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脉神剑是金庸小说中的功夫,乃大理段氏之超强剑气绝学。该剑法包括六个部分:少商剑、商阳剑、中冲剑、关冲剑、少泽剑、少冲剑。六脉神剑虽然千变万化,招式不同,但也一脉贯通,内涵一致。这就要求习武者要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方能举重若轻、进退自如。
无论是马云的经商智慧还是竞争意识,无论是他的管理理念还是创业的执著,其实都来源于他内心最深处的商道哲学。他大智若愚,舍得之间,方显他的大气和沉稳,颇有高手练习“六脉神剑”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少商剑:举重若轻,最大的财富是经历过许多失败
“少商剑”连接右手大拇指,属于太阴肺经,特点是剑路雄劲,颇有石破天惊、风雨大作之势。马云认为最大的财富是经历过许多失败,他更注重过程,而并非所收获的结果。这需要举重若轻的气度。这如同练习少商剑,石破天惊而临危不惧,风雨将至仍泰然自若。
所有风云人物表面上都很光鲜,其实每个人的背后都有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苦处。失败是成功之母,话虽已旧,但道理是不变的。尤其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产业,试错甚至是唯一的发展之路。马云和阿里巴巴当然也不例外。
阿里巴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一次很严重的困境。阿里巴巴最初依赖风险投资,是纯粹烧钱的,没有任何赢利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能否赢利已经成为决定其生死的关键。为了开发出成功的赢利模式,阿里巴巴曾先后推出6种产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最后获得成功。
阿里巴巴创业之初首先尝试了网上广告,结果开展不到一年就终止了;然后是网上酒店预定,2000年阿里巴巴想和携程网合作,结果发现两家的发展方向相差太大,于是不得不放弃;接着做贸易通、主机托管、系统集成,每次都是想努力地去做好,为阿里巴巴实现赢利,但每次又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但是马云不气馁,终于在2000年10月找到了既符合公司发展方向又能实现赢利的两个主打产品——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
马云曾经表示要写一本书,反映阿里巴巴曾经犯过的错误。当然,他并不是要以此来炫耀他的坚强或者幸运,而只是为了告诉后来者,成功的路上失败是家常便饭。对阿里巴巴来讲,马云不谈“成功”这两个字,因为马云一直强调要做102年的企业。互联网是新兴事物,每家互联网企业都面临着无数的未知,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家公司都会犯很多错误,甚至会重复对手的错误。犯错并不说明技不如人。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无疑是一次大手笔。马云看中雅虎,固然是因为雅虎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技术,但更重要的是,雅虎在中国摸爬滚打7年所积累的经验,无论是所犯的错误还是取得的进步,都是阿里巴巴日后发展可以借鉴的。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之后,马云要求雅虎中国放弃以往的门户网站形象,全面回归搜索领域。马云给部下的指令是“什么时候雅虎中国不像雅虎美国了,它就成功了”。马云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想获得一个搜索引擎,以完善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雅虎中国的员工知道,一切都可以变,他要在变化中为雅虎寻找出路。
但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时隔不到半年,雅虎中国的首页又变回到最初的门户风格。之后不久,被改回的雅虎中国搜索框又重新出现在首页。不过这一次用的是<a href="http://www.yahoo.cn" target="_blank">www.yahoo.cn</a>域名,而门户形式的首页<a href="http://www.yahoo.com.cn" target="_blank">www.yahoo.com.cn</a>则与之同时并存。明眼人一定会发现,马云在雅虎中国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雅虎中国几经折腾,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向。马云仍然在试错中前行,雅虎中国的未来究竟怎样,我们拭目以待。
