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出兵中国

类别:文学名著 作者:关河五十州 本章:第十八章 出兵中国

    连橡皮图章都没能盖得上,太让人气馁了。在一般人也许就躺倒不干了,但“傻瓜元”生的一个花岗岩脑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内阁有什么了不起,我只要用参谋本部来倒逼就可以。

    杉山元从华北前线召来“地方强硬派”,加上军部的“中央强硬派”,两派合流,浩浩荡荡地去向参谋总长进行请愿。

    从载仁内心来说,其实也是好战的。现在一看,民意汹汹,又有对“不扩大方针”的最新解释,自己说出去的话也能自圆其说,那就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军部那里一旦名正言顺,内阁再开会议,气氛就完全两样了。

    内阁五相里面,文臣已经没人敢吱声,那个在杉山元看来尖酸刻薄的内务大臣马场瑛一也把头低了下去。

    唯一还能唱点反调的是内阁中另外一位武臣——海相(海军大臣)米内光政。

    他提醒近卫首相,你别听“傻瓜元”忽悠,什么不扩大,如果真的往中国派了兵,那就不是局部战争,而极有可能演变为中日两国的全面战争。

    米内不是石原,他不一定真的认同陆军稳健派的主张,他这么说,并非来自于什么个人的真知灼见,而大半是出于海陆军之间的门户之争。

    在他的认识中,管你们是强硬还是稳健,反正一个德性,都是吃大蒜的,我们海军喝的是咖啡,怎么能跟你们坐在一条板凳上呢。

    再说了,华北一向是陆军的势力范围,像“九一八”那样,就算立功,海军也分不得半点,凭什么要为他人作嫁衣裳。

    为了给首相施加点压力,米内摊开双手,告诉近卫,如果真要开战的话,海军可没作好全面战争的准备。

    言下之意,你们硬要打,我不参加,看你们怎么办。

    “吃大蒜”的杉山元连正眼都没瞧他一眼。

    就知道海军会不同意。这些人除了会装孙子,屁事都干不了。别的不说,就说当年的“一·二八”吧,点了火却打不了,软蛋一个,后来还不是我们陆军去给你们擦的屁股,亏你还有脸在这里做清高状。

    给米内这么一逼,近卫却有些为难了。他本来就是优柔寡断的一个人,这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见此情景,杉山元嘿嘿一笑。

    诸位,少要担心,休要害怕,这回打仗,根本就不需要海军参与,甚至都不需要动用国内兵马。

    那派谁去呢?

    关东军和朝鲜军。

    我告诉你们,这还不是我硬性摊派,是他们主动请缨的!

    杉山元的这番话,让近卫转忧为喜,内阁会议也自此完全走上了被杉山元牵着鼻子走的基调。

    向华北派兵这一决策在会上得以顺利通过,中间还修改了两个词,原来叫“事件”,现在叫“事变”,表示事态严重。原来叫“出兵”,现在叫“派出”,却是欲盖弥彰。

    7月11日下午4点,首相、陆相、陆军参谋总长、海军军令部部长先后进入皇宫,奏请裕仁天皇出兵中国。

    这个裕仁,平时一副不理国政的无为模样,其实骨子里跟那些躁动的日本军人相比并无不同,一样的鼠目寸光,一样的缺乏远略,一样的喜欢见到小利就上,能够称得上区别的,只是他平时装得更加道貌岸然,做事更缺乏担当而已。

    对四位将相的上奏,他无一不核准,因为他也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到中国割肉的大好机会。

    在接见的过程中,裕仁还特地问陆相杉山元:若出兵的话,卿以为多长时间可以结束战事?

    杉山元本来想说三个月,话刚到嘴边,一想,天皇问这句话的意思,分明是希望速战速决,三个月是不是太长了?

    那就一个月吧。

    启奏陛下,一个月即可!

    裕仁“龙颜大悦”,准卿所奏,钦此。

    在得到天皇允许派兵的旨意后,参谋总长载仁亲王即刻下令,命关东军和朝鲜军按照原先承诺的兵力,将人马开赴关内,并受华北“驻屯军”一体指挥。

    7月11日,宋哲元还在赶往天津的路上,关东军和朝鲜军却已经出发了,你说那个什么“秦松协定”能有多少诚意?

