳右岸;【2】调解放军抢修堤坝;【3】准备好抢险物资;【4】安排好人员转移工作。
7月31日,省长闻世震主持召开紧急会商会,重点研究抗洪救灾问题。闻省长指示,一要防洪排涝一起抓,二要搞好灾情统计,解决好灾民吃、穿、住的问题。
同日,李鹏总理打电话询问辽宁的水情、汛情和灾情,了解抚顺、沈阳等城市的灾情及大伙房、清河、参窝、观音阁等水库的运行情况。李鹏总理指示,抗洪救灾,第一位是救人,要想尽办法,把受灾群众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同时确保参加抗洪抢险部队指战员和群众的人身安全。
同时,省政府召开抗洪救灾紧急电话会议,确定全省要把抗洪救灾工作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并下发《关于全力做好抗洪救灾工作的通知》。
8月2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受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委托,来辽宁省指导抗洪救灾工作。
9月15日,省政府在本溪市小市镇隆重举行观音阁水库建成典礼。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水利部副部长周文智、日本前建设省大臣木部佳昭等应邀出席,省领导顾金池、闻世震等为工程剪彩。
9月29日,省委、省政府在辽宁人民剧场召开全省抗洪救灾表彰大会,489名先进个人、129个先进集体、79个抗洪救灾英雄部队受到表彰。省水利厅被评为抗洪救灾先进集体。
1996年
2月,辽宁省确定“九五”期间将开展建设的九大重点水利工程:白石水库、石佛寺水库一期工程、阎王鼻子水库、引兰入汤工程、双台子河闸改建工程、浑河防洪工程、大辽河防洪工程、鸭绿江防洪工程、浑江调水工程。
3月,辽宁省第二次水利经济工作会议在沈阳兴利宾馆召开,会议讨论了辽宁省水利经济“九五”发展计划。
4月,水利部部长钮茂生为江垭水库大坝混凝土开盘浇筑剪彩。5月8日,省政府发文对在第七届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活动中做出贡献的143人进行嘉奖。
12月,国家防汛总指挥部领导成员电力部副部长汪恕成、水利部副部长严克强率检查组来辽宁进行汛后检查,检查期间听取了防汛工作汇报,并实地查看了水毁工程修复及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
1997年
1月,辽宁省政府表彰农田基本建设第九届“大禹杯”竞赛先进单位,共有7个市、43个县【市区】受到表彰。
10月,太子河防洪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国家验收;“九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白石水库正式开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出席了开工典礼,并为水库奠基。
11月,辽宁省防汛机动抢险队成立,任务主要承担省内汛期急、难、险、重的防汛抢险工作。
五、请水圣大禹帮辽宁治水?
大禹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水圣。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大禹是全中国的,当然也是辽宁的。请大禹帮辽宁治水,是辽宁人民和政府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和辽宁特色的管用经验。
2006年1月辽宁省政府的总结报告……
自1987年辽宁开展“大禹杯”竞赛以来,全省农田基本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崭新时期。21年来,农建“大禹杯”以其辉煌的业绩,在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史上创造的“四个前所未有”,为今后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前所未有的组织形式。20多年的“大禹杯”竞赛活动,有效地解决了农田基本建设面临的组织发动难、资金筹措难、施工组织难的问题,一举解决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大规模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时代课题。辽宁是个工业比重大、城市人口多、农业资源相对紧缺的省份。1987年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全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方案的通知》,明确宣布,“大禹杯”是省政府在农业战线上的最高荣誉,要求把农田基本建设搞得好坏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并改革了农田水利经费的使用办法,实行了“以奖代补”政策。这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田基本建设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开展,并且一干就是21年,始终没有间断过。20多年来,辽宁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竞赛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不断地探索新的机制,为农田基本建设的持续、稳定、健康开展赋予了新的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前所未有的竞争机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不断激发领导干部的积极性,是农田基本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20多年来,“大禹杯”竞赛活动之所以轰轰烈烈、蓬勃发展,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建立了一整套以激励竞争为手段的农田基本建设工作运行机制。
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20多年“大禹杯”竞赛活动,凝聚着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凝聚着社会各界的无私奉献和通力配合。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辽宁的“大禹杯”竞赛活动取得了辉煌的业绩。20多年大干,山河巨变。大小河流防洪能力明显提高,农田排涝体系日益完善,集水工程星罗棋布,节水灌溉大面积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幅度减少,辽宁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回顾20年“大禹杯”竞赛活动的发展历程,感受至深的是欣喜、振奋和鼓舞。
六、辽河干流防洪应急工程新阶段