马云的自信,来自于他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和坎坷。正是这些错误,让马云和阿里巴巴逐渐变得成熟。经历过许多失败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财富,阿里巴巴一定能再次书写新的神话。
商阳剑:难以捉摸,花别人的钱比花自己的钱痛苦
“商阳剑”连接右手食指,属于太阳小肠经,其特点是巧妙灵活、难以捉摸。马云就让人非常难以捉摸。在常人看来,花钱容易挣钱难,花别人的钱自然是求之不得的美事。就算接受投资人的融资,也没必要感觉万分痛苦,安心地花钱,踏实地办事就可以了。更何况是网络行业,比的就是烧钱,尽管花就是了。而马云却认为花别人的钱比花自己的钱痛苦,这多少有些让人难以捉摸,不知道他的这招“商阳剑”杀伤力如何。
网络经济和实体经济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就是网络经济非常依赖风险投资,因此网络公司大多把投资者看成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而马云语出惊人,1999年,阿里巴巴开始融资的时候他对投资者说:“你们固然很重要,但只是阿里巴巴的娘舅,客户才是阿里巴巴的父母。”话虽如此,马云对待投资者却一点也不含糊,尤其在花钱的时候特别慎重。这也是他特别受投资者青睐的原因。
2000年马云与孙正义达成协议,后者投入2000万美元帮助阿里巴巴拓展全球业务。说好2000万,孙正义却把3000万美元打入了阿里巴巴的账号,因为他十分看好马云和他的团队。平白多了1000万投资,按说应该是好事,可是马云却嫌钱多而反悔了。他对孙正义的助手表示只要2000万,这位助手以为马云有病,坚决不同意退回。于是,马云给孙正义发E-mail:“希望与孙正义先生牵手共同闯荡互联网……如果没有缘分合作,那么还会是很好的朋友。”孙正义同意退回1000万美元。
事后马云对人说:“有钱不是好事,你要会用这些钱。”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马云对待投资是非常慎重的。
手握2000万美元巨款的马云却依然像以前一样抠门和吝啬。员工的薪水还是被压得很低,而且只在两家报纸上做了20万元的广告。马云说:“花投资者的钱得非常小心,要对投资者负责任。”他没有把融来的钱用于改善员工待遇和公司条件,而是用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付出终有回报,而投资者就是为了回报。投资者最需要的不是经营者为他省钱,而是为他赚钱。互联网公司最开始都是赔钱的,投资者之所以进入是因为看好了它以后赚钱的潜力。从2002年开始,马云就已证明给投资者看,阿里巴巴赚钱了,这是给风险投资商最好的礼物。
阿里巴巴在2002年实现了600万元人民币的赢利,2003年每天营业收入过百万,之后赢利和收入每年都稳步增长。其业绩报告显示,从来没有一个季度让投资者失望过。从2003年到2004年,阿里巴巴融了8000多万美元,融资的顺利与其业绩水平是相对应的。
从长远来看,阿里巴巴的投资者都是押对了宝的。以孙正义为例,他在2005年让出450万淘宝股份,套现3.5亿美元,赚得不亦乐乎。投资阿里巴巴的风险投资商,都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在互联网行业,很多人失败就是因为太有钱了。拿到大批的风险投资,却不会合理地安排支出,结果最后捅出了娄子,无法弥补。而阿里巴巴最开始是没钱的,靠着50万元起家,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这样就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到了后来得到大批风险投资的时候,还是像以前一样花钱。马云时刻考虑着必须为投资者负责任,他知道花别人的钱要比花自己的钱更痛苦,所以阿里巴巴就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这种对待投资的态度无疑是最重要的。
从来都是花自己钱的马云,在得到投资后,更懂得如何花钱。马云觉得花别人的钱会痛苦,也许原因就在于融资的目的不是学习花钱,而是要学习怎样花钱来做事,以回报投资者。
中冲剑:大开大合,阿里巴巴上市的无为思想
“中冲剑”连接右手中指,属于阳明胃经,特点是大开大合、进退自如。要达到这一境界,非得潜心修炼、内力深厚才行。马云的商道哲学有着道家的精髓所在,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宽广,游刃有余。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就需要练就“中冲剑”,有着大开大合的气势才行。