    然而从张自忠到宋哲元,却全都被蒙在鼓里。

    由于考虑到原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代皖一郎正在病中,载仁在派兵的同时,又从天皇那里请得“圣命”,宣布由香月清司中将接替田代的职务,马上前去天津履职。

    香月清司,毕业于陆大第24期,此前任教育总监。

    这个教育总监,可不是教育部部长,而是管理陆军教育训练的负责人,陆军三个顶级主官,除参谋总长、陆相之外,就是它了。由此也可见香月的资历和日本对此次作战的重视程度。

    香月到天津时,日本的关外援军尚未能到达华北,所以他表面装得和颜悦色,以便与“秦松协定”相配合。

    宋哲元被眼前假相所迷,真的以为香月是新上任的“和平使者”。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恳,他宣布解除北平戒严,释放开战以来抓到的日军俘虏。

    可是他很快就发现自己上当了。

    7月14日,香月派人找到宋哲元,提出了新的严苛要求,其中甚至要求29军撤出北平,这就是“香月细目”。

    香月之所以这时候揭开假面具,当然是因为他的援兵快到了——关东军酒井第1混成旅团已逼近华北,朝鲜军龙山第20师团也将随后赶到。

    宋哲元大吃一惊,仿佛一下子从梦境中被震醒了过来。

    不是说有“秦松协定”,不是说事情可以了结了吗,怎么又跑出来这么一个东西?

    他立即给张自忠打电话,要求后者火速赶回天津。

    7月15日,宋哲元在天津主持召开29军主要将领会议,会议的内容就是一个:既然“秦松协定”沦为画饼,究竟是和,还是战?

    会上再次出现重大分歧,将领们分为两派,一派以冯治安为首,主战;另一派则以张自忠为主,主和。

    宋哲元表面上不置可否,但其实他只是为了附和张,以便使29军内部不致分裂。

    打个比方,宋哲元要把29军团体做成一根韧性极大的弹簧,一旦事急,虽乏他器,亦可凭此起到保命的撒手锏作用,因为它打在人身上仍是疼的,而要维系这根弹簧,其关键所在就是团结张自忠。

    在这一设想中,宋哲元以“不战不和”的姿态居中,“主战”的冯治安居于一端,“主和”的张自忠居于另一端,宋在中间玩平衡,若战,就遣冯治安;若和,就用张自忠,如此维持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局面。

    事到如今,宋哲元内心已明显倾向于冯治安,但是他也不能当众与张自忠闹翻,怎么办,只能避开张自忠。

    7月16日,宋哲元下达密令给冯治安,要其确保北平,同时出兵迅速扑灭卢沟桥、丰台之敌,主战姿态毕露无遗。

    只是由于先前的那个“让”,致使时机错过,卢沟桥和丰台的日本驻军今非昔比,冯治安已经没有办法将其连根铲除了。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提出了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的这次演讲是很成功的,他在讲话中沉痛而坚决的表情语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在国民党高层,“庐山谈话”还是曲高和寡。汪精卫等人都认为,内部这样讲讲可以,正式发表出去很危险,会坏事的。

    据蒋介石说,当时就他老婆宋美龄一个人赞成公开发表演讲稿。

    你们都不让发,我却一定要发。

    这篇稿子是蒋介石一个字一个字亲自写出来的,实际上是他这么多年积压在心头的话,不吐出来不痛快,而且他将此视作给“倭夷”服用的最后一剂汤药,能不能管用都在此一举。

    从讲台上下来,蒋介石马上捎话给宋哲元,告诉他:大战则小安,小战则苟安,不战则不安。

    但宋哲元不仅没从正面答复,而且还拉着张自忠去给香月“道歉”了!