2002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水利部《关于加强辽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针对辽宁。《意见》全文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发〔1998〕15号】,加强辽河流域防洪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我部对辽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征求了有关专家和流域内各省、自治区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提出《关于加强辽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
一、关于辽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目标和要求
【一】加强辽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必要性。
辽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各主要河流都曾发生过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1995年洪水主要发生在辽河东侧支流清河、柴河及浑河、太子河流域……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加强辽河流域的治理与开发,相继建成了干、支流堤防和红山、二龙山、大伙房、观音阁等大型水库等拦河枢纽工程,初步形成辽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基本格局。但是,辽河流域防洪建设还存在防洪标准低,河道、水库泥沙淤积,部分已建工程老化失修,堤防险工险段多,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设滞后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强辽河流域防洪建设十分必要和紧迫。
【二】辽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目标。
辽河流域近期【2001—2010年】防洪建设的目标是:重点河段和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形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重点河段的具体防洪标准为:辽河干流石佛寺至盘锦达到100年一遇……东辽河二龙山水库至福德店、辽河干流福德店至石佛寺、盘锦至河口、浑河谟家堡闸至三岔河、太子河辽阳铁路桥至三岔河……均为50年一遇;重点城市的具体防洪标准为:沈阳市达到300年一遇,抚顺、盘锦、辽阳、本溪等城市达到200年一遇……
【三】辽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要求。
辽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要贯彻“蓄泄兼筹、防用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进行……
二、关于堤防建设
辽河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堤防总长5744公里,其中干流堤防长2673公里,主要支流堤防长3071公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确定堤防等级。
三、关于水库工程建设
辽河流域内有17座大中型水库带病运行,其中大伙房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已通过审查,要抓紧开工建设……加快建设进度。
四、引洪淤灌工程建设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1958年起国民经济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受全国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加之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严重干扰了水利建设的正常开展。1958年,在“一年消灭涝灾,两年水利化”的浮夸口号影响下,水利建设出现了追求高指标、一哄而起、盲目发展的局面。1958—1960年平均每年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达1.1亿元,兴建的水利工程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全省兴建山谷水库236座,其中大型水库29座,另外新建平原水库52座,并大搞河网化。1958年,在大伙房水库还没有全部竣工时,就开始兴建辽河支流上的清河水库和浑河谟家堡大闸等大型水利工程。1959—1961年兴建浑江沙尖子水库、大凌河白石水库、太子河莅窝水库、辽河石佛寺水库和营口双台子河大闸“四库一闸”工程,三年共投资5605万元。1960年还动工修建沈盘新河,当年投资536万元。1958—1960年由于基建规模过大,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和技术上的可能,许多工程被迫停工下马,其中“四库一闸”和沈盘新河工程一无所成,半途而废,造成数千万元的损失。平原水库和河网工程由于淹没、占用大量耕地,造成库区周围耕地盐碱化,52座平原水库中有41座不得不废库还田。清河水库也是在“大跃进”时期边设计、边修改、边施工兴建的,计划三年建成,结果一年零八个月主体工程即投入运用,后因1964年溢洪道发生大塌方,延至1966年才竣工。其间,各市、县动员民工为主兴建的一些大型水库有的中途停工,有的建成后坝基长期严重漏水,成为病险库,有的被水毁造成重大损失。从1961年起,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辽宁省压缩了水利基建规模,水利投资大量减少,停止了一批在建项目,集中力量搞好续建工程和配套工程。1961—1965年相继完成了清河、南城子、宫山嘴等三座大型水库及其他中小型水库工程,一批问题多、危及防洪安全、水源无保证、效益不大的水利工程被淘汰,基本上扭转了水利建设盲目发展的局面。除续建和配套了一部分大中型水库工程外,全省新增机电井3182眼,总数达到7400眼;增加灌溉站218座,总数达到1293座;增加排水站72座,总数达到77座。全省增加实灌面积60万亩,总数达到456万亩;治涝面积增加182万亩,总数达到244万亩:水土保持面积增加784万亩,总数达到1607万亩;河道堤防增加2000公里,总数达到3979公里。为解决“大跃进”期间水利建设出现的“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根据1962年水利电力部提出的《关于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条意见》的要求,全省加强了水利管理工作,在较大的水库和灌区相继建立健全了基层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1962年省人民委员会发布了《灌区水费征收与管理办法》,开展了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重点推广了浅湿灌溉经验,增加了管理单位的收入,使一批水库和灌区管理单位扭转了过去长期处于亏损和靠国家补贴的局面。总体上,“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虽然受到“左”的错误干扰和影响,出现很多问题。但这一时期上马的工程最多,经后来的调整和整修,许多工程发挥了很好的效益,为全省的水利建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五、关于重点城市防洪建设