2004年的时候,随着三大门户网站陆续在纳斯达克高奏凯歌,携程上市以及百度、e龙等著名网络公司纷纷对外宣布上市计划,电子商务似乎开始了全面复苏。然而,在一片紧锣密鼓、欢呼雀跃中,马云却出人意料:“目前不想上市。”其实,马云并不是不想上市。早在1999年,阿里巴巴创立初期,马云就在一次员工会议上表示:阿里巴巴要在3年内冲到纳斯达克,只不过后来他对上市越来越冷静和理智了。
马云对不上市最常用的解释是,阿里巴巴不缺钱。阿里巴巴创办之初,曾吸纳了来自软银、高盛集团、日本亚洲投资公司等投资商共计2500万美元的私募基金。
马云曾对《It时代周刊》表示:“准确地说,我们需要的不是风险投资,不是赌徒,而是战略投资合作伙伴,他们应该对我有长远的信心。这种快速进去、快速出来,两三年后就想套现获利的投机者的投资,我不敢拿。”
并不缺钱的阿里巴巴更加渴望长期的战略投资进驻。阿里巴巴最开始依赖于私募,就是因为私募首先是基于一种信任,双方关系不会因一些分歧而决裂,其好处是可以专注于做该做的事,完成战略布局,不必为报表好看而一门心思埋头想着赢利这个头疼的问题。
虽然阿里巴巴似乎已经具备了上市的条件、能力和实力,但迟迟不见动静,这是为什么呢?对此,马云表示:“阿里巴巴现在不想上市,我们太年轻了,公司创建才4年,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7岁,内功还不够好,所以我们虽然有上市的实力,但短期内没有上市的计划。”
像马云一样,几乎所有上市公司的CEO都面临下一个季度、再下一个季度的业绩。有时候,也许仅仅因为两个季度的业绩就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3年以后必须要做的长远投资。
不上市就不需要面对5000个股东的指手画脚,而只要说服5个最贴心的股东,让他们坚强地站在自己一边,作长远的计划就可以了。马云不为上市而上市,与上市相比,把公司做好、做强才是最重要的。
2005年,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的举动又一次激起了人们的联想。有些人猜测,马云收购雅虎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市。对此,马云再次给出了否定的回答。阿里巴巴虽然从雅虎中国获得了技术和经济上的双重支持,但阿里巴巴上市的时机还未成熟。
当然,马云也并非一味地排斥上市,他只是在选择合适的时机。随着阿里巴巴一步步地稳定发展,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大,淘宝和支付宝也都健康地成长起来。而且预想到2008年奥运前后一段时间全球资本市场都会大好,所以阿里巴巴最终于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阿里巴巴的上市造成了冲击波似的影响,并且创下了一系列的纪录。但是直到此时,马云也没有表现出一点张狂和兴奋,而是相当平和。在他看来,上市只是一个加油站,目的是为了走得更远。阿里巴巴上市的最大意义在于获得了一个持续融资的机会,建立了一个与投资者分享回报的互动机制。
马云的“中冲剑”表现的是一种无为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遵循自然规律的意思。马云的经营哲学正与之吻合。
关冲剑:古朴无华,不能有功利心
“关冲剑”连接右手无名指,属于少阳三焦经,特点是古朴无华,看似拙滞却能取胜。经商哲学看似变幻莫测,其中已蕴含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的道理。马云强调做生意不能有功利心,只有合作伙伴成功了,自己才能成功,而非一开始就想着如何赚别人的钱。越是看似易懂的道理,越难得修炼。“关冲剑”的境界,马云是下了工夫的。
马云曾经拒绝了孙正义3000万美元的投资。阿里巴巴继续由管理团队绝对控股。马云绝对不是见钱眼开的人,他对待投资一直有着清晰的判断。他融资一直坚持两项基本原则:一是决不出让控股权;二是主动挑选。
阿里巴巴创业多年来有过几次融资,包括三次上亿的大融资。但不管软银还是雅虎,谁也没有拿到阿里巴巴的控股权,这也是马云非要退掉孙正义的1000万美元的原因之一。控股权至今仍然掌握在阿里巴巴团队手中。
许多网站因苦于资金短缺而疯狂追逐风险投资,几乎到了给钱就要的地步。而阿里巴巴的融资一直坚持以我为主,主动挑选。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马云依然坚守这一原则。一切都以阿里巴巴的利益为主,以阿里巴巴的长远战略为依据。当然,马云之所以能够如此,与他手中拥有一支一流的团队和一个潜力巨大的品牌不无关系。
与马云挑剔投资者相应地,是他慎重对待投资人的钱。阿里巴巴永远坚持一个原则:花的是投资人的钱,所以要特别小心。他们每天考虑的是如何花最少的钱,实现最好的效果。
正因为马云没有功利心,对待投资小心翼翼,所以才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2000年4月,纳斯达克指数开始暴跌,互联网业陷入低迷期,许多公司拿不到任何投资,而此时只有马云的阿里巴巴资金充足、衣食无忧。