    无论“秦松协定”还是“香月细目”,都说要道歉,那我就亲自来给你道一下。

    对于宋哲元此举,连张自忠都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宋哲元素以自尊心强著称,对于丢面子的事向不肯为,而且这种事其实也并不用他亲自出面,以秦德纯代之即可。

    回来之后,宋哲元逢人就说,这下好了,我们和香月谈得非常成功,“和平解决”已无问题。

    不知内情的还真以为中日双方谈得其乐融融呢,哪里知道香月的刀已架在了宋哲元的脖子上,就等他对“细目”答是或否了。

    这是7月18日的事,第二天,即7月19日凌晨,宋哲元“失踪”了。

    所谓道歉,不过是宋哲元故意放出的一颗烟幕弹,以便为成功逃出天津城作掩护。

    不走不行了。

    张自忠曾与七个门客结拜过兄弟,这七个人几乎全与日本人有一腿,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宋哲元施加压力,无非是说如果不答应“香月细目”,日军就会如何如何,你姓宋的就可能如何如何。

    宋哲元成天遭到这些家伙的逼迫和围攻,连说话都变得很不自由,可想而知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所以,他一定要逃出去,而且一定要逃得不动声色,让周围的人都浑然不觉。

    宋哲元出走天津,去的仍不是保定,而是北平,这表明,他还是不愿意蒋介石涉足华北。

    宋哲元原本以为自己走得神不知鬼不觉,却不料他的行踪其实早在香月的监视之下,后者见宋哲元不肯就范,便立刻动了杀机,想仿照当年对待张作霖那样,用暗杀的方式除掉对方。

    香月在铁路上放了炸弹,只是他的运气不好,炸弹没有按时爆炸,宋哲元逃过一劫。

    人既没困住,也没杀掉,两个阴谋双双落空,香月因此气急败坏,他找不到宋哲元,就找张自忠。

    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张自忠本是出色的武将,但因“战而优”而冒冒失失进入仕途后,则明显缺乏政治智慧,给周围的小人一包围,脑子就变得晕晕乎乎,不知南北西东了。

    在他眼里,宋哲元其才其德,哪堪重任,还跟日本人打交道呢,一边去吧,这些事情,只有我张某人才能办得到,办得好。

    在“把兄弟”的鼓吹和作陪下,张自忠竟然自己在“香月细目”上签了字。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孔老夫子曾说过一句这样的话: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你要买房子,最好选择跟有仁义的人做邻居,那样才会“美”,而如果整天跟一些不仁义的家伙混在一起,天长日久,你也会变得跟他们一样,搞得不仁不义,这就太不聪明了,哪里还有什么“知”可言。

    做个假设,此时若是有萧振瀛类贤者处其左右,察其得失,谏其不智,以张自忠这样的大丈夫,又岂能迷失于道中。

    字虽是签了,可是当时在29军中,能够直接谈判签字的,仅宋哲元和秦德纯两人而已,张自忠是没有这个权限的。类似这样的重要文件,即使签了字,若无宋哲元或蒋介石的认可,还是不能作数。

    香月当然不是不清楚这一点,他其实另有用意,那就是借机拖张自忠下水。

    宋哲元外和内战,早被老狐狸瞧出了端倪:你要把29军做成弹簧,我偏要弄断这根弹簧!

    香月要做的,就是一面不惜代价打压宋哲元和冯治安,另一面拼命把张自忠往自己这边拉,即“压宋拉张”,逐渐加大力量,最后可促使这根弹簧瞬间崩断。

    当然,现实世界很难做到这一点,谁有这么大的力,可以立马把一根弹簧给掰断呢?问题是,此弹簧本非真弹簧,里面原本就存在着散架的可能。

    松室当年通过离间萧宋,差点使“华北自治高潮”修成正果,香月继之而起,他要以离间宋张的办法,使29军陷于内斗,从而对外失去还手之力,在反间计的使用上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宋哲元到北平,不为别的,就是督战。

    因为此时酒井旅团已到达密云,眼瞅着关东军从长城外千里迢迢赶来,他们来干什么,总不是为了到北平郊外旅行观光吧。

    看到眼前熟悉而高大的古城墙,华北诸侯不能不动真情。

    千百年以来,刀光剑影,铁马金戈,一个异族被打退了,另一个蛮邦又接踵而至,乃至于古城之外烽火不熄,警钟长鸣。

    这些异族蛮邦个个凶神恶煞,然而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又岂有把国土拱手相让的道理!