城市防洪建设,要协调好流域防洪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建设管理机制和资金筹措机制,与城市道路和环境美化工程紧密结合,同时要拟定城市防御超标准洪水的对策措施。
六、关于河道整治及河道清障
【一】河道整治。
辽河泥沙含量高、河床游荡多变,局部河段主槽摆动剧烈,冲滩塌岸严重,威胁堤防安全。辽河主要河段现有险工429处,总长261公里。要结合堤防建设和河道疏浚,对河道险工进行加固整治,消除隐患……
【二】河道清障。
……对河道中阻水严重的林木、废弃的桥墩和路基予以清除。有关省、自治区要对平围及清障工作作出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同时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严禁对河道洲滩进行新的围垦或其他方式的侵占。
【三】阻水桥梁扩孔改建。
桥梁扩孔改建由其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设计,并按基本建设程序报批,抓紧组织实施。有关桥梁扩孔改建的方案须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七、关于水土流失治理
辽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5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及辽河干流右侧的柳河、绕阳河等支流,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近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万平方公里。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要以西辽河和柳河流域为重点,以县为单位、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
八、关于非工程防洪措施
辽河流域沼泽、低洼荒地较多,是洪水泥沙的天然积蓄地,利用其设置蓄滞洪区来引洪拦沙、改善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要抓紧做好蓄滞洪区规划,确定蓄滞洪区的规模和建设方案,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切实加强对蓄滞洪区的管理,严格控制围垦开发。在蓄滞洪区内新建铁路、公路、工矿企业等项目,须征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九、加强前期工作和建设管理。加强基础工作和规划工作,开展水文、河道地形等监测和勘测工作,建立流域防洪基础资料数据库,做好流域防洪规划工作。
“七五”时期【1986—1990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省水利事业紧紧围绕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这个中心,按照“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这一方针进一步发展。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和实施,为加强水行政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全省开始走向依法治水的新阶段,初步改变了“多龙治水”的局面。
根据预测,到2010年,按现有工程供水能力,本流域将缺水33.35亿立方米,辽河防洪已迫在眉睫。如今,全省决定在辽河干流中流修建石佛寺水库,可以解决辽河干流超标准洪水,也解决了辽河中下游地区资源矛盾。石佛寺水库工程将分两期修建,即先修建第一期工程,就是将辽河干流防洪工程与石佛寺水库结合建设,尽早解决辽河干流的防洪问题。辽河干流防洪应急工程将石佛寺水库两侧的大坝,作为防洪工程进行建设,也是先期完成石佛寺水库的部分建设任务。
防洪大堤分左岸和右岸两部分。现在工人们正在进行黏土铺盖,主要是为了防止堤坝渗水。辽河干流左岸堤坝治理工程,是从长河口至凡河口段,全长18.9公里,具体位置是在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到铁岭县凡河镇黄河子村,这段堤防是辽河当前最薄弱的环节,此段堤坝已完成土方填筑400万立方米,草皮护坡92.5万平方米,穿堤建筑物改扩建7座。
辽河干流防洪应急工程竣工后,使石佛寺水库以下防洪标准由现在的3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能保护下游工业城市、沈山线铁路、高速公路、辽河油田等重要工矿企业及广大农村。同时,可以向沈阳市增加日供水能力40万吨,缓解沈阳市的用水矛盾。待条件具备,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还将修建第二期工程,以满足远期辽河中下游地区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用水需求,并承担“北水南调”工程的反调节任务。届时,辽北平原将会出现一个“天然平湖”,成为我省集防洪排水、农田灌溉、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自然生态保护区。
七、治水:沿河群众功不可没
2005年——
几幢高大的建筑物矗立在辽河的行洪区【即泄洪区】内,两米多高的大坝拦腰将这些建筑物及里面的高秆作物围起。世世代代生活在行洪区两岸的村民日夜担忧着自身的命运和安全,因为一旦洪水来临,行洪受阻,直接危及的将是两岸的围堤和整个县城。
对于这些建筑,村民们认为修建方的行为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但水利局解释为只是想利用行洪区内的荒废地。村民们把水利局告上法庭。一审宣判的结果是村民败诉。不服的村民们又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一位重视防洪治水的政协委员和村民站在了一起,他在政协会议上,郑重地交上了亲自调研写下的提案,建议法院对这件事关防洪大计和农民切身利益的案件重新审理解决。在这位普通政协委员看来,法院驳回村民的诉讼请求不妥。
水利服务站在合同履行期间,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维护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规定,在承包的土地上,利用职权之便随意建造房屋、堤坝、制池、架电线等诸多永久性建筑,而且擅自将承包的土地转包给他人种植高杆作物,从中牟利。自从199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颁布施行后,国家对河道管理进行了规范,禁止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杆作物。
一份合同,两处违法,而且合同一方竟然是水利部门。如果不是村民们极力上诉,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不会受理和最后解决此案。
2006年——
辽河某段大堤上,近千棵护堤林木被当地水利部门砍伐!