在马云的融资观里,“管得太严”的投资者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因为对于创业者来说,这种类型的投资者往往带有很强的功利心,甚至有“赚一把”就跑的心理。这无疑对企业的发展会带来很大的制约和风险。尽管资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追逐利润,但马云还是尽可能选择那些真正把创业投资当做事业来做的投资者。
孙正义就是一个合乎马云要求的投资者。自从投资阿里巴巴以来,孙正义一直十分信任马云,几乎完全没有干预过企业的相关事务。孙正义和马云的理念一致,对阿里巴巴作长期的战略考虑,以期赢在未来。在产业最低谷的时候,他们仍然坚持把目光放得长远些。更难得的是,孙正义后来主动让出了3.5亿美元的股份。他说,他退出是因为要跟马云做一辈子的朋友。
做企业自然是要赚钱的,不过高手总是把线放得长远,讲究阶段。马云在2007年年会上指出,淘宝、支付宝、阿里软件以及雅虎都不急于赚钱,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做大规模,以后钱自然而然就来了。他表示要忘掉钱,忘掉赚钱,不理会外界的指责。
马云做企业不仅是为了赚钱,更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正是这一理念,使马云把握住了互联网的命脉。也正是基于这种对电子商务的坚定信念,他没有追逐暂时的功利,而是立志于将阿里巴巴做成世界十大网站之一,从而实现“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的目标。
少泽剑:变化精微,希望冬天越长越好
“少泽剑”连接左手小指,属于厥阴心包经,特点是忽来忽去,变化精微。市场竞争也是变幻莫测的,刚刚还是热门行业,马上就变得光景惨淡、门庭冷落,这就需要善于变通,要有非常规思维。尽管面对市场忽来忽去的变化可以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但前提是要不怕变化、不怕寒冷的冬天。马云甚至认为冬天越长越好,因为只要懂得精微地变通,就能安全过冬,迎接下一个明媚的春天。
2000年底和2001年初的寒冬危机是阿里巴巴创业史上的第一场大危机。当时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寒冬,网络股票狂跌不止,无数网站风雨飘摇。为了度过危机,马云决定撤站裁员,全面收缩。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考虑如何赢利。
2000年、2001年很多人在网上骂阿里巴巴不知道如何赚钱,说阿里巴巴的模式肯定不行。面对巨大的压力,马云没有动摇,更没有放弃。经过多次尝试,他终于找到了可以赢利的产品——中国供应商和诚信通。这两个产品帮助阿里巴巴走出了困境。
在这场空前的寒冬面前,马云的目光依然在盯着未来,他要利用这场危机。2000年下半年,阿里巴巴开展了三场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抗日军政大学”和“南泥湾开荒”。这三场运动,为阿里巴巴培养了大批可靠的员工,积累了必备的资金。马云在等待机会,等待春天。后来机会和春天都让他等到了。最关键的是,马云不但化解了危机,而且成功利用了危机。化解危机需要胆量和勇气,利用危机则需要眼光和智慧,这几方面,马云一样都不缺。
非典是另一场严重的危机。
2003年的“非典”,其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但能夺去人的生命,而且可以置企业于死地。百年不遇的“非典”,使阿里巴巴这个全球最大的B2B网站面临瘫痪。当时阿里巴巴做了3件事,以应对这场危机。
1.以SOhO击败“非典”,改集中办公为分散办公。500名员工各自为战,不但维持了公司两大网站的正常运转,而且使业绩激增5倍。
2.帮助企业化解“非典”危机。阿里巴巴利用其业已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帮助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了难关。调查表明,阿里巴巴的会员企业有一半没有受到非典影响,有些企业的业务甚至不降反升。
3.以“非典”为契机把电子商务带进春天。非典期间,网下交易陷于停顿,这给网上交易带来了机会。阿里巴巴使许多企业认识到了电子商务的价值,其会员每天新增3500名,涨幅高达50%。到2003年6月中旬就提前实现了每天收入100万、全年收入过亿元的目标。
通过这三项措施,马云在危机中抓住了大商机,实现了大飞跃,堪称完美地演绎了一回利用危机的应变之道。
别人觉得春天来了的时候,马云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不相信春天来了,而且还希望冬天越长越好。为什么马云希望冬天越长越好呢?他是这样解释的:一方面,寒冷的冬季可以消灭细菌,从竞争的角度来说,这个时候的优胜者,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遇和资源。另一方面,一年四季轮流转,不可能只有春天没有冬天。如果都是春天的话,人会过腻的。在冬天,不一定人人都会死;同样,在春天也不一定人人都会开花结果。只有强者能挺过寒风刺骨,迎来春暖花开。