    没有什么可说的,北平必守,华北必守,29军的尊严和价值也必守。

    宋哲元打马进城,城内气氛异常紧张。

    在冯治安的调度下,连日来守军严阵以待,各个城门一律紧紧关闭,而城里的各个要道上都修建了防御工事,一看就知道是打巷战用的。

    这是干什么,没有必要嘛。

    宋哲元一声令下,工事拆除,城门大开。

    那边有人来报,各方面为支援华北抗战,陆陆续续寄来了很多捐款,问如何处置。

    宋哲元又一摆手,通电谢绝,不要!

    到达北平的第二天,他又发表了一份书面谈话,表示打仗那事还远得很,我们需要的是和平,才不想和日本人打来杀去。

    你问我“卢沟桥事件”如何处理,那是国家大事,自然静听国家解决。

    给人的印象,就好像他又稀里糊涂地在做和平梦了。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宋哲元也绝不至于如此迟钝,否则他就不会逃出天津了。更何况作战密令早已下达,冯治安在北平城里枕戈以待,接受的正是宋哲元的命令。

    只有一种解释,这一切是宋哲元苦心为之。

    摆出一副悠闲的姿态,把大门打开,弹弹古琴,说说笑话,浑然不把门外的百万大军当回事,里面的诸葛孔明早就这么干了。

    不过孔明唱空城计不是他愿意,而是事急矣,不得不如此。

    长城抗战之后,蒋介石就拨出专款,让宋哲元修筑国防工事,可是宋哲元为了巩固和拉拢内部,却把这些专款都拿去给几个师长“分了赃”。

    孔明是因为误信马谡,失了街亭,宋哲元则是该修的国防工事一点没动,临时连份完整的军事计划都拿不出来。

    这时候你再去搬钢筋水泥,哪里还来得及,唯有先镇住军心,安住民心,才是最重要的。

    在北平,宋哲元实际采用的是内紧外松之策,此举一方面可以缓解北平军民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亦可用障眼法,使对手摸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

    虎视眈眈的酒井旅团是一个机械化旅团,拥有特种部队中最令人生畏的坦克,但宋哲元并不认为这是多大的威胁。

    怎么制伏坦克,他已经想好了,那就是用地雷阵。在北平城北与酒井旅团对峙的,是阮玄武独立旅,该旅隶属于张自忠师,其编制完整,武器装备和战斗力也都很强,加上地雷阵,足可成为一道坚固的屏障。

    萧振瀛曾在“锦囊”中嘱咐,可以让张自忠顶在最前面,因为后者的部队足够强,这一布阵正是昔日华北第一军师思路的体现。

    宋哲元虽然大开北平城门,却并不表明没有作好防守准备。日军有再强的兵力,如果从北往南攻,29军可以节节防守,并能争取到时间等待后续援军协防,这个宋哲元不怕。

    他真正担心的是什么呢?

    还是自己的侧背之敌,即丰台方向的步兵旅团。

    只有把这个毒瘤给去掉,防守才能心安。

    在使用空城计的同时,宋哲元还玩了一招更高明的。

    他说要把冯治安第37师撤出北平,以保安队入驻,表面是为了呼应香月的要求,实际上却是偷梁换柱。

    第37师是由宋哲元当年保存下来的近卫部队发展而成,是他守卫北平的最大依靠,如何可以轻离左右?