村民发现,林地被砍后,大堤堤身受到损害,面向河道的一面甚至出现了大坑。护堤林被砍大堤出现损坏,堤身凌乱地堆放着五十几个树桩,每个树桩都很粗。林地都被种上了玉米苗,已经长到了一尺高。一位村民老大爷向记者举报:“林地被砍后已经被乡河道管理所租给了一名老师。被砍伐的树木至少有1000多棵,还不包括那些受损的。”老大爷带着记者沿河堤来回走着查看。
在河堤迎水面,记者看到一个半米多深、一米多长的不规则大坑。在大堤两侧被砍伐树木的堤身处,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损坏。
举报的村民认为,护堤林被砍伐后,挖掘机在挖树根时将堤身损坏,雨水又使坑变成现在这么大。而村小学距大堤只有500米远。
这个村一共有1000多户村民,最近的村民家距辽河只有二三百米远,而距大堤500米左右的地方就是小学校。
“砍伐后为什么没有更新树,反而将林地承包给个人种庄稼了?”
市水利局河务管理处同志表示一定重视此事,监督早些栽种好护堤林。记者不仅自己认真查访了此事,还建议报社奖励了线索举报者。以上两则破坏河道防护堤的事件,态度不端者竟都是水利部门的有关人员,而积极举报与监督者又都是普通群众,可见治水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有多么重要。
八、龙文化和辽河水
《我从龙河走来》一书,是两名辽宁的资深记者历时两年有余,用“脚”写出的辽河流域的文化考察实录。作者马义和丁铭两人,从辽河源头起步,一直行走到辽河的入海口。他们起初所关注的东西,是侧重在经济考察方面。当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提出来,辽河经济带可否成为一个明确的认知?有考古学家认为,辽河可称为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地,是渔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地。这一天然的地理优势,如何转化为今日这一区域作为东北亚经济前沿地带的既有优势?作者的最终目的,是想让更多的人在整体上、在宏观上认识辽河,以“大辽河”的概念引起人们的思索。
总面积达34.5万平方公里的辽河流域,是迄今“中国龙”文化发现年代最早、类型最多的地区。现在,人们可据最新考古发现确认,龙最早起源于辽河流域。
《吕氏春秋·始有篇》载:“何为六川?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辽水者,今辽河也。单就原始人类遗迹一项而言,此地即有旧石器时代的金牛山人洞穴、喀左鸽子洞以及本溪庙后山洞穴;此外,尚有敖汉旗兴隆洼、阜新查海、沈阳新乐等远古部落遗址,足以支撑起我们的自豪感。
说到辽河流域的文化积淀及其与中国历史各阶段的交融,我们可以说起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更是不胜枚举。我们可因牛河梁女神庙而言之成理地说起女娲;可因辽阳以及太子河而说起与荆轲慷慨别易水的太子丹;可因牛庄港或营口港而说起公元238年司马懿率水军自山东登州乘船辗转于襄平【今辽阳】登陆;可因古城辽阳而说起隋炀帝以及李世民东征时于此地所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可因曹孟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说到绥中的秦始皇东巡行宫石碑地遗址以及汉代帝王“观海行宫”黑头山建筑遗址,说到可定位于绥中境内的碣石遗址;可因北镇医巫闾山的萧太后墓说到大辽与杨家将的恩恩怨怨;可因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土城子村而说起如雷贯耳的道教大师张三丰;我们还可以说起《唐诗三百首》中沈佺期的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说起关东才子王尔烈,说起大师曹雪芹……
刺客荆轲莫名其妙地失手,秦始皇派大将王翦攻燕,燕王喜为保住自己的王位,派人到现在的辽阳,将潜伏在衍水河边的太子丹斩了首级献给秦始皇。但太子丹的首级并未给燕国换来和平,燕终于亡了。但辽东人民感念太子丹为国捐躯,改衍水为太子河,以为永久的悼念。太子丹的故事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辽东地区于其时在中华帝国中的地位。有关的考古发掘成果也为这一地区在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发展提供了佐证。文化的发展应该是一个渐进而不断交汇与融合的过程,如果过分强调某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渗透,或者过分强调传统因素对当代的左右,那就意味着一个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民族或者历史悠久的民族在当世的文化发展中过于无所作为了,并且轻易而过于漫不经心地摘除了这个民族所承载着的文化发展与进步的责任。何况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辽河流域本非一个孤立的民族所自生自灭之地,文化的整合与相互影响是从未间断过的。从这样一个视角,我们对秦统一后,对辽东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乃至依循燕赵原有城防,修筑规模宏大而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所具有的积极进步的意义,有着充分的认同。因为我们这样说着认同时,不禁追思起先祖以其自强不息而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秦汉以后,辽河流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整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以宋辽时期为例。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与大臣们商量:“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大臣们皆以佛对,他却说:“佛非中国教。”最后以“孔子大圣,万世所尊”为由,建孔庙以祀。自其后,辽室诸帝皆通汉学。