面对危机,马云的应变之道首先是不放弃,然后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危机。所以对马云来讲,冬天非但不是置企业于死地的恶魔,反而有可能成为企业转危为安的黄金季节。
少冲剑:终极目标,企业家要对社会负责
“少冲剑”连接右手小指,属于少阴心经,特点是坚决出击,直指目标。与该剑法一样,一个企业家创办企业,肯定有自己的真实目的。马云对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有着真切的看法,并且付诸行动。这些其实是他创建阿里巴巴的真正动力和目的。
“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向是全球企业界的热门话题之一,最近一两年,国内企业界也开始频频将“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家评价体系中一个核心的考量指标。但关于什么是社会责任,却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问题,马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社会责任不该是一个空的概念,也不单纯局限于慈善、捐款,而是与企业的价值观、用人机制、商业模式等息息相关。做企业就应该赚钱,赚很多的钱,许多人都这么想,但这不是阿里巴巴的目的。让员工快乐工作成长,让用户得到满意的服务,让社会感觉到我们存在的价值,这才是阿里巴巴的社会责任感所在,至于赚钱和社会回报,那是水到渠成的事。”
按照马云的这一理念,阿里巴巴为了社会责任可以舍弃部分利润,不该做的东西,赚钱也不会做。
阿里巴巴最初决定业务发展方向的时候,电子商务还是一个前景很难看清楚的领域。当时,游戏和短信这两个可以赚钱的选择,也曾摆在了马云的面前。马云对这两种业务做了深入的调查。“调查之后我吓了一大跳”,马云说,“一些游戏里充斥的凶杀、暴力、色情内容,让我不能接受,怎么能向社会尤其是孩子推销这种东西?”于是,他决定不做游戏。对于短信,经过研究,马云发现,短信业务里存在大量的欺诈行为,而许多赚钱的短信业务正是靠这一点起家的。“这不符合我们一贯坚持的诚信原则。”短信业务也被否定了。
阿里巴巴选择了电子商务。两三年间,阿里巴巴迅速壮大。随着电子商务的成功,一项新的业务成长起来并为阿里巴巴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这就是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业务,即帮助网站建立电子商务系统。然而,就在2002年,阿里巴巴突然取消了这项当时占其总营业额70%的业务,原因是这项业务出现了较为普遍的给对方提取回扣的现象。“这同样违反了诚信原则”,马云说,“既然我们的力量不足以改变这一点,那我们就干脆不做。”
马云说,中国有10多亿人口,20年以后可能很多人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业,希望电子商务能帮助更多的人有就业机会,有了就业,家庭就能稳定,事业才能发展,社会也就能稳定,这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
从这个角度衡量,阿里巴巴的B2B模式让数千万中小企业打破了来自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个简单实用的平台上找到产业链的上下家,不仅由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提升了整个中国中小企业阶层在国际上的声誉,同时也推动了阿里巴巴顺理成章地成为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而淘宝向所有人开放的C2C平台,使最平凡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做自己的小生意,也或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和社会其他经济力量展开合作的同时,阿里巴巴集团着重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打造社会诚信体系,一个是致力于创造社会就业机会。
马云已经将社会责任感贯穿于工作中,甚至融入自己的生命。他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的人,用不遗余力的呼吁来唤起企业家的责任感,这份情怀、这份真诚,令人由衷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