    事实上,第37师走是走了,但只走了一半,另一半仍在北平,只是换了一个马甲,穿上了保安队的制服。

    调走的那一半空缺,宋哲元以赵登禹师的主力进行填补,如此一来,北平的防守力量并未受到丝毫削弱。

    撤出北平的部队,说是要南撤保定,却是欲走还休,实际一直停留在卢沟桥附近,以加固当地兵力的屯集。

    日本人评价宋哲元,说他其实没有多少领兵打仗的才能,虽然侥幸在长城抗战中一战成名,但如果拿德国和日本军人的水准来衡量,“充其量一联队长之材耳”——不过是个当联队长的料,或者就算撑死了,也仅是里呼延灼一样的人物。

    梁山一百单八将,“双鞭呼延灼”是坐第八把交椅的,然而此人勇则勇矣,却没什么头脑,老是在战场上被别人算计,结果堂堂一位朝廷大将,却不得不在梁山上做了强盗。

    然而,如果我们撇开宋哲元并不拿手的“政治”,其在军事用兵上绝非一无是处。

    曾经的老西北军“五虎上将”,云长、翼德一流的人物,哪里是谁在下巴上粘绺胡子,就能跑上台去凑数的。

    宋哲元预料的没错,香月出手的第一招,不是让酒井旅团从北平正面攻,而恰恰是打的侧背的主意。

    7月20日下午,步兵旅团突然向宛平发动进攻。

    这时宋哲元通过兵力南移,已增强了宛平守备力量,吉星文接替已受伤住院的金振中守城,使日军无隙可入。

    香月碰了壁,便把先前那个“秦松协定”给翻了出来,上面规定,宛平城里驻扎的应该是保安队,可你看看这实力,哪是什么保安队,分明是29军的正规军嘛。

    他马上让人去找宋哲元,说你们为什么不遵守“秦松协定”。

    其实一开始就拿“秦松协定”当废纸的,就是他们自己,现在不过是为出师不利找个借口罢了。

    需要宋哲元决策的是,要不要按照那个早已作废的“协定”,让吉星文撤出宛平城。

    宋哲元说:撤!

    冯治安不同意撤。

    为什么要撤呢,事情是日本人挑起的,卢沟桥那里也是他们先开的枪,怎么反而变成了我们的不是。

    宋哲元皱起了眉头,你怎么就拎不清呢,现在早已不是讨论谁先开枪的时候了。

    这是命令,照准执行。

    7月21日,宛平防务由保安队接替。

    与其说宋哲元此时还在退让,倒不如说这是他以退为进的一个策略。

    没一把刷子,如何可以在中原大战那样的超级大战中担当统兵之帅?

    宋哲元的刷子叫做“舍得”。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冯治安师撤离北平是舍,吉星文撤离宛平同样也是舍。

    保安队自然比不上正规军,但那宛平城墙也不是豆腐做的,不可能一攻即下,更重要的是,吉星文虽退出宛平,却并没走远,其驻兵处仅与宛平一桥相隔,一旦有事,眨眼的工夫即能赶到,并与城内的保安队形成相互配合。

    你香月是老狐狸,可人家宋哲元也很强。

    正面进攻代价太大,而且并无把握,想攻侧背吧,宛平守备森严,同样无机可乘,这可怎么办。

    香月龇着牙齿,终于想到了一记损招:偷袭北平!

    宋哲元防正面,防侧背,却肯定想不到我会从背后偷袭他。

    7月26日,香月调华北“驻屯军”广部大队离津袭平,但广部大队并没有直接搭车去北平,而是走了一个曲线:从天津到廊坊,再至北平。

    反正廊坊没人拦他们,由这里中转,可以麻痹宋哲元。

    既然是偷袭,除了从背后悄悄攻过去,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外,最好还要有办法骗开城门。

    香月想到了主意:继续利用那个人。

    于是在日军还没现身之前,北平守将刘汝珍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

    电话竟然是张自忠打来的。

    张自忠告诉他,过一会儿,将有日本北平宪兵队从城门经过,返回北平的使馆区兵营。你通融通融,让卫兵放行吧。

    刘汝珍犹豫了一下,便问张自忠是否与宋哲元讲过,后者是否知道这件事。

    张自忠随口答道,当然,“宋委员长”是知道这件事的。

    放下电话,刘汝珍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他和何基沣一样,虽然官职与张自忠不能比,在对方面前都得毕恭毕敬,但他属于赵登禹的部属,与张自忠并无直接隶属关系。

    为什么张自忠要越级直接来打这个招呼呢?