史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东丹王耶律倍寓居后唐时,自署“乡贡进士黄居难字乐地”。辽圣宗耶律隆绪,即著名的萧太后的儿子,“幼喜书翰,十岁能诗”;后于其所作诗中称“乐天诗集是吾师”,并亲以契丹大字译白氏《讽谏集》,令群臣诵读。辽道宗尝“诏有司颁行《史记》、《汉书》”,并召翰林学士“讲五经大义”。而汉人在辽为官者,为数甚为可观,因为当时辽国置百官,“皆依中国,参用中国之人”。有一个故事说,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汉人张砺为翰林学士,常想家,逃到边境上,被抓回来了。耶律德光挺生气地责备他,可是张砺也实在,他对辽太宗说,我本来是汉人,衣服饮食说话都与你们不同,现在我就是想回去,可是我回不去,真是生不如死。最后这个耶律德光对有的大臣说:“吾戒尔辈善待此人,致其逃去,过在尔也。”随后笞大臣一百,而待张砺如故。辽代对汉文化的推崇与借鉴,以这个事儿看,很值得一说。
宋元丰四年【1081年】,苏辙奉使北行,既至辽,辽人每问:“大苏学士安好否?”苏辙遂作诗寄给哥哥苏东坡:“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儿问大苏;莫将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
苏东坡在其《记虏使诵诗》中也曾记载:“昔余与北使刘霄会食。霄诵仆诗云:‘痛饮从今有几日,西轩月色夜来新。公岂不饮者耶?’虏亦喜吾诗,可怪也。”苏东坡的《眉山集》问世不久,范阳书肆便有了翻刻本。
在这本《我从龙河走来》的书中,作者的初衷是辽河经济带,所以中途被辽河文化吸引了一大圈,备述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之后,阐明主旨,其所关注者依然是辽河断水不断流【人流、商流、物流】,是辽河两岸稻花香,是草原鸭、澳洲羊、麦饭石,是辽河油田的稠油开采以及营口港向2010年吞吐量达到亿吨的迈进。
九、治水也包括节水?
2007年,有一个新概念让我们耳熟能详——极端天气气候灾害。2007年以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多灾并发,点多面广,多项气象纪录被打破,淮河流域、川渝地区暴雨成灾,北方多省局部地区遭遇罕见的、突发的强降水,北方和南方同时出现长时间、大范围高温干旱。其中,辽宁受到老天爷的格外“眷顾”——春季遭受特大旱灾,降水量之少为建国以来的第四,而入汛以来又频遭特大暴雨袭击。但在极端天气的交替光顾之下,辽宁人似乎并没有觉得生产生活受到同样极端的影响——城市供水井然有序、企业生产未受干扰,更可喜的是辽宁省粮食产量要冲击历史纪录!辽宁何以有如此强大的防御水旱灾害能力?省水利厅的总结报告说明,经过多年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的快速建设,辽宁的水战略已经基本完成布阵,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跨越,日趋强大的水资源管理能力,将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保障作用。
要解决辽宁省的缺水问题,除首先通过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来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外,就是大抓节水问题。
加强节约用水工作,首先要特别抓好重点领域节水工程建设。农业领域继续抓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2010年前完成11个大型灌区和5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全省节水灌溉率达到45%以上。工业领域要结合“节能减排”,重点抓好钢铁、火力发电、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到2010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要比2005年降低30%,达到44立方米以下。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全面推广生活节水器具。进一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逐步扩大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项目实施范围,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全面强化节水考核管理,建立全省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开展全方位的节水宣传……
一分水发挥两分作用,向节水型社会发展。
作为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为了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辽宁省在开发水资源的同时,逐步加大了节水力度,开始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辽宁省相继建立了各级节水机构,开展节水宣传,逐渐提高了人们的节水意识,制定并实施了计量收费、计划管理、超计划加价收费等节水政策措施,初步实现了用水定额管理,启动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
在农业节水方面,辽宁早已开展了节水灌溉技术研究,由深水灌溉逐渐发展为浅水灌溉,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和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全省已经开展了38个国家节水灌溉示范项目。
在工业节水方面,废污水处理回用、汽化冷却、空气冷却系统、用水设备改造等节水技术和措施在工业生产用水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朝阳电厂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0%,年节水达400多万吨!
而在城市节水方面,大连、沈阳等严重缺水城市率先开始对城市生活用水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全省实行了计划用水,居民生活用水逐步取消包费制,节水器具得到推广,加强了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和节水示范区建设。部分城市则开始在1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中建设中水回用处理设施。
节水让辽宁尝到了甜头。节水降低了用水定额,提高了用水效率;节水减少了无效需求,延缓了用水量的增长势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全省的用水量不断增加,而由于逐渐加强了节约用水工作,自1980年以后用水量增长趋缓。节水对于减缓农业用水增长的作用最明显,1990年以后,辽宁农田灌溉用水量平缓波动,基本没有增长。而工业用水量也受益于节水,1999年以后,全省经济增长较快,工业用水量基本没有增长。
更重要的是,节水减轻了缺水的压力,保持了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本稳定。据统计分析,辽宁缺水量呈减少趋势,除水源工程建设增加供水量外,节约用水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节水还减少了污水的排放、减轻了水环境压力。
目前大连市已经成为首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而鞍山市也被列入第二批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
十、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2008年——
在朝阳建昌县大屯镇石门屯,居民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就会哗哗地流进水池里,洗菜、淘米、洗衣……而原来,“听水响,看水流,吃水贵如油,家家为水愁”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不久,县水利部门将此地列入《建昌县2007年农村安全饮水第一批国债工程》,工程投资10万元,很快打出大口井一眼,建阀门井一座,铺主管路1800米,入户管路1960米。工程自建成使用以来,当地29户、107口人,27头大牲畜的用水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石门屯是辽宁省农村饮水【饮用水】安全工程顺利实施的一个例证。5月省政府已宣布,为了解决辽宁,特别是辽西北地区农村居民取水远、用水难等问题,辽宁省继“棚户区改造”后的一个重大民心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启动。
据介绍,由于特殊的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特点和历史的原因,到今年5月我省尚有农村饮水困难人口667万,其中辽西北地区为312万,占全省的46%。饮水困难有多种情况:一是饮水水质不达标。主要是氟、铁、锰、细菌指标超标,苦咸水和水污染物超标等。二是多发水质性地方病。主要是肺吸虫病、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直接危及群众身体健康。三是取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主要在山区,干旱严重缺水时,只能靠远距离拉水、肩挑人背、驴驮或买水等,耗费大量农村有效劳动力。四是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主要是由于供水设施简陋或没有供水设施,季节性干旱缺水导致饮用水保证率不足。经过多方努力,目前,辽宁农村饮水安全的重点已经由解决基本饮水提升到高标准供水的层次,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饮水型地方病等饮用水不达标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供应严重不足等问题。同时,保证工程使用后的水源充足、水质安全、经济实用和永续利用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投资2000万元的农村饮水工程是庄河市2007年十大惠民工程之一,目前已完成了8个乡镇的工程建设,解决了因海水倒灌等原因造成的12万人的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卫生安全问题。
种种迹象表明,保证工程后的水源充足、水质安全、经济实用和永续利用问题正受到各方的关注。在对农村生活饮用水水厂的检查中,水厂的供水运行管理、出厂水消毒处理、生产化验、水源卫生防护、设备运行维护、健康体检上岗证、岗位培训上岗证、水质监测检验等情况均在检查之列。目前,辽宁省农村供水运行的水厂有数千座,数百万农村人口饮用这些水厂提供的自来水。农村水厂的管理关系到近千万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随着农村饮水工程的深入推进,必须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农村饮水设施的长效管理上来。切实用一套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确保农村饮水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把这项民心工程建成群众长期受益的德政工程。
为搞好农村饮水水质监测,辽宁省2004年5月就制定了《辽宁省农村饮水水质卫生监测实施方案》,确定新民、金州、瓦房店、海城、新宾、桓仁、东港、凌海、鲅鱼圈、彰武、灯塔、调兵山、开原、凌源、大洼、盘山、绥中17个县【市、区】为监测网络县【市、区】,覆盖全省14个市的农村区域,并采取措施使农村饮水水质监测网络不断完善。辽宁省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粪便无害化监测和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现状调查,为进一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为全国第二个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试点省的辽宁,近两年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乡村工业污染防治、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秸秆气化等】、村屯绿化、乡村清洁等多项环保示范工程,这些均对农村饮用水安全产生了积极影响。
到目前为止,辽宁省共建设农村饮水【饮用水】工程9000多处,累计解决849万农民的饮水难问题,其中供水到户人口达到763万,自来水普及率超过32%。
5年来,辽宁建立并完善了覆盖全省农村地区的水质监测网络,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粪便无害化监测和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现状调查,并强化了全省农村水厂的供水管理工作。据悉,“十一五”期间,全省将稳步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优先解决饮用水不达标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供应严重不足问题,力争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同时,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力保农村的饮用水持续清澈甘甜。
十一、治水不治污,如同治心脑不治血液
“善治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今天的政治家也明白这条“真理”,只不过是治水的明细中多列入了一项古人未曾见识过的“治污”。中国各类水问题的本质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或者社会问题,而成为不能回避的政治问题。当下,中国正努力多方着手解决水问题,规模空前之大,堪称“全民治水运动”。但过去的治水文件和法规,并未触及作为源头的“官”。中国的水政策究竟能不能成功地转换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来,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等诸要素可承受的前提下,能否建立起对官员系统具有指导意义且能操作的考核体系。在既定的政治氛围中,官员们为了求政绩,只能做大GDP,这才是浪费水资源和牺牲水环境使水致污的根子。尽管中国已经建立了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框架,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否克服经常脱节的弊病,也是制约国家应对能力的重要一环。
作为我国七大水系之一的辽河流域所遭受的严重污染正是这一矛盾的集中缩影。长期以来,辽宁省辽河流域范围内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沉重的环境欠账,导致辽河流域遭受严重污染。从2001年开始,辽河干流持续重度污染,污染程度始终位居全国七大流域前列。2007年,辽河流域4条河流的26个干流断面中,22个为劣Ⅴ类水质;在监测的44条支流中,有31条属重度污染。
由于辽河是一条季节性特点非常突出的河流,其丰水期、枯水期水量变化十分明显,时有断流现象,特别是西辽河生态水非常少,排入其中的大部分是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导致辽河成了排污沟。
辽河不清,辽宁难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辽河治理,在“九五”期间将其列入“33211”环保重点治理工程,再经过“十五”期间共10年的治理,基本遏制了辽河水质恶化的趋势,但辽河水质仍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一份统计数字表明,“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制定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只完成了三分之一。这与党中央、国务院尽快恢复辽河生机的要求相去甚远,与辽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保护需求相去甚远。如何尽快恢复辽河流域生机,满足人民群众改善水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和日益强烈的环境保护需求?