    放日军进城,可不是小事,万一有什么差错,这个责任放谁身上都吃不消。

    刘汝珍想了又想,还是向宋哲元进行了报告。

    宋哲元一听,哪有这种事,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准擅自把日军放进城来!

    刘汝珍这才知道自己差点被张自忠下套。

    这位老兄,也不知道被身边那些门客和“把兄弟”灌了什么迷魂汤,做事越来越不靠谱,他现在不只是下水,那水已经齐腰深了。

    香月弄巧成拙,没能赚到,反而使宋哲元提前有了防备。当天,广部大队进是进来了,却中了宋哲元的埋伏,被关门打狗,死伤甚惨,此即“广安门事件”。

    这是29军继夺回卢沟桥之后获得的又一次胜利,本来已经逐渐下滑的势头猛然回升,重新占据了有利态势。

    偷袭未成,还吃了大亏,香月自然是又气又恼,终于意识到宋哲元既非呼延灼可比,也绝不是“一联队长之材耳”,双方将对将,是有得一拼的。

    此时,朝鲜军龙山师团终于到达天津,这使郁闷中的香月看到了新的希望。

    他向宋哲元下达最后通牒,要求对方在两天之内,将北平守军全部撤出。

    这个所谓通牒理所当然遭到了宋哲元的拒绝。

    7月28日,摊牌的最后时刻终于来到。

    香月要咬人了,被他咬上的地方叫南苑。

    华北战场,北平为前线,保定为后方,二者之间有两条路径,一为宛平卢沟桥,一为南苑。

    在日军的战术课程中,迂回包抄总是居于首位。香月要践行这一战术,切断宋哲元的后路,就必须首先对这两条路径进行攻击。

    宛平那里已尝试多次,但宋哲元通过以退为进的方式,在宛平一带添置了重兵,致使日军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剩下来的选择只有南苑。

    宋哲元同样知道南苑的重要性。在此之前,他已把“自由人”赵登禹召入北平,原来的想法是以赵登禹守北平,以冯治安攻丰台,但在最后通牒到期的前一天,他改变了主意,决定让赵、冯二将对调。

    赵登禹素有29军第一猛将之誉,又是喜峰口大捷的首功之臣,调他来守南苑,足见宋哲元对防守南苑的重视程度。

    赵登禹星夜赶到南苑。

    由于北平本身的防守任务也很重,所以赵登禹离开北平时,未带一兵一卒,他的打算是将原防区的另一半人马北调至南苑。

    防守南苑,得靠这支亲兵部队。

    不早不晚,一个汉奸突然跑出来坏了大事,他向日本人泄露了这一重大军事机密。

    此人名叫潘毓桂,他是当时华北一个比较有名的文化人,因与宋哲元有世交,出任过政委会政训处处长,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摆摆的虚职。

    到了后来,姓潘的汉奸嘴脸越来越明显,竟然暗地里替日本人给宋哲元献上了“冀察自治方案”。如此,宋哲元就再也容不得他了,索性连“政训处处长”也给他免了。

    在被宋哲元赶出门后,潘毓桂又找到了另外一个靠山,那就是看上去可以跟宋哲元分庭抗礼的张自忠。

    张自忠七个把兄弟,潘毓桂赫然在列。

    虽然被宋哲元扫地出门,但潘毓桂的汉奸角色倒是越来越职业了,赵登禹要调兵南苑的情报,就是由他出卖给日本人的。

    结果增援南苑的那两个团,在半路遭到了伏击,之后全军覆没,仅剩个团长跑到了南苑。

    预想中的一半守备力量没有了,赵登禹能指挥的仅为原驻南苑的一个独立旅和一个骑兵团。

    随后南苑便遭到了香月的突袭,后者调动朝鲜军龙山师团和步兵旅团对南苑进行围攻,仅数量就要远远超过守军。


如果您喜欢,请把《一寸河山一寸血2·华北风云》,方便以后阅读一寸河山一寸血2·华北风云第十八章 出兵中国后的更新连载!
如果你对一寸河山一寸血2·华北风云第十八章 出兵中国并对一寸河山一寸血2·华北风云章节有什么建议或者评论,请后台发信息给管理员。