首先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如辽宁省从2007年起,对新上项目设置了两个前置条件:总量平衡【新增总量必须有替代】和清洁生产【必须在清洁生产名录之内】,大力调整以冶金、重化工等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以保护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从源头上遏制污染。
其次是彻底转变观念,采取生态治理措施。这是长远的治本之策。比如辽宁省在辽河流域干流和主要支流全面启动了“乔、灌、草、水面”相结合的流域生态治理工程,采取用10年或者更长时间,提高辽河流域生态自净能力,尽力恢复辽河流域生机。
再就是创新环境管理机制体制,建立整个流域的综合管理和控制体系,确保长效治理成果。
还要全面强化环境监管能力。这也成为确保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成果的坚强的行政后盾。
这些经验给辽宁河流污染治理带来了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
最有新意也最为有力的措施是辽宁自己创造实行的河长问责制。
辽宁省政府从2008年开始对全省的河流全部实行了河长制以来,各市的市长、县长是本辖区内河流的河长或段长,对河流治理和河流水质实行河【段】长负责制。对治理不力、水质不达标的河流和断面,河长或段长将受到警告、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
同时省政府还出台了跨市河流出市断面考核补偿办法,对水质超标的出市断面予以经济罚款。
在减少污染源和加大污水处理能力的同时,从2008年起,辽宁省还全面启动了支流河生态治理工程,采用“乔、灌、草、水面”相结合的模式,对全省40多条污染较重的支流进行了综合整治。
2008年,省长陈政高再次吹响了辽河治理的进军号,他在辽宁省污水处理厂集中试运行视频会议上强调,要用“铁石心肠、铁的手腕、铁的决心”,打一场治理辽河污染的“三大战役”:一是关闭了近500家没有达标排放的企业,全面启动了城市段景观绿化工程;二是集中建设99座污水处理厂第二期工程;三是实施辽河流域生态化工程。其中,年内建成99座污水处理厂是打好辽河流域治理的关键一战。能否打胜这场战役,事关科学发展观在辽宁的落实,事关国家辽河流域治理规划的落实,事关辽宁的振兴发展,事关辽宁人民的福祉。各地区、各部门必须采取超常措施,加大建设力度,坚决做到目标不动摇、标准不降低、时限不放宽,全力推进,加紧建设,确保99座污水处理厂年底前全部建成运行。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辽宁举全省之力,全面开展的辽河治理的“三大战役”,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8年以来,辽河干流水质持续好转,但支流污染依然较重。针对这种情况,辽宁省环保厅推行了红色警戒制度,把河流化学需氧量浓度超过100毫克/升定为红色警戒线。首次超过警戒线的,通报所在地市政府;连续两个月超过警戒线的,进行媒体曝光;连续三个月超过警戒线的,实施流域限批。
为全面改善辽河水质,辽宁出台了严于国家的地方排放标准,规定允许往地表直接排放的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最高浓度由100毫克/升提高到50毫克/升,整整提高了一倍,此举将使全省年减排化学需氧量20万吨左右,大大减轻了辽河流域的纳污压力。
为了确保新的排放标准得到执行,2008年下半年,辽宁省颁布的《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规定,以地级市为单位,对主要河流出市断面水质进行考核,水质超过目标值的,上游地区将给予下游地区补偿资金。这笔补偿资金将作为辽宁省水污染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污染减排工程。
另据了解,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辽河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已经在辽宁省实施,将为我国流域污染治理提供示范和借鉴。在刚刚过去的3个多月时间里,辽宁省为了遏制企业污染,让辽河水系“清澈”起来,依法集中关停了417家造纸企业,其中200多家企业已拆除生产设备。
辽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沿岸分布上千家重污染企业。目前40多条主要支流中,有一半以上为重度污染,辽河干流监测断面有近一半为超五类水体,整个流域COD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近一倍。
为了形成治理污染的长效机制,辽宁省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自今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内,这一强制性地方标准规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的严格程度全国领先,大大提高了造纸企业的行业门槛。
建立和实施环境警戒制度,环保部门根据环境监测结果对存在问题的地级市分别予以黄色、红色预警。
辽宁省今后要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大型造纸企业,现有优秀产业工人届时将是“稀缺资源”,就业不成问题。同时,当地蓬勃发展的其他产业可以吸纳原本在造纸行业工作的劳动力。对一个传统产业集中的工业大省来说,破除“高能耗、高污染,片面追求GDP”的发展惯性,塑造全新的政绩观,必须有一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
十二、治江河水也治大海
后来我们在沈旦堡镇核灾现场遇见牛广涛副书记,真的问了他。他说,浑河决堤那会儿他正往灾情最重的沈旦堡奔。来到一座渠桥时,正好看见决堤之水滚滚而来,不一会儿胡书记还有一位副市长也先后抓乘个体户的车奔到桥头。水头一过,大片丰收在望的玉米立刻没了棒子。一具烂棺材就在这时冲到他们脚下。“完了,完了,这回庄稼全完了!”胡忠雄书记当即失声落泪,副市长和副书记虽没失声,泪也急流而下。他们带领全县人民苦干了多半年的血汗付之东流了。他们在洪水中落泪的情景,使我激动起来,眼睛也有些湿。我想到了白居易《琵琶行》诗中那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来。同时我在责问自己,面对贫民的疾苦,古之江州司马尚且哭湿了青衫,共产党的县长、市长们面对洪灾流泪我竟不大理解,怕是我自己感情机制出了毛病吧。写这篇文章时我特意查了查资料,从医学角度看,流泪是健康人的一种机能。泪水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属于感情机制的眼泪更是治疗精神创伤的妙药。这些干部能在灾情面前流泪,说明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是健康的。西马峰镇党委书记张怀守,5天当中,泪水竟然流了4次,他这样的人思想感情就尤为健康了。
在营口市大辽河入海口堤防整治工程【即营口市城区段海防堤工程】第一标段所在地。
初春的海水和淤泥结成了厚实的冰坨,萧萧的海风中却没有海浪的一丝声响。举目北望,一段尚未建成的海堤上,大型挖掘机正挥舞着巨臂,它们要抓紧太阳沉入海面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将脚下的土堤整理成形并轧实,为接下来的工程做好铺垫。暮色渐浓,挖掘机还没有罢手的意思,那夕阳下动感的剪影是如此美丽。该工程在整个冬季都一直这样争分夺秒,因为冬季是海堤施工的理想季节。
营口是辽宁省“六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支点和辽宁腹地经济的最近出海口,这段海堤所要保护的,便是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营口市大辽河河口堤防整治工程是营口城市防洪规划的一部分,位于营口市区西部,从四道沟民兴河入海口起,经西炮台至永远角,重点保护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历史文物——西炮台遗址。工程新建、加固堤防11.6公里,工程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该工程于2008年12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10月1日国庆节前全部完工。
<h4>2.沿海“六点一线”水资源配置完成</h4>
2007年4月辽宁省经过近两年评估和论证,解决“六点一线”沿海经济带的锦州、葫芦岛和丹东三点缺水问题的“引白济锦”和“龙源供水”、“三湾枢纽”供水方案已编制完毕,而保障大连、营口、盘锦三点用水的大伙房水库输水一、二期工程已于去年动工,至此辽宁省“六点一线”6个城市的水资源配置工作已经完成,全部工程有望在“十一五”期间竣工。
辽宁省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省份,如何有效管理、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省委、省政府提出“六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决策后,也对大连、营口、丹东、盘锦、锦州、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的水资源配置有了具体要求。由于“六点一线”水资源配置工作既带有区域性,又与全省供水大格局密切相关,省水利厅项目单位科研人员本着“统筹兼顾,速度最快,时间最少,路途最短,投资最省,效益最好”的水资源配置原则,经过现场勘测,反复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后认真评估,陆续编制出决策参考方案。去年,大伙房水库输水一、二期工程全线启动,这是辽宁省水利史上的最大项目,国家补助资金25.4亿元,工程完成后将保障大连、营口和盘锦的用水需求。
辽宁省水利厅有关人士介绍,随着大伙房输水一、二期工程今春掀起建设热潮,推进丹东“三湾水利”枢纽及输水工程项目建议书已获国家发改委的批复,正在接受水利科研部门审查,整个工程将于今年秋天开工建设。
营口市是辽宁省“六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支点和辽宁腹地经济的最近出海口,这段海堤所要保护的,即是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营口市大辽河河口堤防整治工程是营口城市防洪规划的一部分,位于营口市区西部,从四道沟民兴河入海口起,经西炮台至永远角,重点保护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历史文物——西炮台遗址。工程新建、加固堤防11.6公里,工程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辽宁水利正在付出一个紧张忙碌的冬天,期盼着能收获一个捷报频传的明天。
【刘兆林: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辽宁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